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G勒·斯特兰奇(GuryLeStrange)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美索不达米亚
  • 波斯
  • 中亚
  • 阿拉伯帝国
  • 伊斯兰文明
  • 帖木儿朝
  • 中世纪
  • 区域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4340
商品编码:28974731384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872
字数:74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并非作者对文献资料的汇编,作者本人是一位著名的东方学家,其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在使用资料时用到的考订方法是读者应该关注的。本书所附的地图及译者所加的注释也是值得称道的。

本书所记述的地区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地区,相关内容生动反映了自唐至明初时期中外交往通商,大食东部诸多国家人民和平相处、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本书不仅提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例证,而且对我们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物产状况等大有裨益。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持续动荡,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我们也痛心地看到,在战争与动乱中,这些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很多文物古迹也毁于一旦,比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伊拉克的亚述古城、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等都遭到破坏。为了挽救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及时保护并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而本书不仅为我们罗列了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重要文物古迹,而且详细叙述了其当时的样貌及其历史渊源,对我们保护并修复这些文物古迹很有帮助。


内容简介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一书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诸方面记述了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翔实的资料对我们了解当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很有帮助。另外,本书中的很多记载可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作者直接和间接引用了记述该地区的多种阿拉伯、波斯、突厥历史地理文献资料,而这些历史地理文献多是现在尚未译介过来,且国内学者关注不多的。作者对所引用资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这既包括本书的记述是以报达城为中心,由近及远,按地区展开的,又包括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城乡聚落、农田水利、商业贸易、道路交通、风俗物产、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记述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作者本人作为一名学者,其在引用相关文献资料时,已对文献资料进行了考订、比对,同时参考了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本书译者对西域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伊斯兰教史多有研究,其在翻译过程中对本书所引原始文献进行了核对,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其中的很多注释是对原文记载的补充或是作者所进行的学术考证。这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补正。


作者简介

作者:G.勒?斯特兰奇,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著名东方学家,1854年7月24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

斯特兰奇出版了包括译著、编著与著述等10余部。其主要著作有:1870年伦敦出版了《穆斯林统治下的巴勒斯坦(Palestine Under the Moslems: A Description of Syria and the Holy Land from AD. 650 to 1500)》,这部著作主要是翻译、摘编了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对巴勒斯坦的记载,是斯特兰奇的代表作之一。1892年出版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记载(Description of Syria,including Palestine)》,主要翻译注释了穆喀达斯(Mukaddasī)著作的相关记载。1900年由牛津科林顿出版社(Clarendon Press)出版了《阿巴思王朝统治下的报达城(Baghdād under the Abbasid Caliphate)》。1905年出版了《阿拉伯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The Lands of Eastern Caliphate: Mesopotamia,Persia,and Central Asia From the Moslem conquest to the time of Timur)》。1919年翻译出版了《奴兹哈特·库卢布的地理学部分(The Geographical Part Of The Nuzhat-Al-Qulūb)》。192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西班牙民歌(Spanish ballads)》。1921年他和尼科尔森(R.A. Nicholson)合作编辑,并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里黑(Ibnul-Balkhī)的《法儿思志(Fārs Nāmah)》(波斯文)。1928年伦敦路透出版社(London, G. Routledge1928)出版了由他翻译的《克拉维约东使记(Embassy to Tamerlane, 1403-1406)》。

从这些著作来看,斯特兰奇涉及到了东方学,尤其是阿拉伯、波斯方面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对阿拉伯、波斯历史地理有独到的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东方学家之一。直到今天,凡是研究阿拉伯、波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学者均要参考他所撰写,或翻译的著作,由此体现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影响。


译者:韩中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西北、中亚、西亚等地历史、宗教、民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西域苏非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欧亚与西北研究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两部专著,发表60余篇相关的论文,承担国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亦剌可(`Irak)地区

第三章 亦剌可(`Irak)地区(续)

第四章 亦剌可(`Irak)地区(续)

第五章 亦剌可(`Irak)地区(续)

第六章 贾兹剌(Jazirah)地区

第七章 贾兹剌(Jazirah)地区(续)

第八章 上幼发拉底河地区

第九章 鲁木(Rūm)或小亚细亚地区

第十章 鲁木(Rūm)地区(续)

第十一章 阿札拜占(Adharbāyjān)地区

第十二章 歧兰(Gīlān)地区和西北诸地

第十三章 吉八儿(Jibāl)地区

第十四章 吉八儿(Jibal)地区(续)

第十五章 吉八儿(Jibāl)地区(续)

第十六章 忽兹思田(Khūzistān)地区

第十七章 法儿思(Fārs)地区

第十八章 法儿思(Fārs)地区(续)

第十九章 法儿思(Fārs)地区(续)

第二十章 法儿思(Fārs)地区(续)

第二十一章 起儿漫(Kirmān)地区

第二十二章 起儿漫(Kirmān)地区(续)

第二十三章 “大沙漠”和麻可兰(Makrān)地区

第二十四章 西吉思田(Sijistān)地区

第二十五章 苦黑思田(Kūhistān)地区

第二十六章 苦密思(Kūmis)地区、陀拔思单(Tabaristān)地区和朱里章(Jurjān)地区

第二十七章 呼罗珊(Khurāsān)地区

第二十八章 呼罗珊(Khurāsān)地区(续)

第二十九章 呼罗珊(Khurāsān)地区(续)

第三十章 呼罗珊(Khurāsān)地区(续)

第三十一章 乌浒水(Oxus,乌古思河)地区

第三十二章 花剌子模(Khwārizm)地区

第三十三章 粟特(Sughd)地区

第三十四章 药杀水(Jaxartes)诸地

索引


精彩书摘

伊斯兰历5世纪(11世纪)后半叶,在塞尔柱人征服小亚细亚之前,阿拉伯著述者的地理文献中尽管很少记载此地区各城市的相关地理信息,但应该说穆斯林对这一地区是相当熟悉的。因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统治早期差不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经陶鲁思防线诸关向希腊地区发动战争,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拿下君士坦丁堡。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时期,穆斯林军队实际上曾三次包围过君士坦丁堡,但每次的结果对进攻者均是灾难性的,这没有什么惊奇的,要知道从阿拉伯人的军事基地塔儿速思城越过小亚细亚高原到博斯布鲁斯海峡,其直线距离超过了450英里。

这三次著名的围攻战如下。

第一次是伊斯兰历32年(652年)奥斯曼在位时期,当时尚未成为哈里发的木阿威雅穿过小亚细亚进行突袭,试图拿下君士坦丁堡,其先强攻,接着又合围,当听到哈里发奥斯曼被杀的消息后撤军。[木阿威雅]经过一系列战事后建立了倭马亚王朝。

第二次围攻是伊斯兰历49年(669年)木阿威雅在位时期,他派其子和继承人雅兹底(Yazi?d)反击皇帝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IV);但由于军事统帅的无能,穆斯林军队遭到重创,雅兹底因其父去世,需继承大位,只好返回本土。

第三次是哈里发搠里蛮(Sulayma?n)在位时期,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这次围攻君士坦丁堡断断续续持续了多年,搠里蛮在伊斯兰历96年(715年)派遣其弟麻思剌嘛(Maslamah)攻打[拜占庭皇帝]里奥(Leo),别名伊索利亚(Isaurian),此役穆斯林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这在阿拉伯文献和希腊编年史中均有全面、详细的记载;这些战争使得阿卜·阿剌(`Abd-Allah)—一个绰号为“冠军(Al-Batta?l)”的人出了名,其事迹在突厥人中广为流传,长久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民族英雄,是战无不胜的伊斯兰战士。尽管[穆斯林]屡遭失败和受到损失,但在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后,除了在哈里发继位初期有过短暂的停顿外,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阿拔斯王朝]数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并年复一年地发动战争,虽然由于实力有限未夺取该城,但他们不断对整个小亚细亚进行洗劫、抢夺和烧杀。

这些征服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次就是诃论·剌失德之子哈里发木塔欣在伊斯兰历223年(838年)攻打阿木利雅(阿莫廉)城的战争,这座城被认为东方最辉煌的城市,“是必剌·鲁迷(Bila?d-ar-Ru?m)地区最坚固的城堡和基督徒的眼睛”,是役,该城无处不遭劫掠,哈里发将其夷为平地,并满载战利品毫发无损地返回。

伊斯兰历223年(838年),哈里发木塔欣发动著名的阿莫廉(阿木利雅)城之战后,穆斯林袭击希腊地区的次数不断减少,因这时报达城局势不稳,阿拔斯王朝越来越无暇顾及攻打拜占庭地区。从伊斯兰历3世纪中叶到5世纪(9~11世纪),[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境内半独立的藩国曾率领穆斯林军队越过这些关隘[进行袭击],同时在不同时期边界线也不断发生变化,但一般说来此时陶鲁思防线外的地区未被穆斯林永久占领。

但伊斯兰历5世纪(11世纪),随着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小亚细亚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也是十字军东征时期。伊斯兰历463年(1071年)春,塞尔柱王朝的阿儿普·阿思兰(AlpArsla?n)发动了麻剌思吉儿得(Malasjird,或Manzikard)城之战,最终彻底打垮了拜占庭的军队,并俘获了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戴奥吉尼斯(RomanusIVDiogenes)。

在此役之前的伊斯兰历456年(1064年),阿儿普·阿思兰已占领基督教国家阿剌蛮王国首都阿尼(A?ni?)城,这一事件导致了古老的阿剌蛮八戈剌(Bagratids)王朝的瓦解,也促使其王族后裔鲁盆(Rupen)在陶鲁思地区建立了小阿剌蛮王国。麻剌思吉儿得城之战的结果是阿儿普·阿思兰派其侄—忽忒录迷失(Kutlumish)之子搠里蛮(Sulayma?n)到达小亚细亚;此后,塞尔柱人永久地居住下来,并以高原为中心从事其传统的游牧生活,因此鲁迷(Ru?m)王国变成了伊斯兰地区之一。

塞尔柱人在第一次闪电战中,攻占了西边遥远的尼瑟安(Nic?an)城,在短暂的占领期间,将其作为临时首都。后来,十字军第一次东征的军队将塞尔柱人从该城赶回到中部高原,伊斯兰历477年(1084年)塞尔柱人占领伊考尼奥斯(Iconius)或苦尼亚(Ku?niyah)城,并将其作为政治中心。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 本书聚焦于一个跨越数百年、横跨广袤地理区域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及其后继政权)东部腹地,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以及中亚地区,自伊斯兰文明曙光初现,直至帖木儿帝国崛起之前的历史与地理变迁。本书并非对该时期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历史地理画卷,揭示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互动演化。 研究的核心区域: 美索不达米亚:这片被誉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拥有肥沃的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摇篮。本书将考察其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地位变化,从早期作为帝国权力中心的核心区域,到后期在不同王朝(如阿拔斯王朝、白益王朝、塞尔柱王朝等)统治下的政治格局重塑。地理环境,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系管理、城市规划、农业模式,以及其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作用,都将是分析的重点。 波斯:作为古代文明的另一重要发源地,波斯在阿拉伯征服后,经历了文化与政治上的深刻转型。本书将探讨伊斯兰化进程对波斯社会、宗教、语言和艺术的影响,以及本地波斯文化如何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得以延续和创新。萨珊王朝的遗产,伊斯兰化后的地方王朝(如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等)的兴衰,以及波斯在连接东西方交通网络中的作用,都将得到细致的梳理。地理上的多样性,包括高原、沙漠和山地,对地方政权的形成和交流方式产生了何种影响,也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中亚:这片连接东亚与西亚的广阔陆地,自古便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前沿。本书将重点关注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后,伊斯兰教如何在中亚地区传播和扎根,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现象。索格底亚那、花剌子模、河中等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作为区域性强权(如萨曼王朝、加兹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尔柱帝国分支等)的中心,其历史演变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书中将分析河流水系(如阿姆河、锡尔河)对绿洲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中亚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地带,在文化、贸易和人口流动方面的关键作用。 研究的时间跨度: 本书的研究起点是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兴起,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的诞生以及随后的阿拉伯征服。这个时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力量的崛起,并开始重塑上述区域的格局。 研究的终点是帖木儿朝时期之前。帖木儿帝国(约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初期)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书旨在探讨在帖木儿崛起之前,该区域已经形成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基础。这使得研究能够覆盖从早期伊斯兰政权到后期多个地方王朝林立的复杂局面。 研究的核心议题: 1. 地理环境与政治权力:探索河流、山脉、沙漠等地理特征如何影响交通、农业、城市分布,进而塑造政治中心的形成、边界的划定、政权的巩固与衰落。例如,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如何支持庞大的人口和帝国管理,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如何构成地理屏障,对交流和统治产生影响。 2. 伊斯兰化进程与区域认同:分析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新的宗教和文化力量,如何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传播,与本地文化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伊斯兰文明。考察语言、文字、宗教习俗、法律体系的变迁,以及“大食”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之间的关系。 3. 交通网络与文化交流: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等陆上和海上交通网络的变迁,以及这些网络如何促进了商品、技术、思想和人口的流动。分析不同文化(包括希腊、波斯、印度、中国等)的元素如何在中亚、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交汇、吸收和转化。 4. 城市化与社会结构: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地区主要城市的兴衰,如巴格达、巴士拉、库法、内沙布尔、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分析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的职能,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阶层划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5. 多民族、多宗教环境下的互动:研究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索格底亚那人等不同民族,以及穆斯林、基督徒、犹太人、佛教徒、琐罗亚斯德教徒等不同宗教群体,如何在同一地理空间下共存、竞争与合作。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结合历史文献解读、考古发现的印证,以及地理信息的分析,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成果,为理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大食东部地区提供深刻的洞见。它旨在填补特定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地理学家的敏锐,为我们展现了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分析所折服。例如,书中对阿拉伯人如何利用波斯高原的地形进行防御,以及如何征服美索不达米亚的肥沃土地,都有着深入的探讨。同时,作者也关注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这些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以及将地理要素巧妙融入叙事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例如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乃至后期分裂时期,不同政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统治策略的对比分析。书中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古巴比伦、亚述的辉煌,到伊斯兰征服后的新气象,再到后来塞尔柱、蒙古的铁蹄,都有详尽的阐述。作者不仅关注宏观的政治格局,更深入到微观的城市发展、河流改道、绿洲的兴衰,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人口分布、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在讲述波斯地区时,书中对萨珊波斯遗迹的解读,以及伊斯兰化进程中原有文化如何被吸收、改造,再到后来土耳其人、蒙古人的到来,这些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清晰而生动。

评分

这本《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部宏大而深刻的学术著作,它将地理学的严谨与历史学的厚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波斯地区历史地理的深入剖析,从古代伊朗高原的地理环境,到萨珊波斯的建立与扩张,再到伊斯兰征服后的新秩序,以及后来的塞尔柱、伊尔汗等王朝的统治,都有着详尽的论述。书中对于伊朗高原独特的山地、高原和沙漠地貌的分析,如何影响了波斯帝国的军事防御,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对丝绸之路在中亚和波斯地区交汇点的研究,更是将文化交流的地理维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书中对于中亚地区历史地理的研究,可以说是我读过的最详尽的。作者将广袤的中亚地区,从咸海以东到塔里木盆地以西,从西伯利亚南部到伊朗高原北部,都纳入了研究范围。我尤其被书中对绿洲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契丹等地的地理位置、水源条件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析所吸引。这些绿洲不仅是贸易的节点,更是文化的熔炉,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这些城市的生命力。从突厥人的崛起,到伊斯兰教的传播,再到蒙古人的征服,以及后来的帖木儿帝国,书中将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与地理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学术巨著。我被作者对“大食”东部地区历史地理的深刻洞察所深深吸引。从阿拉伯帝国初期的扩张,到后来波斯和中亚地区各个王朝的兴衰,作者都将其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地理特征的描述,以及这些地理要素如何塑造了贸易路线、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书中对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地区特有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征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从伊斯兰教的传播,到不同文明的交融,再到最终帖木儿帝国的崛起,这一切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亲身经历了从阿拉伯帝国建立初期,到伊斯兰教在中东、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传播,再到后来一系列王朝的兴衰变迁。作者对“大食”这个概念的界定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指阿拉伯人,更是一个涵盖了广阔地域和多元文化的大帝国。我特别被书中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从其作为文明摇篮的早期历史,到阿拉伯征服后的伊斯兰化,再到后来各民族统治下的演变,有着细致的描绘。书中对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农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都让我对这个古老地区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亚的历史地理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对于中亚地区,从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绿洲城市的兴衰,到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互动,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书中不仅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更深入探讨了吐火罗、粟特、葛逻禄等不同民族在中亚历史舞台上的作用。我对书中关于绿洲农业的精细描述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何这些看似贫瘠的土地能够支撑起辉煌的文明。同时,作者也关注了气候变化、水源枯竭等自然因素对这些绿洲城市命运的影响,让历史的进程显得更加真实而富有戏剧性。从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到唐朝在中亚的影响,再到后来的喀喇汗、西辽、花剌子模,乃至最终帖木儿帝国的崛起,作者将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中亚、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历史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区域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强调了它们在同一个地理框架下的互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食”作为一个跨区域帝国的特性分析,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调整其统治策略,如何将阿拉伯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传播到东方,又如何在与当地文明的碰撞中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书中对伊斯兰教在中亚和波斯地区传播过程的描述,不仅仅是宗教史,更是文化史和地理史的融合。作者详细分析了清真寺的选址、宗教教育的传播网络,以及伊斯兰文化如何渗透到当地的艺术、建筑和文学中,这些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大食”这个历史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文化和地理上的集合体。作者在书中对“大食”东部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尤其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这三个关键区域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地区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前后的巨大变化。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河流、山脉、沙漠等自然地理要素如何影响了帝国扩张、政治格局以及经济发展。例如,书中对两河流域灌溉系统的详细描述,以及其在阿拉伯统治下如何被维护和发展,都让我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文明存续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简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宏大的视野,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横跨千年的壮丽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大食”(即阿拉伯帝国)东部地区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细致描摹所震撼。从伊斯兰教兴起之初,阿拉伯帝国的铁骑便如疾风骤雨般席卷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肥沃两河流域,征服了古老的波斯文明,并一路向东,触及了中亚的广袤草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帝国的扩张路径、军事战略以及统治模式。例如,两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如何成为经济命脉,帕提亚高原的地形如何影响了军事防御,而中亚的丝绸之路又如何在文化和经济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这些地理细节的考证,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世界,亲身感受着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