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
作 者: (英)斯蒂芬·奈德尔(Stephen Neidle) 主编;盛春泉,李敏勇,周虎臣 主译 定 价: 188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 571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122283993 ●第一篇 基本原理与方法学 001内容简介
由英国斯蒂芬·奈德尔主编,盛春泉、李敏勇和周虎臣共同主译的《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原著第2版)(精)》一书以抗癌药物设计与发现为主线,从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新化合物和临床抗癌药物应用现状等几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当代癌症治疗药物发现的综合靶标、技术与模型、快速循证医学原则与临床试验设计的审批,代表性地描述了方法学中涉及的具体实例和发现的新药,瞻性地指出在临床上抗癌药物应用过程中无论是常规化疗药物还是目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均存在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本书不仅在思路上给读者以启发,而且在基本原理、成药性靶点方面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尤其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与药代动力学优化的思路与新技术方法方面给读者以指导,力求使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目抗癌新药从设计、发现到临床研究和临床评价涉及的新理论、新靶点、新技术和研究中的新药。
本书适合于药学专业和机化学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的教......
(英)斯蒂芬·奈德尔(Stephen Neidle) 主编;盛春泉,李敏勇,周虎臣 主译
盛春泉,1978年生,药物化学博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入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11项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化学治疗新药发现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等10余项基金课题,研发化药1.1类抗真菌创新药物艾迪康唑完成III......
中文版序言
中国学术界和快速发展的制药工业界在肿瘤领域开展了高水平研究,并正在为全球肿瘤药物发现和开发做出日益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为本书能在中国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并授权出版中文版而感到高兴,也非常乐意为本书的中文版写一个序言。
2008年,在本书的第一版言中我写到:“公众和生物医学领域对抗肿瘤新药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今看来更是如此。近几年,制药工业经历了一段的混乱时期,但正在研发的抗肿瘤新药数量并没出现下降的迹象,每年进入一期临床试验新药和联合用药组合的数量一直保持在数百个。这种趋势始于2008年,到2016年变得更加明显。随着科学家们对人类肿瘤发病分子机理和遗传学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些进展正在转化为新的治疗药物。其中好的例子或许是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致癌基因BRAF突变被证实,这一结果推动了高效抑制剂的研发,其中一些抑制剂在临床使用中效果显著,但快速耐药是目面临......
探索的起点 我一直对药物的“设计”过程感到好奇。在我的认知里,这不仅仅是化学家在烧杯里调配,更像是一场精密的“解谜”游戏,需要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然后“量身定制”能够与之对抗的“钥匙”。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从海量的生物信息中,锁定疾病的“痛点”,然后运用化学的语言,去构建能够精确打击这些“痛点”的分子。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在药物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原理,比如构效关系、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等。这些概念听起来专业,但我想它们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通过生动的图表,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让我能够窥探到药物研发的“艺术”所在。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引路人,指引我走向药物科学的深处,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评分期待与思考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最新动态。第二版的更新,意味着其中涵盖了近些年来该领域最重要的突破和进展。我尤其好奇,在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的浪潮下,这本书会如何阐述新的设计理念和发现策略。是否会有关于新型药物靶点、药物递送系统、或者药物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专业知识,更能引导我思考药物研发背后所面临的挑战,例如耐药性的产生、疗效的个体化差异、以及研发成本的高昂等等。它是否会触及到药物发现过程中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与试错的艰辛历程?我想了解,在实验室的无数次尝试中,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找到有效的抗癌药物的。这本书的出现,也让我对未来抗癌药物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无限遐想,是否会有治愈癌症的曙光,正在这本书中悄然显现?
评分知识的升级 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而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期望它能够系统地梳理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的整个流程,从药物靶点的选择,到分子结构的优化,再到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评价,全面地展现出这一复杂而精密的科学体系。我尤其想了解,在“发现”这个环节,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例如高通量筛选、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等,这些新兴技术是否在第二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解读,以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抗癌药物的特点和局限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升级”,它将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关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认知框架。
评分初遇 刚拿到这本书,就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约而专业,"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原著第2版"的字样醒目地昭示着它的权威性。我翻开了扉页,斯蒂芬·奈德尔(Stephen Neidle)和盛春泉等主编的名字映入眼帘,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充满期待。虽然我并非药物研发的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对生命科学和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癌症的治疗进展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肿瘤药物研发殿堂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在药物设计的幕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精密的科学原理、严谨的实验过程,以及那些推动医学进步的智慧结晶。我想知道,那些拯救生命的药物,是如何从最初的构思,一步步变成现实的。这本书是否会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结构、分子机制和临床应用等内容娓娓道来?我期望它能够激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可能改变我对癌症研究和治疗的固有认知。
评分人文关怀的映射 虽然这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籍,但我总觉得,药物的发现与设计,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人文关怀。每一款新药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也寄托着无数患者对生命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理论堆砌,更能折射出科学家们在攻克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人类健康的深切关怀。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我想了解,在那些漫长而艰难的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的动力是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励人们,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并从中汲取力量。它让我看到,科学的进步,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