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 文心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落花水面皆文章等 全5册

七十二堂写作课 文心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落花水面皆文章等 全5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文学素养
  • 散文
  • 文心
  • 青年
  • 阅读
  • 写作指南
  • 文学课
  • 审美
  • 思维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1995
商品编码:28002657544

具体描述

   9787513133012 七十二堂写作课 48.00元


9787513132992文心 不一样的国文课 48.00元

9787513136891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39.8元

9787513131995 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 46.00元


9787513133005 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 46.00元

总定价:227.8元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好读书而求甚解:页圣陶 谈阅读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叶圣陶
定价:46.0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13133005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好读书而求甚解》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部讲述如何阅读的作品,全名《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 

    《好读书而求甚解》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难点、读书的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书中观点精妙独到,实用有效,是提升阅读技巧、改善低效阅读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态度 / 003 
书·读书 / 005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 009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 / 015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 018 
略谈学习国文 / 031 
《文章例话》序 / 036 
略谈学生读书 / 042 

读书不是件容易的小事 
要认真阅读 / 047 
驱遣我们的想象 / 054 
训练语感 / 061 
不妨听听别人的话 / 067 
揣摩 / 074 

读书的方法 
精读的指导/ 083 
略读的指导/ 105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 131 
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 / 147 
中学国文学习法(节选) / 164 
《大学国文(现代之部)》序 / 174 
《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 / 184 
读书二 / 200 
读物的选择 
关于读古文 / 205 
读经与读外国语 / 208 
读《教育杂志·读经问题专号》 / 212 
给与学生阅读的自由 / 215 
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 / 218 
给少年儿童多介绍课外读物 / 235 

给中学生介绍古书——读《经典常谈》 / 24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落花水面皆文章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叶圣陶
定价:46.0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13131995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落花水面皆文章》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全名《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 
      《落花水面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写作是什么、怎样寻找写作的材料、怎样写作、怎样修改文章、怎样评判文章的好坏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写作要法,并仔细解答了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之处。书中既有干货满满的写作技巧,又有精辟入里的文章道理。这是一本大师经典,不容错过。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写作是怎么一回事?
习作是怎么一回事 / 003?
写作是极平常的事 / 008?
写作漫谈 / 025?
写文章跟说话 / 03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 034?
动笔之前和完篇之后 / 040?

生活是写作的好材料?
写话 / 047?
写作什么 / 053?
诚实的自己的话 / 063?
挑能写的题目写 / 069?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 072?
想清楚然后写 / 078?
拿起笔来之前 / 082?

怎样写作
怎样写作 / 095?
谈叙事 / 105?
以画为喻 / 112?
木炭习作跟短小文字 / 117?
临摹和写生 / 123?
语体文要写得纯粹 / 128?
开头和结尾 / 132?
句子的安排 / 148?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 171?
谈文章的修改 / 174?
把稿子念几遍 / 179?
平时的积累 / 182005?

文章的“好”与“不好”?
要写得便于听 / 189?
写东西有所为 / 196?
“通”与“不通” / 200?
“好”与“不好” / 208?
“上口”与“入耳” / 218?
准确·鲜明·生动 / 223


  编辑

——无数人都在期盼的写作指导书
——国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大师之作
——写作培训班专用教材,有效解决写作难题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自媒体工作者、公众号运营、文案策划、教师、学生、家长、记者、编辑、文艺青年……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

——开学季给孩子的礼物 


精彩书摘


习作是怎么一回事 

叶圣陶 著 


习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学国文的双方似乎都不大问,其实是应该问的。 

如果回答:课程标准规定有习作一项,所以要习作。这不能算回答,因为没有说明白习作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回答:一个人需要写文章,习作就是学习写文章。这是回答了,因为说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是,一个人为什么定要写文章呢?照普通见解说,写文章是文人的事儿。一个人工人、农人、商人,什么都可以做,哪有注定做文人的?既然不注定做文人,为什么定要写文章? 

话似乎应该这么说:我们且把文人和文章撇开。人人做文人,决无此理。习作的目的不在学习写文章,预备做文人。——这是一层,属于消极方面的。 

一个人固然什么都可以做,可是无论什么人都有意思情感,而且,无论什么人都生活在人群中间,随时有把意思情感发表出来的需要。发表可以用口,可以用笔,比较起来, 用笔的效果更大。因此,人人都要学习用笔发表,人人都要习作。 

用口发表,凭借的是语言;用笔发表,凭借的是文字。语言与文字其实是二而一的东西,在通行了口语文的今日尤其如此。语言说“今天早上”,文字也写“今天早上”,语言说“物价涨得太厉害了”,文字也写“物价涨得太厉害了”。只要说得不错,写出来一定不错,除了写别字以及写不出那个字以外,写的方面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工夫还得用在说的方面:写得好就因为说得好。

至于说,当然不只是运动发音机关,发出一串语音来。说些什么,怎么个说法,都得凭各人的经验作底子。换一句说,都得凭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语言习惯作底子。底子不好,无论如何说不好。说好话写好文字的人,其实不是他们的话好文字好:是他们的底子好。 

到这儿,习作是怎么一回事的问题可以回答了。习作是凭各人的底子,努力说好话,把它写出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又是一层,属于积极方面的。 

凭各人的底子,努力说好话,其实就是一串思想过程。 

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凭经验,我们可以承认这个话。我们不能空无依傍地思想,我们思想依傍语言。想这个,想那个,就是不出声地说这个,说那个。先怎么想,后怎么想,就是不出声地先怎么说,后怎么说; 朦朦胧胧的思想就是七零八落的语言,如果说出来,不成其为话;清清楚楚的思想就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如果说出来, 就是一番好的话;思想与语言也是二而一的,把前面说的调过来说,语言是出声的思想。 

这样看来,又可以说习作就是练习思想。 

总括以上的意思:因为要发表,所以要习作。习作就是练习说话,也就是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 

关于练习,还有些话可说。譬如学数学的人翻开一本数学教本,那上面有若干题目,布多少钱一尺,五尺该多少, 一块地东西多宽,南北多长,面积该多少,他就一一计算,这叫作练习。实际上他并不买布,并不量地,只是假定有那么一回事而已。因此,似乎所谓练习是应付假设的事,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事;是准备阶段的事,不是当前受用的事。其实不然,虽不买布,但买米买柴同样可以用买布的计算方法;虽不量地,但量房间量桌子同样可以用量地的计算方法。所以练习也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也是当前受用的事。 

至于习作尤其如此。你必须有一些材料,一番意境,才可以习作。材料是实际生活中得来的,意境是此时此地想起的,你凭这些个来练习说话,练习思想,绝非应付假设,绝非为他日的说话思想作准备。你练习得好,就是当前说好了一番话,想好了一段思想。所以习作也是一种实际生活,不是假设的游戏。 

根据以上的见解来看在春先生的《集体习作实践记》, 那就是一部讨论怎样说好话的书,也就是一部讨论怎样想好思想的书。书中虽然分出“材料商讨过程”和“文字商讨过程”,好像把内容和形式划为两事,其实这只是为的讨论的方便。材料既已选定,前后排比既已停当,那时候,一个词儿一种语气的运用也就安排好了。换句话说,内容既已确定,形式也同时完成了,只待写下来就是。如果有一个词儿尚待推敲,一句语气尚待揣摩,那就是话没有说好,思想没有想好,还是内容方面的事。 

次说“集体习作”,这个办法非常好,就是许多人共同练习说话,练习思想。一个人难免有欠周妥处,大家讨论, 讨论到大家满意,那一定是比较好的说法和想头了。我曾经写过些关于写作教学的文字,都说到共同讨论,正合在春先生的意思。 

希望这本书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深切注意。 


收起全部↑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夏丏尊 叶圣陶
定价:48.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13133012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日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文心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夏丏尊 叶圣陶
定价:48.0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13132992
印次: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识巧妙地融进有趣的故事,读故事时习得许多知识,无疑是*理想的学习方法。《文心》就是这一成功方法的典范。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凭多年教学经验,用《文心》里的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平易近人,寓教于乐,多年来受到无尽读者的赞誉。本次《文心》再版,加入吴浩然先生民国风插图,形象再现民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代读者不仅能借此书轻松愉快地学习读与写的知识,且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民国。


  目录
目 录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001
二、 方块字..................................010
三、 题目与内容..............................015
四、 一封信..................................023
五、 小小的书柜..............................028
六、 知与情意................................035
七、 日记....................................042
八、 诗......................................049
九、 《文章病院》............................055
十、 印象....................................065
十一、 辞的认识..............................073
十二、 戏剧..................................083
十三、触发...................................091
十四、 书声..................................098
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110
十六、 现代的习字............................120
十七、 语汇与语感............................129
十八、 左右逢源..............................137
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143
廿、 小说与叙事文............................152
廿一、 语调..................................160
廿二、 两《菩萨蛮》........................170
廿三、 新体诗................................178
廿四、 推敲..................................189
廿五、 读书笔记..............................197
廿六、 修辞一席话............................206
廿七、 文章的组织............................213
廿八、 关于文学史............................221
廿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229
卅、 鉴赏座谈会..............................236
卅一、 风格的研究............................244
卅二、 课..............................255


  编辑
——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联手为普通读者献上的语文教育经典著作,朱自清、陈望道、商金林盛誉,近一个世纪,无数读者赞誉。  

——用两个民国少年的青春成长故事,讲述朴实隽永的国文知识,生动展现民国先生们是如何因材施教、情景教学。


——中学生、教师、文字工作者、文化传播行业书目。本书没有说教的大道理,只讲读书作文的小技巧。用*切实的国文知识,助读者培养*正统的国文素养。 


——“丰子恺字画传承人”吴浩然十六幅全彩漫画,带读者“身临其境”体味民国风情。




精彩书摘

后一课   这一课是后的国文课了,下星期起,便开始举行毕业考试。王先生走进了教室,声明他不再作正式的讲授,希望大家对于国文一课,随便谈谈。他不像平日那样安详,他的感情有点激动,神态之间流露着惜别的意思。三年的聚首,父子兄弟一般的亲密,无所不谈,无所不了解,可是从今以后至少要疏阔一点了。想起这一层,谁能不感到异样呢?   同学间起初谈着毕业考试。大家的意思,对于学校里的考试并不感觉恐慌,只有“会考”却有点儿为难。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程度比旁的学校的学生怎样,如果落在人家的后头,或者竟有几科考不及格,那岂不很糟?   一个学生忽然说:   “你们没有留心今年年头上上海市中学毕业会考的国文题目吗?叫作什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论》。我去会考倘然遇见这样的题目,只有交白卷完事。我不知道这样的题目该怎样下手呀。”   慧修带笑回顾那发言的同学,说:   “该怎样下手倒有人说过了,《中学生》杂志的五月号里有振甫的一篇文字,就讲到这一层。不过这个题目是出给高中学生作的,我们初中学生想来不会遇见这样的题目吧。”   王先生听了他们的话有所感触,他举手示意,随即发言道:   “你们去会考会遇见怎样的题目,确是料不定的。这须看出题目的人如何而定。出题目的人如果是懂得教育的意义的,自能出适宜于你们的题目给你们作;如果是随随便便的人,那么你们就有遇见古怪生疏的题目的机会了。不过,你们的程度我知道得亲切,依照你们的程度,即使遇见了古怪一些、生疏一些的题目,及格的分数总可以得到的。”   他这样说着,眼睛放出欣慰的光辉,似乎表示他三年间的勤劳的成功。但是一会儿他的眼光又显得非常严肃,声音沉着地说:   “会考到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只要应付得过去,能够及格,这就好了。紧要的还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你们学习一切,都可用这个标准去考量自己,从而知道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单就国文一科,你们各自考量一下吧。”   全堂沉默了一歇,志青开口说:   “要精密地考量,那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国文和旁的科目有性质上的不同:旁的科目像算学,有什么什么几种确定的算法,像历史、地理,有史事和地方作为确定的材料;然而国文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学习算学,那些算法都学会了,学习历史、地理,那些材料都明白了,能不能受用且不要说,至少可以说一句我们充实了;然而对于国文就很难说,国文根本上没有那样确定的尺度呀。”   王先生点头表示赞可。志青继续说:   “精密地考量固然不容易,而粗略地考量却又谁都能够的。我们只须把现在的自己和初到这里的时候的自己比较一下就行了。试想我们初到这里的时候,看惯的只是一些儿童的读物,写惯的只是一些浅近的话语。我们很少有综合的能力,看了一页书就只是一页书,难得有独自的发见。我们又不免有文法上的错误和修辞上的缺点,时时劳王先生给我们在作文本上打上种种的符号。我们对于我国的文学差不多一无所知,历代文学的主潮是什么,一些大作家的作品是怎样,都是从不曾梦见的事。但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各种的书了;看一般的报纸、杂志几乎可以说没有问题,对于各科的参考书也能利用了工具书去对付;我们又约略懂得了一点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应用了这等方法我们居然有我们的心得,可以写下读书笔记来。至于写作方面,啊,王先生,你的好处将使我们永远忘不了,你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指点,真是无微不至,你不但传授我们一些知识,你更注意于养成我们的习惯。因此,不是我今天在这里夸口,我们一班同学可以说个个达到‘通顺’的地步了。近一年间,你又从文学史的见地选一些文章给我们读,我们虽没有读过一本文学史,但是对于我国的文学已认识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近来那些文学杂志上常常提起‘文学的遗产’这个名词,我们很荣幸,手掌里也有了一部分的遗产了。各位同学,我所说的是不是实际的情形?”  一堂同学都不作声,只是欣喜地、感激地望着他和王先生,算是给他个肯定的回答。   王先生用手巾拭着前额的汗,眼注着志青说:   “我如果有什么好处,那也只是我的本分,当不起‘永远忘不了’这一类感激的话头的。我不希望你们永远不忘记我的好处,我只希望你们永远不忘记我这一点对于你们的真诚。刚才志青说的话确是实情,我可以给他作保证;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报酬呀。你们得到了这样的报酬,我也可以自慰,总算三年间的勤劳并没有换来个失败。不过,我对于志青的话还要作进一步的说法。”   全堂同学都凝一凝神,准备听他的致辞。   “照志青的说法,看书能力有了,写作达到‘通顺’的地步了,手掌里承受了一部分‘文学的遗产’了,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国文这一门功课做得差不多了。但是,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这一点必须认识得清楚;否则将陷于错误,认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这样,学习各科岂不等于无益费精神的傻举动吗?我不是说志青就有这种错误的认识;我只是说对于某一门功课既已做得差不多了,就该离开了这门功课的立场来考核自己,看整个生活是否因而改进了多少。单把国文这一门来说吧,看书不只限于看国文课内指定的几种书,也不只限于看各科的参考书;须要从此养成习惯,无论去经商、去做工,总之把行动和看书打成一片,把图书馆认为精神的粮食库,这才能收到莫大的实益。再说写作,当然不只限于文课以及应考试的作文;这些都只是习作,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也不是要人人做文学者,大家都从事于创作;文学者不是人人能够做的,须视各人的生活、修养以及才性而定,并且,事实上也没有人人做文学者的道理的。我只是说对于写作既已学习到了相当的地步,就该让这写作的技能永远给你们服务;无论是应用之作,或者兴到时所写的一篇东西、一首诗,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惟能如此,才真受用不尽呢。”   王先生说到这里,又拭了一下额上的汗,并且改换了站立的姿势,以纾因天气骤热而感到的疲劳,然后继续说:   “再说到接受‘文学的遗产’。几篇著名的文篇读过了,几个有名的文学家约略认识了,历代文学的源流和演变也大概有数了,这自然是很好的事。但是,如果单把这些认为一种知识,预备在大庭广众之间夸耀于人,以表示自己的广见多闻,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原来所谓接受‘文学的遗产’是别有深远的意义的。先民的博大高超的精神,我们要从文学里去领会;历代的精美的表现方法,我们要从文学里去学习:换一句说,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容纳下去,完全消化了,作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这意思你们了解吗?”   王先生的眼光里流露着热诚,向全堂同学一个个看望,切盼大家的回答。   全堂同学差不多个个吻着嘴唇,点一点头,也用热诚的眼光回望着他;在衷心深深激动的时候,这种神态是一个适当的回答,比较用几个字眼说一句话来回答真挚得多了。   复初在点头之后发言道:   “王先生这一番话正好作三年来教我们国文功课的序言,在今天后一课说给我们听,尤其有深长的意义。我们自当终身不忘,永远受用。我毕业以后不再升学了,家长的意思要我去投考商业机关,我有点儿懊丧,以为从此至少要和各种功课疏阔一点了。现在听了王先生的话,便好似受了一番热切的安慰。我知道只要我自己不和各种功课疏阔,各种功课决不会和我疏阔的。”   大文接着说:   “我想我们从前的确有点错误。虽然并没有明说,但是在我们的下意识里,不免偏于‘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现在经王先生点醒了,不再升学的人倒不必措意,因为再没有什么特设的科目摆在面前了;而升学的人却必须特别牢记,要使一切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那才是真正的‘升学’。我是预备升入高中的,所以想到了这一层。”   听了大文的话,王先生忽然有所触发,随即说:   “你们在初中毕了业,有的升学,有的就业,所走的路途各各不同。此刻不妨‘各言尔志’,在国文方面预备怎样具体地进修?我刚才说的不过是抽象的意见呀。”   于是有人说将来预备当小学教师,拟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有人说拟特别用心,精读某一位文学家的专集,因为他爱着这一位文学家;慧修却说她拟在诗词方面多做一点功夫。她近来很欢喜图画,她相信诗画相通之说是有道理的。更有几个人说升学是无望了,就业又没有路向,下半年大概是坐在家里。那时候虽然也可以读书、作文,做一点切实的功夫,然而精神上的不安定必然非常难受的。   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   王先生不由得感喟地说:   “那真没有法子!现在要下课了,我教你们的课算是完毕了!”   全堂同学站起来行礼,目送王先生走出教室,感到一种怅然的况味。众人陆续地走到廊下,见一个校工手里拿着一封信,迎上来说:   “这里有一封信,给你们三年级的。”   锦华接信在手,看到封面的字就认识了。她喊道:   “是乐华的信!”   她随即拆开来,许多同学围绕着她一同看。    诸位同学:   你们快要毕业了。我虽不悔恨我的中途退学,但对于你们的毕业却表示真诚的欣慰。   你们的毕业式在何日举行?大概已经确定了吧?希望早日告诉我。到那一天,我要向厂里请一天假,去参加你们的毕业式。我有一点意见预备贡献给你们,请分配给我十分或一刻钟的演说时间。在听受教师、来宾致辞的当儿,也听一听一个工人的话,我想你们一定很乐意的。   周乐华 
收起全部↑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社会科学 书籍
作者:叶圣陶
定价:39.8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13136891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原名《文章例话》,是叶圣陶先生编写的指导青年人如何欣赏文学的书籍。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书中共挑选了二十七篇名家作品,每篇文章都采用前面引用名作原文,后面加上叶圣陶先生的点评的体例,细细讲出好文章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可取之处。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书中挑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家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巴金的《朋友》、鲁迅的《看戏》、周作人的《小河》等,每一篇都有它典型、的之处,可以让后人在学写文章的时候借鉴参考。叶圣陶先生在每篇之后加上的话,就是点出这些文章的好处,授人以发现文学之美的眼睛。读完这本书,文章该怎么作,作文时有哪些问题可以避免,又有哪些技巧可以运用,就都清楚明白了。

  目录
目录 
Contents 

001  背影 朱自清 
009  浴池速写 茅盾 
014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020  收获 苏雪林 
027  痈 郭沫若 
036  整理好了的箱子 夏丏尊 
043  朋友 巴金 
050  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丰子恺 
055  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赵元任 
062  分头努力 韬奋 
068  青年的憧憬 胡愈之 
075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082  北平的洋车夫 老舍 
089  包身工 夏衍 
095  写给上海学生请愿团的一封公开信 俞庆棠 
103  《杨柳风》序 尤炳圻 
110  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 蔡元培 
116  辰州途中 沈从文 
123  从荥阳到汜水 徐盈 
130  看戏 鲁迅 
137  邓山东 萧乾 
146  水手 刘延陵 
151  小河 周作人 
158  压迫 丁西林 
[附录] 
171  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卞之琳 
179  《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序 爱狄密勒作 阿雪译 
190  苦恼 契科夫作 胡适译 
203  重印后记 叶至善

  编辑

——这本精致的小书,一定是你在书架上di一眼注意到的那本书

——锁线平装,方便翻阅;腰封烫白,复古文艺,凸显格调

——叶圣陶先生循循善诱,启发你发现文学之美

——透辟解析大师经典名作,明白好文章好在哪里,学会将技巧运用自如

——32K小平装,糙面质感,轻装便携

——随书赠送精美书签



精彩书摘


背 影 

朱自清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现在我们选读它的中部。删去的头和尾,分量大约抵全篇的三分之一。 

一篇文章印出来,都加得有句读符号。依着句读符号读下去,哪里该一小顿,哪里该一大顿,不会弄错。但是句中词与词间并没有什么符号,就得用我们的心思给它加上无形的符号,划分清楚。例如看见“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就划分成“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看见“我也要回北京念书”,就划分成“我—也—要—回—北京—念书”。这一番功夫要做得完全不错,先得逐一明白生字和难语。 

例如,“勾”字同“留”字,“踌”字同“躇”字,“蹒”字同“跚”字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一股脑儿”是不是“一股的脑子”的意思呢?这等问题不解决,词就划分不来。解决这等问题有三个办法:一是凭自己的经验,一是查词典,一是请问别人。 

词划分清楚了,还要能够辨明哪些是主要的词。例如,读到“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主要的词只是“叫—茶房—去”,读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就知道主要的词只是“我—铺—座位”。能这样,就不致不明白或者误会文章的意思了。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文章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描写得很仔细: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怎样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作者一定又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中间含蓄着一段多么感人的爱惜儿子的深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看了对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再三叮咛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 

这篇文章记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而是因为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特地记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所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看清楚了,还得用适当的话写出来,才能使读者宛如看见这些动作一样。这篇文章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铁路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不少。作者所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宛如看见这些动作,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唯有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嘱托车上的茶房的当儿,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看出父亲始终把作者看作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到的照顾。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作者事后省悟过来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暗笑父亲“迂”,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疼爱儿子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篇,自然有数。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序 


今年《新少年》杂志创刊,朋友说其中应该有这么一栏,选一些好的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这件事由我担任下来,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栏名叫作“文章展览”。现在汇编成这本小书,才取了《文章例话》的名称。为了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观感,我只选现代人的文章。这许多文章中间有些是文艺作品,但是我也把它们看作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读者谈谈。—以上是声明的话。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数或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 

学校里有作文的科目。学生本来不想写什么文章,老师给出了个题目,学生就得提起笔来写文章。这并没有不得不写的缘故,似乎近于笔墨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不越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是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这样就跟其他作者的写作过程没有什么两样,学生也是为了有可写,需要写,才翻开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一种正当的写作态度。抱定这种写作态度,就能够辨别什么材料值得写,什么材料却不必徒劳笔墨。同时还能够辨别人家的文章,哪些是合于这种写作态度的,值得阅读,哪些却相去很远,尽不妨搁在一旁。 

接着我要告诉读者,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岂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儿?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技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现在咱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间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以上的意思为什么必须辨明白?自然因为这是对于写作训练的一种正当认识。有了这种认识,才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这一项技能,而不至于做文章的奴隶,一辈子只在文章中间讨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辈子不敢跟它亲近。 

这本小书中选录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为前面的话的例证。第,这些文章都不是无聊消遣的游戏笔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写的价值才写下来的。第二,这些文章都不是魔术那样的特殊把戏,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里流出来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样活泼、那样自然。我绝不说这些文章以外再没有好文章,我只想给读者看看,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要写好文章绝不是铺一张纸,拿一支笔,摇头摆脑硬想一阵就能办到的事儿:读了这二十四篇之后至少可以悟到这一点。 

我在每篇之后加上的一些话,性质并不一致。有的是指出这篇文章的好处,有的是说明这类文章的作法,有的是就全篇说的,有的只说到其中的一部分。读者看了这些话,犹如听老师在讲解之后作一回概说。于是再去读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锐,不待别人指点,就能把文章的好处和作法等等看出来。如果文章中有不妥当的地方或者不合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随时看出来,不至于轻轻滑过。这不但有益于眼光,同时也有益于手腕。自己动手写作的时候,什么道路应该遵循,什么毛病必须避免,不是大致也有数了吗?总之,我编这本小书的意思跟认真的老师同其志愿,只希望对读者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些帮助。 

末了还得说明,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绝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必须养成了坐得正、站得直的习惯,连“生理学”和“健康”都不想到,这才可以终身受用。阅读和写作也是这样。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读者看这本小书,请不要忘了这一句:养成习惯。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叶圣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