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叢書-邵飄萍新聞學論集 |
| 定價 | 39.00 |
| ISBN | 9787301143421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作者 | 邵飄萍 |
| 編號 | 10519219 |
| 齣版日期 | 2010-02-11 |
| 印刷日期 | 2008-12-01 |
| 版次 | 無 |
| 字數 | 286000 |
| 頁數 | 無 |
| D1一篇著作一'實際應用新聞學' 一外交記者之地位 二外交記者之資格與準備 三外交記者之外觀的注意 四外交記者之工具與雜藝 五訪問之類彆與具體方法 六訪問時之種種心得 七外交記者之分類 八探索新聞之具體方法 九新聞價值測定之標準 十新聞價值減少之原因 十一裸體新聞應記之項目 十二原稿之外觀的注意 十三原稿內容之注意點 十四餘白 D1二篇著作二'新聞學總論' D1一章新聞事業之特質 D1二章新聞記者之地位與資格 D1三章新聞社之組織 D1四章新聞紙之錶裏 D1五章世界的通信事業 D1六章新聞紙之進化史略 D1七章新聞紙之法律問題 D1八章我國新聞事業之現狀 D1九章新聞事業之將來 D1十章餘論 D1三篇新聞學論文 一邵振青導師在新聞研究會之演說 二'新聞學·邵序' 三我國新聞學進步之趨勢 四'京報'三年來之迴顧 五從新聞學上批評院秘廳對新聞界之態度 六記者與讀者 七飄萍啓事 八中國新聞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其事業之要點-遺稿 附錄紀念文章 一邵飄萍被奉聯軍槍斃之詳情 二先夫子言行紀略 三'京報'邵飄萍先生被難紀念特刊 四邵飄萍榮哀錄 五邵飄萍先生 六記邵振青先生 七紀念邵飄萍 後記 |
| 1918年10月14日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正式成立 這是中國靠前個係統講授、集體研究新聞學的團體 被稱為中國“報業教育之發端” 開創瞭中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的新紀元。邵飄萍先生時為北京新聞界有名記者 緻書蔡元培校長倡議設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 並應邀齣任研究會導師;他認真地嚮會員傳授應用新聞學方麵的知識和技能 把他主辦的'京報'作為會員實習的基地 積極參與並指導研究會的各項活動。他撰寫的'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是我國很早的一批新聞理論著作。在輿論界他享有“飄萍一支筆 抵過韆萬軍”的盛譽。 |
| 一、外交記者之地位 報紙之靠前任務 在報告讀者以近期新而又很有興味 很有關係之各種消息 故構成報紙之很要原料厥惟新聞。 報紙上所發錶之評論 乃依據新聞中之事實而加以批判者 新聞不真確則評論亦自難期公平與適當。 是故報紙價值之有無大小 與新聞材料之敏捷豐富真確與否 有很密切之關係。 我國新聞事業所以幼稚腐敗之原因 固由於政治上、社會上一切設備均尚未能脫離幼稚腐敗之可憐境域。報紙為一切事物之縮影 自不能單專享展而不受環境之束縛。惟報紙自身內容之幼稚腐敗 於可能的範圍以內 有急須加以改良者 靠前應注意之點即為新聞。 編輯方法之優劣 每足以使新聞增減其趣味。但苟根本上缺乏新聞之材料 則所謂“巧婦不能為無米之炊” 雖懷絕技 安所用之?然則欲求報紙之改良 當先從根本上注意新聞之材料。我國各種報紙之內容 很可認為幼稚腐敗之點 一在新聞材料之缺乏 一在所載新聞之不確。非但報紙本身無重大價值可言 其影響於國j1a社會者 尤匪淺鮮。故改良新聞材料 乃改良報紙之根本先決問題。新聞材料何自來?全賴外交記者之活動-日人所編著之'新聞學'中 稱外交記者或外勤員 即我國人稱為訪事或訪員 英語之Reporter。然則外交記者之養成 尤為改良報紙之根本的根本。我國舊習 一般人對於報館之訪員 嚮不重視其地位。即以報館自身論 亦每視社外之外交記者為係主筆或編輯之從屬。例如今日號稱規模弘大之報館 其主筆先生之腦筋皆不免陳腐幼稚 不認社外記者為與彼處於同等重要之地位 此我國報紙內容腐敗之重大原因。 …… |
說實話,我購買和閱讀這類經典學術著作,很大程度上也是齣於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先賢智慧的追尋。邵飄萍先生的名字,在新聞史的學習過程中,如同一個熠熠生輝的符號,代錶著那個時代新聞人的勇氣、智慧和擔當。我想象著,在那個紙媒尚未普及、信息傳播渠道相對單一的年代,他如何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將新聞事業推嚮一個新的高度。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收錄他對於新聞稿件的寫作技巧、新聞選題的把握、甚至是報刊的經營策略等方麵的具體論述。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討論,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新聞大傢的真知灼見。此外,我也非常期待能夠從中一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學術風貌,瞭解他們是如何整理、研究和傳承邵飄萍先生的新聞思想的。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工作,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新聞史的機會。
評分作為一個對新聞傳播理論充滿探索欲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理解新聞本質和規律的經典著作。《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叢書-邵飄萍新聞學論集》這個書名,立刻就吸引瞭我。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邵飄萍先生的文章,而是經過瞭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精心梳理和學術解讀。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邵飄萍先生在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準確性、時效性以及新聞的社會責任等方麵的深刻見解。尤其是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他如何看待新聞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如何平衡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一個真正的新聞人,應該具備怎樣的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同時,我也相信,通過閱讀邵飄萍先生的論述,能夠為我在當下新聞實踐中遇到的睏惑提供新的視角和啓發。
評分作為一名對新聞傳播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拜讀《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叢書-邵飄萍新聞學論集》,但從書名和齣版信息來看,我能想象這是一部極具分量的學術著作。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名頭本身就代錶著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學界積澱,而邵飄萍作為中國新聞事業的先驅之一,其思想和實踐無疑是中國新聞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我一直對邵飄萍先生早期的辦報理念、對新聞倫理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探索新聞的社會責任有著強烈的好奇。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他是如何平衡新聞的客觀性與政治立場,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環境下,用新聞來影響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這本書很可能匯集瞭邵飄萍先生的代錶性論述,對於研究中國近代新聞思想的演變,理解早期報刊的運作模式,以及學習新聞從業者應有的職業操守,都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邵飄萍先生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評分我深信,一部好的學術著作,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新聞實踐的啓示。邵飄萍先生的新聞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我特彆關注的是,他在論述中是如何強調新聞的“真實”與“公信力”的,這在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當今社會,顯得尤為珍貴。我很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他如何構建和維護報紙公信力的具體論述,例如他對新聞稿件的審查機製、對新聞來源的辨彆能力、以及他對記者職業道德的要求等等。這些內容,對於當前新聞行業麵臨的信任危機,無疑是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同時,我也好奇邵飄萍先生是如何看待新聞的“監督”功能的,他是否在文中探討過如何有效地發揮新聞的第四權作用,又如何規避其潛在的風險。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這些層麵的深入探討,那麼對於正在學習新聞專業的學生,或者是在一綫奮鬥的新聞工作者而言,都將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真正領略新聞大傢風範的著作,而《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叢書-邵飄萍新聞學論集》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份期待。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憑書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學術厚度和曆史分量。邵飄萍先生作為中國新聞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他的思想和實踐無疑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新聞業剛剛起步的年代,他是如何奠定新聞的專業基礎,如何定義新聞的社會角色,以及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新聞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我很想瞭解書中是否會涉及他對於新聞報道的深度分析,他對新聞事件的判斷標準,以及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關注。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史的書,更是一次與一位偉大思想傢跨越時空的對話。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夠學習到邵飄萍先生身上那種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深刻擔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