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榜样的力量-马克思的故事 |
| 作者: | 王艳娥 编著著 |
| 市场价: | 15.8元 |
| : | |
| ISBN号: | 9787538543766 |
| 出版社: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0-05-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0-05-22 | 印次:1 | 字数:128000 |
| 目录 | |
| 章 巨人的童年和少年 无忧无虑的童年/2 另位“父亲”的深刻启迪/6 新发现的知识宝库/10 崭露头角的中学时光/16 篇出色的毕业论文/18 二章 浪漫而艰苦的大学生活 波恩大学的“潇洒剑客”/23 赢得特利尔城美人的芳心/27 激情诗人/31 求学柏林——全力为哲学奋斗/34 继承和前人的博士论文/37 三章 在政治领域初露锋芒 进入社会就业的艰难/43 与《莱茵报》检查官捉迷藏/45 马、恩次不太愉快的会见/49 有情人终成眷属/53 四章 迁居欧洲革命的心脏 只出版期的《德法年鉴》/59 马、恩的友谊从巴黎开始/64 次被驱逐/69 五章 在流亡中奋斗不已 在布鲁塞尔大团圆/75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78 次生动的课/83 1848年革命爆发/89 再次被驱逐/92 六章 战斗在欧洲革命的炮火中 向祖国输送“新式武器”/99 创办《新莱茵报》/102 在被告席上/106 离别的不安/109 七章 革命低潮时期在伦敦 在困苦的泥沼中/113 棕黑“两匹马”/117 坚持正确的革命策略/121 患难中见真情/126 大英博物馆留下的足迹/129 《资本论》卷的问世/136 八章 人生的二个高峰 国际的“灵魂”/142 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147 为巴黎公社摇旗呐喊/159 九章 生命的后程 与“狼”在起/167 痛失爱侣/172 伟大灵魂的离去/177 |
| 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 马克思看到学校公布的课程表后,什么都想学,下子就选了九门课程。波恩市要比特利尔城大得多,图书馆和书店里的书籍也比特利尔的多。马克思进这些地方,就被丰富的图书迷住了,他又借又买,在课外阅读大量书籍。由于全身心都沉浸在课程、书海之中,他甚至忘了给家里写信。入学后3个月他只给家里写了两封短信,以至于遭到思儿心切的父母的抱怨。 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开始失眠,脸色变得苍白,食欲消退,人也瘦了不少。情况越来越严重,马克思不得不在假期暂时中断读书和学习,到荷兰的姨妈家去休养。在休养期间他天天游泳,又出去野游、散步,经过锻炼,身体很快恢复了,而且精力更加充沛,头脑更加清晰。“嗯,要想学习好,首先要身体好,要想身体好,就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这次身体状况的变化使马克思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回到大学后,马克思开始坚持体育锻炼,他到河流中去游泳,到郊区去骑马,到野外去爬山,他还爱上了当时很盛行的种运动——击剑。 马克思在课余常常练击剑,但那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在刻苦的锻炼中,马克思的击剑术日益进步。可是,没想到,他还是被卷入了场争斗。 在波恩大学里,有各种同乡 ...... |
| 内容简介 | |
| 马克思(1818—1883),德国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出生于个律师家庭,在中学时代,已树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848年2月,他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后来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在19世纪中期。他写成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从而使无产阶级有了反对资产阶级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
说实话,我最近被《城市生态学的黎明:从水泥森林到共生社区的重建蓝图》这本书彻底说服了。我以前对城市规划总觉得是宏观、遥远的事情,但这本书却把我拉到了脚下的街道和身边的公园里。作者的核心观点是,现代城市设计极大地忽视了自然系统的存在,导致了诸多环境和心理问题。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生态走廊”的设计,将分散的绿地连接起来,让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到城市空间,这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书中对比了几个成功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增加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显著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和交流的场所。最触动我的是它对“地方感”的强调,即如何通过保留和突出地域性的自然元素和历史记忆,让居民对居住环境产生深厚的情感联结,而不是感到疏离。这本书的插图和数据分析图表都非常精良,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复兴方案,让我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最近偶然接触了一本关于《沉默的语言: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桥梁》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讨论我们说了什么,而是着重分析我们没有说、但身体却在不停表达的信息。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空间距离的细致对比,揭示了沟通中那些潜藏的陷阱。比如,在某些文化中,长时间的眼神接触被视为真诚,但在另一些文化中,这可能被解读为冒犯或挑战。书中有一个关于“停顿时机”的分析特别精彩,在快节奏的西方对话中,短暂的沉默可能意味着思考或过渡,但在某些亚洲文化中,突然的停顿可能包含着拒绝或保留意见的复杂含义。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客观,引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和心理学实验结果,使得论证极具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会更加留意自己的“小动作”,并学会耐心解读对方的“不言而喻”,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共情能力和交流的准确性。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巴洛克音乐的情感密码:听懂拉赫玛尼诺夫与巴赫的内心独白》的音乐鉴赏指南。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摒弃了传统乐理的枯燥分析,转而用一种极富文学色彩和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古典音乐。作者认为,每一段旋律都是作曲家在特定人生阶段的心灵投射。比如,分析巴赫的赋格曲时,作者将其比喻为一种严谨的“精神建筑”,体现了他对秩序和神性的终极追求;而在解读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时,则侧重于探讨其旋律中那种深沉的、带有俄罗斯特有忧郁气质的“乡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播放列表”,指导读者在特定的心境下(比如“冥想时的专注”、“雨夜的沉思”)去聆听特定的乐章,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音乐体验。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码者”,学会了如何去捕捉那些隐藏在音符之间的细微情绪波动。这本书的语言细腻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场精致的私人音乐会解说。
评分最近读了那本挺有意思的书,虽然不是你提到的那本,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着重探讨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如何打破常规,点燃灵感》。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拆解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思维定式。我特别欣赏它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从古代发明家的奇思妙想,到现代科技公司颠覆性的商业决策——来展示“跳出框框”的真正含义。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逆向工程”——不是指技术上的逆向操作,而是指在面对一个既定目标时,反过来审视最终结果,然后倒推每一步的可能性,这种方法论的阐述,让我茅塞顿开。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卡住,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太早地接受了既定的规则。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我发现自己在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复杂项目时,开始下意识地尝试那些“不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且效果出奇的好。它真的鼓励你去质疑“为什么必须是这样”,而不是满足于“它一直都是这样”。书的排版也很有设计感,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全球贸易的隐形之手:从香料之路到数字货币的演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咋舌,它不像那种只关注宏观经济数据的报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次重大贸易变革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动因。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商业路线的选择,比如为什么某些港口会兴起,而另一些则被历史淘汰。我尤其着迷于它对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剖析,那种早期的股份制结构、风险管理以及跨国剥削的复杂机制,读来令人不寒而栗,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商业智慧的极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即便是探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条约内容,作者也总能穿插进某个具体商人的个人奋斗史或家族兴衰录,使得冰冷的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性。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了贸易史,更是理解了“连接”这个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现在享受的便利生活,背后是数百年间无数次的探索、冲突与融合的结果,那份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