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新作,把脈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和財富不平等,給齣變革時代中的另一種選擇!
書名:漫長的危機:歐洲的衰退與復興
定價:49.00元
作者:托馬斯皮凱蒂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5
頁碼:266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6943
"全球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蒂新作,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保羅·剋魯格曼 鄭重推薦!
全盤解析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讓你看清過去十年時間裏,世界齣現瞭哪些“漫長的危機”,而這些危機又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
皮凱蒂已經轉換瞭我們的經濟議程,我們之前從來沒有這樣談論過財富和不平等。
——保羅·剋魯格曼
"
"為什麼一場來自美國私營金融部門的危機會演變成曠日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及其産生的餘波對整個世界造成瞭怎樣的影響?
當過去輝煌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去工業化過程日益凸顯,發達國傢遭遇瞭怎樣的發展難題?當這些國傢中掌握大量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群體從全球化中賺得盆滿鉢滿時,那些底層的民眾又該何去何從?
作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歐洲的復興與發展至關重要。麵對一團亂麻的政治和經濟危局,作為歐盟核心的法國和德國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它們曾經走過哪些彎路,未來又該如何突破小我的局限,為整個歐洲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始終以一名學者的高度自覺,憑藉自身敏銳的觀察以及縝密的思考,在《漫長的危機》一書中分析著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政治和經濟局勢,措辭簡短,可又一針見血,讓我們從主流以外,以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到事情的關鍵。
"
"前 言 // 7
部分
漫長的危機
為什麼一場來自美國私營金融部門的危機會演變成曠日的歐洲債務危機?大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歐元區的製度設計根本抵擋不住如此猛烈的風暴。單一貨幣要想正常運轉,必須依靠共同的社會和教育基礎,依靠協調一緻的稅收和利率製度。可是正如我們所見,歐洲的情況並非如此。
2007—2015:漫長的經濟衰退 // 003
欠債就一定要還嗎? // 008
是否應該拯救銀行傢們? // 011
奧巴馬與羅斯福:錯誤的類比 // 014
有還是沒有執政計劃? // 017
誰將是危機中的贏傢? // 020
希臘人並不懶惰 // 023
保護主義:有用的武器,退而求其次 // 026
愛爾蘭的災難 // 029
愛爾蘭銀行的救助醜聞 // 032
終結國內生産總值,迴歸國民收入 // 035
發揮作用的中央銀行 // 038
重新關心一下中央銀行 // 041
需要害怕美聯儲嗎? // 044
數萬億美元 // 047
銀行利潤記錄:一個政治事件 // 050
第二部分
為瞭歐洲的復興
我們需要設立的歐元區財政議會,通過它來投票通過統一的公司稅標準和歐元區預算,使得基礎設施和大學需要的投資成為現實。以前往往是談判到瞭淩晨 4 點,首腦們宣布歐洲得救瞭, 然後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大傢纔發現原來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到底做瞭什麼樣的決策。
為瞭建立歐洲的硬核 // 055
為瞭歐洲的開放 // 058
重新思考歐洲計劃,快! // 061
聯邦主義是歐洲的齣路 // 064
什麼樣的聯邦製?目的何在? // 067
改變歐洲,從現在做起 // 070
換個思路,讓歐洲走齣危機 // 073
歐洲和市場 // 076
經濟增長救得瞭歐洲嗎? // 079
設立歐盟範圍的巨富稅 // 082
公民們,投票去! // 085
在歐洲其他國傢傳播民主革命 // 088
讓汙染地球的人付齣代價 // 091
第三部分
收入與不平等
經濟形勢對於發達國傢底層的民眾非常不利:“光輝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去工業化過程日益凸顯,新興經濟體力量不斷增強,發達國傢的中低端崗位不斷流失,而這些國傢中掌握大量金融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群體卻從全球化中賺得盆滿鉢滿。
像喬布斯一樣貧窮 // 099
利潤、工資和不平等 // 102
被遺忘的不平等 // 105
富恩特斯筆下的資本 // 108
老百姓的雙重痛苦 // 111
從埃及到海灣國傢:不平等的火藥桶 // 114
印度的資本和不平等 // 117
與不平等做鬥爭,不管是法國還是歐洲 // 120
論美國的寡頭勢力 // 124
桑德斯的力量 // 127
論美國的不平等 // 131
悄然沒落的大學 // 140
從小學到大學:缺乏透明度和平等的法國教育 // 143
第四部分
我們該如何徵稅
製定一套適用於所有形式收入、采用統一方法徵收的纍進稅收標準纔是未來全麵改革的更好辦法。采用纍進製普攤稅的辦法,既能實現高效徵稅,又能體現齣收入分配的公正性,是替代社會增值稅的可行方案。
“貝當古事件”給稅收的啓示 // 149
莉莉安·貝當古繳稅嗎? // 152
社會普攤纍進稅還是社會增值稅(社保附加稅)// 155
用纍進普攤稅取代社會增值稅 // 158
加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162
稅收改革的四把鑰匙 // 165
下調愚蠢的稅收! // 168
實現財産稅和平商討的條件 // 171
巨額財産稅:政府謊言的終結 // 174
為瞭提高勞動價值進行的稅收改革 // 177
日本:私人財富,公共債務 // 180
希臘:歐洲銀行稅 // 183
碳稅的秘密 // 186
憲法法官及稅收 // 189
盧森堡泄密案、巴拿馬文件:虛僞的歐洲 // 192
第五部分
短視的政策
這實際上是一種短視的自私行為,因為兩國終都會因為歐元區陷入衰退而遭受損失。在各國隻顧自身利益的小把戲中,很難說誰的罪孽更深。德國創下瞭高得離譜的貿易盈餘紀錄,法國除瞭在經濟、稅收和社會保障製度方麵改革不力外,在歐元區債務共擔方麵也沒有提齣一套詳細的方案。
分道揚鑣的法德軸心 // 197
對新政的期盼 // 201
停止觀望,行動起來! // 204
取消兼職,限製津貼:誰動瞭議員的奶酪? // 207
默朗德與歐元區:短視的自私自利 // 210
歐洲應該為意大利的選舉結果負責 // 213
小國傢,大成本 // 216
競爭力與就業減稅 // 219
從業補助金:又一項失敗的改革 // 222
萬無一失的政策還不夠 // 225
關於歐洲的移民形勢 // 228
一團糟的《勞動法》// 231
對於《解放報》,自由意味著什麼? // 236
拯救媒體 // 240
"
"托馬斯?皮凱蒂
法國經濟學傢,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巴黎經濟學院,倫敦經濟學院國際不平等研究所。
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作者,引發全球範圍內關於財富和不平等的大討論。
1971年齣生於法國上塞納省,18歲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學習數學和經濟學。22歲以一篇關於財富重新分配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1993年到199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院任副。
1995年,加入法國國傢科學研究,擔任研究員。
2000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研究主任。
2002年,榮獲法國佳青年經濟學傢稱號。
2006年,聯閤創立瞭巴黎經濟學院,並擔任任院長。後在法國總統競選中,擔任社會黨候選人塞戈萊納羅亞爾的經濟顧問。
2007年至今,在巴黎經濟學院任教。
2013年,齣版《21世紀資本論》,榮獲兩年一次的Yrjo Jahnsson 奬,該奬項隻頒發給45歲以下、對經濟學做齣突齣貢獻的歐洲經濟學傢。
法國政府2015年1月1日公布的名單顯示,包括皮凱蒂在內的多名人士被授予象徵高榮譽的法國榮譽軍團勛章。皮凱蒂錶示自己無意接受勛章。按照他的說法,“政府的角色並非決定誰值得尊敬……他們還不如專注於復興法國及歐洲的(經濟)增長”。
"
"皮凱蒂已經轉換瞭我們的經濟議程,我們之前從來沒有這樣談論過財富和不平等。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保羅·剋魯格曼
皮凱蒂關於不平等的研究地契閤瞭這個時代......他在需要政策智慧的世界裏已經成為瞭一個搖滾明星......他的工作理應獲得他已經獲得的所有關注。
——勞倫斯·H·薩默斯(國傢經濟委員會主任)
一個經濟學傢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創造意義......這些專欄由皮凱蒂的學術工作而來,但所用的語言更加直接和通俗.......普遍適用......可讀性
——新政治傢周刊(英國)
皮凱蒂的粉絲會著迷......他在基於深刻瞭解主題的基礎上,嚮讀者清晰地解釋瞭那些經濟概念
——獨立報(英國,英國有影響力的全國性日報之一)
皮凱蒂一部分的魅力就在於他並不避諱使用某些詞匯......但他的直言不諱是和、有條理地分析緊密結閤的......整個世界都需要聆聽這些教訓和警告
——POPMATTERS(的文化評論電子雜誌)
對於那些沒有太多經濟學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非常易於閱讀,特彆是當皮凱蒂挑選不同於傳統經濟邏輯的話題時。 在這方麵,他與保羅·剋魯格曼(Paul Krugman)類似,他在復雜的話題上也寫得很清楚。幫助我們理解近發生的經濟事件
——柯剋斯書評
"
"我們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一個曆史時期:經濟發達國傢的財富積纍量穩步提升,而生産率和收入增長則十分緩慢。“二戰”後,即1945—1974 年的“光輝三十年”,人們錯誤地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步入另一個階段,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而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個嚮重構資本主義製度過渡的中間階段。除瞭世襲資本主義,不會有其他資本主義形式長期存在。
總之,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開始放寬管製造成瞭新的問題:使 20 世紀初期的財政係統和世襲資本主義變得格外脆弱、變化無常而且令人捉摸不透。金融業在無監管、無謹慎調控的情況下發展,更沒有名副其實的改革舉措,甚至初級的國際金融統計數據也受到瞭係統性混亂的影響。例如,世界範圍內的財務狀況(淨值)整體為負,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地球上的一部分資産由火星所有。更為確定的是,正如加布裏埃爾·祖剋曼近指齣的,這樣不一緻的現象說明有很大一部分在避稅天堂和暫住人口持有的金融資産並沒有被如實記錄。這種情況尤其衝擊瞭歐元區的外部頭寸(淨值),其實際狀況比官方數據要樂觀得多。原因很簡單,富有的歐洲人有意隱藏一部分他們所擁有的資産,而歐盟目前並沒有什麼力所能及的舉措阻止這樣的不當行為。
總的來說,麵對金融體係的不穩定和不明朗,政治分裂和無力團結使歐洲大陸尤其不堪一擊。毫無疑問,對於強製實行適用於金融機構和國際市場的金融管製以及調控規則,19 世紀的歐洲國傢是無能為力的。
歐洲麵臨的睏難此起彼伏。通行貨幣(歐元)和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分彆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被提上議程(歐元貨幣於 2002 年 1 月開始流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則於 1992 年9 月全民公決投票通過)。當時,人們認為歐洲中央銀行的職責便是“確保火車安全通過”,也就是確保低通脹水平和貨幣總額與經濟活動大體同步增長即可。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滯脹”之後,各國政府和輿論一直堅信中央銀行首先應該獨立於政權,而且其目標應該是保持較低的通脹率。於是,曆史上的獨立於國傢的貨幣和脫離政府的中央銀行應運而生。
但是人們忽略瞭中央銀行在大規模經濟和金融危機發生時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銀行不但可以穩定金融市場,還能避免一般經濟蕭條時期接二連三的破産。近幾年來的金融危機使中央銀行這一重大作用得以被人們重新認識。如果世界兩大中央銀行——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沒有在危機期間加大貨幣發行量(2008—2009 年發行量均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幾十個百分點),旨在以低利率——0~1%——齣藉給私人銀行,那麼可想而知,這次危機很可能達到與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時期同樣的規模,失業率也將高達20%。十分慶幸的是,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懂得規避壞的情況而且沒有重蹈 30 年代“廉價處理者”的覆轍。30 年代大蕭條時期,銀行被放任不管,一傢接一傢地倒閉。當然,中央銀行擁有的無限貨幣發行權必須受到嚴格的管控。但是,麵對大規模危機,不充分發揮其作為後貸款人的基本作用,無異於自取滅亡。
不幸的是,如果說中央銀行在危機期間增大貨幣發行量的舉措避免瞭2008—2009年危機的繼續惡化並暫時控製瞭火勢,那麼它同時也導緻造成危機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金融監管自 2008年以來隻取得瞭很小的進展,而且危機不平等的根源——社會中下層民眾收入的停滯不前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劇——被視而不見,美國的情況尤為突齣(1977—2007 年,60% 的財富增長集中在 1% 的富有人群手中),這顯然促進瞭私人藉債的激增。
再者,中央銀行 2008—2009 年對私有銀行的救助措施並沒有阻止 2010—2011 年經濟危機進入新階段——歐元區公共債務危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麵臨的睏境,也就是此次經濟危機的第二階段,僅僅發生在歐元區。美國、英國和日本的負債率(公共債務分彆為國內生産總值的 100%、80% 和 200%,歐元區則為 80%)高於歐元區,但它們並未遭遇債務危機。原因很簡單:美聯儲、英格蘭銀行和日本銀行以低於 2% 的低利率分彆藉款給政府,這樣一來,不但緩和瞭市場矛盾,而且穩定瞭利率。相較之下,歐洲中央銀行幾乎沒有藉款給歐元區各國,造成瞭現在的危機。
要對歐洲央行這一特彆態度做齣解釋,通常需要說起德國很久以前受到的創傷,歐洲央行可能擔心再次陷入 20 世紀 20 年代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我並不十分信服這一解釋。大傢都十分清楚,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惡性通貨膨脹。目前我們麵臨的威脅不如說是長期通貨緊縮的經濟衰退:物價、工資收入和生産量下跌或停滯不前。事實上,
2008—2009 年大規模的貨幣擴張並未造成實質性的通貨膨脹。德國民眾很清楚這一點。
那麼,可能更為閤理的解釋是:幾十年來對於公共權力的錯誤認識終使得人們麵臨危機,本能地認為私有銀行比政府更能解決問題。在美國和英國,對於公共權力的誤解已經達到,而中央銀行終懂得從實際齣發,毫不猶豫地大量收購公共債務。
實際上,簡單來說,我們遇到的特殊問題和主要睏難就是從一開始就對歐元區和歐洲中央銀行有不閤理的規劃,因此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在危機期間重新製定遊戲規則。主要的問題齣在關於無國傢貨幣、無政府央行和不以共同財政政策為前提的共同貨幣政策的設
想。不以共同債務為條件的共同貨幣是行不通的。這樣的模式在平常可以勉強運行,但在非常時期就會使情況加速惡化。
隨著統一貨幣體製的建立,對 17 個歐元區國傢匯率的投機行為被禁止:從此以後,德拉剋馬(希臘貨幣)對法郎貶值或是法郎對馬剋貶值都不再可能。但齣人意料的是,對於 17 個國傢間貨幣匯率的投機行為可能會被對於歐元區各國公債匯率的投機所替代。然而,第二種投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比種更糟糕。當本國匯率受到衝擊, 率先讓貨幣貶值起碼可以保證本國競爭力,使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的歐元區各國卻不可能這樣做。那麼原則上講,這些國傢應該相應地獲得穩定的財政狀況,但實際情況顯然事與願違。
另外,目前我們遭遇的匯率投機問題尤其惡劣,以至於不可能平靜地恢復公共財政平衡。公債涉及的(債務)總量實際上是相當大的。公債數額與國內生産總值相當,利率按照 5% 而不是 2% 計算。
也就是說,每年要花費 5% 的國內生産總值用於支付利息。那麼,其中的差額,也就是國內生産總值的 3%(法國為 600 億歐元),相當於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法律和就業的全部財政預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確定一年或是兩年後利率是 2% 還是 5%,也就不可能展開關於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的民主辯論。
更令人懊惱的是,歐盟需要改革、創新和閤理化,而不僅僅是重新平衡財政預算和確保財政可持續發展,其首要目的是確保良好的公共服務、更具廣泛性的個彆情況以及更完善的人權保障。左派應該在有關稅務製度革新(現行的稅務製度十分復雜且不甚公平,需要從“收入相當、納稅相當”以及從源頭徵稅、大基數徵稅和社會普攤金低稅率等原則齣發進行改革)、退休製度重建(現行退休製度分為多個係統,民眾難以理解以至不可能以共識和公平b為前提實行改革) 和大學自主性(作為第三個關鍵主題,這個問題和財政以及退休改革一樣,不應該被右派忽視)的問題上掌握主動權。
但是我們現在正被匯率投機的問題所牽製,那麼該如何心無旁騖地展開這樣的辯論呢?如果法國需要長時間承擔 5%~6%,或者4%的高匯率,而英國有瞭英格蘭銀行的幫助隻需支付 2% 的匯率(兩國初始債務相同),那麼很快,歐元在法國的堅挺將很難保證。
那麼,該如何解決呢?要終結歐元區17國的匯率投機問題,的長久之計就是按照團結互助原則分擔債務,建立共同債務(“歐元盟約”)。這也是能使歐洲央行充分行使其後貸款人職責的結構性改革。這意味著歐洲央行以後可能需要從市場上更多地購買國傢債券。但是,麵對 17 個歐元區國傢不同的國債,歐洲央行將會麵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應該購買哪國國債?利率又是多少?如果每天清晨美聯儲都要選擇是購買懷俄明州、加利福尼亞州還是紐約州的債券,那麼其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很難實行。
但是,樹立一個強有力且閤理的聯盟政策是公共債務所必需的。我們不能在確立歐元聯盟後卻放任各國政府各自決定公共債券的發行量。而且,這一聯盟的不能是國傢元首委員會或是財政部長委員會。我們必須嚮政治聯盟和國傢聯閤大步邁進,或者大步後退, 撤銷實行歐元作為統一貨幣的決定。其實,簡單的辦法應該是賦予歐洲議會確實的預算權。可是問題在於,歐洲議會集閤瞭歐盟 27個國傢,遠遠超齣瞭歐元區的範圍。還有另一個方法,我在 2011年9月22日的專欄中提到過,由願意實行共同債務的國傢的財政委員會代錶和歐洲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代錶組成“歐洲預算參議院”。該參議院擁有發行共同債務的高決定權(這並不會影響各國在需要的時候發行各自的國債,但其各自發行的國債不受集體保障)。此參議院要像所有議會一樣,在做決策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且辯論要本著公開、透明、民主的原則,這兩點很重要。
國傢元首委員會和歐洲預算參議院的區彆就在於此。由於國傢元首委員會以一緻性(或是基本一緻)為基礎,而且後往往會演變成私人秘密會議,因此日益停滯不前。通常情況下,國傢元首委員會不會達成任何共識,即使偶然齣現一緻意見,也往往是莫名其妙的。但在議會的民主辯論中情況恰恰相反。現在協商通過新的歐洲條約要遵循單純的跨政府邏輯(通過原則由 100% 變成國傢元首委員會內部的85%)並不能解決問題。也必然不能建立歐元聯盟,因為這在政治統一方麵需要更大的勇氣。
我們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一個曆史時期:經濟發達國傢的財富積纍量穩步提升,而生産率和收入增長則十分緩慢。“二戰”後,即1945—1974 年的“光輝三十年”,人們錯誤地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步入另一個階段,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社會。而實際上,這僅僅是一個嚮重構資本主義製度過渡的中間階段。除瞭世襲資本主義,不會有其他資本主義形式長期存在。
總之,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開始放寬管製造成瞭新的問題:使 20 世紀初期的財政係統和世襲資本主義變得格外脆弱、變化無常而且令人捉摸不透。金融業在無監管、無謹慎調控的情況下發展,更沒有名副其實的改革舉措,甚至初級的國際金融統計數據也受到瞭係統性混亂的影響。例如,世界範圍內的財務狀況(淨值)整體為負,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地球上的一部分資産由火星所有。更為確定的是,正如加布裏埃爾·祖剋曼近指齣的,這樣不一緻的現象說明有很大一部分在避稅天堂和暫住人口持有的金融資産並沒有被如實記錄。這種情況尤其衝擊瞭歐元區的外部頭寸(淨值),其實際狀況比官方數據要樂觀得多。原因很簡單,富有的歐洲人有意隱藏一部分他們所擁有的資産,而歐盟目前並沒有什麼力所能及的舉措阻止這樣的不當行為。
總的來說,麵對金融體係的不穩定和不明朗,政治分裂和無力團結使歐洲大陸尤其不堪一擊。毫無疑問,對於強製實行適用於金融機構和國際市場的金融管製以及調控規則,19 世紀的歐洲國傢是無能為力的。
歐洲麵臨的睏難此起彼伏。通行貨幣(歐元)和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分彆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被提上議程(歐元貨幣於 2002 年 1 月開始流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則於 1992 年9 月全民公決投票通過)。當時,人們認為歐洲中央銀行的職責便是“確保火車安全通過”,也就是確保低通脹水平和貨幣總額與經濟活動大體同步增長即可。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滯脹”之後,各國政府和輿論一直堅信中央銀行首先應該獨立於政權,而且其目標應該是保持較低的通脹率。於是,曆史上的獨立於國傢的貨幣和脫離政府的中央銀行應運而生。
但是人們忽略瞭中央銀行在大規模經濟和金融危機發生時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央銀行不但可以穩定金融市場,還能避免一般經濟蕭條時期接二連三的破産。近幾年來的金融危機使中央銀行這一重大作用得以被人們重新認識。如果世界兩大中央銀行——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沒有在危機期間加大貨幣發行量(2008—2009 年發行量均達到國內生産總值的幾十個百分點),旨在以低利率——0~1%——齣藉給私人銀行,那麼可想而知,這次危機很可能達到與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時期同樣的規模,失業率也將高達20%。十分慶幸的是,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懂得規避壞的情況而且沒有重蹈 30 年代“廉價處理者”的覆轍。30 年代大蕭條時期,銀行被放任不管,一傢接一傢地倒閉。當然,中央銀行擁有的無限貨幣發行權必須受到嚴格的管控。但是,麵對大規模危機,不充分發揮其作為後貸款人的基本作用,無異於自取滅亡。
不幸的是,如果說中央銀行在危機期間增大貨幣發行量的舉措避免瞭2008—2009年危機的繼續惡化並暫時控製瞭火勢,那麼它同時也導緻造成危機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金融監管自 2008年以來隻取得瞭很小的進展,而且危機不平等的根源——社會中下層民眾收入的停滯不前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劇——被視而不見,美國的情況尤為突齣(1977—2007 年,60% 的財富增長集中在 1% 的富有人群手中),這顯然促進瞭私人藉債的激增。
再者,中央銀行 2008—2009 年對私有銀行的救助措施並沒有阻止 2010—2011 年經濟危機進入新階段——歐元區公共債務危機。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麵臨的睏境,也就是此次經濟危機的第二階段,僅僅發生在歐元區。美國、英國和日本的負債率(公共債務分彆為國內生産總值的 100%、80% 和 200%,歐元區則為 80%)高於歐元區,但它們並未遭遇債務危機。原因很簡單:美聯儲、英格蘭銀行和日本銀行以低於 2% 的低利率分彆藉款給政府,這樣一來,不但緩和瞭市場矛盾,而且穩定瞭利率。相較之下,歐洲中央銀行幾乎沒有藉款給歐元區各國,造成瞭現在的危機。
要對歐洲央行這一特彆態度做齣解釋,通常需要說起德國很久以前受到的創傷,歐洲央行可能擔心再次陷入 20 世紀 20 年代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我並不十分信服這一解釋。大傢都十分清楚,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惡性通貨膨脹。目前我們麵臨的威脅不如說是長期通貨緊縮的經濟衰退:物價、工資收入和生産量下跌或停滯不前。事實上,
2008—2009 年大規模的貨幣擴張並未造成實質性的通貨膨脹。德國民眾很清楚這一點。
那麼,可能更為閤理的解釋是:幾十年來對於公共權力的錯誤認識終使得人們麵臨危機,本能地認為私有銀行比政府更能解決問題。在美國和英國,對於公共權力的誤解已經達到,而中央銀行終懂得從實際齣發,毫不猶豫地大量收購公共債務。
實際上,簡單來說,我們遇到的特殊問題和主要睏難就是從一開始就對歐元區和歐洲中央銀行有不閤理的規劃,因此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在危機期間重新製定遊戲規則。主要的問題齣在關於無國傢貨幣、無政府央行和不以共同財政政策為前提的共同貨幣政策的設
想。不以共同債務為條件的共同貨幣是行不通的。這樣的模式在平常可以勉強運行,但在非常時期就會使情況加速惡化。
隨著統一貨幣體製的建立,對 17 個歐元區國傢匯率的投機行為被禁止:從此以後,德拉剋馬(希臘貨幣)對法郎貶值或是法郎對馬剋貶值都不再可能。但齣人意料的是,對於 17 個國傢間貨幣匯率的投機行為可能會被對於歐元區各國公債匯率的投機所替代。然而,第二種投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比種更糟糕。當本國匯率受到衝擊, 率先讓貨幣貶值起碼可以保證本國競爭力,使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的歐元區各國卻不可能這樣做。那麼原則上講,這些國傢應該相應地獲得穩定的財政狀況,但實際情況顯然事與願違。
另外,目前我們遭遇的匯率投機問題尤其惡劣,以至於不可能平靜地恢復公共財政平衡。公債涉及的(債務)總量實際上是相當大的。公債數額與國內生産總值相當,利率按照 5% 而不是 2% 計算。
也就是說,每年要花費 5% 的國內生産總值用於支付利息。那麼,其中的差額,也就是國內生産總值的 3%(法國為 600 億歐元),相當於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法律和就業的全部財政預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確定一年或是兩年後利率是 2% 還是 5%,也就不可能展開關於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的民主辯論。
更令人懊惱的是,歐盟需要改革、創新和閤理化,而不僅僅是重新平衡財政預算和確保財政可持續發展,其首要目的是確保良好的公共服務、更具廣泛性的個彆情況以及更完善的人權保障。左派應該在有關稅務製度革新(現行的稅務製度十分復雜且不甚公平,需要從“收入相當、納稅相當”以及從源頭徵稅、大基數徵稅和社會普攤金低稅率等原則齣發進行改革)、退休製度重建(現行退休製度分為多個係統,民眾難以理解以至不可能以共識和公平b為前提實行改革) 和大學自主性(作為第三個關鍵主題,這個問題和財政以及退休改革一樣,不應該被右派忽視)的問題上掌握主動權。
但是我們現在正被匯率投機的問題所牽製,那麼該如何心無旁騖地展開這樣的辯論呢?如果法國需要長時間承擔 5%~6%,或者4%的高匯率,而英國有瞭英格蘭銀行的幫助隻需支付 2% 的匯率(兩國初始債務相同),那麼很快,歐元在法國的堅挺將很難保證。
那麼,該如何解決呢?要終結歐元區17國的匯率投機問題,的長久之計就是按照團結互助原則分擔債務,建立共同債務(“歐元盟約”)。這也是能使歐洲央行充分行使其後貸款人職責的結構性改革。這意味著歐洲央行以後可能需要從市場上更多地購買國傢債券。但是,麵對 17 個歐元區國傢不同的國債,歐洲央行將會麵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應該購買哪國國債?利率又是多少?如果每天清晨美聯儲都要選擇是購買懷俄明州、加利福尼亞州還是紐約州的債券,那麼其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很難實行。
但是,樹立一個強有力且閤理的聯盟政策是公共債務所必需的。我們不能在確立歐元聯盟後卻放任各國政府各自決定公共債券的發行量。而且,這一聯盟的不能是國傢元首委員會或是財政部長委員會。我們必須嚮政治聯盟和國傢聯閤大步邁進,或者大步後退, 撤銷實行歐元作為統一貨幣的決定。其實,簡單的辦法應該是賦予歐洲議會確實的預算權。可是問題在於,歐洲議會集閤瞭歐盟 27個國傢,遠遠超齣瞭歐元區的範圍。還有另一個方法,我在 2011年9月22日的專欄中提到過,由願意實行共同債務的國傢的財政委員會代錶和歐洲議會社會事務委員會代錶組成“歐洲預算參議院”。該參議院擁有發行共同債務的高決定權(這並不會影響各國在需要的時候發行各自的國債,但其各自發行的國債不受集體保障)。此參議院要像所有議會一樣,在做決策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且辯論要本著公開、透明、民主的原則,這兩點很重要。
國傢元首委員會和歐洲預算參議院的區彆就在於此。由於國傢元首委員會以一緻性(或是基本一緻)為基礎,而且後往往會演變成私人秘密會議,因此日益停滯不前。通常情況下,國傢元首委員會不會達成任何共識,即使偶然齣現一緻意見,也往往是莫名其妙的。但在議會的民主辯論中情況恰恰相反。現在協商通過新的歐洲條約要遵循單純的跨政府邏輯(通過原則由 100% 變成國傢元首委員會內部的85%)並不能解決問題。也必然不能建立歐元聯盟,因為這在政治統一方麵需要更大的勇氣。
"
翻開《漫長的危機》的那一刻,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個關於人類文明在宇宙洪流中掙紮前行的史詩。中信齣版社一貫的品質保證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紙張的觸感、印刷的清晰度,都傳遞著一種厚重感和儀式感,讓人在閱讀之前便心生敬意。故事的開篇,如同在靜謐的星空下點亮一盞微弱的燈火,預示著前方漫長而未知的旅程。作者用他那如詩如畫般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人類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以及深刻的人性抉擇。我仿佛置身於那片孤寂而又充滿希望的宇宙深處,感受著每一個角色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犧牲、他們的迷茫,都像潮水般湧來,衝擊著我的心靈。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輕鬆讀完便忘卻的讀物,它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在未來的日子裏,一次又一次地迴想起那些震撼人心的場景和發人深省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對未來的責任。
評分第一次讀完《漫長的危機》,我腦海裏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想法,久久不能平息。中信齣版社的書,我一直很信任,而這一次,他們再次沒有讓我失望。這本書的格局非常大,它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對人類文明未來走嚮的深刻洞察。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轉化成生動而具體的畫麵,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場波瀾壯闊的“危機”。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選擇的描寫,在麵對生死存亡的關頭,不同的個體和群體,會做齣截然不同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它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人類的命運,並非由偶然決定,而是由我們的選擇和行動所塑造。這本書的後勁很大,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它讓我更加珍視當下,也更加敬畏未知的未來。
評分我得說,《漫長的危機》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那種沉浸式的震撼感,至今仍未完全消退。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綫性地講述一個故事,而是通過多條綫索,層層剝繭,將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世界徐徐展現在讀者麵前。中信齣版社在引進這類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時,總是那麼不遺餘力,從翻譯的精準到位,到版式設計的考究,都展現瞭其作為國內頂級齣版機構的實力。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所提齣的那些關於科技、關於社會、關於人性最根本的問題。它挑戰瞭我過往的認知,迫使我去麵對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真相。這本書的情感力量也是極其強大的,那些微小的、個人化的情感,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和動人。我常常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感到揪心,為他們的堅持而感動,也為他們的失去而悲傷。它不僅僅是關於生存,更是關於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評分《漫長的危機》這本書,我真的可以用“驚為天人”來形容。從一開始,我就被作者那令人難以置信的想象力所摺服,那種對未知宇宙的描繪,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藝術的浪漫。中信齣版社的選擇總是那麼有眼光,他們挑選的書籍,往往能夠引領一種文化思潮。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即使在描繪最宏大的場景時,也絲毫不顯枯燥,反而充滿瞭生命力。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於人類社會復雜性的刻畫,在極端壓力下,人性的善與惡、理智與情感、團結與分裂,都被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不是簡單的科幻小說,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自身,照齣瞭我們集體潛意識中的恐懼與渴望。我讀完後,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洗禮,對生命、對未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也從未真正熄滅,隻要我們願意去尋找,去堅持。
評分坦白說,《漫長的危機》這本書,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的。它的故事跌宕起伏,懸念叢生,每一次的轉摺都讓我意想不到,每一次的解答又引齣更多的謎團。中信齣版社的編輯團隊,在挑選和打磨這樣一部作品時,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精巧,仿佛一個精密的機械裝置,每一個零件都至關重要,共同驅動著故事嚮前發展。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科學細節的處理,那種嚴謹的態度,讓整個故事更加可信,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學到瞭不少關於宇宙學和物理學的知識。但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科學讀物,它更側重於探討在科技發展到極緻之後,人類所麵臨的倫理睏境和社會變革。書中的人物塑造也極為成功,他們不是臉譜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缺點有掙紮的普通人,他們的選擇和命運,與我們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思考是深遠的,它迫使你去反思人類的未來,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終極意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