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治国之道 | 作者 | 申圣云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7118152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29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治国之道的根本在于“一心为民、务实坚定、清廉刚正”。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遵循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 《治国之道》分为十章,分别阐述古代治国之道中的仁政、德治、法治、无为等十个方面,注重从《》《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选取有关治国之道的经典论述,同时大量引用古今经典案例,以期为党员干部提供治国理政方面的镜鉴。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仁政 民本——民为贵 谋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息战——止戈为武 勿争——利万物而不争 轻赋——薄赋敛,广蓄积 倡义——义,人之正路也 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养廉——公生明,廉生威 第二章德治 明德——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立德——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身正——政者,正也 教化——教者,政之本也 惩恶——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治国之道》: 在抗战时期,伊莎白对成都的感情与回忆也是与众不同的。伊莎白谈道,成都常常被日军轰炸,她便和大家一起自发组成医治中国受伤战士的组织。1938年,伊莎白到藏区进行人类学调查,发现这里的人们采用手工的方式制作毛线非常费力,她在回成都的时候专门购置了一架纺车带到藏区。伊莎白正是在那个时候结识了路易·艾黎,之后便参加了宋庆龄与艾黎一起创建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 在革命战争阶段,伊莎白接触过许多领导人,在晋冀鲁豫边区对土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听取了邓的相关报告。她回忆道:“由于那里的很多干部与老百姓都不识字,没有办法进行记录,因此邓为了让他们可以用心记住,每讲一句话都要重复4次。” 在解放战争期间,伊莎白到所在的华北军政大学工作。当时,在轰炸机到来之前,大家便会提早躲进山沟。会走进山沟去探望她们,还跟大家谈心。 身为一名在我国度过一生的国际友人,伊莎白说,她觉得中国大的改变,发生在1949年,战乱不停的时代终于宣告结束。 2015年系我国抗战暨世界反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伊莎白表示,世界反战争有意义的一点,就是让许多原来对立的国家团结起来统一作战。对此,她的儿子柯马凯也十分赞成。柯马凯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霸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西班牙者佛朗哥依靠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发动,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那个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燃起了战火,大部分国家都惨遭入侵。原本毫无团结意识的世界,出于支援被侵略的国家反入侵而团结在一起,建立了反的统一战线。我认为各个国家可以一起反对侵略者,这才是意义为深远之处。另外,柯马凯也期待着,全球民众如今仍然可以如七十年前一般统一起来,一起化解人类面对的困难问题。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招待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的力量是同心合力。为了自由、正义、和平,为了人民平安、安宁、幸福,在亚洲、在欧洲、在非洲、在大洋洲、在世界各个战场上,世界反同盟国军队和人民以及各种反力量,携手跨进同一条战壕,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 历史终究会过去,今天的一切也终将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带给人们的启迪和教训,永远都会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不管承认或是不承认,历史曾经带给人们的伤害和幸运,都是真实存在的。“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都曾为了反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自古以来,热爱和平的人们都拥护团结、和谐的国家关系,真诚渴盼安定的生活。观摩《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览时,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经历了漫长黑暗的斗争,人们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人们也清楚地了解,和平必须依靠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捍卫。在全世界面前宣誓:“中国人民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合作,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心声,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期盼,更是党员干部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 |
| 序言 | |
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陷入沉思,这可能是我近年来阅读体验中,思考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书中引述的某些古代哲人语录,被作者巧妙地放置在现代情境下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古今对话的张力,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反思欲。举个例子,书中探讨某一治理难题时,引用了某位古代智者的警示,随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了“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如何作用于同一原则的实践上。这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一些我过去深信不疑的“常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质疑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被告知的知识”。它像一把精准的凿子,不断地敲击我认知世界的坚硬外壳,虽然过程略显疼痛,但最终带来的认知突破感是巨大的。它真的能改变你看待世界运作方式的底层逻辑,这一点毋庸置疑。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性之严密,简直像是在解一道层层递进的数学难题,每一步推导都扎实有力,让人无从辩驳。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观点时,似乎并未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先耐心细致地搭建起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像建筑师绘制蓝图一样,先定下地基和承重结构。我发现,他极少使用那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表达,而是倾向于用一系列精确的、界限分明的概念来界定讨论的范围。特别是他对几个关键历史案例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拆解:先是剥离事件表面的喧嚣,还原其最原始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然后辅以不同学派的对照分析,最后才给出他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也正因为如此,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那些原本看似错综复杂的问题,突然变得清晰透明起来。它不是那种提供快速答案的“速读本”,而是要求你沉下心来,与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深度对话。
评分语言风格方面,这本书表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克制与力量的完美平衡。作者的文笔并不浮夸,避免了那种为了凸显学识而堆砌生僻词汇的通病。相反,他的叙事语言是极其凝练和精准的,用词考究,但绝不卖弄。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些比喻往往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与上下文的论点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解释性和穿透力。例如,他描述某种权力制衡机制时,所用的一个关于“水流与堤坝”的比喻,瞬间将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具象化了,那种画面感和力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学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非常“熨帖”,很少出现需要反复回读才能理解的长难句。
评分从书籍的整体价值来看,我认为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全景视野”。它没有将任何一个治理领域孤立看待,而是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要素编织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网。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座高塔之上,能够俯瞰整个社会的复杂运行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条街道上观察局部细节。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复杂系统如何运作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解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持其稳定与发展”。这种超越时空的、系统性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具体的内容本身,它成了一种思考工具,一种理解权力、秩序和人类社会长期演进规律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不经意的华丽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分量十足。我尤其喜欢封面采用的那种哑光处理,指尖划过时,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细腻纹理,而非那种廉价的光滑反光。里头的字体排版也极其讲究,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初读历史或政治类书籍的人,也能轻松沉浸其中,毫无阅读障碍。装帧的工艺也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书脊处的加固处理,保证了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或损坏。更别提那批注和引文的格式设计了,用了一种略带古典韵味的衬线字体,与正文的主体风格形成了微妙的对比,使得引用部分既醒目又保持了整体的美感。拿到手后,我甚至舍不得马上开始阅读,只是单纯地把玩、欣赏了好一阵子,它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尊重,在当今快节奏的数字阅读时代,实在难能可贵,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对“纸质阅读体验”的原始渴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