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研究生课程记
定价:48.00元
作者:张立波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7841749
字数:
页码:35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老师们对于备课、讲课、培养学生都会有所思考,事后应当也都会有所总结。只不过大多数老师都是想想而已,充其量对自己的学生说说罢了。而本文则是把这些内容写出来,记下来。一个东西一旦被转化为文字,定型为文字,才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物。《研究生课程记》以日记形式呈现,介绍了2015、2016、2017三年中,笔者上了哪些课,课前、课中和课后有哪些投入;笔者对学生读书、思考和写作的指导,有怎样的一些特点;笔者除了校内的教学,除了对自己名下的学生的指导,还对外讲过哪些课,指导过哪些学生,等等。
内容提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一名教授在课前或课后写提要,用于自我总结,也供学生把握梗概。课程包括《文化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专业文献研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等,这些都是哲学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主干课程。除课程提要之外,还有带领学生做课题、参加调研、讨论写作、赏析电影之类的记述。所有这些,都是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组成或扩展,故冠名《研究生课程记》。
材料丰富,风格雅致,市面上似乎尚无这样的书出现,相关课程的教师和同学应当会感兴趣,对这些记述感兴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读。以后回顾这一时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及教师姿态,该书会有的文献价值。
目录
序言 001
2015 001
2016 033
2017 127
附录 306
跋1:关于《研究生课程记》 337
跋2:一片隐藏的光的闪动 341
作者介绍
张立波,山西闻喜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曾供职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副秘书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出版专著《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译著《历史的旨趣: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随笔《坐言起行录》、主编《60年人:选择抑或为哲学选择》《乡村的文化意象》、参编《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等十余种。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杂志编委,河北美丽乡村大学创意导师,2017中国(贵州)国际“民博会”文化旅游论坛特邀嘉宾。
文摘
序言
我拿到这本书时,感受到的是一股沉静的研究气息,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被探索的学术世界。我猜测,书中会涉及一些非常深入的理论探讨,可能是一些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观点。我期望能够从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梳理得清晰明了,又是如何用精炼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加宏观的学术视野,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学科的发展趋势,理解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或许,书中还会包含作者对某些前沿研究方向的独到见解,为我指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激励我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学者。
评分当我捧读这本书时,我联想到的是无数个埋首于图书馆或实验室的日日夜夜。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以及在面对研究难题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坚持。我猜测,这本书会包含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那些关于如何高效查阅文献、如何进行学术写作、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的技巧。或许,还会涉及一些在某个具体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和理论。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复杂的学术信息,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逻辑的体系。在我看来,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这本书,很可能就是作者在这方面的一次深度总结。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研究道路上需要提升的方向,并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问、不断推翻又不断重建的知识体系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大量的阅读中,一边吸收着前者的智慧,一边又对既有的理论进行着审视和质疑。那种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我在学术生涯中一直所追求的。我设想,书中必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为什么”,以及作者试图解答这些“为什么”的艰难过程。或许,会有对某个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从不同角度解读其内涵与外延;或许,会有对不同学派观点的鲜明对比,展现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我期待能从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构建自己的学术框架,如何在众多理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这种构建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正。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学术研究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勇于挑战未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正如我期待的那样,它并非一本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珍贵笔记。初拿到手时,我便被它质朴而充满力量的纸张触感所吸引,仿佛承载着作者无数个深夜的思索与耕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望从中窥见一位研究者在学术殿堂中跋涉的身影,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那些在浩瀚文献中苦苦追寻的答案,或许都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一丝线索。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严谨而富于洞察力的人,他/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科前沿的脉搏,并以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语言将其呈现。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或许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尤其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毕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是对思维方式的重塑。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盏引路灯,照亮我在学术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迷茫与困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深入挖掘,例如某个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其在当下学术界的影响。我也设想,作者或许会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观点,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象化,更易于读者理解和吸收。同时,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作者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学术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难题,比如如何避免陷入研究的瓶颈期,如何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来自一位资深研究者的知识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智慧和实践经验,对我这样仍在学习探索阶段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