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清泉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院长,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副院长)从事中医中药对危急重症治疗临床与研究近三十年的学术结晶。这部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从头到尾,作者都展现了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绝非浮光掠影的皮毛之谈。我特别欣赏它对病机传变的细致剖析,那些教科书上一带而过的关键节点,在这里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仿佛为我们这些临床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尤其是关于邪气盛衰、正气存亡的判断,书中提供的经验性标准和观察要点,极具实操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方子有效,这种思维训练对于年轻医生尤其重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开始理解中医思维的精髓。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论治思路,更是汇集了数十年临床智慧的结晶,很多视角非常新颖,有效避免了陷入僵化的治疗模式。
评分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经验丰富老中医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朴实,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语言极其凝练有力。他坦诚地分享了许多“走过的弯路”和“悟道的瞬间”,这种坦率非常难得。例如,书中对某些经典方剂在危急情况下需要如何“加减变通”的描述,就体现了其灵活应变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治疗,但这本书直面了急诊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时间紧迫性。它教我们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病情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快速做出最稳妥的判断和干预,这种“急中生智”的训练,是任何学术会议都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急”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关于“急诊”的记录,更是关于“急切”、“紧迫感”的哲学体现。作者似乎在用笔尖记录下每一次与死神赛跑的经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脉象和舌象在危急时刻变化的描述,那种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特征,被捕捉得极为精准。例如,对“亡阳”的早期指征和如何用回阳救逆方进行及时抢救的论述,其紧迫性和针对性令人屏息。读到一些案例分析时,我甚至能感受到当时现场的紧张气氛,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中医应变能力的敬畏之心。它告诉我们,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而非僵化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设了一座从传统经典到现代急诊实践的坚实桥梁。作者没有完全抛弃古籍的精髓,而是巧妙地将其“翻译”成了现代医学可以理解和快速运用的语言体系。例如,书中对“中风”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结合了对现代神经系统损伤的理解,使得治疗更具靶向性。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治未病”思想在急诊室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使得全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救火”,而是延伸到了如何通过精细的观察和早期调整,从根本上减少危急事件的发生率,真正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预见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无疑是为临床医生量身定制的。它那种务实到近乎苛刻的细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急症处理时,对剂量、炮制方法、甚至煎煮时间都有着非常精确的描述,这在很多理论书籍中是很难见到的。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恰恰是急诊医学对准确性要求的体现。我曾尝试按照书中的某些思路去处理一个突发的眩晕病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患者的反馈也极其积极。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书中所述的“三十年”积累的,是无数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中提炼出来的真金。它更像是一本手术室里的操作指南,而不是高阁上的理论宝典,随时可以翻开,立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