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司法考试2018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四大本(原三大本)教材(套装全4册) | 作者 |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 |
| 定价 | 380.00元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722319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247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在撰写时力求反映和体现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特点,在注意学科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法学基本理论、法律实务与考试需求的结合,对应试人员应当掌握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阐释,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在内容和体例编排上,为更加方便应试人员复习考试,《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结合备考规律,归纳提炼重要、疑难知识点及易错易混知识点和核心法条,进一步充实完善各学科每章的性提示内容和主要法律规定,同时增加了有关重要、疑难知识点的案例(实例)阐释,并将新增或调整较大部分内容在目录中加以标示,以方便应试人员对比复习。 n《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根据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试卷内容范围分为4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中国法律史、宪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资源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共计18门学科。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为新增或调整较大部分内容。 n卷 n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001 n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001 n第二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002 n第三节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002 n第四节 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004 n第二章 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005 n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005 n第二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007 n第三节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009 n第四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010 n第三章 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013 n节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013 n第二节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014 n章 法的本体/017 n节 法的概念/017 n第二节 法的价值/023 n第三节 法的要素/027 n第四节 法的渊源/034 n第五节 法的效力/038 n第六节 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039 n第七节 法律关系/043 n第八节 法律责任/048 n第二章 法的运行/051 n节 立 法/051 n第二节 法的实施/055 n第三节 法适用的一般原理/059 n第四节 法律解释/064 n第五节 法律推理★/067 n第六节 法律漏洞的填补★/070 n第三章 法的演进/073 n节 法的起源与历史类型★/073 n第二节 法的传统与法律文化★/075 n第三节 法 系/077 n第四节 法的现代化/079 n第五节 法治理论/081 n第四章 法与社会/085 n节 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085 n第二节 法与经济/086 n第三节 法与政治/088 n第四节 法与道德/090 n第五节 法与宗教/091 n章 宪法基本理论/093 n节 宪法的概念/093 n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098 n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101 n第四节 宪法的基本功能/104 n第五节 宪法的渊源与结构/106 n第六节 宪法规范/108 n第七节 宪法效力/109 n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112 n节 人民民主制度★/112 n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14 n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117 n第四节 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119 n第三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122 n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22 n第二节 选举制度/125 n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132 n第四节 国家标志★/134 n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35 n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137 n第七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41 n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4 n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144 n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49 n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58 n第五章 国家机构/161 n节 国家机构概述/161 n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63 n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71 n第四节 国务院/172 n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175 n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175 n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181 n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183 n第六章 宪法的实施与监督/188 n节 宪法实施概述/188 n第二节 宪法解释/190 n第三节 宪法修改/192 n第四节 宪法监督/193 n第五节 宪法宣誓制度★/198 n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201 n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概述/202 n第二节 审判制度/219 n第三节 检察制度/229 n第四节 律师制度/240 n第五节 公证制度/264 n第二章 法官职业道德/281 n节 法官职业道德概述/281 n第二节 法官职业责任/289 n第三章 检察官职业道德/296 n节 检察官职业道德概述/296 n第二节 检察官职业责任/300 n第四章 律师职业道德/303 n节 律师职业道德概述/303 n第二节 律师执业行为规范/306 n第三节 律师职业责任/312 n第五章 公证员职业道德/316 n节 公证员职业道德概述/316 n第二节 公证职业责任/319 n第六章 其他法律职业人员职业道德★/324 n节 法律顾问职业道德/324 n第二节 仲裁员职业道德/327 n第三节 行政机关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公务员职业道德/329 n第二卷 n刑法 n章 刑法概说/001 n节 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001 n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003 n第三节 刑法的适用范围/006 n第二章 犯罪概说/009 n节 犯罪的概念/009 n第二节 犯罪的分类/011 n第三章 犯罪构成/013 n节 犯罪构成概述/013 n第二节 犯罪客体/016 n第三节 犯罪客观要件/019 n第四节 犯罪主体/025 n第五节 犯罪主观要件/028 n第四章 犯罪排除事由/037 n节 犯罪排除事由概述/037 n第二节 正当防卫/038 n第三节 紧急避险/041 n第四节 其他犯罪排除事由/043 n第五章 犯罪未完成形态/046 n节 犯罪未完成形态概述/046 n第二节 犯罪预备/047 n第三节 犯罪未遂/049 n第四节 犯罪中止/051 n第六章 共同犯罪/055 n节 共同犯罪概述/055 n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057 n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058 n第四节 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060 n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062 n第七章 单位犯罪/066 n节 单位犯罪概述/066 n第二节 单位犯罪的定罪/067 n第三节 单位犯罪的处罚/069 n第八章 罪数形态/071 n节 罪数的区分/071 n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073 n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074 n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075 n第九章 刑罚概说/078 n节 刑罚的概念/078 n第二节 刑罚的目的/079 n第十章 刑罚种类/081 n节 主 刑/081 n第二节 附加刑/085 n第三节 非刑罚处罚措施/087 n第十一章 刑罚裁量/089 n节 量刑概述/089 n第二节 量刑情节/091 n第三节 量刑制度/099 n第十二章 刑罚执行/104 n节 减刑制度/104 n第二节 假释制度/106 n第十三章 刑罚消灭/109 n节 刑罚消灭概述/109 n第二节 时 效/110 n第三节 赦 免/112 n第十四章 罪刑各论概说/114 n节 刑法分则的体系/114 n第二节 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115 n第三节 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119 n第十五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122 n第十六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125 n第十七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135 n第十八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罪/140 n第十九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3):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44 n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47 n第二十一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5):金融罪/153 n第二十二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6):危害税收征管罪/157 n第二十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7):侵犯知识产权罪/161 n第二十四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8):扰乱市场秩序罪/165 n第二十五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70 n第二十六章 侵犯财产罪/194 n第二十七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扰乱公共秩序罪★/211 n第二十八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2):妨害司法罪/223 n第二十九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妨害国(边)境管理罪/229 n第三十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4):妨害文物管理罪/231 n第三十一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5):危害公共卫生罪/233 n第三十二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6):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237 n第三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贩卖、运输、制造罪/240 n第三十四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8):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246 n第三十五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9):制作、贩卖、传播淫品罪/249 n第三十六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251 n第三十七章 贪污罪/253 n第三十八章 渎职罪/264 n第三十九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270 n刑事诉讼法 n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273 n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273 n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276 n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277 n第四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278 n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83 n节 基本原则概述/283 n第二节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284 n第三节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284 n第四节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285 n第五节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286 n第六节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286 n第七节 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287 n第八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288 n第九节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288 n第十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289 n第十一节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289 n第十二节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290 n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292 n节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292 n第二节 诉讼参与人/296 n第四章 管 辖★/305 n节 立案管辖/305 n第二节 审判管辖/307 n第三节 特殊情况的管辖/311 n第五章 回 避/313 n节 回避的理由、种类与适用人员/313 n第二节 回避的程序/315 n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317 n节 辩护制度概述/317 n第二节 我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319 n第三节 法律援助制度/327 n第四节 刑事代理/327 n第七章 刑事证据/330 n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330 n第二节 刑事证据的种类/333 n第三节 刑事证据的分类/344 n第四节 刑事证据规则/347 n第五节 刑事诉讼证明/352 n第八章 强制措施/357 n节 强制措施概述/357 n第二节 拘 传/359 n第三节 取保候审/360 n第四节 监视居住/363 n第五节 拘 留/365 n第六节 逮 捕/367 n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374 n节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374 n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375 n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376 n第四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378 n第十章 期间、送达/380 n节 期 间/380 n第二节 送 达/382 n第十一章 立 案/385 n节 立案的概念/385 n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386 n第三节 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388 n第十二章 侦 查/393 n节 概 述/393 n第二节 侦查行为/396 n第三节 侦查终结/403 n第四节 补充侦查/404 n第五节 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申诉、控告/405 n第六节 侦查监督/406 n第十三章 起 诉/409 n节 起诉的概念和意义/409 n第二节 提起公诉的程序/411 n第三节 提起自诉的程序/420 n第十四章 刑事审判概述/423 n节 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423 n第二节 刑事审判的模式/425 n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原则/429 n第四节 审级制度/433 n第五节 审判组织/434 n第十五章 审程序/440 n节 审程序概述/440 n第二节 公诉案件审程序/440 n第三节 自诉案件审程序/454 n第四节 简易程序/456 n第五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458 n第十六章 第二审程序/466 n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466 n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466 n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判/470 n第四节 查封、扣押、冻结财物及其处理/478 n第五节 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核准程序/479 n第十七章 死刑复核程序/481 n节 死刑复核程序概述/481 n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482 n第三节 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487 n第十八章 审判监督程序/488 n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488 n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489 n第三节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494 n第十九章 执 行/498 n节 执行概述/498 n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499 n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程序/502 n第四节 对新罪和申诉的处理/507 n第五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507 n第二十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511 n节 概 述/511 n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与原则/513 n第三节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制度与程序的具体规定/515 n第二十一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524 n第二十二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528 |
| 编辑推荐 | |
| 《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根据司法部制定颁布的《2018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依据大纲考点和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调整学科组成,全面增补完善相关内容。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作为广大应试人员系统复习及应考的必备用书。 n2018年辅导用书由司考的“三大本”调整为“全四册”,各册学科组成: n卷(4个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理学、宪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n第二卷(3个学科):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n第三卷(3个学科):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 n第四卷(8个学科):中国法律史、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n为适应法考加大案例题考查的要求,在重点章节以二维码的形式嵌入43个典型案例分析能力训练内容,扫描第四卷封底的识别码后,即可全面浏览案例内容。 n同时,为方便考生记忆、理解和运用,提高备考效率,辅导用书适当删减概念性、介绍性、阐述意义及历史沿革等内容,相关内容根据需要采用图表式、比较式等编写方式。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已经参加过数次国家级考试的老兵,我对教材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套辅导用书的优点在于它的体系宏大、内容全面,几乎可以让你在翻阅过程中产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错觉——只要我读完了它,我就拥有了全部的知识体系。但这种“全”带来的副作用是,针对性不强。比如,在《民法》的部分,对于物权变动、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等核心难点,教材往往是平均分配篇幅的,而对于近几年考试频率极高、但理论深度相对固化的内容,它没有给予额外的“加权”处理。这意味着,考生需要自己具备强大的筛选能力,去判断哪些是必考的“硬骨头”,哪些是相对容易得分的“送分点”。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座宝库,它装满了金银珠宝,但没有地图指引你快速找到最值钱的那几件。因此,对于时间有限的在职考生或者二战、三战的考生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配合一个“高频考点提炼”的笔记进行交叉学习,否则纯粹依赖此书,可能会在复习初期陷入对细节的过度钻研而错失了宏观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虽然一开始提到了朴实,但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个不太友好的地方:便于携带和翻阅的灵活性不足。四册书的整体厚度,使得单手持握阅读非常吃力,尤其是在进行碎片化学习时,比如在通勤路上或者等待间隙。理想的法考辅导书,应该允许考生方便地夹入便利贴、划线标记,并且能快速在不同法域之间切换。这套书的装订比较紧实,翻开角度有限,强行过度翻折又担心会损坏书脊。这对于需要高频率、反复翻阅特定章节进行对比学习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潜在的体力消耗点。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了装下如此海量的知识,必然需要一定的厚度,但出版方在考虑再版时,或许可以研究一下“分册精简版”或者“核心条文速查手册”的组合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考生的学习场景。毕竟,法律学习的特点是“时时温习,刻刻不离”,如果教材本身在物理形态上就造成了使用的障碍,那无疑是打了折扣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说实话,需要给一点建议。虽然整体上信息量巨大是这类教材的通病,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版面空间,提升阅读效率,是设计者需要深思的。比如,一些关键的法律条文的引用,如果能用略微不同的字体或者加粗来突出,而不是和周围的解释文字混在一起,阅读起来的节奏感会好很多。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试图在《刑法》的那一册里找到关于数罪并罚最新司法解释的明确标注位置,结果发现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后面,缺乏一个清晰的“变动追踪”模块。这对于备考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考点常常就在那些细微的增删改动上。另外,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使用频率偏低,虽然法律条文本身不适合过多视觉化,但在解释那些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架构或者程序流程时,一个精心设计的逻辑图表,胜过冗长的文字描述数千言。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涵是毋庸置疑的,但外在的“包装”和阅读引导工具,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搬运”了所有法条和理论的工具箱,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私人导师”。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四大本”时,我最关心的就是其对最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更新速度和准确性。毕竟,2018年的考试,意味着很多新近出台的、甚至是在前一年底才修订的法律条文,都必须被精准地纳入复习范围。我特地对比了其中几部重要法律(比如《公司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最新修订版),发现它在收录上是尽职尽责的,几乎没有遗漏重要的变动点。但问题出在注释的深度上。当它引用到某个新条文时,通常会紧接着提供该条文的官方解释或立法背景介绍,这一点非常扎实。然而,对于这些新条文在实务中可能产生的争议点,这本书的“预测性”分析就显得相对保守了。它倾向于陈述“是什么”,而不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改”以及“未来可能如何适用”。对于冲击高分的考生而言,这种预测性的分析往往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因此,这套书更像是我们复习过程中的“基石”和“校准器”,确保我们没有跑偏,但要在“冲刺阶段”的深度挖掘上,可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更具前瞻性的押题类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黑白为主色调,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这倒是符合司法考试辅导用书一贯的严谨风格。拿到手感觉分量十足,拆开塑封后,四册书的纸张质量摸上去还算可以,不像有些盗版书那种薄得透光的纸张,至少在阅读体验上能保证一定的舒适度。然而,作为一名从法学本科一路走来的老考生,我对内容本身的期待值更高。首先看目录结构,它确实覆盖了法考的全部核心科目,体系框架无疑是完整的。但是,快速翻阅几页后发现,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的“切入点”可能稍显陡峭。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已经有扎实法学基础,需要进行高强度、地毯式复习和查漏补缺的工具书。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能看到更多结合近年司法实践的热点案例进行穿引,而不是纯粹的法条和理论的堆砌。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它显然是集合了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但其略显教科书式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让初次接触法律体系的考生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基础理解的入门读物一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