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
定价:380.00元
作者:刘景龙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50101508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收录龙门东山石窟现存的全部造像。东山窟龛包括第2044窟龛至2345窟龛以及新1窟至新4窟,主要开凿于武周和盛唐时期,也有宋代的小龛。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洞窟有第2050窟(擂鼓台南洞)、第2055窟(擂鼓台中洞)、第2062窟(擂鼓台北洞)、第2144窟(高平郡王洞)、第2194窟(看经寺)、第2211窟(二莲花南洞)、第2214窟(二莲花北洞)、第2220窟(四雁洞)。此外,较为重要的窟龛还有第2137龛(千手千眼观世音像龛)、第2139龛(西方净土变龛)、第2235龛(吐火罗僧宝隆龛)等。
目录
凡例
内容提要/李随森 焦建辉
图版目录
图版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凡例
内容提要/李随森 焦建辉
图版目录
图版
当我翻阅《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时,仿佛走进了一座无声的艺术殿堂,与千年前的工匠和信徒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刘景龙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精美的图片呈现,将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展示。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造像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佛陀的庄严、菩萨的慈悲、罗汉的威猛,乃至供养人的虔诚,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我曾多次对比书中不同造像的表情,试图从中解读他们内心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书中对每一个造像的详细介绍,都充满了信息量,让我能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考究,图文并茂,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它让我深刻认识到,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龙门石窟。在此之前,我对龙门石窟的印象可能仅停留在宏伟壮观的几个大窟,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更为细腻、更为个性化的造像艺术。刘景龙先生的精心梳理,将那些原本散落在各处的造像,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去欣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全貌。我尤其被那些小型龛像和供养人造像所打动,它们虽然体量不大,但却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造像的表情、服饰、器物,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习俗以及服饰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之旅,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令人惊喜的细节。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美,高清的图片配合恰当的文字说明,使得阅读体验十分愉悦。我曾将这本书带到一些朋友面前,他们都被书中造像的精美所震撼,纷纷表示要去龙门石窟实地参观。这无疑也证明了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艺术读物。刘景龙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造像的比例、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艺术品的创作原理。我曾对书中关于“窟顶藻井”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精美的图案和雕刻,展现了当时匠人们的巧思和技艺。这本书的图片质量极高,清晰度很好,色彩还原准确,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到造像的每一个细节。它不仅是一本研究龙门石窟的权威著作,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艺术灵感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时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是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艺术巨著。刘景龙先生的辛勤付出,为我们保存和展示了龙门石窟弥足珍贵的造像艺术。我尤其对书中收录的那些菩萨造像情有独钟,它们或端庄秀丽,或飘逸灵动,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多元化魅力。每一尊菩萨的姿态、手势、饰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佛教象征意义,而书中详细的解读,帮助我解开了许多疑惑。我曾反复阅读书中关于“伎乐菩萨”的章节,那些手持乐器、翩翩起舞的形象,仿佛将我带入了古代的宫廷乐舞场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繁荣景象。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好,细节清晰,让我仿佛能触摸到石壁上的纹理。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了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我也从中了解到,龙门石窟造像不仅仅是宗教的表达,更是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信息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石刻佛像”提升到了“历史文化宝库”的高度。
评分当我捧起《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时,一种厚重而神圣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龙门石窟数百年造像艺术精华的浓缩与集结。刘景龙先生的编纂工作,堪称呕心沥血,他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龙门石窟的无限热爱,为我们呈现了一份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成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造像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刚健雄浑的风格,逐渐过渡到中后期更加圆润饱满、充满人间温情的形态,这种变化清晰可见,令人感慨。每一幅高清的造像图片,都仿佛凝聚了历史的温度,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那些精美的雕刻,感受石材在工匠手中焕发的生命力。书中对造像的尺寸、材质、雕刻手法等信息的详尽介绍,对于研究者而言无疑是宝贵的资料,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则提供了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科学与艺术原理的窗口。我曾多次对比书中不同时期造像的差异,试图从中揣摩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龙门石窟艺术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浓厚兴趣,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评分阅读《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的体验,是一次充满发现和启迪的旅程。刘景龙先生的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将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造像题材和主题的讲解,它不仅解释了佛经故事在造像中的具体表现,还阐释了不同时期造像题材的选择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宗教信仰。我曾对书中描绘的“比丘”和“比丘尼”造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们展现了当时佛教徒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让我看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解读,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使得复杂的造像艺术得以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曾将书中关于“胁侍菩萨”的章节与我之前阅读的其他佛教艺术书籍进行对比,发现刘景龙先生的见解更加独到深刻,对造像的分析更加透彻。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尘封千年的艺术宝库,让我得以窥见北魏时期造像艺术的辉煌成就。刘景龙先生的严谨考证和精美呈现,让这本巨著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图录,更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我尤其被书中收录的那些表情各异、姿态万千的造像所吸引,每一尊佛像仿佛都拥有自己的灵魂,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信仰、审美以及匠人的精湛技艺。从严谨的造像风格到细腻的衣褶处理,再到面部表情的微妙刻画,无不体现出北魏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从早期朴拙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的独特魅力。阅读的过程,就如同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代的艺术家和信徒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书中对每尊造像的详细解读,不仅指出了其艺术价值,更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造像在佛教传播史、艺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曾花费数个小时沉浸在其中,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感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它对于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作用。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为我打开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全新窗口。刘景龙先生的这部著作,凭借其严谨的学术考证和宏大的艺术视野,将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造像时代风格的辨识能力,从北魏晚期逐渐走向隋唐的过渡,那种风格上的微妙变化,在刘景龙先生的细致解读下,变得清晰可见。我曾多次反复阅读关于“奉先寺”的章节,那些高达数米的巨型佛像,在书中得到了精美的呈现,其庄严、慈悲的气质,透过文字和图片,依然能深深打动我。书中对这些巨型造像的建造背景、艺术特征以及宗教意义的讲解,让我对龙门石窟的恢弘气势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毕现,让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龙门石窟的艺术魅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艺术鉴赏读物。
评分《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艺术瑰宝。刘景龙先生以其非凡的学识和对龙门石窟的深厚感情,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体的巨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造像装饰艺术的描绘,那些精美的璎珞、华丽的冠饰、以及细致的纹饰,都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曾花了好几个下午,仔细研究书中关于“莲花纹”和“火焰纹”的图案,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源远流长和演变发展。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龙门石窟艺术的好奇心,更引导我深入思考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书中对不同时期造像的风格差异进行比较,清晰地勾勒出龙门石窟艺术发展的脉络,让我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仰的深层含义。
评分在拜读《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长廊,感受着北魏时期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刘景龙先生的专业知识和对龙门石窟的深入研究,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造像表情的细致描绘,那些慈祥的微笑、沉思的神情,甚至是略带忧郁的眼神,都仿佛穿越了千年,与观者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这种情感的连接,是我在其他艺术类书籍中难以体会到的。书中对不同窟龛、不同时期造像风格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演变轨迹,从西域风格的传入,到本土审美的融入,再到最终形成独特的中国风格,这一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我曾花了好几个晚上,对着书中不同造像的面部细节进行对比,试图理解匠人们是如何在坚硬的石材上雕刻出如此生动传神的表情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龙门石窟造像的伟大之处,它不仅是宗教艺术的杰作,更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瑰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