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 9787030529589 科学出版社

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 9787030529589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建魁,叶永烜 著
图书标签:
  • 空间物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太阳物理学
  • 等离子体物理
  • 磁层物理
  • 电离层物理
  • 空间环境
  • 空间探测
  • 科学出版社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589
商品编码:2840982833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

定价:148.00元

作者:史建魁,叶永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305295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地球空间探测卫星计划的成功实施,华人在空间物理研究方面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本书主要内容为华人科学家在空间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部分论述磁层物理方面的新进展.第二部分论述了太阳以及太阳风研究方面的新进展.第三部分论述了电离层和大气探测研究的新进展.本书内容还包括我国*个空间科学探测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空间物理学进展(第六卷)》内容简介 本书是“空间物理学进展”系列丛书的第六卷,汇集了近年来空间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重要进展。本卷聚焦于太阳系内各种尺度的等离子体过程、磁场演化及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及资深爱好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太阳活动与日球层物理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太阳活动周期的最新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着重分析了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的耦合效应。 太阳磁场演化与发电机理论: 详细阐述了太阳深部对流区和辐射区的磁场输运过程。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太阳发电机模型,包括差速旋转驱动下的磁场再生与极性反转机制。特别关注了对流区顶部的磁通量绳的浮现过程,及其如何触发大规模活动事件。 日冕物质抛射(CME)的触发与传播: 分析了CME形成的前兆现象,如磁场重联、磁结构不稳定性(如扭曲不稳定性、磁箍失稳)等。对CME在日球层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了建模,包括激波的形成、与背景太阳风的相互作用,以及CME到达行星际空间后的形态演变。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EP): 探讨了SEP事件的加速机制,重点比较了弓激波加速(Shock Acceleration)和场重联加速(Reconnection Acceleration)的效率和适用条件。分析了SEP在行星际空间中的传播过程,包括散射、沿磁力线输运的各向异性。 太阳风的源区与结构: 考察了快速流和慢速流的起源地,即日冕物质加速区。对比了极区冕洞高速流与黄道面低速流的物理特性。利用最新任务数据,重新评估了太阳风的加速机制,尤其关注了磁重联在日冕加热与太阳风加速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行星际空间与磁层动力学 本部分聚焦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是理解空间天气影响的基础。 磁层结构与拓扑: 详细描绘了地球磁层在不同太阳风条件下的形态变化。分析了磁层顶的结构,包括等离子体片、磁尾瓣和极隙区。引入了新的磁力线重联理论模型,解释了磁层能量输入和耗散的关键路径。 磁层耦合过程: 重点研究了太阳风与磁层之间的动量、能量和粒子的耦合。深入探讨了磁层顶的磁通量拖曳和重联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驱动极光带的活动。分析了等离子体片物质如何被输运到磁层内部。 电离层和热层耦合: 阐述了磁层向电离层和热层的能量和物质输送机制。着重分析了高纬度地区电离层电流系统(如欧姆电流、罗氏电流)的形成与变化,及其对电离层电场的驱动作用。探讨了磁层活动对大气上层气体加热和逃逸的影响。 辐射带粒子动力学: 深入研究了地球辐射带中的电子和质子输运过程。重点关注了波粒相互作用(如离子回旋波、哨声波)在粒子加速、散射和损失中的作用。分析了辐射带粒子在磁层突起和地磁暴期间的剧烈变化。 第三部分:行星际磁场与磁层边界 本部分扩展到更广阔的太阳系空间,关注行星际磁场(IMF)的结构以及行星磁层与太阳风的边界效应。 行星际磁场(IMF)的结构与演化: 讨论了Parker螺旋模型在行星际尺度的修正与应用。分析了IMF中的磁场波与湍流结构,这些结构是携带能量和动量在太阳系中传播的载体。 弓激波与绕流区: 详细研究了地球弓激波的结构、厚度和内部粒子加速机制。比较了不同行星(如火星、木星)弓激波的特性差异,特别是对没有内在磁场的行星(如金星、火星)的感应磁层弓激波的研究。 行星磁层比较研究: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磁场行星(如木星、土星)和无磁场行星(如金星、火星)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磁场强度、磁层尺寸、卫星诱发磁层扰动(如木星的Io等离子体 torus)以及磁尾耗散机制的差异。 彗星和行星际尘埃环境: 简要介绍了彗星尾部的形成过程,包括离子尾和尘埃尾的动力学特征。探讨了行星际尘埃在太阳风和行星磁场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及其对空间探测器的潜在威胁。 第四部分:空间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 本部分汇集了空间物理学中的关键理论框架和数值模拟方法。 磁流体力学(MHD)理论进展: 综述了MHD理论在描述大规模空间等离子体运动中的局限性与发展。重点介绍了非理想MHD效应,如电阻率、电阻性重联和磁通量保持的失效条件。 等离子体湍流与输运: 探讨了空间等离子体中的湍流现象,包括Kolmogorov谱、惯性范围和耗散范围的特征。分析了湍流对磁场重联、粒子加热和动量输运的影响,这是理解太阳风加速和磁层能量耗散的核心问题。 粒子模拟方法: 介绍了数值模拟在空间物理中的前沿应用,包括粒子追踪(PIC)模拟、全场PIC以及混合模型。展示了这些工具在解析磁场重联、激波内结构、和波粒相互作用等非热力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内容翔实,覆盖面广,对理解当前空间物理学面临的关键挑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从我的角度来看,是相当过硬的,这在一个专业领域内非常难得。很多国外引进的科学著作,常有的问题是术语的本地化处理不当,导致读者理解出现偏差。但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对“磁重联”、“阿尔芬波”这类核心概念的翻译,还是对那些描述复杂边界条件的句子结构,都处理得非常流畅且准确,保留了原文的精确性,又避免了生硬的直译腔。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某些高度非线性现象时,会使用一种非常精炼的数学语言来概括,这在中文语境下是极大的考验。例如,他们对辐射带中粒子输运机制的描述,那种紧凑而富有逻辑的文字组织,让人感觉像是直接阅读一篇高质量的期刊论文综述。总而言之,编辑和译者在这本书的打磨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原著精髓到中文读者的有效桥梁,让复杂的理论不再仅仅是西方科学家的专属。

评分

从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来看,出版社确实没有在“实体书”这个载体上妥协。纸张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而且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小的脚注和公式标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需要频繁对照公式和文本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点,书中引用的一些实验数据,似乎是近几年才通过新一代探测器获得的,这表明编撰团队的资料更新速度非常快,没有采用过时的信息来充数。这本书的“进展”二字,确实名副其实。它不仅是总结了过去,更是描绘了未来可能的技术路线和理论框架。虽然我个人的知识面可能只能触及其中三四成的深度,但光是那份对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的全面把控,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强大的专业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去触碰科学最前沿的那些冰冷而迷人的真理。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感到的是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扑面而来。里面的插图和图表是真正的亮点,它们不是那种为了美观而存在的花哨图形,而是严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我特别喜欢看那些三维的场结构图,线条的疏密、颜色的深浅,都精确地对应着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一看就知道绘制者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随便翻到一处讲磁层亚暴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好几篇上世纪末的经典文献,然后用最新的理论模型去印证或修正前人的观点,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叙述方式,展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阅读体验上,它要求你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一旦走神,可能下一段的内容就会让你彻底迷失方向。这不是一本适合在睡前放松时阅读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项智力挑战,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但代价是精神高度紧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线条和光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宇宙深处的奥秘。我本来对这类硬核的科学著作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一堆我看不明白的公式和符号。但翻开目录的时候,发现章节划分得还算清晰,虽然专业名词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但至少能看出作者试图搭建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关注了其中一个关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的章节,那部分内容写得相当细致,不仅仅是理论推导,还结合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的功底非常扎实。比如,他对等离子体在不同磁场梯度下的漂移速度变化描述得尤为到位,那种仿佛能触摸到粒子运动轨迹的细腻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当然,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基础概念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显示出它绝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深度报告集,里面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凝结了多年的研究心血。

评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编排思路。它不像初级教材那样层层递进地铺垫基础,而是直接切入到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比如,它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去重复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真空中的应用,而是直接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这些,然后迅速深入到磁流体动力学(MHD)在日球层中的复杂应用。这种跳跃性的起点,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高效的,可以快速聚焦到最值得探讨的议题上。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如果你对等离子体物理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可能会略显“痛苦”。它更像是一本最新的研究进展的“年度回顾”,而不是一个系统的“入门指南”。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对当前未解难题的梳理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引上,它在引导我们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