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定价:198.00元
作者:徐任生 赵维民 叶阳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30326560
字数:800000
页码:6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
目录主编的话
 第一篇 分离方法与技术
 第1章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2章 结晶与纯度鉴别
 第3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4章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5章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第6章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第7章 高效快速中压制备色谱
 第8章 逆流色谱
 第9章 凝胶色谱
 第10章 优化传统提取与分离技术
 第11章 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
 第12章 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
 第13章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筛选
 第二篇 各论
 第14章 生物碱
 第15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16章 酚类和木脂体类化合物
 第17章 香豆素
 第18章 蒽醌和花青素
 第19章 萜类化合物
 第20章 皂苷
 第21章 强心苷
 第22章 核苷
 第23章 多糖及寡糖
 第24章 肽、蛋白质与酶
 第25章 海洋天然产物
 第26章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附录
 主题词索引
 动、植物名称索引(拉丁文)
内容提要
本书将编入天然活性成份分离的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高效逆流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核磁-质联用分析、凝胶层析等。扼要介绍复杂天然化学成份结构的波谱解析方法,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方法。在各论中作者除介绍自己的经验外,还编写了我国市场常见天然药物、甜味剂、色素、杀虫剂如: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甜菊苷、除虫菊脂等的分离方法,并附有各种层析显色,缓冲流制备方法及性能表等作为附录便于查阅。
 本书可作为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药制药公司与农业和食品工业有关人员的参考书和案头常用的工具书。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在我国,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产物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其有效成分,分析其活性,进行合成或结构修饰,可以创制新药治愈令人类措手无策的疾病;也可以从中获取天然杀虫剂、甜味剂与色素等,满足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迫切需求。因此,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广阔的前景,是永远研究不完的领域,并为国际同行所羡慕。《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一书的出版,将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对于推动天然产物的研究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介绍了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高速逆流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与联用技术、波谱解析化学结构、结构修饰与前药制备、优化传统提取技术及生物活性筛选等。同时还介绍了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类常用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许多内容是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在附录中收集了各种常用色谱显色剂、缓冲溶液配制方法、大孔树脂性能表及超滤膜性能表等。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天然产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药制药公司、农业和食品工业有关人员的参考书和案头常用的工具书。
这本《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光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想象着它摆在案头,必然是陪伴科研工作者攻克难关的得力助手。我一直对植物化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深藏于自然界中的神奇分子,它们如何被精准地“捕获”和“提纯”,是让我着迷的环节。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从粗提物到高纯度单体的每一步技术细节。比如,对于色谱技术的选择与优化,是采用经典的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还是更前沿的制备色谱甚至超临界流体萃取(SFE)?书中是否能详尽阐述不同分离介质的特性,以及针对不同极性、不同分子量的目标化合物,应该如何设计梯度洗脱程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们如何处理那些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同分异构体或结构类似物。要知道,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微小的结构差异往往意味着生物活性的天壤之别。如果书中能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一个复杂混合物从初始分离到最终确认结构的全过程,那将是对我们这些初学者和实践者最大的福音。对于色谱条件的苛刻性、溶剂选择的毒性与回收成本的考量,这些实践层面的经验分享,远比单纯的理论介绍来得宝贵。
评分阅读教材或专著时,我最看重的部分是其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深度,以及对前沿技术发展的把握程度。徐任生、赵维民、叶阳三位作者的背景(虽然具体专长未在书名中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在分析化学和植物化学领域有深厚造诣)让我对本书的理论基础充满信心。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分离机理”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的描述。例如,在固相萃取(SPE)或反相色谱中,范德华力、氢键、离子交换等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影响分离效率的?对于新型分离材料,如手性固定相、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在复杂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是否有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关注现代分析仪器如何赋能分离过程,比如高分辨质谱(HRMS)在快速鉴定分离组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二维色谱(2D-LC)来解析超复杂提取物,这已经成为现代分离科学的趋势。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仪器配置、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的实用建议,那就太棒了,这对于资源有限的实验室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作为一个深耕于药物化学方向的研究生,我深知活性成分的纯度直接决定了后续药理活性筛选的可靠性与最终成药性的潜力。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绝不仅仅停留在“分离技术”的层面,更在于它如何连接“分离”与“应用”的桥梁。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目标导向分离”(Target-Oriented Separation)的论述。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分离而分离,而是为了验证某个特定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肿瘤、抗炎或神经保护作用)而分离出具有贡献的分子。这意味着,分离过程必须紧密围绕活性检测展开,也许需要采用如LC-MS/MS联用、或更高级的Online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活性导向分离)策略。书中是否提供了如何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系统方法?例如,如何优化检测限,如何处理基质效应,以及如何应对那些活性微弱但结构新颖的“冷门”化合物?如果能提供一些针对特定药效学指标(如激酶抑制剂筛选、离子通道调节剂分离)的优化案例和常见陷阱的规避指南,那这本书就从一本优秀的技术手册升级成了一本不可替代的实战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科学出版社,这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谨性。然而,对于一本化学专业书籍来说,其易读性和结构逻辑同样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是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的。首先,应该从样品的前处理——即如何高效、最大程度保留活性成分地进行萃取入手,这通常是决定后续分离成败的关键第一步。然后,过渡到粗分离技术(如沉淀、液-液萃取),最后才是高精度的分离纯化技术。我期待看到不同章节之间有明确的衔接和呼应,而不是孤立的技术堆砌。此外,一个优秀的教材应该包含丰富的图表、流程图和化学结构示意图。如果书中能配有大量清晰的谱图示例(如HPLC图谱、质谱数据),并附带对谱峰的详细解读,帮助读者建立“谱图-结构-分离条件”之间的联系,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的人来说,掌握如何规范地记录和展示分离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点。
评分从一个对“天然产物”本身充满敬畏的读者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体现出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溶剂的使用量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成本高昂,更带来了环境压力。因此,这本书在介绍传统分离方法的同时,是否也大力推广了环境友好型的分离技术?比如,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和洗脱溶剂的应用,或者在水相体系中进行色谱分离的创新策略。此外,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收率和纯度,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书中是否探讨了自动化分离系统(如高通量筛选平台)在天然产物库构建中的应用潜力?对于那些活性成分含量极低的“珍稀药材”提取物,作者们是否提供了一套极致敏感且高效的微量分离纯化方案?这种对效率与环保并重的态度,才能体现出当代化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前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