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
定价:148.00元
作者:史建魁,叶永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30529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地球空间探测卫星计划的成功实施,华人在空间物理研究方面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本书主要内容为华人科学家在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论述磁层物理方面的新进展.第二部分论述了太阳以及太阳风研究方面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论述了电离层和大气探测研究的新进展.本书内容还包括我国*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从我的角度来看,是相当过硬的,这在一个专业领域内非常难得。很多国外引进的科学著作,常有的问题是术语的本地化处理不当,导致读者理解出现偏差。但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对“磁重联”、“阿尔芬波”这类核心概念的翻译,还是对那些描述复杂边界条件的句子结构,都处理得非常流畅且准确,保留了原文的精确性,又避免了生硬的直译腔。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某些高度非线性现象时,会使用一种非常精炼的数学语言来概括,这在中文语境下是极大的考验。例如,他们对辐射带中粒子输运机制的描述,那种紧凑而富有逻辑的文字组织,让人感觉像是直接阅读一篇高质量的期刊论文综述。总而言之,编辑和译者在这本书的打磨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原著精髓到中文读者的有效桥梁,让复杂的理论不再仅仅是西方科学家的专属。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来看,出版社确实没有在“实体书”这个载体上妥协。纸张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脚注和公式标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需要频繁对照公式和文本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点,书中引用的一些实验数据,似乎是近几年才通过新一代探测器获得的,这表明编撰团队的资料更新速度非常快,没有采用过时的信息来充数。这本书的“进展”二字,确实名副其实。它不仅是总结了过去,更是描绘了未来可能的技术路线和理论框架。虽然我个人的知识面可能只能触及其中三四成的深度,但光是那份对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的全面把控,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强大的专业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去触碰科学最前沿的那些冰冷而迷人的真理。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扑面而来。里面的插图和图表是真正的亮点,它们不是那种为了美观而存在的花哨图形,而是严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我特别喜欢看那些三维的场结构图,线条的疏密、颜色的深浅,都精确地对应着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一看就知道绘制者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随便翻到一处讲磁层亚暴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好几篇上世纪末的经典文献,然后用最新的理论模型去印证或修正前人的观点,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叙述方式,展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阅读体验上,它要求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一旦走神,可能下一段的内容就会让你彻底迷失方向。这不是一本适合在睡前放松时阅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项智力挑战,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但代价是精神高度紧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和光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宇宙深处的奥秘。我本来对这类硬核的科学著作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一堆我看不明白的公式和符号。但翻开目录的时候,发现章节划分得还算清晰,虽然专业名词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但至少能看出作者试图搭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关注了其中一个关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写得相当细致,不仅仅是理论推导,还结合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的功底非常扎实。比如,他对等离子体在不同磁场梯度下的漂移速度变化描述得尤为到位,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粒子运动轨迹的细腻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当然,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基础概念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显示出它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深度报告集,里面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凝结了多年的研究心血。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思路。它不像初级教材那样层层递进地铺垫基础,而是直接切入到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比如,它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重复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真空中的应用,而是直接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些,然后迅速深入到磁流体动力学(MHD)在日球层中的复杂应用。这种跳跃性的起点,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高效的,可以快速聚焦到最值得探讨的议题上。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如果你对等离子体物理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可能会略显“痛苦”。它更像是一本最新的研究进展的“年度回顾”,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入门指南”。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对当前未解难题的梳理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上,它在引导我们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