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 内燃机增压——基础、计算和设计 | 
| 作者: | 赫尔穆特·普赫 | 
| 市场价: | 149.00 | 
| ISBN号: | 9787111594475 | 
| 版次: | 1-1 | 
| 出版日期: | |
| 页数: | 304 | 
| 字数: | 395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本书除对内燃机增压技术的理论基础、结构形式、过程仿真、工作特性、冷却等内容进行详尽论述外,还对相继增压、二级增压、与发动机的热力耦合和机械耦合,以及增压技术在车用、船用、固定机械用、航空用发动机上的应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尤其是对增压技术在增加内燃机功率密度、降低油耗、减少排放进而促进发动机小型化的作用进行了详尽分析。本书适合从事增压发动机和相关增压部件研究、设计、开发的工程师阅读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丛书序
译者的话
前言
中文版前言
编辑的话
符号和缩写
1章 绪论1 
 参考文献3 
2章 增压的定义和目的4  
2.1 发动机功率与增压的关系4 
 2.2 不同的增压方法概况6 
  2.2.1 产生增压压力的方式6 
  2.2.2 增压器结构形式8 
  2.2.3 发动机工作方式8 
 2.3 总结8 
3章 增压的起源9 
 3.1 汽油机9 
 3.2 柴油机10 
 3.3 航空发动机12 
 3.4 废气涡轮增压的起源14 
 参考文献18 
4章 增压发动机工作过程理论
基础19 
 4.1 概述19 
 4.2 机械增压20 
 4.3 废气涡轮增压21 
5章 压气机结构形式和压气机
特性场25 
 5.1 热力学和压缩25 
 5.2 压气机结构形式29 
  5.2.1 概述29 
  5.2.2 挤压式压气机30 
  5.2.3 流动式压气机35 
 参考文献45 
6章 发动机的压比-容积流量
特性场46 
 6.1 概述46  
6.2 二冲程发动机48 
 6.3 四冲程发动机50 
7章 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协同
工作52 
 7.1 动态增压52 
  7.1.1 相调谐的进气系统52 
  7.1.2 脉冲增压55 
 7.2 机械增压56 
  7.2.1 带挤压式压气机的四冲程
发动机56 
  7.2.2 带流动式压气机的四冲程
发动机60 
  7.2.3 二冲程发动机61 
 7.3 废气涡轮增压63 
  7.3.1 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与
机械增压发动机在运行特性
上的差异63 
  7.3.2 废气涡轮增压的基本方程65 
  7.3.3 有效涡轮机截面积的计算69 
  7.3.4 脉动的涡轮机进气冲击
的影响75 
  7.3.5 涡轮机特性场79 
 7.4 增压空气冷却的影响85 
 参考文献88 
8章 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90 
 8.1 概论90 
 8.2 气缸工作过程91 
 8.3 气体交换管路中的状态
变化97 
  8.3.1 零维和一维模拟97 
  8.3.2 三维模拟102 
 8.4 发动机动态运行105 
 参考文献106 
9章 废气涡轮增压的特性108  
9.1 排气管的影响108 
  9.1.1 在不同气缸数及点火间隔下
排气管的连接108 
  9.1.2 在脉冲增压和恒压增压情况下
技术上可用的废气能112 
  9.1.3 脉冲增压的变型118 
 9.2 加速特性120 
 9.3 转矩特性124 
 参考文献127 
10章 改善废气涡轮增压转矩和
加速特性的措施128 
我一直对汽车的性能提升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让引擎发出咆哮声、瞬间爆发惊人力量的技术。这本书的标题“内燃机增压——基础、计算和设计”直击了我内心的渴望,让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奥秘的宝藏。刚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关于增压技术历史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将这项技术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的进步紧密结合,讲述了那些充满智慧和挑战的创新故事。我尤其被书中描述的早期增压技术所吸引,那些工程师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和不懈的实验精神,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催生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动力系统。这种历史的沉淀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与机械工程发展史的缩影。它让我明白,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前人的辛勤付出和大胆探索,这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光看书名,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图表,适合给工程师翻阅。但当我翻开第一章,那种预想中的冰冷感瞬间消失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机械世界。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内燃机工作原理这个最基础的层面讲起,层层递进,将增压技术是如何巧妙地“锦上添花”,提升动力、优化效率的过程梳理得清晰明了。特别是关于不同增压方式的引入,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概念。例如,他描述涡轮增压就像给发动机装上了一个“额外的小风扇”,利用废气驱动,而机械增压则像是直接从发动机取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助推力”。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助推力”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最终转化为车辆澎湃动力的。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作者在讲述复杂的理论时,总是能够巧妙地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只是简单的理论应用,而是涉及到不同车型、不同工况下的实际表现,让我对增压技术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高性能跑车和经济型家用车在增压技术应用上的差异化解读,让我对技术的“量体裁衣”有了深刻的理解。作者不仅阐述了技术本身,还深入探讨了技术背后的“为什么”,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起一种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汲取知识,更能激发我对未来机械设计的无限遐想。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增压”这个概念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只知道它能让发动机变得更“猛”,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以及背后的原理,我就一窍不通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计算公式,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增压的基本原理。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空气如何被压缩、如何被送入气缸、以及这会对燃烧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都讲得明明白白。他甚至还用了图示来辅助说明,每一个细节都抠得很细致,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当我读到关于增压器类型区分的部分时,我更是豁然开朗。原来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在工作原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不同的设计又会带来不同的性能表现。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步步地拆解、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心脏,那种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切入,然后逐步聚焦到核心的技术细节。一开始,我以为它会像其他技术书籍一样,上来就是一堆参数和公式,让我望而却步。但让我意外的是,作者在开篇就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内燃机作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增压技术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突破的。他用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增压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类型的增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计算”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详细地解释了每一个变量的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对计算类知识有些畏惧的人,也能够相对轻松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当我读到关于“设计”的部分时,我更是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增压器,背后蕴含着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和细节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