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1599791 9787121328084
深入淺齣SSD:固態存儲核心技術 原理與實戰
作者: SSDFans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9791
開本:16開
版次:1-1
目錄
贊譽
序一
序二
前言
1章 SSD綜述 1
1.1 引子 1
1.2 SSD vs HDD 3
1.3 固態存儲及SSD技術發展史 6
1.4 SSD基本工作原理 11
1.5 SSD産品核心參數 13
1.5.1 基本信息剖析 15
1.5.2 性能剖析 18
1.5.3 壽命剖析 21
1.5.4 數據可靠性剖析 23
1.5.5 功耗和其他剖析 26
1.5.6 SSD兼容性 29
1.6 接口形態 30
1.6.1 2.5寸 32
1.6.2 M.2 32
1.6.3 BGA SSD 35
1.6.4 SDP 37
1.6.5 U.2 38
1.7 固態存儲市場 38
1.7.1 SSD正在取代HDD 38
1.7.2 SSD、HDD應用場閤 39
1.7.3 SSD市場情況 39
2章 SSD主控和全閃存陣列 41
2.1 SSD架構 41
2.1.1 前端 42
2.1.2 主控CPU 45
2.1.3 後端 45
2.2 SSD主控廠商 47
2.2.1 Marvell主控 47
2.2.2 三星主控 49
2.2.3 國産主控,誰主沉浮 50
2.3 案例:矽格(SiliconGo)SG9081主控 55
2.4 案例:企業級和消費級主控需求的歸一化設計 56
2.5 案例:DERA(得瑞領新)NVMe控製器TAI和NVMe SSD産品 58
2.6 全閃存陣列AFA 60
2.6.1 整體解剖 60
2.6.2 硬件架構 64
2.6.3 軟件架構 66
2.6.4 工作流程 69
2.6.5 應用場景 74
2.7 帶計算功能的固態硬盤 75
3章 SSD存儲介質:閃存 77
3.1 閃存物理結構 77
3.1.1 閃存器件原理 77
3.1.2 SLC、MLC和TLC 78
3.1.3 閃存芯片架構 80
3.1.4 讀、寫、擦原理 83
3.1.5 三維閃存 84
3.1.6 Charge Trap型閃存 89
3.1.7 3D XPoint 91
3.2 閃存實戰指南 95
3.2.1 異步時序 95
3.2.2 同步時序 97
3.2.3 閃存命令集 100
3.2.4 閃存尋址 101
3.2.5 讀、寫、擦時序 102
3.2.6 ONFI與Toggle協議之爭 103
3.3 閃存特性 105
3.3.1 閃存存在的問題 105
3.3.2 壽命 107
3.3.3 閃存測試 109
3.3.4 MLC使用特性 110
3.3.5 讀乾擾 111
3.3.6 閃存數據保存期 112
3.4 閃存數據完整性 115
3.4.1 讀來源 115
3.4.2 重讀 117
3.4.3 ECC糾錯碼 118
3.4.4 RAID 119
3.4.5 數據隨機化 120
4章 SSD核心技術:FTL 122
4.1 FTL綜述 122
4.2 映射管理 124
4.2.1 映射種類 124
4.2.2 映射基本原理 126
4.2.3 HMB 128
4.2.4 映射錶刷新 130
4.3 垃圾迴收 131
4.3.1 垃圾迴收原理 131
4.3.2 寫放大 137
4.3.3 垃圾迴收實現 140
4.3.4 垃圾迴收時機 147
4.4 Trim 148
4.5 磨損平衡 150
4.6 掉電恢復 152
4.7 壞塊管理 155
4.7.1 壞塊來源 155
4.7.2 壞塊鑒彆 155
4.7.3 壞塊管理策略 157
4.8 SLC cache 158
4.9 RD& DR 160
4.10 Host Based FTL 161
4.10.1 Device Based FTL的不足 162
4.10.2 Host Based FTL架構 163
4.10.3 百度的軟件定義閃存 163
5章 PCIe介紹 166
5.1 從PCIe的速度說起 166
5.2 PCIe拓撲結構 169
5.3 PCIe分層結構 172
5.4 PCIe TLP類型 175
5.5 PCIe TLP結構 179
5.6 PCIe配置和地址空間 184
5.7 TLP的路由 189
5.8 數據鏈路層 197
5.9 物理層 202
5.10 PCIe Reset 205
5.11 PCIe Max Payload Size和Max Read Request Size 210
5.12 PCIe SSD熱插拔 211
5.13 SSD PCIe鏈路性能損耗分析 213
6章 NVMe介紹 216
6.1 AHCI到NVMe 216
6.2 NVMe綜述 218
6.3 吉祥三寶:SQ、CQ和DB 223
6.4 尋址雙雄:PRP和SGL 229
6.5 Trace分析 236
6.6 端到端數據保護 241
6.7 Namespace 245
6.8 NVMe over Fabrics 250
7章 SSD測試 258
7.1 主流SSD測試軟件介紹 258
7.1.1 SSD性能測試一神器——FIO 258
7.1.2 AS SSD Benchmark 263
7.1.3 ATTO Disk Benchmark 264
7.1.4 CrystalDiskMark 264
7.1.5 PCMark Vantage 266
7.1.6 IOMeter 266
7.2 驗證與確認 267
7.3 測試儀器 268
7.3.1 Emulator 268
7.3.2 協議分析儀 269
7.3.3 Jammer 272
7.4 迴歸測試 274
7.5 DevSlp測試 275
7.6 PCIe InterOp 278
7.7 WA測試 280
7.8 耐久度測試 281
7.9 認證Certification 288
7.10 SSD Performance測試 290
8章 SSD電源管理 294
8.1 SATA省電模式Partial和Slumber 294
8.2 SATA級省電模式DevSlp 295
8.3 SATA省電模式RTD3 299
8.4 PCIe省電模式ASPM 301
8.5 PCIe其他省電模式 305
8.6 NVMe動態電源管理 306
8.7 Power Domain 310
9章 ECC原理 312
9.1 信號和噪聲 312
9.2 通信模型 313
9.3 糾錯編碼的基本思想 315
9.3.1 編碼距離 315
9.3.2 綫性糾錯碼的基石——奇偶校驗(Parity-Check) 315
9.3.3 校驗矩陣H 和生成矩陣G 316
9.4 LDPC碼原理簡介 317
9.4.1 LDPC是什麼 317
9.4.2 Tanner圖 319
9.5 LDPC 解碼 319
9.5.1 Bit-flipping 算法 319
9.5.2 和積信息傳播算法 322
9.6 LDPC 編碼 327
9.7 LDPC 在SSD中的應用 327
9.7.1 NAND 會齣錯 328
9.7.2 NAND 糾錯模型 328
9.7.3 LDPC糾錯流程 330
固態存儲技術原理及數據恢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相伴而來的電子存儲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方式,U盤、固態硬盤、數碼相機、手機等各類電子存儲設備的廣泛普及,其數據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數據恢復技術從業人員及相關學生以及廣大電子設備使用者,應該瞭解掌握的電子設備的數據安全和數據恢復知識和一些基本技能。 本書閤理組織理論與實踐內容,目的是為瞭使讀者能夠瞭解Flash設備數據存儲及其數據恢復的基本知識,掌握相關的恢復技能等。本書構建瞭一個個鮮明的項目,層次清楚,概念,由淺入深,通俗易懂,既有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又能夠密切聯係實際。
基 礎 篇
第1章 固態存儲技術概述 2
1.1 Flash存儲器的發展 2
1.1.1 內部存儲器的發展 3
1.1.2 各類存儲卡的發展 3
1.1.3 U盤的發展 4
1.1.4 固態硬盤的發展 4
1.2 計算機內部存儲器基礎知識 5
1.2.1 計算機存儲概述 5
1.2.2 計算機存儲器工作流程 6
1.3 Flash存儲器簡述 7
1.3.1 Flash的製造 7
1.3.2 Flash數據存儲簡介 9
1.3.3 Flash技術特性 11
1.3.4 NOR Flash與Nand Flash區彆 12
第2章 Nand Flash存儲器基礎知識 15
2.1 Nand Flash種類 15
2.1.1 SLC、MLC、TLC及QLC的含義 15
2.1.2 SLC、MLC、TLC及QLC的存儲原理 16
2.1.3 MLC技術的改進 17
2.1.4 3D V-Nand技術 17
2.2 Nand Flash邏輯結構 18
2.3 Nand Flash操作特點 19
第3章 Flash存儲卡基礎知識 20
3.1 Flash存儲卡綜述 20
3.2 Flash存儲卡的種類 23
3.2.1 CF卡係列 23
3.2.2 SD技術 25
3.2.3 MMC卡 31
3.2.4 其他類型的存儲卡 33
3.3 購買存儲卡注意事項 43
3.4 存儲卡使用注意事項 44
3.5 存儲卡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45
第4章 U盤基礎知識 47
4.1 USB技術介紹 47
4.1.1 USB的通信模型 48
4.1.2 USB設備檢測及初始化 48
4.1.3 USB的性能特點 49
4.2 U盤的結構 50
4.2.1 U盤的結構簡述 50
4.2.2 U盤電路功能模塊 51
4.2.3 U盤工作原理 63
4.2.4 U盤技術參數 63
4.2.5 U盤使用注意事項 63
4.3 量産基本知識 64
4.3.1 量産定義 64
4.3.2 量産工具 64
4.3.3 量産案例 65
第5章 固態硬盤的基礎知識 67
5.1 固態硬盤的定義 67
5.2 固態硬盤的種類 67
5.2.1 基於閃存的固態硬盤 67
5.2.2 基於DRAM的固態硬盤 68
5.2.3 基於NRAM的固態硬盤 68
5.3 固態硬盤的優缺點 69
5.3.1 優點 69
5.3.2 缺點 69
5.4 固態硬盤內部結構 70
5.4.1 控製模塊 70
5.4.2 緩存模塊 71
5.4.3 存儲模塊 71
5.4.4 接口模塊 71
5.5 固態硬盤主控介紹 74
5.5.1 固態硬盤主流主控介紹 74
5.5.2 主控體係架構 74
5.5.3 固態硬盤主控固件 75
5.6 固態硬盤管理 76
5.6.1 映射錶 76
5.6.2 重映射與垃圾迴收 77
5.6.3 損耗平衡 78
5.6.4 TRIM 79
5.7 固態硬盤的優化 79
5.7.1 固態硬盤的使用環境優化 80
5.7.2 固態硬盤的分區優化 80
5.8 固態硬盤的使用
另一本《固態存儲技術原理及數據恢復原理與實戰》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完全不同的側重,它更偏嚮於“救火隊員”的角色訓練。我們都知道,存儲係統一旦齣現物理或邏輯故障,數據安全就是頭等大事,而這本書恰恰精準地擊中瞭這個痛點。它對幾種常見的SSD數據丟失場景進行瞭詳盡的分析,比如掉電、固件損壞導緻的映射錶丟失,甚至是嚴重的壞塊集群問題,都有詳細的理論指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數據恢復工具和底層數據結構解析的部分,作者似乎是把各種商業恢復軟件的底層邏輯也給逆嚮分析瞭一遍,手把手教你如何通過十六進製編輯器觀察原始數據塊,如何根據FTL的殘留信息重建邏輯地址。雖然數據恢復本身充滿挑戰,但這本書提供的係統性思維框架,讓我明白在數據丟失時,應該遵循怎樣的排查順序,避免二次損壞,這對於任何IT運維人員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保命符”。
評分這本《深入淺齣SSD:固態存儲核心技術原理與實戰》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存儲技術充滿好奇的工程師量身定做的。首先,它在理論深度上做得非常到位,毫不含糊地剖析瞭NAND閃存的工作機製,從最底層的物理結構到復雜的電荷捕獲過程,都講得清晰透徹。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FTL(閃存轉換層)時的那種“庖丁解牛”式的分解,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映射、磨損均衡和垃圾迴收算法,通過生動的比喻和精確的流程圖呈現齣來。讀完前幾章,我對SSD的性能瓶頸、讀寫差異以及數據持久性問題都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固態硬盤就是快”的錶麵認知上。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沒有止步於概念的堆砌,而是深入到瞭實現細節,比如ECC(糾錯碼)的校驗過程和各種P/E周期管理策略,這對於我們日常進行性能調優和故障排查時,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感覺就像拿到瞭一份SSD內部的“操作手冊”,對未來處理更復雜的存儲陣列問題信心大增。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體驗到瞭幾次恍然大悟的時刻,尤其是在理解“寫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和“磨損均衡”(Wear Leveling)之間的辯證關係時。第一本書將磨損均衡視為一種為瞭延長壽命而不得不接受的“性能妥協”,因為它必然會增加無效數據的移動次數,從而加劇寫放大。而當我去閱讀數據恢復的章節時,我明白瞭為什麼在某些SSD長時間運行後,即便是邏輯損壞,數據恢復的難度也會指數級上升——正是因為磨損均衡算法將數據均勻地分散到瞭每一個物理塊上,使得數據碎片化程度遠超傳統機械硬盤的邏輯碎片。這種從原理到實踐,再從實踐反推原理深度的循環學習,構建瞭一種非常牢固的知識結構。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書,它需要細嚼慢咽,但付齣的時間絕對物超所值,特彆是對於需要構建企業級存儲解決方案的專業人士而言,它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評分這兩本書的搭配使用,形成瞭一個非常完美的知識閉環。初讀《深入淺齣SSD》,你建立的是“如何設計和優化”的宏觀視角,讓你理解SSD的“為什麼是這樣的性能”;而閱讀《數據恢復》的部分,則是建立瞭一個“如果齣錯怎麼辦”的應急預案,它讓你明白在性能極限或故障狀態下,“數據到底藏在哪裏”。我發現,許多性能瓶頸的根源,其實都與FTL的生命周期管理有關,而一旦FTL管理失控,直接後果就是數據可達性的問題。這種互為錶裏的學習體驗非常暢快,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隻談理論,要麼隻講操作,這本書巧妙地將“工程實踐”和“極端場景應對”融閤在瞭一起。對於想要進入存儲行業或者已經身處其中的人來說,這套組閤拳的價值,遠超齣瞭單本技術手冊的範疇,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認知體係。
評分從書籍的編寫風格來看,這兩位作者(或者說兩個部分的作者)有著非常清晰的讀者定位。第一本書,即“深入淺齣SSD”部分,語言風格嚴謹而富有啓發性,它采用瞭大量的圖示和數學模型來支撐復雜的概念,非常適閤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底層算法的研發人員。比如講解GC(垃圾迴收)時,它會對比不同策略(如Concurrent vs. Background GC)的性能開銷和對實時I/O的影響,這種對工程權衡的深入討論,讓人感覺到作者不僅僅是理論傢,更是實戰派。而另一本側重恢復的部分,則更加像一本高質量的“實操手冊”,語言更直接、指令更明確,減少瞭不必要的學術包裝,一切都聚焦於“如何定位”和“如何提取”。這種差異化的敘述方式,使得整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你可以先建立穩固的理論大廈,再用實戰技巧去加固它的地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