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徐任生 赵维民 叶阳 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天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徐任生 赵维民 叶阳 科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然产物
  • 活性成分
  • 分离
  • 有机化学
  • 药物化学
  • 植物化学
  • 分析化学
  • 化学
  • 生物化学
  • 中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情深似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6560
商品编码:27819479506
丛书名: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定价:198.00元

作者:徐任生 赵维民 叶阳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30326560

字数:800000

页码:6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

目录  

主编的话
第一篇 分离方法与技术
第1章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2章 结晶与纯度鉴别
第3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4章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5章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第6章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第7章 高效快速中压制备色谱
第8章 逆流色谱
第9章 凝胶色谱
第10章 优化传统提取与分离技术
第11章 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
第12章 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
第13章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筛选
第二篇 各论
第14章 生物碱
第15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16章 酚类和木脂体类化合物
第17章 香豆素
第18章 蒽醌和花青素
第19章 萜类化合物
第20章 皂苷
第21章 强心苷
第22章 核苷
第23章 多糖及寡糖
第24章 肽、蛋白质与酶
第25章 海洋天然产物
第26章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附录
主题词索引
动、植物名称索引(拉丁文)

 

内容提要

 

本书将编入天然活性成份分离的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高效逆流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核磁-质联用分析、凝胶层析等。扼要介绍复杂天然化学成份结构的波谱解析方法,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方法。在各论中作者除介绍自己的经验外,还编写了我国市场常见天然药物、甜味剂、色素、杀虫剂如: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甜菊苷、除虫菊脂等的分离方法,并附有各种层析显色,缓冲流制备方法及性能表等作为附录便于查阅。
本书可作为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药制药公司与农业和食品工业有关人员的参考书和案头常用的工具书。

编辑推荐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在我国,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产物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其有效成分,分析其活性,进行合成或结构修饰,可以创制新药治愈令人类措手无策的疾病;也可以从中获取天然杀虫剂、甜味剂与色素等,满足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迫切需求。因此,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是永远研究不完的领域,并为国际同行所羡慕。《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一书的出版,将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对于推动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介绍了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与联用技术、波谱解析化学结构、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优化传统提取技术及生物活性筛选等。同时还介绍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类常用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许多内容是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在附录中收集了各种常用色谱显色剂、缓冲溶液配制方法、大孔树脂性能表及超滤膜性能表等。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药制药公司、农业和食品工业有关人员的参考书和案头常用的工具书。

 


《现代药物设计与合成策略》 作者: 李明 华清远 张伟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书名: 现代化学前沿系列 ISBN: 978-7-04-056789-0 学科分类: 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当代药物设计与合成领域的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及实践应用。旨在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指导性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 药物发现的理论基础与趋势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现代药物发现的历程,重点阐述了从靶点识别到先导化合物确定的关键步骤。 1.1 现代药物靶点的选择与验证: 详细介绍了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新型靶点发现方法,包括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激酶、离子通道等重要靶点家族的深入分析。讨论了功能性筛选、结构生物学在靶点验证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AI)辅助靶点优先级排序的技术。 1.2 构效关系(SAR)的深化理解: 阐述了定性SAR向定量构效关系(QSAR)发展的演变。重点介绍了2D-QSAR、3D-QSAR(如CoMFA, CoMSIA)的原理、应用限制与最新发展。同时,引入了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计算在预测分子活性、选择性和代谢稳定性方面的应用案例。 1.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的核心技术: 详尽讲解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与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SBDD部分深入探讨了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的算法优化、空腔识别技术以及“柔性对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LBDD则聚焦于构象搜索、药效团(Pharmacophore)模型建立与检索,以及虚拟筛选(VS)的流程与评估指标(如ROC曲线分析)。 第二部分 药物分子合成的策略与工具 本部分着重于新颖、高效、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方法在药物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2.1 复杂天然产物骨架的全合成策略: 分析了合成化学家在面对高度氧合、立体中心众多的复杂分子时所采取的策略。涵盖了串联反应、级联反应、不对称催化在构建核心骨架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具体的实例(如紫杉醇、埃博霉素类似物)剖析了逆合成分析的深度逻辑。 2.2 不对称催化:立体选择性合成的基石: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突破,特别是过渡金属催化(如Rh, Ru, Pd, Cu催化)在不对称氢化、C-H键活化、不对称胺化和烯烃聚合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手性配体的设计原理及其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精细调控。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部分,深入探讨了硫脲、脯氨酸衍生物等催化剂在Michael加成、Aldol反应及环加成反应中的机制与优势。 2.3 流动化学与绿色合成: 强调了将合成化学从传统批次反应向连续流(Flow Chemistry)转型的必要性。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光化学反应器在实现高危反应(如重氮化、硝化)安全、高效操作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溶剂选择、原子经济性、催化剂可回收性等绿色化学原则在药物合成路线设计中的贯彻落实。 第三部分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与成药性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将具有初步活性的化合物转化为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候选药物分子。 3.1 药物化学中的结构优化: 详细阐述了提高化合物活性(Potency)与选择性(Selectivity)的技术。内容包括取代基效应的引入(如Bioisosteric Replacement)、靶点结合模式的微调,以及如何通过引入空间位阻或氢键供体/受体来优化分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3.2 ADMET性质的早期预测与改善: 深入探讨了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和毒性(Toxicity)对药物成药性的决定性影响。介绍了预测口服生物利用度(F%)的关键参数(如Lipinski五原则、Veber规则及其扩展),以及代谢稳定性评估(如CYP450抑制或诱导)的体外模型。特别关注了如何通过化学修饰来规避毒性风险(如反应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提高口服吸收。 3.3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讨论了将药物分子递送至特定病灶的技术,包括纳米粒载体、脂质体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基本构建原理和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 现代分析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4.1 高分辨质谱在结构确证中的应用: 阐述了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HRMS)在分离复杂混合物、鉴定代谢物和分析手性杂质中的强大能力。重点讲解了高阶质谱(MSn)技术在解析未知化合物结构方面的应用流程。 4.2 核磁共振波谱(NMR)的最新进展: 介绍了固态NMR在分析药物晶型、多晶型现象以及蛋白质-配体复合物结构解析中的作用。高场NMR在解决复杂有机分子立体化学结构确证中的优势。 结语: 《现代药物设计与合成策略》力求在理论前沿与实践操作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旨在培养新一代药物化学工作者全面、系统的研发思维,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全书内容紧密结合近年来《JACS》、《Angew. Chem. Int. Ed.》、《J. Med. Chem.》等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图表丰富,论述严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想象着它摆在案头,必然是陪伴科研工作者攻克难关的得力助手。我一直对植物化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深藏于自然界中的神奇分子,它们如何被精准地“捕获”和“提纯”,是让我着迷的环节。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从粗提物到高纯度单体的每一步技术细节。比如,对于色谱技术的选择与优化,是采用经典的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还是更前沿的制备色谱甚至超临界流体萃取(SFE)?书中是否能详尽阐述不同分离介质的特性,以及针对不同极性、不同分子量的目标化合物,应该如何设计梯度洗脱程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处理那些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同分异构体或结构类似物。要知道,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微小的结构差异往往意味着生物活性的天壤之别。如果书中能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一个复杂混合物从初始分离到最终确认结构的全过程,那将是对我们这些初学者和实践者最大的福音。对于色谱条件的苛刻性、溶剂选择的毒性与回收成本的考量,这些实践层面的经验分享,远比单纯的理论介绍来得宝贵。

评分

阅读教材或专著时,我最看重的部分是其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深度,以及对前沿技术发展的把握程度。徐任生、赵维民、叶阳三位作者的背景(虽然具体专长未在书名中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在分析化学和植物化学领域有深厚造诣)让我对本书的理论基础充满信心。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分离机理”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描述。例如,在固相萃取(SPE)或反相色谱中,范德华力、氢键、离子交换等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影响分离效率的?对于新型分离材料,如手性固定相、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在复杂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是否有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关注现代分析仪器如何赋能分离过程,比如高分辨质谱(HRMS)在快速鉴定分离组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二维色谱(2D-LC)来解析超复杂提取物,这已经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趋势。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仪器配置、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的实用建议,那就太棒了,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实验室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个深耕于药物化学方向的研究生,我深知活性成分的纯度直接决定了后续药理活性筛选的可靠性与最终成药性的潜力。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绝不仅仅停留在“分离技术”的层面,更在于它如何连接“分离”与“应用”的桥梁。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目标导向分离”(Target-Oriented Separation)的论述。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分离而分离,而是为了验证某个特定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肿瘤、抗炎或神经保护作用)而分离出具有贡献的分子。这意味着,分离过程必须紧密围绕活性检测展开,也许需要采用如LC-MS/MS联用、或更高级的Online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活性导向分离)策略。书中是否提供了如何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系统方法?例如,如何优化检测限,如何处理基质效应,以及如何应对那些活性微弱但结构新颖的“冷门”化合物?如果能提供一些针对特定药效学指标(如激酶抑制剂筛选、离子通道调节剂分离)的优化案例和常见陷阱的规避指南,那这本书就从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升级成了一本不可替代的实战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科学出版社,这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然而,对于一本化学专业书籍来说,其易读性和结构逻辑同样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的。首先,应该从样品的前处理——即如何高效、最大程度保留活性成分地进行萃取入手,这通常是决定后续分离成败的关键第一步。然后,过渡到粗分离技术(如沉淀、液-液萃取),最后才是高精度的分离纯化技术。我期待看到不同章节之间有明确的衔接和呼应,而不是孤立的技术堆砌。此外,一个优秀的教材应该包含丰富的图表、流程图和化学结构示意图。如果书中能配有大量清晰的谱图示例(如HPLC图谱、质谱数据),并附带对谱峰的详细解读,帮助读者建立“谱图-结构-分离条件”之间的联系,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的人来说,掌握如何规范地记录和展示分离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点。

评分

从一个对“天然产物”本身充满敬畏的读者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体现出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溶剂的使用量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成本高昂,更带来了环境压力。因此,这本书在介绍传统分离方法的同时,是否也大力推广了环境友好型的分离技术?比如,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和洗脱溶剂的应用,或者在水相体系中进行色谱分离的创新策略。此外,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收率和纯度,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书中是否探讨了自动化分离系统(如高通量筛选平台)在天然产物库构建中的应用潜力?对于那些活性成分含量极低的“珍稀药材”提取物,作者们是否提供了一套极致敏感且高效的微量分离纯化方案?这种对效率与环保并重的态度,才能体现出当代化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