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罗马:拜占廷时代的埃及基督教史研究
:33.00元
作者:田明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201061481
字数:
页码:2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在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诸多遗产中,竞技体育是其中为璀璨的一笔。如果没有古希腊人对体育竞技的刻意追求,对人体美的酷爱,以及泛希腊赛会的悠久传统,我们今天的竞技体育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会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国际性体育盛会吗?会有奥林匹克运动所宣扬的和平、博爱的理想和高贵的体育精神吗?
40余万字,500幅珍贵图片,借助希腊神话还原历史,展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四大“冠冕赛会”的圣火传递、竞技传统、奥运精神、女子体育等一直影响今天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内容提要
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埃及文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的传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里逐渐演变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中心之一。特别是埃及亚历山大教理学校,代表了当时基督教研究的高水平,基督教早的神学体系也正是诞生于此 而作为基督教修道制度的滥觞之地,埃及在其起源和发展史上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修道主义也被视作埃及对基督教世界的贡献,后来的基督教修道制度都直接或间接地起源于埃及。
基督教合法化以来,大量有浓厚宗教情结的土著埃及人开始皈依基督教,使得埃及教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亚历山大主教区,逐渐成为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埃及的代言人,并一度担任整个东方教会的。遗憾的是,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埃及成为了教义纷争的策源地。从尼西亚到察尔西顿的四次大公会议,更是见证了埃及基督教会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在政治和文化冲突背景下,埃及教会逐渐脱离了大公教会的范畴和帝国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独特的科普特语言、文学和艺术,也是埃及基督教留给现代世界的重要遗产,同时还成为后来人们了解埃及基督教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录
绪 言
章 罗马一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
第二章 基督教在埃及的传播与早期神学体系的创立
第三章 基督教修道制度的滥觞
第四章 极盛而衰的埃及教会——从尼西亚到察尔西顿
第五章 埃及科普特教会的发展及其文化遗产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田明,男,1972年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95年获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现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K.U.LeLiverl)东地中海考古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开大学拜占廷史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世界上古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基督教史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埃及基督教史”课题的研究。
文摘
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攻占埃及,正式开始了罗马帝国在埃及的统治。1世纪中叶,基督教传人埃及。随着帝国统治中心的东移和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立,埃及也顺势转入拜占廷帝国的统治。公元642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取代拜占廷帝国成为埃及新的统治者,标志着埃及古代史的结束,埃及开始进入伊斯兰教时代。因为埃及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主要是在罗马-拜占廷帝国统治时期,所以有必要对这段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罗马帝国取代托勒密王朝成为埃及新的统治者,埃及名义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事实上,埃及从来就不是一个典型的罗马行省,与帝国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尽管从提比略(Tiberius)开始,就曾经提醒过一位埃及总督,“他被派去那里只是做剪羊毛的工作,而不是要剥它的皮”。但事实并非如此,罗马帝国政治上的高压统治和经济上竭泽而渔的政策,注定要遭到埃及人民的反抗,并终导致了罗马在埃及统治的崩溃。当然,基督教在埃及的传播与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后面的章节有专门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一、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及其统治
罗马帝国入主埃及是一个缓慢的权力转移过程。作为希腊化时代的主要代表国家之一,埃及托勒密王朝很早就和当时的罗马共和国形成了密切关系,公元前273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就向罗马派驻使节,开辟了埃及罗马亲近之路,并与罗马签订了友好条约。在希腊化世界的斗争中,埃及托勒密王朝越来越靠近罗马进而完全依赖罗马的支持。公元前3世纪,为了争夺巴勒斯坦和南叙利亚的领土,托勒密埃及和另一个希腊化国家塞硫古王国之间先后发生了五次叙利亚战争,后以塞硫古王国的胜利而告终。携胜利余威,公元前170、168年,塞硫古国王安条克四世又两度攻占埃及,并加冕为法老。托勒密埃及国王请求罗马派使节来调停,迫使安条克四世撤出埃及。罗马的威慑拯救了埃及,但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托勒密王朝付出的代价是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成为罗马荫庇下的被保护国。公元前74年,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域外之地昔兰尼加被罗马吞并,公元前58年,塞浦路斯也被划人罗马的版图,此时,托勒密埃及的“独立”地位的终丧失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内忧外患的托勒密埃及又深深地卷入了罗马内部的派系斗争中,遗憾的是,在支持谁的问题上,几乎每次都站错了队。托勒密埃及的君臣们在恺撒和庞培的争斗中,先是派军队支持庞培,但当庞培在希腊战败逃往埃及时又转而了他,导致恺撤借机兴师问罪。“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凭借美貌和才智,征服了恺撤,并做了后者的,才使得托勒密王朝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好景不长,恺撒于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公元前41年,因为埃及曾支持过刺杀恺撤的卡西乌斯,“后三头”中的安敦尼召见克娄巴特拉诘问,却再度被“被告”征服,成了克娄巴特拉的“俘虏”。安敦尼不顾罗马国内的反对,于公元前37年正式和克娄巴特拉结为夫妻,两人还同意死后合葬。安敦尼不仅把罗马所得土地赠与埃及,而且把克娄巴特拉和恺撒的私生于封为“诸王”,封她为“诸王之女王”。作为回报,埃及也义无反顾地站在安敦尼一边,支持他和屋大维的权力角逐。
安敦尼在埃及的发展引起了罗马另一统治者屋大维的不安,他以安敦尼把罗马的利益给了别人为借口,开始向东方用兵攻击安敦尼。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海战中击败安敦尼和克娄巴特拉韵联军。次年,罗马军队攻入埃及,安敦尼自杀,克娄巴特拉被俘后不久也自杀,从此埃及完全纳入罗马帝国的版图,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对此,屋大维也一直引以为荣,他在加冕为奥古斯都后,在传记中这样记载自己的功绩,“我把埃及纳入了罗马人的帝国”。
新的主人对待埃及的态度,足以说明罗马帝国极为重视这个新的省份。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埃及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一条生命之水——尼罗河贯穿于上下埃及,尼罗河峡谷两侧延伸出荒凉的沙漠阻碍丁东西的交往,努比亚沙漠和南方的几大瀑布几乎割断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只有在北部的地中海地区才使埃及显露出来,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相对独立的地区;其次,埃及是地中海世界富裕的粮仓,罗马依赖埃及的谷物供应,一旦有人在这里独自为政,则可轻易切断罗马的粮食供应,并堵塞了欧洲和东方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对于罗马帝国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奥古斯都在埃及境内驻扎了3个军团,近15000人,并配有一定数量的步兵辅助部队驻扎在亚历山大城和沿尼罗河的许多据点,其职责就是恢复对埃及的控制。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似乎很擅长构建一种沉浸式的历史氛围,而不是单纯地罗列事实和年代。他的笔触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之间游走自如,时而描绘帝国层面的宗教政策更迭,时而聚焦于某个偏远绿洲中一位默默无闻的修士的日常修行与内心挣扎。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教义辩论和教会法庭的裁决,都变得鲜活而富有戏剧性。举例来说,当描述到异端审判对当地社群造成的影响时,他并非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引用当时的私人信件和地方诗歌,侧面反映出信仰被政治化后,普通民众在忠诚与恐惧间摇摆的复杂心境。这种文学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学术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外行人,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并逐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拜占廷化”这一复杂过程的地域性差异,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证支持。许多关于拜占廷历史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宫廷政治或地中海贸易网络,但这本书却有效地将视角拉回到帝国南部的生命线——尼罗河谷。作者清晰地论证了埃及独特的文化基因,如其深厚的希腊化遗产与本土的科普特身份认同,如何与东罗马的中央权力以及新生的基督教教义产生持续的张力与创造性的结合。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本土化”圣徒崇拜兴起的研究部分,它揭示了地方性的精神需求如何塑造了普世宗教的埃及版本。这种深入到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分析,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神学史范畴,触及了信仰如何在特定地理和民族背景下“落地生根”的本质问题,为理解晚期古典世界向中世纪的过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后,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清晰且富有层次感的。它不像一些通史类著作那样提供一个平面化的、时间轴式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精神世界模型。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埃及”在早期基督教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中的战略地位和文化能动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填补了某个细分领域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演变的方法论——即在宏大的帝国叙事下,永远不能忽略那些地方性的、亚文化的、往往在正典叙述中被边缘化的声音和实践。它是一部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又能为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打开新视野的典范之作,读完后对后世的宗教传播与帝国整合的理解都会上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硬壳的质感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米黄色的主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既典雅又不失庄严,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住。封面上的图案似乎是从某件古老的文物拓片上直接取下的,线条繁复而神秘,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金色神庙和斑驳的壁画。我把它抱回家后,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也确实符合它内容深度的预期——它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包含复杂希腊文或科普特文引文的部分,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从排版上看,作者显然在信息呈现的逻辑性上下了很大功夫,字体的大小和行距都经过精心调整,即便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易疲劳。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重视,为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奠定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基调,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份对历史和知识的敬畏。
评分初翻开内页,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于痴迷的求证精神所折服。他似乎总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理区域之间进行着严谨的跨学科对话,尤其是在论述早期教义冲突与地方习俗融合的过程中,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并不满足于引用二手资料,他似乎在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都留下了清晰的线索,引导读者去追溯那些尘封在教父文集、地方行政档案乃至考古报告中的原始数据。特别是关于亚历山大教会在公元三到五世纪间的权力结构演变,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其细腻的微观视角,他没有将“埃及”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巧妙地划分出不同的教区和修道院群体,揭示了它们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与意识形态差异。这种避免过度概括、追求细节真实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与深度,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现场,感受着每一位神职人员和信徒在信仰与世俗压力下的挣扎与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