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現貨 區域】論戴震與章學誠(增訂本)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餘英時著 三聯

正版現貨 區域】論戴震與章學誠(增訂本)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餘英時著 三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戴震
  • 章學誠
  • 清代學術思想史
  • 餘英時
  • 三聯書店
  • 學術著作
  • 曆史研究
  • 增訂本
  • 現貨
  • 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暗香盈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0145
商品編碼:28191788906
叢書名: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增訂本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4-01

具體描述

副標題: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作者:
齣版社:三聯書店
齣版年:2012-4
定價:45.00
裝幀:精裝
ISBN:9787108040145  

 

內容簡介  

本書則是為瞭解答為什麼宋、明理學一變而為清代經典考證的問題。關於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一重大轉變,20世紀初年以來史學傢先後已提齣種種不同的解釋。這些說法雖各有根據,但我始終覺得還有一個更關鍵性綫索沒有抓住。宋明理學和清代考證學同在儒學的整體傳統之內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既然如此,這一轉變必然另有內在的因素,絕不是僅僅從外緣方麵所能解釋得到傢的。我在羅欽順(1466—1547)的《睏知記》中讀到一段話,大意是說“性即理”和“心即理”的爭辯已到瞭各執一詞、互不相下的境地,如果真正要解決誰是誰非,*後隻有“取證於經書”。我在這句話裏看到瞭一隙之明:原來程、硃與陸、王之間在形而上學層麵的爭論,至此已山窮水盡,不能不迴嚮雙方都據以立說的原始經典。我由此而想到:為什麼王陽明(1472—1529)為瞭和硃熹爭論“格物”、“緻知”的問題,*後必須訴諸《大學古本》,踏進瞭文本考訂的領域?現代學者一緻強調顧炎武(1613--1682)“經學即理學”那句名言是乾、嘉經學傢的指導原則,這自然是事實。但是我在方以智為《青原山誌略》(1669年刊本)所寫的《發凡》中,也發現瞭“藏理學於經學”一句話,和顧炎武的名言如齣一口。這豈不說明:從理學轉入經典考證是16、17世紀儒學內部的共同要求嗎?這樣的綫索越積越多,我終於決定作一次係統的研究;《論戴震與章學誠》便是這一研究的初步成果。這部書自1976年刊行以來,在明、清思想史的專門領域內曾引起瞭不少討論,它的“內在理路”(“innerlogic”)研究法尤為聚訟的所在。這些討論主要是在海外(包括日本和美國)的學術界進行的。為瞭澄清誤解,我在1996年的增訂本《自序》中作瞭一次較扼要的迴應。我說明“內在理路”是相應於此書的特殊性質而采用的方法;我並不認為這是研究學術思想史的惟一途徑。不過我深信,研究學術思想史而完全撇開“內在理路”,終將如造寶塔而缺少塔頂,未能竟其全功。或者像程顥譏諷王安石“談道”一樣,不能“直入塔中,上尋相輪”,而隻是在塔外“說十三級塔上相輪”而已。現在三聯書店將此書收入本”係列“之中,我盼望它能得到更多的新讀者的指教。


作者簡介  

餘英時1930年生,安徽潛山人。香港新亞書院*一屆畢業生,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中國史教授、耶魯大學曆史講座教授、康奈爾大學*一任鬍適講座訪問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1973—1975年齣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的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奬(Kluge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數卡種。
餘英時作品係列
硃熹的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
方以智晚節考
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
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
現代儒學的迴顧與展望
中國文化史通釋

  目 錄  

增訂本自序
自 序
內 篇
一、引言
二、章實齋與戴東原的初晤
三、儒傢智識主義的興起——從清初到戴東原
四、章實齋的史學觀點之建立
五、章實齋的“六經皆史”說與“硃、陸異同”論
(一)“六經皆史”說發微
(二)“硃、陸異同”論的心理背景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涵義
六、戴東原與清代考證學風
(一)“博雅”與“成傢”
(二)“狐狸”與“刺蝟”
(三)有誌聞道
(四)義理的偏愛
(五)考證的壓力
(六)緊張心情下的談論
(七)論學三階段
(八)*後的歸宿
七、後論
八、補論:章學誠文史校讎考論
外篇
一、戴震的《經考》與早期學術路嚮——兼論戴震與江永的關係
(一)《經考》與《經考附錄》
(二)戴東原之早期學術路嚮
(三)戴東原與江慎修
二、戴東原與伊藤仁齋
三、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曆史思想——中西曆史哲學的一點比較
引言
(一)中國史學中的人文傳統
(二)史學中言與事之閤一
(三)筆削之義與一傢之言
(四)結語
四、章實齋與童二樹——一條史料的辯證
五、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
(一)引言
(二)宋明理學中智識主義與反智識主義的對立
(三)經典考證的興起與儒學的轉嚮
六、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
(一)為什麼要重新解釋清代思想史?
(二)宋代儒學及其內在問題
(三)從“德性之知”到“聞見之知”
(四)“經世緻用”與顔李學派
(五)清代儒學的新動嚮——“道問學”的興起
(六)經學考證及其思想背景
(七)戴東原和章實齋
(八)結語

 


本書深入探討瞭清代中期兩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思想。通過對他們各自的學術脈絡、思想精髓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進行細緻梳理和深入剖析,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清代中期學術思想演變的宏偉畫捲。 一、 戴震:以“理”為核心的實證精神 戴震(1735—1784),字震,號東原,安徽休寜人,是乾嘉學術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學術思想以“理”為核心,強調實證精神,對傳統的經學、哲學、文字學等領域都産生瞭深遠影響。 考據與辨僞: 戴震的學術生涯始於嚴謹的考據實踐。他批評王、何等人的訓詁之失,力求迴到古籍的原意,糾正傳注中的訛誤。其《詩》、《書》、《周禮》等諸經的考證,皆以文獻為依據,以邏輯為準繩,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水準。他的考據工作不僅是文字的梳理,更是對義理的探求。 “理”的本體論與認識論: 戴震認為,“理”並非獨立於事物之外的抽象概念,而是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和秩序。他反對程硃理學中將“理”視為先驗的、脫離人心的存在,主張“理”是在事中求,“理”之所在,即為事之當然。這種觀點,將哲學思辨拉迴到具體的事物和經驗之中,體現瞭強烈的實證傾嚮。 “情”與“欲”的解放: 戴震對程硃理學關於“禁絕人欲”的論調進行瞭尖銳的批判。他認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自然之性,“欲”是維持生存和繁衍的必然需求。關鍵在於“節”而“正”,而非“絕”。他強調,“欲”的閤理滿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否定瞭性惡論的悲觀基調,對後世人本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啓示意義。 文字與義理的統一: 戴震認為,文字是傳達義理的載體,文字的訓詁必須以義理為歸宿。他通過對古文字的深入研究,打通瞭文字學與哲學思想的界限,證明瞭語言文字的演變與思想觀念的變遷緊密相連。其《論語》、《孟子》等篇的文字考訂,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見解。 史學思想: 戴震也涉足史學領域,強調史書應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記載事實,分析原因。他反對以道德說教代替曆史敘述,主張史學應服務於認識曆史真相。 二、 章學誠:以“史”為核心的通史觀念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浙江慈溪人,是清代最重要的史學傢和思想傢之一。他以“史”為核心,構建瞭獨具特色的史學理論體係,並對經學、哲學思想産生瞭重要影響。 “六經皆史”的史學觀: 章學誠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之一是提齣瞭“六經皆史”的命題。他認為,《詩》、《書》、《禮》、《樂》、《易》、《春鞦》等儒傢經典,並非僅僅是道德說教或哲學論述,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曆史事實和曆史智慧。通過對經典的史學化解讀,章學誠將經學研究引嚮瞭曆史的維度。 “文獻”與“考證”的史料觀: 章學誠強調史料的“文獻”性,主張史傢必須依據可靠的文獻進行考證。他不僅關注官方史籍,也重視碑刻、文獻、筆記、小說等民間史料,認為它們能更真實地反映曆史的細節。他的史料觀,體現瞭對曆史真實性的不懈追求。 “意”與“文”的辯證關係: 章學誠認為,史書中“意”(即作者的觀點、意圖)與“文”(即記載的史實)之間存在辯證關係。史傢應該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考證來理解作者的“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意”。他反對脫離史實的空泛議論,也反對機械地羅列史實而缺乏思想的深度。 “通史”觀念與“事功”思想: 章學誠強調史學的整體性,提齣瞭“通史”的觀念。他認為,曆史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研究曆史不能斷章取義,而應把握其內在的聯係和發展規律。他關注曆史中的“事功”,即曆史人物的功業及其對曆史進程的影響,認為研究曆史的最終目的是為瞭鑒戒興衰,啓迪後人。 “文史閤一”的理論: 章學誠主張“文史閤一”,認為文學創作與曆史研究本應一體。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內容,而曆史敘述也需要文采的支撐。他認為,真正的史傢應具備文采斐然的寫作能力,能夠將曆史的厚重與文學的生動融為一體。 三、 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對話與思想碰撞 盡管戴震與章學誠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他們都代錶瞭清代中期乾嘉學術在實證和理性方麵的最高成就。 共同的實證精神: 兩位思想傢都反對空談性命、心性,重視考據,強調實證。他們都力圖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考訂,來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規律。 不同的側重點: 戴震更側重於從“理”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齣發,將哲學思辨引入具體事物,強調“情”與“欲”的閤理性。而章學誠則以“史”為核心,構建瞭宏大的史學理論體係,強調曆史的連續性和事功的意義。 思想的互補與啓示: 戴震對“情”與“欲”的解放,為章學誠在曆史敘述中展現人性的復雜性提供瞭理論支持。而章學誠的“六經皆史”,也為戴震的經學考訂提供瞭更廣闊的曆史視野。他們的思想共同構成瞭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書通過對戴震和章學誠學術思想的深入研究,不僅梳理瞭清代中期學術思想的演變脈絡,更揭示瞭他們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貢獻和曆史地位。本書的研究方法嚴謹,論證充分,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尤其是乾嘉時期學術的特質,具有重要的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書名感到有些睏惑,因為“區域”這個詞的齣現似乎暗示瞭地域性的研究,但我對餘英時先生的學術聲譽深信不疑,於是購入並開始閱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區域”的含義被拓展瞭,它指的是清代中期思想史上的不同“場域”或“空間”,而非簡單的地理劃分。餘先生運用他一貫的精妙筆法,將戴震和章學誠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思想傢,巧妙地編織進清代學術思想的大網之中。他並非孤立地解讀他們的著作,而是關注他們如何迴應時代提齣的問題,如何與同時代其他學者進行對話,以及他們的思想如何在學術傳承中發揮作用。我特彆欣賞餘先生在處理復雜學術史問題時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提煉齣關鍵綫索,並構建齣清晰的邏輯框架。這本書讓我對清代中期學術史的研究方法有瞭全新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如何在具體的思想個案中把握宏觀的曆史趨勢。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史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曾閱讀過不少關於清代學術的書籍,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卻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那種堆砌史實、羅列觀點的枯燥論述,而是充滿瞭思想的辯證和曆史的溫度。餘先生在文中對戴震和章學誠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他們在麵對傳統與現實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他並沒有將他們簡單地標簽化,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思想的形成過程、內在邏輯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尤其是他對章學誠“史學即是文章”觀點的闡釋,以及如何將其置於當時學術背景下理解,讓我對這位學者的認識有瞭顛覆性的改觀。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學術交流,他引導我一步步撥開迷霧,看到清代中期學術思想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典雅流暢,即使是學術性很強的內容,讀起來也毫不費力,反而充滿瞭韻味。

評分

自從接觸餘英時先生的著作以來,我對他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見解佩服不已。這本書更是讓我領略到瞭他作為一名傑齣的思想史傢的風采。他並非僅僅是復述戴震和章學誠的觀點,而是通過對大量原始文獻的細緻梳理和創造性的解讀,重構瞭清代中期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我特彆喜歡他分析問題時那種“無一字無來曆”的嚴謹態度,以及在解釋曆史現象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書中對“乾嘉學術”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文化動因和深遠曆史意義。餘先生在書中也大量引用瞭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但他的觀點始終保持著獨立性和原創性,他能夠將不同學者的研究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這本書,仿佛是經曆瞭一次高強度的智力訓練,它不僅提升瞭我對清代學術史的認識,更讓我對如何進行有效的學術研究有瞭更深的啓發。

評分

作為一名對清代學術史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餘英時先生的著作充滿期待。雖然這本書的標題提及瞭戴震和章學誠,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餘先生在探討這兩位思想傢時,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思想梳理,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他細緻地描繪瞭清代中期學術領域內部的復雜互動,包括不同學派之間的論爭、觀念的演變,以及這些變化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相互滲透。書中對“乾嘉之學”的分析尤其令我豁然開朗,它不僅僅是對一種學術範式的總結,更是對一種時代精神的捕捉。餘先生擅長在看似平實的史料中挖掘齣深刻的意涵,將抽象的學術問題轉化為生動的故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思想碰撞的年代,親曆瞭學者們的思考與辯駁,也對清代學術的多元性和創造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為我打開瞭通嚮戴震與章學誠思想世界的大門,更讓我對清代中期這一充滿活力的學術時期有瞭整體性的把握,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

評分

我之前對戴震和章學誠的瞭解僅限於一些零散的介紹,總是覺得他們的思想有些難以把握。直到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體會到餘英時先生解讀思想史的強大功力。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層層剝繭,引導讀者一同走進戴震和章學誠的思想世界。我尤其驚訝於餘先生對清代中期知識分子群體心態的描繪,他不僅僅關注學術本身,更深入地探討瞭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學術旨趣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時代壓力。書中對於“學”與“道”、“名教”與“情欲”等核心議題的深入探討,讓我對清代中期學術的內在張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餘先生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用生動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來闡釋復雜的思想,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話題變得鮮活有趣。這本書拓展瞭我對清代中期社會文化以及知識生産機製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學術思想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孕育和發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