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氛美學 | ||
| 定價 | 88.00 | |
| 齣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10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德)格諾特 波默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20315050 | |
| 重量 | 494 | |
《氣氛美學》是波默美學的代錶作。該書初版於1995年齣版,隨後不斷再版,在歐洲和日本産生瞭巨大的影響,2013年5月齣版瞭該書的新修訂版,作者補充瞭許多重要內容,比*初的版本擴大瞭兩倍,其中有不少內容是作者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
前言: 新美學 (1)
承接: 生態學的自然美學和實在審美化 (1)
Ⅰ 氣氛
氣氛作為一種新美學的根本概念 (9)
材料的光彩
審美經濟學批判 (36)
自然經驗中的氣氛之物 (53)
通感 (73)
Ⅱ 製造氣氛
舞颱布設藝術作為氣氛美學的範例 (89)
建築: 一種視覺藝術
關於現代建築與攝影之間的關係 (100)
光作為氣氛 (120)
看光 (129)
身體性空間中的聲音 (146)
Ⅲ 麵相學
關於蘇格拉底的麵相和麵相學一般
眾所周知 蘇格拉底的身體構造給瞭麵相學一種促動 (159)
美者麵相學 (187)
自然美學中的麵相學 (191)
Ⅳ 迷狂
物及其迷狂
物性存在論與物性美學 (215)
審美性的自然知識 (237)
盛大的世界音樂會 (251)
邁入顯現 (266)
美 (278)
譯後記 (291
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時便被其深邃的標題所吸引。我期待著一場關於“氣氛”的哲學探討,深入剖析美學如何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生態學”與“自然美學”的結閤,這在我看來是當代美學研究中極具前瞻性的視角。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感知與自然環境之間那種微妙、無形的互動關係。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作者如何闡釋“審美化”這一過程——它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將尋常事物轉化為具有情感共鳴的對象?這種從宏大概念到具體實踐的跨越,是檢驗一本書深度和廣度的試金石。我對書中可能涉及的跨學科論證抱有極高期望,畢竟,真正的美學洞察往往需要跳齣傳統學科的藩籬,去捕捉那些難以言喻的“場域感”。這本書是否真的能為我們構建起一個能有效感知並運用“氣氛”的實用工具箱,而非僅僅停留在理論闡述,這是我持續探索下去的最大動力。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一種超越純粹形式分析的、更具生命力的視覺語言。
評分這部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它對“氣氛”的解構,這種解構帶有強烈的反思色彩。它似乎在警示我們,在追求視覺衝擊和即時滿足的時代,過度“審美化”是否也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盲點?當一切都被精心設計成“有氣氛”的樣子時,我們是否反而錯失瞭對事物本真狀態的敏感性?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探討“視覺藝術”時,是如何平衡其作為媒介的有效性與可能帶來的操縱性。這種批判性的視角,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辯證的思辨深度,避免瞭流於對某種美學風格的簡單贊頌。它挑戰瞭讀者去思考:我們究竟是在欣賞美,還是僅僅在消費一種被精心營造齣來的“感覺”?這種對當代審美消費主義的內在審視,是這本書在眾多美學著作中脫穎而齣的關鍵所在。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充斥著關於“物性美學”的強烈衝擊。這並不是那種學院派的、對材料本身的機械描述,而更像是一種對物質存在所蘊含的文化重量的重新計量。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將中國語境下的特定“物性”——那些帶著時間痕跡、蘊含著手工藝精神的物件——納入到其美學體係中去的。這種將物質實體與文化精神緊密編織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物品,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載體,而是承載瞭曆史敘事和情感溫度的媒介。尤其對於一個熱衷於探究視覺藝術如何通過物質媒介實現情感傳遞的人來說,書中對於光影、肌理、乃至氣味所構築的“氣氛”的描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迫使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材料本身的“低語”,而不是僅僅關注最終的成品效果。
評分坦白地說,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其敘事的張力——如何在“自然美學”的宏大敘事中,精確錨定“中國”這一特定的文化地理坐標。這種跨越地理邊界的理論對話,為我提供瞭一個審視本土美學現象的全新參照係。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美學理論不應該隻是抽象的推演,而必須紮根於具體的、可感知的經驗土壤。這本書顯然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文化特殊性,反而將其視為構建普遍性理論的基石。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將書中的論點與我記憶中那些具有強烈“場域感”的中國園林、傳統書房的意境進行比對,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對應關係。這種理論與經驗的相互印證,讓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喜悅,仿佛在為自己早已模糊的文化記憶重新描繪齣清晰的輪廓。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學習理論,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它似乎提供瞭一把鑰匙,能夠開啓理解當代中國藝術實踐中某種特定“情緒基調”的大門。那種由曆史沉澱、社會變遷共同烘托齣的獨特“氛圍”,是如何被藝術傢們精心“製造”齣來的?我一直在追尋作者對“製造氣氛”這一行為的精準界定。這其中必然包含瞭對傳統文化符號的解構與重組,是對當代審美趨勢的敏銳捕捉。它要求讀者不僅要有藝術鑒賞力,更要具備對社會心理和文化思潮的洞察力。讀完後,我對許多當代裝置藝術和空間設計作品的理解維度被拓寬瞭——原來那份直擊人心的力量,往往源自於對環境氛圍的精妙調控。這種對整體性體驗的重視,遠勝於對單一形式元素的孤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