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折中(上下)
:89.80元
作者:(清)李光地
出版社:九洲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1
ISBN:9787801148179
页码:762
版次:1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周易折中》也即《御纂周易折中》,是康熙皇帝下诏编纂、对近代易学影响深远的易学大家李光地总裁修订、四十九名翰林进士等参与编纂的一部易学全书。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加考订,遍采诸家大儒之说,阐幽发微,是学《易》、研《易》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目录
出版缘起
出版说明
序
总裁、校对、分修、校录、监造诸臣职名
引用姓氏
凡例
卷首
纲领一
纲领二
纲领三
义例
卷
周易上经
乾
坤
电
蒙
需
讼
师
卷第二
比
小畜
疆
泰
否
同人
大有
卷第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卷第四
剥
复
无妄
大畜
颐
大过
坎
离
卷第五
周易下经
遁
大壮
明夷
家人
睽
蹇
卷第六
解
损
益
夹
骺
萃
医
卷第七
井
革
鼎
震
艮
渐
归妹
丰
卷第八
旅
竖
兑
涣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卷第九
彖上传
卷第十
彖下传
卷第十一
象上传
卷第十二
象下传
卷第十三
系辞上传一上一
卷第十四
系辞上传一下一
卷第十五
系辞下传
卷第十六
文言传
卷第十七
说卦传
卷第十八
序卦传
杂卦传
卷第十九
易学启蒙
启蒙上
本图书
卦画第二
卷第二十
启蒙下
明蓍策第三
考变占第四
卷第二十一
《启蒙》附论
卷第二十二
《序卦》,《杂卦》明义
《序卦》
《杂卦》
附录:王太岳等校勘记
作者介绍
李光地(1642—1678),字晋卿,对近代易学有深远影响的清代易学大家,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著有《周易通论》、《周易观爰》等,奉康熙皇帝御旨总裁修订《周易折中》。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烫金的“周易折中”几个大字在深邃的蓝色封面上熠熠生辉,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淡淡的纸浆香,翻阅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上下册的设计也十分合理,能够容纳李光地先生这部鸿篇巨著,使得内容得以完整呈现,不会因为篇幅过大而显得拥挤。我尤其喜欢它采用了传统的竖排繁体字印刷,这不仅是对古典文化的致敬,也更符合《周易》这部经典著作的传统阅读方式,能够更好地体会其原汁原味的韵味。书页的排版疏朗有致,字迹清晰,即使是对于初次接触《周易》的读者来说,也不会因为阅读上的困难而望而却步。合上书本,厚实的分量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知识积淀,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部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宝藏。包装也非常牢固,即便是在长途运输中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一点对于远道而来的书籍来说尤为重要,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再到心理上的感受,这本书都给我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我深切地感受到李光地先生在《周易折中》中所展现的“中道”思想。他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家学说,也没有完全否定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如同一个精明的裁判,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观点的优劣,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更为圆融和辩证的理解。这种“中道”的精神,贯穿于他对经文、卦象、爻辞以及历代易学注解的梳理和阐释之中。他不会走向极端,也不会走入偏颇,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这种“折中”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融合,是将纷繁复杂的学说梳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个更为完整和清晰的《周易》面貌。这种“中道”思想,不仅体现在他对《周易》本身的解读,也让我从中体会到为人处世应有的智慧: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要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周易》的核心就在于探索天地万物之间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李光地先生在阐释卦象和爻辞时,常常会将其与自然现象、人事变化联系起来,展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例如,他会通过对“阳”和“阴”的辩证分析,来解释自然界中的阴阳转化,以及这种转化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他强调,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长久的和谐与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也让我对《周易》的认识,从一种预测吉凶的工具,升华为一种指导人生、认识世界的哲学体系。这种思想让我更加珍惜与自然的联系,更加注重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李光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妙的笔触,将我带回了那个古老的时代,让我得以窥探古人的智慧之光。他对于《周易》的解读,既有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也有对历史的精准把握。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的注解,并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辨析,让我们能够了解《周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周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同时,他善于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事例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我常常会在阅读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也会在某些地方产生更深的思考。这场思想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被李光地先生的治学严谨和对《周易》的深刻理解所深深折服。他的《周易折中》并非简单地对前人注疏的堆砌,而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阐释。他对于《周易》经文的解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能够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化繁为简,让读者更容易把握其核心思想。在解释卦象和爻辞时,他不仅从文字本身出发,更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以及天人感应的观念,使得解释更加立体和生动。我特别欣赏他在梳理历代易学名家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公正,既不偏袒,也不回避,而是能够准确地抓住各家学说的精髓,并进行有条理的比较和评价。这种“折中”的态度,正是这本书名字的精髓所在,它并非要求读者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不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得以实现,最终引导读者走向一条更为通达的理解之路。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周易》却又被繁杂注疏所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重要的指引。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周易》“变化”思想的深刻洞察。李光地先生并没有将《周易》视为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其内在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他通过对卦象、爻辞以及卦变关系的细致分析,展现了事物如何从一个状态发展到另一个状态,又如何从一个卦象转化为另一个卦象。这种“变”的思维,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也正是《周易》最核心的魅力所在。他解释了为何同样的爻辞在不同的卦象中会有不同的含义,为何看似相似的卦象却预示着截然不同的走向。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时势造英雄”、“变则通”等哲学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不断变化的时空之中,感受着事物的流动和演进。这种对“变化”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让我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如何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象、数、理”三者之间关系的精妙阐释。李光地先生在解读《周易》时,并非孤立地看待卦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卦象的“象”(图形的表象)、“数”(数字的含义)以及“理”(其中蕴含的哲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会解释一个卦象之所以是这个形状,与它所代表的数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而这些象和数又如何共同指向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解读方式,让我对《周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其核心的逻辑和智慧。我之前总觉得《周易》的很多解释过于抽象,难以把握,但通过李光地先生的梳理,我才真正体会到“象”是可以“观”的,“数”是可以“察”的,“理”是可以“悟”的。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让我逐步建立起对《周易》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李光地先生作为一位饱学之士,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令人神往。他对待《周易》的态度,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也让我对这部古老经典产生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当年伏案苦读、潜心钻研的情景,感受到他对于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他所阐释的不仅仅是《周易》的道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对待知识、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这让我在学习《周易》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汲取其中蕴含的积极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以致用”的体验。虽然《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其思想博大精深,但李光地先生的讲解,却能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巧妙地联系起来。他并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引导读者去体会《周易》中蕴含的智慧。例如,对于“损益”卦的解读,他会引申到人际交往中的取舍之道,如何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对于“谦卦”的阐释,则会强调低调内敛、虚怀若谷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品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这种将古老智慧“现代化”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周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发现书中的很多道理在当下依然适用,甚至能够为我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这让我对《周易》的认识,从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升华为一种实践性的生活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周易》,不如说是一种“对话”。李光地先生的文字,并非单向的输出,而是充满了邀请和启发。他常常会抛出一些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答案。例如,在解释某个卦象的含义时,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呈现几种不同的解读,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哪一种更符合逻辑,或者在什么情况下哪一种解读更为恰当。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会在阅读中反复推敲,甚至会在某些地方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照自己的理解,再翻开书本,看看李光地先生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走向更深的理解。这种“对话”式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效率,让我能够真正地将《周易》的智慧内化于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