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研究生課程記
定價:48.00元
作者:張立波
齣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7841749
字數:
頁碼:352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老師們對於備課、講課、培養學生都會有所思考,事後應當也都會有所總結。隻不過大多數老師都是想想而已,充其量對自己的學生說說罷瞭。而本文則是把這些內容寫齣來,記下來。一個東西一旦被轉化為文字,定型為文字,纔能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物。《研究生課程記》以日記形式呈現,介紹瞭2015、2016、2017三年中,筆者上瞭哪些課,課前、課中和課後有哪些投入;筆者對學生讀書、思考和寫作的指導,有怎樣的一些特點;筆者除瞭校內的教學,除瞭對自己名下的學生的指導,還對外講過哪些課,指導過哪些學生,等等。
內容提要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一名教授在課前或課後寫提要,用於自我總結,也供學生把握梗概。課程包括《文化哲學研究》《曆史哲學研究》《專業文獻研讀》《馬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等,這些都是哲學係碩士生和博士生的主乾課程。除課程提要之外,還有帶領學生做課題、參加調研、討論寫作、賞析電影之類的記述。所有這些,都是課程教學與實踐的組成或擴展,故冠名《研究生課程記》。
材料豐富,風格雅緻,市麵上似乎尚無這樣的書齣現,相關課程的教師和同學應當會感興趣,對這些記述感興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讀。以後迴顧這一時期的研究生課程教學及教師姿態,該書會有的文獻價值。
目錄
序言 001
2015 001
2016 033
2017 127
附錄 306
跋1:關於《研究生課程記》 337
跋2:一片隱藏的光的閃動 341
作者介紹
張立波,山西聞喜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曾供職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哲學會副秘書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項目。齣版專著《後現代境遇中的馬剋思》、譯著《曆史的旨趣:在後現代性的地平綫上》、隨筆《坐言起行錄》、主編《60年人:選擇抑或為哲學選擇》《鄉村的文化意象》、參編《世界華人詩歌鑒賞大辭典》等十餘種。係《馬剋思主義哲學評論》雜誌編委,河北美麗鄉村大學創意導師,2017中國(貴州)國際“民博會”文化旅遊論壇特邀嘉賓。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學術研究的漫漫長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對某一特定研究領域的深入挖掘,例如某個理論的源起、發展及其在當下學術界的影響。我也設想,作者或許會運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來佐證其觀點,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具象化,更易於讀者理解和吸收。同時,我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作者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學術研究中的一些普遍性難題,比如如何避免陷入研究的瓶頸期,如何在眾多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的創新點。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份來自一位資深研究者的知識寶庫,蘊含著豐富的學術智慧和實踐經驗,對我這樣仍在學習探索階段的研究生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當我捧讀這本書時,我聯想到的是無數個埋首於圖書館或實驗室的日日夜夜。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傾注的心血,以及在麵對研究難題時所經曆的掙紮與堅持。我猜測,這本書會包含作者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所積纍的寶貴經驗,那些關於如何高效查閱文獻、如何進行學術寫作、如何與導師有效溝通的技巧。或許,還會涉及一些在某個具體研究領域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發現和理論。我希望能從中學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復雜的學術信息,如何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有邏輯的體係。在我看來,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研究能力的培養,而這本書,很可能就是作者在這方麵的一次深度總結。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研究道路上需要提升的方嚮,並從中獲得切實可行的指導。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感受到的是一股沉靜的研究氣息,仿佛它本身就是一個等待被探索的學術世界。我猜測,書中會涉及一些非常深入的理論探討,可能是一些對於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觀點。我期望能夠從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理論梳理得清晰明瞭,又是如何用精煉的語言闡述復雜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種更加宏觀的學術視野,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學科的發展趨勢,理解不同理論之間的聯係與區彆。或許,書中還會包含作者對某些前沿研究方嚮的獨到見解,為我指明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嚮。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激勵我成為一個更加獨立、更加富有創造力的學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大氣,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質,正如我期待的那樣,它並非一本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珍貴筆記。初拿到手時,我便被它質樸而充滿力量的紙張觸感所吸引,仿佛承載著作者無數個深夜的思索與耕耘。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望從中窺見一位研究者在學術殿堂中跋涉的身影,那些曾經睏擾我的難題,那些在浩瀚文獻中苦苦追尋的答案,或許都能在這字裏行間找到一絲綫索。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嚴謹而富於洞察力的人,他/她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學科前沿的脈搏,並以清晰而富有邏輯的語言將其呈現。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論,在作者的筆下,或許會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變得鮮活而易於理解。我尤其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思路,畢竟,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吸收,更是對思維方式的重塑。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本教材,不如說是一盞引路燈,照亮我在學術道路上可能遇到的迷茫與睏境。
評分翻閱這本書,我腦海中湧現齣的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提問、不斷推翻又不斷重建的知識體係的畫麵。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大量的閱讀中,一邊吸收著前者的智慧,一邊又對既有的理論進行著審視和質疑。那種挑戰權威、獨立思考的精神,是我在學術生涯中一直所追求的。我設想,書中必然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為什麼”,以及作者試圖解答這些“為什麼”的艱難過程。或許,會有對某個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從不同角度解讀其內涵與外延;或許,會有對不同學派觀點的鮮明對比,展現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我期待能從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學術框架,如何在眾多理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這種構建過程,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無數次的嘗試和修正。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學術研究精神的一次生動詮釋,它激勵著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勇於挑戰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