基本信息
书名:大成传习录
定价:39.00元
作者:于鸿坤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08079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作为大成拳传人,作者长期习悟拳学、研习国学,深切体会到立禅站桩是实证传统文化与拳学真谛的无上妙法,是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修门,是拳学的根本和真髓,习武之人可以藉此挖掘生命潜能、唤醒良知良能。本书是作者的弟子们根据其1997~2012年间的拳学、心学、立禅等内容的讲授录音整理而成,全书重在心经传授,认为拳学之道即生命之道、人生之道、自然之道;大成是整体的生生不息、不断不住,其要在革新人类习气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齐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作者于鸿坤(阿龙),大成拳传人、立禅法脉传人,文化行者。
自幼习文学武,诵读经典,拜武术家路文瑞为师,习练南极派通臂拳法;拜武术家马贤达教授为师,系统学练八极、翻子、劈挂、鞭杆等拳械及武术理论。20世纪80年代,为追溯大成拳学本原,拜在拳学家大成拳大师王选杰门下习练大成拳功、技、理、法,全面继承中国武术养生、技击及其理论,王师赐名“鸿坤”,并题“鸿坤弟子,断手,大成正宗,衣钵传人”以赠之。后拜在拳学大师常志朗先生门下,继续研习大成拳,并游历各地寻师访友,精研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法。
几十年来,遍访各界国学、拳学大家近百位,习练传统功法数十种,同时精研典籍经谱,完成以身体体认、印证经典的心得笔记百万余字,对古圣先贤“文武兼备”、“知行合一”、“禅拳不二”精神的体悟日新而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以身证心、以心印物”的生命之道思想体系和修炼方法,著有作品《大成拳学真谛》、《大成拳》十卷本(前三卷已正式出版)。
《大成传习录》是根据1997~2012年间给弟子、朋友等讲授拳学、心学、立禅等方面的录音内容整理而成,涉及儒释道、内外家拳法等领域,着力于“以身正心,以心印物”的拳学之道、生命之道、人生之道的探索和修炼。
绪论
很多人习练大成拳,但不知道“大成”是什么意思。有人说集形意、八卦、太极是大成,有人说大成是道德,都是站在不同的位置自说自话,都是拿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学问来诠释这两个字。儒家讲大成是圣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统摄一切的一个整体,要在革新人类习气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齐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大成是整体的生生不息、不断不住。
我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拳法,先后追随多位名师,随着年龄及人生阅历增长,渐渐懂得不管何种拳法,其根皆系于国学。由此,几十年来,我重新深入、广泛地学习研练红拳、形意、八卦、太极、大成、劈挂、八极、翻子、搓脚、鹤拳、五祖等多家拳法,兼习长短器械;在这个过程中,更能从形上、劲上、法上、气上、意上、神上、心上体会到拳学即是国学的体证。
在长期的拳学体悟、传统文化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大成立禅站桩是实证中国文化与拳学的无上妙法。拳学的真髓、根本是站桩,站桩是儒释道三学的下手处,是挖掘生命潜能、恢复良知良能的殊胜法门。
立禅是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修门。身体有智慧,心里有力量、有感知力觉察力、有洞察事物的能力,不预设,头头是道。立禅站桩即把身心放空,不带任何识见,以经论参证。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心地非常清晰。对敌时,感知对方之神气,犹如水对船的感知;生活当中也要具备对事物感知的能力,何止于对敌之际。
体认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身动起象外,舍己而以物为法,直指事物本相,意不由己出,其功夫之用是深入物性之内,与之相合而运行,身体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无我才能出象外之意、真实妙用。
拳术入门繁杂不一,有的拳以视对方没能力入手,有的拳是以增强自己能力为入手之法;有的从形入,有的从无形入,有的由空入,都只是门径而已,都可体认拳学之道、生命之道、人生之道、自然之道。
立禅培养的是浩然之气,不以喜怒哀乐而夺之。立禅是身、心、意的实质精、气、神从分离状态走向混融合一的整体状态。身不动,精化为炁;心不动,炁化为神;意不动,神化为虚。立禅当中,身体的种种反应、身外的动静变化,都不能影响立禅的要领,即所谓不住相。儒家的学习是先变化气质,然后用变化了的身心去生活,丹道修炼是用一点真阳的先天祖气,般若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立禅的大用在于使人以生生不已之机在日常生活中用万事万物觉悟身心
本书是弟子们根据1997—2012年我的部分讲拳录音整理而成,大都是即性而来,随性而去。虽后来数易其稿,但还免不了杂乱。读者若能从中有所体认,方家若能不吝赐教,都是我的心愿。
于鸿坤
2013年9月第四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体系。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自然地将读者引向更深的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宏大概念时,总会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寓言或者历史典故。比如,在谈论“变通”与“坚守”的平衡时,作者引用了一个古代匠人的故事,那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其蕴含的哲理,比长篇大论的论证更有说服力。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学问,变得触手可及。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害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入门或深化之作。它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内容的深度,也没有因为追求深度而牺牲阅读的体验,这在当下的出版界,实在难能可贵。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高质量的思想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它不是在描述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境界,而是指引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重复中,寻找意义和秩序。我发现,每当我感觉生活有些迷茫,或者被外界的喧嚣干扰时,重读书中某几个章节,总能迅速找回内心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强大的“定场”效果,它能将你从焦虑的旋涡中拉出来,重新站稳脚跟。它没有提供快速致富或成功的秘诀,但它教导的却是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如何做一个完整、有尊严的人。对于那些对人生有更深层次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不只是被阅读一次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会随着你的阅历增长而展现出新意涵的“常青树”。我期待着在未来的不同人生阶段,再次与这部著作相遇,相信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的价值观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校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新潮的观点裹挟,人云亦云,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沉淀和反思的锚点。作者在论述“知行合一”时,并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知”的局限性和“行”的风险,并提供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它们。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决策失误,很多时候并非是“不知道”,而是“知道而不去做”,或者“做的时候心有杂念”。书中对于“慎独”的强调,尤其值得所有自律性不高的人反复研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才是持续进步的源泉。我已经开始把书中的一些金句摘录下来,贴在办公桌前,时不时地提醒自己,保持清醒和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像是一部“行为准则”的纲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内观”的路径,而不是一味的“向外求索”。现在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类书籍,总是鼓励人们去征服世界、去争取更大的外在成就,但这本书却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书中对“心性修持”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用最朴素的语言,直击人性的幽微之处。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定力”的培养,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冥想步骤,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处着手,比如如何对待一次失败的尝试,如何看待突如其来的赞誉,这些细节的处理,远比空泛的理论来得实在和有效。我尝试着在最近的几次社交活动中运用书中提到的“不增不减”的心态去应对,惊喜地发现,外界的纷扰似乎真的少了一些,内心的波澜也趋于平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会美化你,也不会苛责你,只是平静地映照出你真实的状态,然后引导你自然而然地走向更清晰、更坚韧的自我。它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改变,而是强调日积月累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才是真正持久的。
评分这部书,说实话,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但一股沉稳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觉得里面装的定是有些真材实料的东西。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有些涉猎,总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深刻的道理都被浮华的外表掩盖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集大成”的意味,让我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和阐述这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的。翻开第一页,那种熟悉的、带着墨香的文字气息,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需要静心阅读的空间。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而是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老者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的人生经验,让人听得进去,也愿意去思考。特别是关于“行”与“知”的辩证关系,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精妙的论述,这对我近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决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时的那种恰到好处,既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成功地搭建起了古人智慧与今人生活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