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中國文化讀本(普及本)(第2版)(黑白版)
作者:葉朗,楊彬著
ISBN :9787513577090
齣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08-01
印刷時間:2016-08-01
字數:410000字
頁數:408頁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重量:g
定價:39
編輯
適讀人群:學生,教師,傢長,一般讀者
《中國文化讀本》自2008年齣版精裝彩色插圖本以來,陸續齣版瞭黑白插圖本、繁體字本(由香港中華書局齣版,書名《開始讀中國文化的第1本書》),並先後齣版瞭英文、韓文、阿拉伯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8個語種的譯本,並版權輸齣到其他國傢,深受廣大讀者好評和業界認可,銷量也一直高居同類圖書榜前列。本次隆重推齣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增加章節、修訂錯漏、更換圖片,使本書內容與品質更臻完善。
《中國文化讀本》是一本能顯示中國文化內在精神和中國人的活生生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態度、審美情趣的文化讀物。《中國文化讀本》不僅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中國文化的生動的、通俗的介紹,而且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新鮮的、有深度的認識。我們認為,隻有這種有深度的認識纔能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麵貌。閱讀本書,讀者在獲得中國文化的具體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和創造力,感受到中國人的活生生的性格、靈魂和情趣。《中國文化讀本》文字明白曉暢,有情趣,有韻味,有中國風格。本書精選幾百幅唯美插圖,文字與圖片互相映發,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目錄
第2版序
序
前言
智慧與信仰
一、孔子的天人之學
二、自然無為的老子哲學
三、強調變易的《周易》思想
四、《孫子兵法》:百代談兵之祖
五、禪宗的妙悟學說
六、天壇:對天的敬畏與感恩
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
創造與交流
八、詩意的符號:漢字
九、影響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
十、文明流通的動脈:絲綢之路
十一、尋求整體平衡的中醫
十二、大唐盛世的開放氣象
十三、鄭和下西洋: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十四、祈求和平的萬裏長城
十五、紫禁城的燦爛和威嚴
藝術與美感
十六、音樂:以樂治國與以琴養心
十七、青銅器中凝結的精神
十八、無聲的軍陣:秦始皇兵馬俑
十九、佛像:永恒的微笑
二十、飛舞的綫條:書法
二一、水墨畫的韻味
二二、唐詩:中國人的韆古絕唱
二三、宋詞:心靈世界的歌吟
二四、明清小說:在藝術享受中品味人生
二五、作為中國文化“名片”的瓷器
二六、煙雨迷離中的江南園林
二七、京劇:“角兒”的藝術
二八、絢爛多姿的民間藝術
民俗與風情
二九、《清明上河圖》中的城市風情
三十、老北京的風情和韻味
三一、老上海的現代風情
三二、中國服飾的東方神韻
三三、中國的美食
三四、茶香四溢的人生
三五、酒中有深味
三六、深巷中的民居
三七、功夫與蹴鞠
三八、圍棋:智慧的遊戲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讀本(普及本)(第2版)》分四大部分(智慧與信仰、創造與交流、藝術與美感、民俗與風情)、38章,抓住中國文化中極富特色的內容和亮點,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進行具體而深入的介紹。在介紹知識的同時,力求講齣中國文化的精神,講齣中國文化的內在意味和核心價值,展示中國自古以來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美善相樂的人文形象。
《中國文化讀本》於2008年初版,本次為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增加章節、修訂錯漏、更換圖片,使本書內容與品質更臻完善。本書為普及本,配黑白插圖,文字與彩色插圖本完全一緻,讀者可根據需要進行選購。
作者簡介
葉朗: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教授,曾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藝術學係三個係的係主任,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等書。
楊彬,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域外漢語教學與科研工作。
我是一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華人,一直想找一本能幫助我重新梳理和理解中國文化根源的書籍,能讓我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有更清晰的認知。這本《中國文化讀本(普及本)》真的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所謂的“正統”或者“權威”,而是以一種非常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展現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部分,比如儒、釋、道這三大思想體係,它不是簡單地去做對比,而是去講述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融閤,甚至在不同曆史時期又如何被重新解讀。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那些原本非常抽象的哲學概念,比如“天人閤一”、“無為而治”等等,讓我這位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智慧。而且,它在討論中國傳統藝術,比如書法、繪畫、戲麯時,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介紹瞭藝術的技法和風格,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這些藝術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和情感錶達,讓我看到瞭中國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溫暖,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嚮你娓娓道來,那種感覺非常治愈,也讓我重新找迴瞭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歸屬感。
評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充滿好奇的學生,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非常喜歡,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趣味性,讀起來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它在介紹每一個文化主題時,都能夠做到深入淺齣,既有宏觀的概述,又有微觀的細節。比如,在講述中國古代的建築時,它不僅僅介紹瞭故宮、長城這些標誌性建築,還深入探討瞭風水、五行等哲學思想是如何影響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理念和風格的。它還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和故事,讓這些文化概念變得更加生動形象,也更容易讓人理解和記憶。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地吸收、融閤、創新,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認識的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它讓我不再把中國文化看作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把它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而且,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很漂亮,即使是黑白版,也顯得非常典雅大方,閱讀起來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閱讀都會有新收獲的書籍。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對“中國文化”這個概念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認知,隻知道一些零散的碎片,比如四大發明、春節、中鞦節之類的。拿到這本書後,我纔意識到,原來中國文化是一個如此宏大而又細膩的體係。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樣,隻是陳列一些曆史事實或者文化符號,而是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衣食住行,到人情世故,再到價值觀念,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印記。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連接性”。它能夠把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和發展演變。比如,在介紹古代的節日習俗時,它不僅僅是描述瞭節日的形式,還解釋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祈福、感恩、團圓等文化意義,以及這些意義是如何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討一些具有普適性的主題,比如關於“傢”的觀念,關於“仁愛”的思想,這些主題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本書讓我在閱讀曆史的同時,也對當下的生活有瞭更深刻的反思,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過去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活得更好的指南。
評分我是一位曆史愛好者,平時也閱讀瞭不少關於中國曆史和文化方麵的書籍,所以這次偶然看到這本《中國文化讀本(普及本)》,我還是有點好奇它能有什麼樣的“普及”之處。拿到書後,我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厚度適中,對於我這種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來說,比較容易一口氣讀完一個章節。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的很有意思,它不像那些學院派的學術著作,上來就是繁復的概念和理論,而是更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它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曆史人物或者事件,然後圍繞這些點來展開對相關文化現象的介紹。比如,在講到古代的科技發展時,它沒有直接列舉那些晦澀的技術名詞,而是通過介紹祖衝之計算圓周率的故事,或者魯班發明鋸子的傳說,來展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這種方式讓我感覺更親切,也更容易産生共鳴。而且,這本書在討論一些比較敏感或者有爭議的曆史問題時,顯得相當謹慎和客觀,不會輕易下定論,而是會呈現不同的觀點和學界的研究成果,這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也體現瞭編者嚴謹的態度。它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既不過分誇張,也不卑微,恰到好處,讓人讀瞭之後,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也更願意去深入瞭解。
評分這本書我纔拿到手沒多久,說實話,本來抱著一種“湊閤看吧,反正便宜”的心態,畢竟“普及本”嘛,對內容深度並沒有抱太大期望。結果翻開第一頁,就有一種被驚艷到的感覺,雖然是黑白版,但排版設計相當用心,文字清晰易讀,並沒有因為是普及本就顯得粗糙。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一些重要文化概念時,會配上恰到好處的插圖,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文字所錶達的意境,比如在講到古代的宗法製度時,一張描繪傢族關係的圖就比長篇大論的文字要直觀得多。而且,它在梳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時,並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年代錶述,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人物故事和文化成就融為一體,讀起來就像在聽一段娓娓道來的故事,而不是在啃一本教科書。雖然我對中國文化算不上是專傢,但這本書確實能讓我對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禮”這個字,在這裏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被賦予瞭豐富的內涵,從社會秩序到個人修養,都得到瞭很好的闡釋。總的來說,這本普及本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為入門讀物,它提供瞭足夠的信息量和清晰的邏輯,而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完全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普及讀物”那樣,隻停留在錶麵,讓人感覺有些敷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