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律人丛书·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总论篇、分论篇和附录(他论篇)。总论篇共九章,内容主要是高度概括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改革发展,并对法律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未来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分论篇收入10篇文章,其内容主要是对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基本问题的专题研究和分析思考,反映了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情况和基本探索;附录共收入27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反映了三十年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历程、经验总结、实践探索、问题剖析和对未来改革发展的深入思考。《法律人丛书·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的三个部分,除附录外,总论篇、分论篇均为《法律人丛书·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作者撰写,相关背景可见各篇注释。
作者简介
霍宪丹,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于重庆市,1971年在四川彭州义和公社插队,198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学历,社科系列研究员、高教系列法学教授。
1982年进入司法部法学教育司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担任过中央司法警官学院院长,2004年授一级警监警衔,后任司法鉴定管理局局长至今。
业务工作简况:1982年以来,先后从事过中等法学教育、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教材编写以及司法鉴定、法学社团、仲裁登记、高校管理等项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和组织调查研究,制定政法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法学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司法鉴定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积极推进法学本科教育、“专升本”教育、第二专业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政策研究和制度创新并推进其改革和发展。协调组织政法干部和法律从业人员进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受全国人大内司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委托,参加成人教育立法研究和草案起草工作,参与并组织司法鉴定立法研究、论证和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开展创立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制度设计和分析论证工作;组织创立统一司法鉴定管理制度的研究论证工作;组织法律院校和政法实际部门的专家、教授,面向法治建设的主战场,采取“政、产、学、研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法开展法学研究工作,同时还多次参与或主持教育部和司法部重大课题及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和组织全国法学专家、教授编写中等法学教育、成人高等法学教育、普通高等法学教育和自学高考律师专业、监所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法律硕士专业教育教学用书和司法鉴定培训教材。主持撰写及参加编写过三十余部研究文集或专著,公开发表过上百篇文章。
主要社会兼职:先后兼任过第一届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暨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成人政法院校理事会理事长,以及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法学教材编辑部副总编、欧盟与中国法律合作项目中方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和社会系统工程专家组成员等。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制度、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制度等。2002年以来,已先后主持过九项司法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的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个人专著3部,主编著作、教材8部。先后在《中国高等教育》、《法律适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学术研究》、《中国司法》、《中国律师》、《法学评论》、《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法律科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岳麓法学评论》、《中国大学教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清华法学》、《比较法研究》、《财经杂志》、《证据科学研究》、《中国司法鉴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九十余篇。研究成果中有的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997~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以及中国法学会颁发的“中国法治三十年网络征文”个人二等奖(2008年),还有的成果获司法部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自我定位:学习型、研究型的管理者和探索者;提倡并践行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综合集成的工作方法;在做人做事和伦理道德上属于“文革”前传统教育下成长的一代,但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素养上又深深地打上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标记。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写说明
总序
局部与整体(代序)
第一部分 总论篇
绪论从社会人到法律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从法学教育到法律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改革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章 中国法学教育历史回顾
一、近现代法学教育的兴起
二、院系调整中的法学教育
三、停滞不前的法学教育
第二章 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恢复发展阶段:为政法队伍建设服务
二、改革发展阶段:为法制建设服务
三、全面发展阶段:为建设法治国家服务
第三章 法律职业的发展与改革
一、法律职业的兴起
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三、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
第四章 律师职业的演变
一、重生的律师
二、律师身份的三次变化
三、律师执业正逢其时
四、律师社会角色的演变
五、面向未来的律师职业
第五章 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
一、法律人应当具备的基本资质
二、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律人的基本资质
三、法律职业引导法学教育
第六章 法学教育的定位与反思
一、法学教育的基本属性
二、法学教育的基本共识
三、法学教育的基本经验
四、法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五、法学教育的基本定位
第七章 新时期法学教育的展望
一、面向新时期的法学教育
二、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
三、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四、优化法学教育的结构
第八章 从法学教育到法律人才培养
一、构建一体化的应用类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现“两大共同体”的双值交集、协调发展
三、充分发挥司法考试制度的双向交流作用
四、法学教育的管理与指导
……
第二部分 分论篇
附录 他论篇
作者简介
代后记:回望西南
精彩书摘
四、我国法律职业的改革和完善必将对法学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面向21世纪,是从法制走向法治的世纪,我国将全面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进一步完善法律职业和人才结构,这必将对法学教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提出更高要求。司法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司法的独立性;树立司法的权威性;维护司法权的统一性;完善审判方式和程序;建立统一的法律职业制度,努力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整体素质;完善对司法的监督制度。其中法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其司法公正与否的根本因素。可以说,一个社会要实现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保持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权利等基本目标,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法律家队伍和健全合理的公正司法机制。为此,在司法改革中,应当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制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2)建立国家司法考试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即法官、检察官、律师统一的司法考试和警官的统一考试)。(3)规定严格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门槛。一般来说,必须是有关的法律权威机构和教育机构评估认可的国民教育系列的大学法律本科毕业生或非法律本科毕业生但取得法律专业证书者方可报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修正案已分别对法官和检察官的入门条件及各级岗位的任职资格作出严格的规定。其起点学历规定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两年的;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预计不久律师法也将作相应修改。这样,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法律职业的学历标准与世界各国的标准已大体相同。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跨越边界:全球化、数字化与未来治理的重塑 当代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动和生态挑战相互交织,对既有的治理体系、经济结构乃至个体生存状态构成了深刻的冲击。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动力与复杂逻辑,探讨在不确定性时代背景下,全球秩序的演进方向、数字革命对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新型风险应对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悖论与新地缘政治的图景 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以其不可逆转的经济互联性和文化渗透性,重塑了世界版图。然而,近十年来,这一进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风”。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效率与韧性、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张力。 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去风险化” 我们首先审视了过去三十年建立的“即时制”(Just-in-Time)全球供应链如何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和地缘冲突中暴露其脆弱性。本书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表层现象,而是剖析了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如何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与韧性优先”的战略调整。详细分析了关键矿产、半导体、生物技术等战略性领域的供应链本土化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实践案例及其对新兴市场和既有工业强国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经济胁迫”作为一种新型地缘政治工具的应用及其国际法上的模糊地带。 二、大国竞争的新范式:科技主导权与规范制定权 本书认为,当前的大国博弈已从传统的军事和贸易领域,显著转向科技标准的制定权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从5G/6G标准的竞争,到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的全球角力,再到量子计算领域的早期布局,都在预示着未来全球权力分配将由掌握核心技术标准的国家主导。我们对“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进行了跨学科的考察,分析了其对国际合作,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领域带来的挑战。同时,探讨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如CPTPP、RCEP)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受阻时,如何尝试填补真空,构建次级规范。 三、主权概念的演变:数字领土与数据流动 在全球数据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传统基于地理疆域的主权概念正受到挑战。本章引入了“数字领土”的概念,分析了各国在数据本地化要求、跨境数据流动标准和网络空间执法权方面的冲突与博弈。重点对比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全球辐射效应、美国的“自由流动”主张以及中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监管逻辑,揭示了数字治理的“三极化”趋势及其对跨国公司合规成本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数字社会的原生性变革与治理困境 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经济活动方式,更在重塑社会互动、认知结构乃至权力分配。本部分聚焦于技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力量。 一、生成式AI的冲击:创造力、劳动与知识产权的边界 本书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和法律分析。我们探讨了AI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版权归属问题,以及AI生成内容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可以被授予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论。更关键的是,我们关注了AI对中高技能白领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以及由此可能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分层。对“算法偏见”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技术中立性的神话,强调了设计阶段的社会责任。 二、去中心化技术的潜能与幻灭:Web3.0的治理难题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承诺了一个更加透明、去中心化的互联网(Web3.0)。本章详细考察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其在组织结构、决策机制上的创新,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在法律责任主体认定、投资者保护、反洗钱(AML)监管等方面的结构性缺陷。本书认为,当前的Web3.0运动正面临一个核心困境:为了实现大规模应用,它不可避免地需要中心化的中介机构,这与其初衷产生了根本性的悖论。 三、数字极化与认知安全:信息茧房的社会成本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算法推荐,在提升用户粘性的同时,也无意中固化了用户的既有认知,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加剧。本书结合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分析了这种认知固化如何演变为社会群体的极化,并探讨了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如何被用作政治工具,威胁公众对事实的共同认知基础,构成对社会信任和政治稳定的新型风险。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与韧性建设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系统性风险的叠加,未来的治理不再是线性的规划,而是一种动态的、适应性的“韧性建设”过程。 一、韧性城市与适应性规划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追求最大效率,而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则强调在遭受冲击(如极端天气、网络攻击)后快速恢复或适应的能力。本书分析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规划,如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冗余备份”在关键基础设施(如电网、交通枢纽)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几个沿海城市面对海平面上升的战略转变,展示了长期规划的复杂性和跨代际公平的考量。 二、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转型挑战 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必须从线性的“获取-制造-丢弃”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本书聚焦于实现这一转型的制度障碍,包括:产品设计标准的缺失、消费者行为的惯性,以及回收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详细分析了“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效果,并探讨了数字化工具(如产品护照、物联网追踪)如何赋能材料的闭环管理。 三、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现代社会的高度互联性意味着一个局部的小故障可能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系统风险(如2008年金融危机、2021年苏伊士运河堵塞)。本书呼吁建立跨部门、跨国界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框架,强调对“黑天鹅”事件的预防优于事后的补救。讨论了运用复杂性科学、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潜在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以及构建社会对冲击的“缓冲垫”的重要性。 总结: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新的平衡 本书最终认为,未来的治理之道在于培养一种动态的、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即不再将技术视为万灵药,也不将全球化视为不可逆转的宿命。它要求决策者、学者和公众具备跨学科的视野,理解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治理之间复杂的回馈循环。只有正视变革的深刻性,并致力于构建更具适应性和公平性的制度框架,人类社会才能在充满挑战的未来中,找到新的可持续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