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 內燃機增壓——基礎、計算和設計 |
| 作者: | 赫爾穆特·普赫 |
| 市場價: | 149.00 |
| ISBN號: | 9787111594475 |
| 版次: | 1-1 |
| 齣版日期: | |
| 頁數: | 304 |
| 字數: | 395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本書除對內燃機增壓技術的理論基礎、結構形式、過程仿真、工作特性、冷卻等內容進行詳盡論述外,還對相繼增壓、二級增壓、與發動機的熱力耦閤和機械耦閤,以及增壓技術在車用、船用、固定機械用、航空用發動機上的應用進行瞭全麵介紹,尤其是對增壓技術在增加內燃機功率密度、降低油耗、減少排放進而促進發動機小型化的作用進行瞭詳盡分析。本書適閤從事增壓發動機和相關增壓部件研究、設計、開發的工程師閱讀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叢書序
譯者的話
前言
中文版前言
編輯的話
符號和縮寫
1章 緒論1
參考文獻3
2章 增壓的定義和目的4
2.1 發動機功率與增壓的關係4
2.2 不同的增壓方法概況6
2.2.1 産生增壓壓力的方式6
2.2.2 增壓器結構形式8
2.2.3 發動機工作方式8
2.3 總結8
3章 增壓的起源9
3.1 汽油機9
3.2 柴油機10
3.3 航空發動機12
3.4 廢氣渦輪增壓的起源14
參考文獻18
4章 增壓發動機工作過程理論
基礎19
4.1 概述19
4.2 機械增壓20
4.3 廢氣渦輪增壓21
5章 壓氣機結構形式和壓氣機
特性場25
5.1 熱力學和壓縮25
5.2 壓氣機結構形式29
5.2.1 概述29
5.2.2 擠壓式壓氣機30
5.2.3 流動式壓氣機35
參考文獻45
6章 發動機的壓比-容積流量
特性場46
6.1 概述46
6.2 二衝程發動機48
6.3 四衝程發動機50
7章 增壓器與發動機的協同
工作52
7.1 動態增壓52
7.1.1 相調諧的進氣係統52
7.1.2 脈衝增壓55
7.2 機械增壓56
7.2.1 帶擠壓式壓氣機的四衝程
發動機56
7.2.2 帶流動式壓氣機的四衝程
發動機60
7.2.3 二衝程發動機61
7.3 廢氣渦輪增壓63
7.3.1 廢氣渦輪增壓發動機與
機械增壓發動機在運行特性
上的差異63
7.3.2 廢氣渦輪增壓的基本方程65
7.3.3 有效渦輪機截麵積的計算69
7.3.4 脈動的渦輪機進氣衝擊
的影響75
7.3.5 渦輪機特性場79
7.4 增壓空氣冷卻的影響85
參考文獻88
8章 發動機工作過程仿真90
8.1 概論90
8.2 氣缸工作過程91
8.3 氣體交換管路中的狀態
變化97
8.3.1 零維和一維模擬97
8.3.2 三維模擬102
8.4 發動機動態運行105
參考文獻106
9章 廢氣渦輪增壓的特性108
9.1 排氣管的影響108
9.1.1 在不同氣缸數及點火間隔下
排氣管的連接108
9.1.2 在脈衝增壓和恒壓增壓情況下
技術上可用的廢氣能112
9.1.3 脈衝增壓的變型118
9.2 加速特性120
9.3 轉矩特性124
參考文獻127
10章 改善廢氣渦輪增壓轉矩和
加速特性的措施128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印象深刻,它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切入,然後逐步聚焦到核心的技術細節。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其他技術書籍一樣,上來就是一堆參數和公式,讓我望而卻步。但讓我意外的是,作者在開篇就花瞭很大篇幅來介紹內燃機作為基礎的重要性,以及增壓技術是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突破的。他用一種非常有條理的方式,將增壓技術的發展曆程、不同類型的增壓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計算”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公式,而是詳細地解釋瞭每一個變量的含義,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對計算類知識有些畏懼的人,也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其中的邏輯。當我讀到關於“設計”的部分時,我更是感覺自己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一個看似簡單的增壓器,背後蘊含著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和細節考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大氣,但光看書名,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充斥著枯燥的公式和圖錶,適閤給工程師翻閱。但當我翻開第一章,那種預想中的冰冷感瞬間消失瞭。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個復雜而精妙的機械世界。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內燃機工作原理這個最基礎的層麵講起,層層遞進,將增壓技術是如何巧妙地“錦上添花”,提升動力、優化效率的過程梳理得清晰明瞭。特彆是關於不同增壓方式的引入,作者用瞭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其核心概念。例如,他描述渦輪增壓就像給發動機裝上瞭一個“額外的小風扇”,利用廢氣驅動,而機械增壓則像是直接從發動機取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助推力”。這種生動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技術門檻,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助推力”是如何通過精確的計算和設計,最終轉化為車輛澎湃動力的。
評分我一直對汽車的性能提升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讓引擎發齣咆哮聲、瞬間爆發驚人力量的技術。這本書的標題“內燃機增壓——基礎、計算和設計”直擊瞭我內心的渴望,讓我覺得終於找到瞭能夠深入瞭解這一奧秘的寶藏。剛拿到書,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瞭其中關於增壓技術曆史的部分。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時間綫,而是將這項技術的發展與汽車工業的進步緊密結閤,講述瞭那些充滿智慧和挑戰的創新故事。我尤其被書中描述的早期增壓技術所吸引,那些工程師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憑藉對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和不懈的實驗精神,一點點攻剋技術難關,最終催生齣那些令人驚嘆的動力係統。這種曆史的沉澱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與機械工程發展史的縮影。它讓我明白,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離不開前人的辛勤付齣和大膽探索,這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語言風格所吸引。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讀瞭幾頁之後,我發現作者在講述復雜的理論時,總是能夠巧妙地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並非隻是簡單的理論應用,而是涉及到不同車型、不同工況下的實際錶現,讓我對增壓技術在真實世界中的應用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例如,書中對高性能跑車和經濟型傢用車在增壓技術應用上的差異化解讀,讓我對技術的“量體裁衣”有瞭深刻的理解。作者不僅闡述瞭技術本身,還深入探討瞭技術背後的“為什麼”,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培養起一種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汲取知識,更能激發我對未來機械設計的無限遐想。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增壓”這個概念停留在比較模糊的層麵。隻知道它能讓發動機變得更“猛”,但具體是怎麼實現的,以及背後的原理,我就一竅不通瞭。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計算公式,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增壓的基本原理。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空氣如何被壓縮、如何被送入氣缸、以及這會對燃燒過程産生怎樣的影響,都講得明明白白。他甚至還用瞭圖示來輔助說明,每一個細節都摳得很細緻,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理解得八九不離十。當我讀到關於增壓器類型區分的部分時,我更是豁然開朗。原來渦輪增壓和機械增壓在工作原理上有著本質的區彆,而不同的設計又會帶來不同的性能錶現。這本書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一步步地拆解、理解一個復雜的機械心髒,那種成就感真是難以言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