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紧固件材料手册 |
| 作者 | 胡隆伟,叶文君 |
| 定价 | 29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908694 |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535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紧固件材料手册》主要对紧固件常用材料进行了介绍,重点概述了航空航天用高端紧固件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使用情况、加工情况以及标准情况,并给出了选用建议。《紧固件材料手册》所选牌号均是航空航天紧固件选用广泛,或以其优良综合性能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牌号的新材料。 《紧固件材料手册》共分11章,分别介绍了紧固件用金属材料牌号表示方法、结构钢、普通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橡胶、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紧固件材料手册》对紧固件用材料的介绍以牌号或种类为单位,每个牌号或一类材料都详细介绍了其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热处理性能、产品使用情况及选用建议,以及常用材料标准。 《紧固件材料手册》主要供航空航天系统设计人员用于紧固件设计选材参考,以及对航空航天紧固件生产制造提供参考资料,从事其他行业紧固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人员也可参考《紧固件材料手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金属材料牌号表示方法 1.1 统一数字牌号体系 1.2 钢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1.3 高温合号表示方法 1.4 有色金属牌号表示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结构钢 2.1 冷镦用钢 2.2 30CrMnSi(A) 2.3 38CrA 2.4 40CrNiMoA 2.5 65Mn 2.6 60Si2MnA 2.7 进口合金钢牌号 2.8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普通不锈钢(耐热钢) 3.1 302(1Cr18Ni9) 3.2 304(0Cr18Nig) 3.3 316(OCr17Nil2M02) 3.4 1Cr18Ni9Ti 3.5 12Cr13(1Cr13) 3.6 20Cr13(2Cr13) 3.7 30Cr13(3Crl3) 3.8 14Cr17Ni2(1Cr17Ni2) 3.9 13Cr11Ni2w2MoV 3.10 14Cr12Ni2wMoVNb 参考文献 第4章 沉淀硬化不锈钢 4.1 17-7PH(OCr17Ni7A1) 4.2 17-4PH(OCr17Ni4Cu4Nb) 4.3 15-5PH(OCr15Ni5Cu4Nb) 4.4 PH13-8Mo(O4Cr13Ni8Mo2A1) 4.5 O7Cr12Mn5Ni4Mo3A1(69111)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温合金 5.1 A286(GH2132) 5.2 GH2696 5.3 GH3030 5.4 Incone1718(GH4169) 5.5 GH4698 5.6 Waspaloy(GH738) 5.7 GH141(Rene'41) 5.8 GH80A(Nimonic80A) 5.9 MPl59(GHl59) 5.10 MP35 参考文献 第6章 钛及钛合金 6.1 纯钛(CP钛) 6.2 TAl5 6.3 TC4(Ti-6Al-4V) 6.4 TC6(BT3-1) 6.5 TC16(BTl6) 6.6 TB2 6.7 TB3 6.8 TB8(Q2ls) 6.9 TB9(Ti38-6-44) 6.10 Ti45Nb(45Cb) 参考文献 第7章 铝及铝合金 7.1 铝合号和状态体系简介 7.2 纯铝(L系列) 7.3 防锈铝(LF系列) 7.4 硬铝(LY系列) 7.5 超硬铝(LC系列) 7.6 锻铝(LD系列) 7.7 四位数字体系铝合号 参考文献 第8章 铜及铜合金 8.1 纯铜 8.2 H62 8.3 HPb59-1 8.4 QAl10-3-1.5 8.5 蒙乃尔合金(NCu28-2.5-1.5) 参考文献 第9章 橡胶 9.1 天然橡胶 9.2 丁腈橡胶 9.3 氯丁橡胶 9.4 乙丙橡胶 9.5 氟橡胶 9.6 硅橡胶、氟硅橡胶 参考文献 0章 树脂及其复合材料 10.1 环氧树脂(EP) 10.2 聚酰胺(Jg龙) 10.3 聚乙烯(PE) 10.4 聚四氟乙烯(PTFE) 10.5 聚碳酸酯(PC) 10.6 聚(PP) 10.7 聚酰亚胺(PI) 10.8 聚苯硫醚(PPS) 10.9 聚醚醚酮(PEEK) 参考文献 1章 陶瓷 11.1 氧化铝陶瓷 11.2 氧化锆陶瓷 11.3 碳化硅陶瓷 11.4 氮化硅陶瓷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英制常用单位及换算表 附录B 材料检测用试验方法标准 附录C APP产品目录 附录D 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为了完成一个机械设计课程的作业而偶然接触到的。当时,我对机械零件的认知非常有限,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螺丝、螺母,对我来说,它们只是用来连接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就被书中对各种金属材料的细致描述所吸引。从最常见的碳钢,到各种特种合金,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以及机械性能。我当时就惊叹于,原来同是钢材,其细微的成分差异,就能导致性能上的天壤之别。 书中关于碳钢的章节,让我对碳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有了全新的认知。我学会了区分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场景。例如,低碳钢的延展性好,适合制作需要弯折的零件;而高碳钢则强度高,适合制作需要承受高载荷的部件。 关于合金钢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阐述了钼、铬、镍、钒等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材性能的提升作用,比如铬的加入能提高耐腐蚀性,而钼的加入则能提升高温强度。我当时就想象,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飞机发动机和核反应堆,其内部的紧固件,一定是采用了最先进的合金材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的分类和性能介绍。不同晶体结构的不锈钢,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表现出迥异的耐腐蚀性能。我当时就想到了家里使用的各种不锈钢厨具,它们之所以能长久保持光泽,背后一定蕴含着复杂的材料科学原理。 关于铜合金和铝合金的介绍,也让我对轻质材料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们不仅重量轻,而且在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当时就联想到,在汽车和电子产品的轻量化设计中,这些材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对材料的失效模式分析,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例如,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失效机理,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还想特别提一下书中关于热处理工艺的部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工艺,它们如何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达到理想的性能,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明白,材料的性能不仅仅取决于其成分,还取决于其加工和处理方式。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相当专业而严谨,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看似平凡的紧固件,其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奥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它不仅为我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发了我对工程领域更深入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出差的间隙,在一个机场的候机厅里偶然翻开的。当时,飞机延误了几个小时,无聊至极,于是我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一本杂志,但很快就觉得索然无味。就在这时,我的目光瞥到了旁边书架上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简洁,但散发着一种专业的气息,于是我便拿了起来。 我记得当时翻到关于各种钢材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变化的部分,被那些复杂的曲线图和详细的数据所震撼。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数据,而是深入地分析了温度如何影响材料的晶格结构,进而影响其力学性能。这让我联想到,在那些极端寒冷的地区,或者高温运转的工业设备中,紧固件的性能表现有多么关键。 关于合金钢的介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合金元素,如铬、钼、镍等,是如何改变钢的性能的,例如提高其耐腐蚀性、硬度或高温强度。我当时就想到,那些在海上油井平台、或者深海潜水器上使用的紧固件,它们所承受的环境远比陆地恶劣得多,其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一定极其复杂。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钛合金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钛合金的轻质高强特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我当时仿佛看到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每一个钛合金螺栓所承受的巨大应力,而它们却能保持稳定,确保飞机的安全。 书中关于不锈钢的分类和性能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原来,不锈钢不仅仅是不生锈,不同种类的不锈钢,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其耐腐蚀性能差异巨大。这让我意识到,在选择不锈钢紧固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应用环境。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镀层处理的部分。各种镀层,如锌、铬、镍、镉等,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导电性。我当时就想到了很多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微小螺丝,它们的表面处理工艺一定非常精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紧固件的失效模式。对于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的详细阐述,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都离不开对材料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 书中对于各种标准件和定制件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紧固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行业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现有的产品,同时也能为创新设计提供灵感。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乏趣味性。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让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程的魅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紧固件这个看似平凡的零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失效分析的百科全书。我把它带回了家,放在了我的工作台边,时不时地翻阅,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评分这本《紧固件材料手册》可以说是我工程生涯中的一位良师益友。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正值我刚开始负责一些工业设备的维护工作。那时候,我对各种紧固件的认知,仅限于“能拧紧就行”。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资深工程师的推荐下,接触到了这本书。我记得当时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 我尤其记得书中关于碳钢材料在不同碳含量下的强度和韧性变化的描述。一开始,我只是觉得碳钢就是最普通的材料,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不同百分比的碳含量,能够赋予碳钢截然不同的性能。低碳钢的延展性好,易于加工,常用于普通的螺栓和螺母;而高碳钢则强度极高,但韧性相对较差,需要配合热处理工艺来达到理想的应用状态。这种精细的分类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普通”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 关于合金钢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钼、铬、镍等合金元素是如何改变钢的性能的,比如铬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而钼的加入则能提升其在高温下的强度和抗蠕变性。我当时就联想到我们厂里那些常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反应釜和管道,里面使用的紧固件,想必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特殊合金钢,才能承受住那样的极端条件。 我对书中关于不锈钢的章节记忆犹新。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不锈钢的种类,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不同种类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等)的微观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其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表现。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些环境下的不锈钢会生锈,而有些则能历久弥新。这种对材料内在机制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在”。 关于铜合金和铝合金紧固件的介绍,也让我对轻质材料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不仅提到了它们的密度低、易加工的优点,还重点阐述了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比如铜合金的优良导电性和耐腐蚀性,以及铝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当时就想象,如果将来有机会参与到轻量化设计项目中,这本书里的知识将是宝贵的财富。 让我感到特别受用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紧固件的失效模式。关于应力腐蚀、疲劳断裂、应变硬化等内容的阐述,让我对材料的潜在风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让我明白,在工程设计中,不能仅仅关注材料的优点,更要考虑到它在各种不利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避免这些失效。 书中的图表运用得非常恰当。各种性能对比图、应力-应变曲线图,都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材料学知识呈现出来。我记得当时在一页关于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紧固件性能影响的图表前,驻足了很久,那清晰的对比让我立刻明白了各种处理方式的意义。 我还想特别提及书中关于标准件和定制件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紧固件,而是可以在标准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这种对行业标准的理解,对于提高设计效率和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独特。虽然是技术类的书籍,但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小故事,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这种“有人情味”的科学叙述,是我非常欣赏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材料的参数和性能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材料选择和应用框架。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权衡,如何去理解材料背后的逻辑。对于我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本《紧固件材料手册》,无疑是提升专业素养的绝佳读物。
评分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我对螺丝螺母这些小东西,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奇。它们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我想,也许这本书能解答我的一些疑惑。 我记得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里面精美的图表和细致的文字所吸引。书中对各种碳钢、合金钢的性能介绍,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同样的“钢”,其内在的成分差异,能够导致如此大的性能区别。低碳钢的韧性,高碳钢的强度,都被讲得明明白白。 关于不锈钢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不锈钢就是不生锈,但这本书告诉我,不同种类的不锈钢,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其耐腐蚀性有着天壤之别。这让我对家里厨房里的水槽和餐具,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钛合金和镍基合金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高性能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等极端领域的应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宇宙空间中承受巨大温差和真空环境的航天器,它们身上的每一个连接点,都依靠着这些高性能的材料来维持。 书中对材料失效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明白,一个看似微小的紧固件,其失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对紧固件性能影响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导电性。这让我明白,那些外表闪闪发光的紧固件,其背后往往凝聚着精密的工艺。 书中关于国际和国内紧固件标准的介绍,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了解行业标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行业内的通用规范,并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依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专业,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紧固件这个看似平凡的零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将这本书视为我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工程领域更深入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紧固件材料手册》是我偶然间在一位资深工程师的办公室里看到的。当时,我正在向他请教关于一个机械设计中的难题,他一边翻阅着手边的技术资料,一边给我讲解。其中,他多次翻阅到这本书,并引用书中的内容来支持他的观点。 我记得我被书中关于不同金属合金在高温下的强度表现分析所吸引。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数据,更是深入地解释了温度如何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其性能的变化。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叶片和蒸汽轮机,它们所使用的紧固件,其材料选择必然是经过严谨的考量。 书中关于钛合金和镍基合金的介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高性能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等极端领域的应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宇宙空间中承受巨大温差和真空环境的航天器,它们身上的每一个连接点,都依靠着这些高性能的材料来维持。 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有它对各种紧固件失效模式的深入剖析。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明白,一个看似微小的紧固件,其失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书中关于不锈钢的章节,让我对不同种类的“不锈钢”有了全新的认知。原来,并非所有不锈钢都具有相同的耐腐蚀性,其晶体结构和合金成分的细微差异,决定了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表现。这对于我今后在多变的工业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对紧固件性能影响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导电性。这让我明白,那些外表闪闪发光的紧固件,其背后往往凝聚着精密的工艺。 书中关于国际和国内紧固件标准的介绍,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了解行业标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行业内的通用规范,并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依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专业,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紧固件这个看似平凡的零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将这本书视为我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工程领域更深入的探索热情。
评分在我还对工程领域充满朦胧好感的时候,偶然间在一个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那本书的书脊有些褪色,封面上的图案也略显陈旧,但一种厚重的质感,还是吸引了我。我把它带回了家,当时的心情,就像是发现了一件被遗忘的宝藏。 我记得翻开书的第一页,就立刻被里面精细的插图和清晰的表格所吸引。那些图片,准确地展示了不同材质紧固件的微观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应力作用下的形变状态。我当时就惊叹于,原来如此渺小的零件,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科学。 关于各种金属材料的介绍,更是细致入微。我从来不知道,仅仅是钢的含碳量不同,其强度和延展性就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书中对于不同碳钢、合金钢,以及各种不锈钢的性能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对这些基础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 尤其是关于钛合金和镍基合金的部分,我至今记忆犹新。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高性能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部件,以及在深海探索中承受巨大压力的设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些高性能紧固件的支撑。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介绍。比如,电镀、钝化、热浸镀锌等等。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硬度。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螺丝看起来会闪闪发光,而有些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书中关于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例如,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等,这些严谨的测试方法,是保证紧固件质量的关键。我当时就觉得,每一个合格的紧固件,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考验和检验。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失效分析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失效原因,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失效机制,比如疲劳、腐蚀、应力集中等等。这让我对工程设计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还有关于不同行业标准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ISO、ASTM、DIN等标准,它们规范了紧固件的尺寸、性能和测试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工程领域的标准化是多么重要,它保证了产品的互换性和可靠性。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智慧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魅力,也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把它放在我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翻阅,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最后,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结合也做得非常出色,各种图表和插图清晰明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将最专业、最实用的知识,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评分在我初入职场,懵懵懂懂地接触机械制造行业时,我的导师递给了我一本厚厚的《紧固件材料手册》。当时,我看着书架上堆积如山的各种技术资料,觉得这本书可能和那些一样,枯燥乏味,但出于对导师的尊敬,我还是把它带回了工位。 我至今还记得,当我翻到关于不同牌号钢材的性能对比表格时,那种内心的震撼。书中将各种牌号的碳钢、合金钢,按照其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热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对比。我当时就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螺丝”,其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科学体系。 关于合金钢的介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详细阐述了铬、钼、镍等合金元素是如何改变钢的性能的,比如提高其耐腐蚀性、高温强度和韧性。我当时就联想到,我们车间里那些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的设备,它们所使用的紧固件,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殊合金钢。 书中关于不锈钢的章节,也让我对材料的“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同晶体结构的不锈钢,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其耐腐蚀性能有着天壤之别。我当时就明白,为什么有些产品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而有些则能历久弥新。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各种非金属材料在紧固件领域的应用,比如工程塑料和陶瓷。这些材料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比金属更具优势,比如重量轻、绝缘性好等。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如此多元化,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权衡。 书中对材料失效模式的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都离不开对材料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介绍。电镀、钝化、热浸镀锌等,它们不仅能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还能赋予其特殊的功能。我当时就想到了,那些在严酷环境下工作的设备,其紧固件的表面处理一定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关于国际和国内紧固件标准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了解行业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现有的产品,同时也能为创新设计提供方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而严谨,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让读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程的魅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权衡,如何去理解材料背后的科学逻辑。它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每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二手书店里淘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因为手头项目上的一个技术瓶颈而苦恼,对各种材料的选择感到迷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散发出的厚重感,却吸引了我。 我记得翻到关于不同牌号钢材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变化曲线图时,我被深深吸引了。书中详细阐述了温度如何影响钢材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其力学性能。这让我联想到,在一些高温工业环境中,比如炼钢炉附近,紧固件所承受的挑战有多么严峻。 关于合金钢的介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详细分析了铬、钼、镍等合金元素如何提升钢材的耐腐蚀性、硬度和高温强度。我当时就想到了,那些在海洋平台、或者深海探测器上使用的紧固件,它们所面临的严苛环境,必然需要最顶尖的材料来支撑。 书中关于不锈钢的章节,也让我对材料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同晶体结构的不锈钢,在不同的介质环境下,其耐腐蚀性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让我明白了,在选择不锈钢紧固件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具体的应用场景。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各种非金属材料在紧固件领域的应用。例如,工程塑料、陶瓷等。这些材料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不仅比金属更具优势,而且还能带来更轻的重量和更好的绝缘性。这让我对材料的选择有了更开阔的思路。 书中对材料失效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疲劳、蠕变、应力腐蚀等失效机理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工程设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工程项目,都离不开对材料潜在风险的充分评估。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对紧固件性能影响的论述。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原理,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如何提高紧固件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导电性。这让我明白,那些外表闪闪发光的紧固件,其背后往往凝聚着精密的工艺。 书中关于国际和国内紧固件标准的介绍,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了解行业标准,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行业内的通用规范,并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依据。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专业,但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工程实践中的案例,让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智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紧固件这个看似平凡的零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将这本书视为我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激发了我对工程领域更深入的探索热情。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抱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翻开的。当时我刚接触工程领域不久,对于各种螺丝、螺母、垫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有着莫名的好奇和一丝敬畏。它们是支撑整个宏伟机械的关键,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记得当时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咖啡的香气和书本散发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让人心安的氛围。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翻到关于不同合金钢材在极端温度下性能表现的部分时,内心的那种震撼。书里详细阐述了碳含量、铬、钼等元素如何影响钢材的强度、韧性和抗蠕变性,甚至还举了航空发动机叶片和深海石油钻井平台上的紧固件作为案例。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是那些在极寒的北极环境下工作的勘探设备,或是高温高压下运转的炼钢炉,它们内部的每一个连接点,都承担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考验。 还有关于不锈钢的章节,对于我这个刚入行的新手来说,简直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之前只知道不锈钢不容易生锈,但这本书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介质(比如酸、碱、盐水)中的耐腐蚀性能差异。我甚至联想到自己家厨房里那些用了多年的不锈钢水槽和锅具,它们能长久保持光泽,背后原来是如此复杂的材料科学原理在支撑。 那段关于钛合金紧固件的描述,至今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钛合金的密度低、强度高的优点,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我仿佛看到了飞机起飞时,那巨大的推力如何作用在每一个钛合金螺栓上,它们在承受巨大的应力,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减轻飞机的重量,实现更高的燃油效率。这种将材料性能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工程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镀层处理的章节。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螺丝螺母表面闪闪发光,以为只是为了美观,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科学。比如,锌镀层、铬镀层、镍镀层等,它们不仅仅是为了防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紧固件的硬度和耐磨性,甚至还能影响其导电性。我当时就想到了电子设备里那些微小的连接件,它们的表面处理工艺,想必也是同样精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数值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对比分析,将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具象化。比如,在比较不同合金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时,那些曲线图仿佛在诉说着材料在受到不同程度拉力时,会如何发生形变甚至断裂。这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安全系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螺丝螺母,其背后凝聚了多少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冶炼工艺的控制,再到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的精细加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记得当时读到关于材料疲劳失效的部分,对于金属材料在反复应力作用下,即使低于其屈服强度,也可能最终发生断裂的现象,感到非常惊奇。这让我对工程结构的设计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完关于各种非金属材料紧固件的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除了金属,还有这么多其他种类的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紧固件领域。比如,某些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在特定环境下,它们能够提供比金属更好的耐腐蚀性,而且重量更轻,成本也更低。我当时就联想到了汽车轻量化和电子产品小型化的趋势,这些材料的出现,无疑为这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书中关于材料选择的决策过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各种材料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如何在成本、性能、环境适应性、加工工艺等多个维度之间进行权衡,最终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这才是真正的挑战。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思维的启蒙读物。 最后,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介绍理论知识,而是融入了大量实际应用案例。从桥梁的连接件,到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再到精密仪器内部的微型螺丝,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紧固件材料在真实世界中的价值。这让我觉得,我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切实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种感觉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装修新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家装材料的选购和使用,而偶然在网上看到的。当时,我对装修中的各种细节都想了解得一清二楚,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连接件,它们直接关系到房屋的稳固和安全。 我记得书中关于碳钢紧固件的介绍,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不同碳含量的钢材,其性能差异如此之大。低碳钢延展性好,容易加工,适合用于一般的固定;而高碳钢则强度高,更适合承受较大的载荷。这让我对家里窗户、门框等处的固定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于不锈钢紧固件的章节,尤其吸引我。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以及它们在潮湿环境下的表现。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厨房和卫生间等潮湿的地方,选择不锈钢紧固件比普通钢材更加合适,能有效防止生锈。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合金钢的介绍。比如,一些含有铬、钼的合金钢,能够提高紧固件的硬度和耐磨性。这让我想到,在家中一些需要经常开关的部位,比如抽屉滑轨或者门铰链,使用这些高性能的紧固件,能够延长其使用寿命。 书中关于塑料和复合材料紧固件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在一些对导电性有要求,或者需要轻质的场合,塑料和复合材料也能成为紧固件的优良选择。这让我对家里的电器和一些轻便家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紧固件连接强度和可靠性的论述。作者通过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图表,阐述了如何选择合适尺寸和类型的紧固件,以确保连接的牢固和安全。这让我对家里的家具组装和一些隐蔽工程的施工,有了更科学的判断。 书中还提到了各种紧固件的表面处理技术,比如电镀锌、钝化等。这些处理不仅能提高紧固件的防锈能力,还能增加其美观度。我当时就想,原来家里那些五金件的闪亮表面,背后也有着如此多的讲究。 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是,书中还列举了一些常见失效的案例,并分析了其原因。比如,螺纹滑丝、螺母松动等。这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小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解释,也为我日后的维护提供了参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虽然是技术类的书籍,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这使得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装修中的各种“小零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性能,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来确保家庭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我把它珍藏了起来,时不时地翻阅,成为了我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