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

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秦朝
  • 李斯
  • 政治
  • 權謀
  • 曆史人物
  • 傳記
  • 古代史
  • 曆史故事
  • 帝國興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硯聚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時代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8739817
商品編碼:2847946873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4-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基本信息
書名: 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
作者: 曹昇 開本:  
YJ: 29.9 頁數:  
現價: 見1;CY =CY部 齣版時間 2012-04-01
書號: 9787538739817 印刷時間:  
齣版社: 時代文藝齣版社 版次:  
商品類型: 正版圖書 印次: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曹昇:
新派曆史小說名傢,與《明朝那些事兒》作者D年明月,同期於天涯社區一戰成名,齣版有《流血的仕途》、《嗜血的皇冠》等曆史暢銷佳作。《流血的仕途》於2007年7月1版推齣僅四個月後,即達四十萬冊驚人銷量,斬獲中國書業評選的“2007Z受讀者歡迎曆史小說”殊榮。五年來,《流血的仕途》創下暢銷百萬套的市場佳績,反響巨大。
曹昇挾令人驚嘆的寫作纔華,一反以往曆史小說的平鋪刻闆,以諧趣的筆法還原曆史,用鮮活的文字復活曆史,將殘酷的政治、權謀與運籌帷幄寫得妙趣橫生、自成一派,被讀者譽為近年“Z具智慧的曆史小說傢”。
《流血的仕途》洋洋六十萬字著J,還原瞭李斯在戰國末年的亂世中,從區區草民步至大秦政壇二把手的奮鬥曆程,也復活瞭李斯和嬴政、呂不韋、韓非、濛恬等梟雄明爭暗鬥的曆史圖捲。
看李斯在大轉摺期的官場生存智慧,親曆影響中國仕途兩韆年的ZJ詭秘!

精彩導讀

D一章 逐客令
1.依稀故人
且說李斯送彆呂不韋,心情沉重地迴府,迎頭撞見一人,視之,濛驁之長孫濛恬是也。濛恬時年十八,任獄官,典文學。李斯主審嫪毐叛國案時,濛恬曾在李斯手下工作過,對李斯甚是敬仰。李斯也頗為喜歡這個年輕人,對他不吝教誨。
李斯問濛恬道:“何為而來?”
濛恬道:“迴先生,獄中有一新來囚犯,自稱乃先生故人,欲麵見先生。”
李斯大為詫異。他實在想不起來身邊有誰Z近犯事入獄瞭。李斯道:“可知那人姓名?”
濛恬道:“那人姓鄭名國。”
李斯大驚失色,疾聲道:“鄭國?”
鏡頭切至鹹陽市郊的一所監獄,白天,內景。雖然是白天,但由於監獄特有的陰暗,在實際拍攝的時候,還是需要巧妙地輔以人工打光。但見李斯步履匆匆,神情焦慮。濛恬在後麵幾乎是小跑著,這纔能勉強跟上李斯的步伐。
在來監獄的路上,濛恬已經將鄭國的案情嚮李斯大緻敘述瞭一遍:十年前,水利工程師鄭國帶著他的天纔構想從韓國來到秦國。他嚮D時執政的呂不韋建議修建一條水渠,鑿涇水,傍北山,經過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蒲城,東注洛水,總長三百餘裏,用以灌溉農田,從而一舉解決幾百年來一直製約關中地區農業發展的缺水問題。鄭國提議的這項工程,比D年李冰的都江堰還大上數倍,難上數倍,不僅耗資巨億,須徵用數十萬民夫,而且工期長達十多年,建成之後的實際效果也有待進一步考證。鄭國的提案甫一公布,便在秦GN部招緻眾多反對。呂不韋用他的遠見和魄力,1;CY =CY住壓力,批準瞭這項工程,並交由鄭國全權主持。而J在不久前,鄭國的間諜身份曝光。原來,修建水渠的計劃整個是韓國的陰謀——韓國飽受秦國的侵略之苦,於是派遣鄭國入秦,希望通過修建水渠疲憊秦國國力,使其暫時無力東伐韓國。
李斯麵容嚴峻。一旦間諜的罪名成立,鄭國必死無疑。那時候不比JR,鄭國雖然是韓國的水工兼特工,卻並沒有外交豁免權可以享用。
有獄卒阻攔李斯入內,濛恬斥道:“無狀!不見是客卿大人?”獄卒自然也識得李斯,但無奈鄭國是特殊囚犯,非得廷尉之命,不許探監。李斯拍拍獄卒的肩膀,道:“廷尉追究下來,自有我李斯替你擔著。”獄卒這纔放行。
鄭國正在牢房裏嚮隅而睡,李斯差點認不齣來。隻見鄭國衰老瞭許多,臉龐黝黑泛紫,皮膚粗糙開裂,皺紋密布,而且衣服殘破,渾身是傷,顯然在獄中受過無數苦刑。鄭國睡得不沉,聽到腳步聲便醒瞭過來,見來的是李斯,便欲掙紮著起身。李斯擺擺手,示意他先彆動,又命令獄卒為鄭國解開枷鎖。獄卒麵有難色,濛恬低聲喝道:“還不快去。”彆看濛恬任獄官不久,資曆尚淺,但獄卒知道他是前任將軍濛驁的孫兒,這小哥甚至比李斯更得罪不起。獄卒不敢違抗,前去為鄭國解開枷鎖,李斯再命獄卒取些酒來。
獄卒取來酒,李斯令其迴避。濛恬也識趣告退。
李斯為鄭國斟酒,道:“李斯來遲,纍鄭兄受苦。鄭兄還請寬心,萬事有我。”
鄭國顫抖地舉杯,將酒一飲而盡,麵色稍微紅潤瞭些。李斯又道:“十年不見,鄭兄蒼老瞭許多。開渠之事,想必辛苦得很。”
鄭國解嘲地一笑:乾我們這行的,成天在外麵風吹日曬,又沒有大寶保養,也隻好對不起咱這張臉瞭。
李斯再請酒。鄭國道:“先生果非池中之物,區區數載,便已貴為秦國客卿。不意先生還記得鄭某,枉駕來訪,令鄭某感激涕零。鄭某身犯死罪,JR得見先生,於願已足。先生還請早迴,以免牽連,反誤瞭先生前程。”
李斯道:“鄭兄視李斯為何人歟?昔日倘無鄭兄引薦,又濛厚贈金錢,李斯恐怕早已餓死鹹陽,焉能至JR!如今鄭兄有難,李斯豈能袖手不顧?李斯縱捨棄客卿不做,拋卻性命不要,隻要能救鄭兄脫難,也在所心甘。”
鄭國長嘆道:“先生高義。韓非公子果然沒有看錯先生。”
李斯血壓急劇升高,道:“韓非?鄭兄認識韓非?”
2.公子之恩
有許多人在他們死後纔有資格成為傳奇,而韓非在他還活著的時候J已經是一則傳奇。他的天纔,他的氣質,他的身世,他的思想,乃至於他的口吃,混織齣神奇而高遠的魔力,讓同時代的人仰視神往。李斯曾和韓非同窗三年,朝夕相處,感受尤為強烈。即便是和威望卓絕的老師荀子相比,年輕的韓非的光芒也不遑多讓。能擁有韓非這樣的同學,一開始的確有利於李斯的成長,但到後來卻又會轉變成一種妨礙和傷害。光在大質量客體處彎麯。李斯要成JD特的自己,J必須擺脫韓非的影響,否則他J隻能一直是韓非的附庸和小弟,而這是驕傲的李斯寜死也無法接受的。於是他選擇瞭遠離,在鹹陽D自成長。
然而,韓非始終是李斯心中的一個結,繞不過去。韓非是李斯的朋友,但更多的時候,李斯寜願把韓非看作自己的敵人,看作他的人生之鞭,夢想之翼。如今他貴為秦國客卿,如此成J在荀子門下已是無人能齣其右。但是他時常會追問自己:要是韓非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會對他作怎樣的評價?
鄭國見李斯驚異,於是笑道:“若非韓非公子授意,鄭某又怎會無巧不巧,恰好尋到先生?鄭某D時正有求於相國呂不韋,自顧不暇,又為何要費力為先生代作引薦?至於饋贈金錢,鄭某一水工而已,縱有心相助先生,又何來那麼大一筆金錢?”
李斯一時呆瞭,又問鄭國道:“李斯妻兒在楚國上蔡之時,每年有人送錢接濟,莫非也是韓非公子所為?”
鄭國點點頭,道:“韓非公子眼高四海,生平未嘗輕許人,W對先生大加推重,以為罕世之纔,若湮沒於草木,不得其鳴,實為天下憾事,故而命鄭國為先生鋪階在前,又命人為先生安傢在後。先生有JR,不負公子重望也。”
李斯百感交集。他沒想到韓非竟會對他如此用心。若非鄭國入獄,他恐怕還將繼續濛在鼓裏。韓非為什麼如此對他?難道僅僅是因為朋友的關係嗎?李斯不知道。李斯也聽說過,韓非在韓國過得很不如意。雖然他纔高D世,又是王室之胄,卻一直得不到韓王重用。既然如此,他為何不離開韓國,來秦國謀求發展呢?
李斯雖然情緒激動,但很快便冷靜下來。眼下Z重要的是,先把鄭國的問題處理妥善。李斯道:“韓非公子之恩,容後為報,今報鄭兄之時也。李斯必盡全力,令鄭兄脫此牢籠。”
鄭國道:“鄭某本不值先生相救。先生非救我也,救水渠也。鄭國賤命,一死不足惜,隻是十年辛苦,萬夫用命,挖土平田,穿山鑿石,好不容易成功在即。鄭國一死,隻恐無人能繼其後,前功盡棄,豈不可惜!鄭國非貪生,隻願俟渠畢之日再死,此生無憾也。”
李斯道:“李斯有疑問,必待鄭兄親口澄清,以便施救。鄭兄為韓國作間之說,是遭人陷害,還是確有其事?你給我交個實底。”在李斯看來,鄭國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因為鄭國的工程為呂不韋一手批準,整垮鄭國,意在呂不韋。
鄭國低頭猶豫著。這個迴答對他性命攸關,自然需要慎重。雖然飽受酷刑,可他一直都咬緊牙關,拒不服罪。關鍵是,他能信任李斯嗎?他能對李斯實話實說嗎?良久,鄭國抬頭,望著李斯道:“確有其事。”
李斯麵容嚴肅起來,道:“既然如此,李斯自有分處。從現在開始,你不可再和旁人說話。我明天再來。”李斯辭彆鄭國,又喚過獄卒,叮囑他不許再對鄭國用刑,“國之要犯,萬一齣個三長兩短,非你所能負責。廷尉那邊,我自有知會”。
路上,李斯問濛恬:“鄭國的事都有誰知道?”用JT的話來說,J是已經通報到瞭哪一級。如果捅得不夠高,也許還能夠先壓住不報。濛恬道:“捲宗已呈送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李斯心中一涼:都捅到瞭相國一級,那是無論如何也遮掩不過去的瞭。
入夜,李斯猶在庭院徘徊,瞭無睡意。他的思緒已經不單單停留在鄭國身上,他頭1;CY =CY著灰色的蒼天,想得更深更遠。
拉普拉斯曾雲:隻要給齣宇宙誕生的初期條件和邊界條件,他甚至能演算齣整個宇宙的演化曆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李斯不是拉普拉斯,政局的風雲變幻他演算不齣,更多的時候他隻能依靠D六感。他的D六感告訴他,自嫪毐兵敗、宗室上颱以來,J有一股空氣——排外的危險空氣,在秦國政壇上彌漫。隻需要一針催化劑,這股空氣J將演變成一場規模KQ的政治浩劫。而鄭國身為外客,作間秦國,為韓國謀利益,正是宗室們夢寐以求的反麵典型。如果讓宗室拿鄭國一事大做文章,那他李斯也將成為砧闆上的魚肉,任由宰割。因此,某種程度上,救鄭國J是救他自己。
然而,留給李斯的時間已經不多瞭。從現在開始,他必須和時間賽跑,嚮命運抗爭。李斯仰天籲氣,心內惴惴不安,而在他身後,妻子和兒女卻早已沉入夢鄉。
3.逐客令下
李斯一夜都沒睡妥,翌日一早便匆匆齣門,直奔鹹陽宮而去。太陽尚未升起,街道乾淨而寂寥。李斯坐在車內,心神不定,總感覺有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不然,那趙傢的狗何以看他兩眼呢?稀疏的路人也對他駐足而觀,臉陰沉著,眼神也怪。李斯經過他們,迴頭再看時,便見到他們衝著他笑,都露著白森森的牙。李斯脊背發涼,感到自己仿佛正在慢慢陷入一張布置妥D的大網。李斯隻D這都是因為睡眠不足而引發的幻覺。他拿手掌狠狠地擊打自己的額頭,力圖使自己保持清醒。
到得鹹陽宮,還是來早瞭。李斯稍許鬆瞭口氣。他必須趕在宗室前麵見到嬴政。李斯看見門口的侍衛們互飛著眼色,臉上的笑容分明也帶著不懷好意的嘲弄。李斯命侍衛入內通報,有要事必欲麵見秦王。侍衛入內,不一會兒,郎中令王綰從宮內齣來。
郎中令王綰親自齣來招呼,這是沒有先例的,李斯更覺得不妙起來。果然,王綰語氣生硬地說道:“秦王不能見客卿,客卿還是先迴吧。”李斯不甘心,問什麼時候可以見到秦王,他可以J在宮外等著。王綰並不和李斯對望,隻是道:“彆問瞭,迴吧,迴吧。”李斯道:“王兄,你我多年至交,如有什麼變故,還望你能明言,不要瞞我。”王綰苦笑道:“客卿很快便知。王綰職責所在,不能擅離,客卿多多保重。”
王綰連多多保重的話都說瞭齣來,這幾乎J是在嚮他告彆瞭,李斯的心一下墜入榖底。他想起答應過鄭國JT再去探望他的,於是轉去監獄,卻發現鄭國根本不在牢中。李斯急召濛恬,問鄭國去瞭何處。濛恬也不知情,隻說鄭國是在午夜被秘密提走的。濛恬見李斯心事重重,問其故,被李斯敷衍過去。
李斯離開監獄,失魂落魄地往迴走。他忽然有瞭未曾經驗的無聊之感。他發現自己沒有任何事值得去做,也沒有任何事等待著他去做。車夫問他是否迴傢,他茫然地搖搖頭。他有些害怕,不敢迴傢,不知道該如何去麵對妻子和兒女。
馬車在鹹陽城裏兜著圈子,李斯的思緒也如車輪滾滾,不能停息。他被宗室擊潰瞭嗎?他失去嬴政的歡心瞭嗎?他真的要被驅逐齣境嗎?他多年的努力J這麼打水漂瞭嗎?
太陽升起,光綫變得溫暖,街市漸漸鬧騰。李斯目光穿梭,飢渴地打量著這座他生活瞭十年的城市。景由心生,川流不息的男男女女和往來的車輛馬匹反而更加劇瞭他心中難以排遣的寂寞。即便在他Z為窮睏潦倒之時,鹹陽也從沒有像JT這樣陌生和冷漠,甚至有一種封閉的敵意。他看著那些卑微的小職員或者生意人,竟然羨慕起他們來。為瞭儉省,他們也許整個白天都得餓著肚子,但到瞭晚上,他們總會想法給自己和傢人弄一頓像樣的晚飯,全傢圍坐,慢慢品嘗,把所有的食物吃得精光。他們或許沒有明天,但他們何嘗在乎,他們已經在過著生活中Z陶醉Z美妙的時光。隻不過是對一頓晚餐的嚮往,便足以讓他們的臉上一整天都泛著奇異而幸福的光。
布盧姆踟躕在都柏林的內部,從早上八點到深夜兩點,流浪瞭十八個小時,這纔迴傢。詹姆斯?喬伊斯據此寫齣瞭皇皇巨著《尤利西斯》。李斯也徘徊在鹹陽街頭,而且起得比布盧姆更早,卻沒有人會為他寫齣一部《尤利李斯》。太陽下山,黑暗降臨,心髒寒冷。李斯無可奈何,隻能打道迴府,還沒邁入傢門,便遠遠聽到一片哭聲。
李斯挺直腰闆,盡量讓自己顯得不可戰勝。他是全傢的主心骨,他必須給傢人信心。妻子已哭暈過去,兒子李由倒還鎮靜。李由告訴李斯,在他迴傢之前,秦王便已頒下詔書:水工鄭國為其主遊間於秦,罪在不赦。凡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皆如鄭國,心懷二誌,不利於秦而適足為害。令到之日,一切逐之。
預感成為現實,李斯反倒鎮靜瞭下來。他安慰完傢人,又自語道:“鄭國,看來是幫不到你瞭,自求多福吧,無論你我。”
4.驅逐之路
道士作法,結語每每雲: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以老君之無邊法力,尚須藉人間律令以壯聲勢,可見律令之不容抗拒。且說嬴政頒下逐客令,凡六國來秦之人,一切驅逐不論。令下如利刀之割,無能抗者。
關於這次逐客行動的規模和進展,《史記》上僅給瞭兩個字的描述:大索。然而我們不難想象,在這兩個字的背後,是數萬傢庭的悲慘命運,是無數外客的心酸憤懣。想D年,他們做著“秦國夢”,背井離鄉,滿懷希望來到秦國。他們為這個國傢拼搏奮鬥,為這個國傢交賦服役,臨到末瞭,卻遭到強行驅逐,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逐客令一下,即日起行,不許延誤。而且,J像JR坐飛機或火車一樣,每位外客都規定瞭行李限量,不許多帶。是的,他們不僅被侮辱瞭,而且被搶劫瞭。他們在秦國多年積攢的財富所有,J這樣被殘酷剝奪。如果搶劫他們的是劫匪,他們還可以奮而反抗,Z不濟也可以申冤哭訴、尋求正義。然而,D搶劫他們的是一個國傢,而且是D時W一的CJ大國之時,他們彆無選擇,隻能忍氣吞聲,保持沉默。
李斯雖貴為客卿,卻也成瞭逐客令的犧牲品。事實上,要順利地執行逐客令,李斯也必須被犧牲。畢竟到目前為止,所有外客中以他的官職爵位Z高。
十年鹹陽一夢中。李斯步齣鹹陽城門,迴1再望這座西方的都城,他體會到瞭呂不韋離去時的苦澀。但和呂不韋不同的是,李斯更多的還是感到不公平。他並沒有做過任何有負秦國之事,隻不過因為他外客的身份,J被認為和鄭國一樣裏通故國,圖謀不軌。這分明是有罪推定,不閤法理,焉能服人!
時節已是初鼕,北風凜冽,天寒地凍。外客在軍隊的押解之下,隊伍長達數裏,都是拖傢帶口,攜兒帶女。軍吏們對他們也並不體恤,時有棍棒鞭策。景況之悲慘,和逃難已無差彆。路衢W見哭,百裏不聞歌。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而在外客內部,也互相擁擠著、推搡著、叫罵著,更有人乘機搶奪。李斯想起瞭他師兄韓非對人性本惡的感嘆:“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此時思及此語,李斯不禁深有痛感。在大恐慌的災難麵前,無論仁義道德還是名士風度,終究是敵不過求生本能的啊。
李斯鼻孔張大,深呼吸。濕潤的空氣從鼻腔一直涼到肺裏。雖說此行是驅逐之旅,但從積J的一麵來看,卻又為歸鄉之路。故鄉,多麼溫暖的名字。闊彆已久,遊子來歸,不亦動情乎!但李斯卻不敢歸鄉,至少不是現在,非為情怯,實乃心虛。他可是整個上蔡郡的驕傲啊。在鄉親口中,他是神話般的人物;在兒童心中,他是榜樣和夢想。W楚有纔,於斯為盛。父老鄉親們總愛念叨著這句話,嚮外鄉人誇耀著他,像誇耀著自傢的兄弟或孩子。他怎能J這樣失敗地歸來!盡管鄉親們都是善良淳樸之人,但他口纔再好,又怎擋得住他們那痛惜失望的眼神。而更有那幸災樂禍者,一定會乘機挖苦道:“我早J知道李斯這小子好景長不瞭,這不,灰溜溜地跑迴來瞭不是。”
歸鄉之路如此漫長,而妻子隻是默默地跟在李斯身後,垂著眼瞼,仿佛除瞭跟著他,她不知道世上還有彆的滿足。她本J是忠貞本分的女人,嫌棄乃至離開丈夫的念頭在她身上JW可能産生,正如西方結婚誓言中許諾的那樣: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for better for
worse,for richer for poorer,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to love and
to cherish,till death do us
part.(我願與君依守,無懼禍福貧富,無懼疾病健康,隻懼愛君不能足。既為君婦,此身可死,此心不絕!)
一夜之間,他們在鹹陽的貴族生活化為烏有,妻子卻並無半句埋怨。李斯倒寜願她抱怨些什麼,這樣他心裏反而會好過些。再看兩個兒子,長子李由微皺著眉頭,仿佛在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次子李瞻纔十二歲,還是照常快樂地蹦蹦跳跳,一會兒奔前,一會兒跑後。
5.齣鹹陽記
美國D三十七任ZT尼剋鬆因水門事件辭職後,曾感慨道:“D我離開橢圓形辦公室後,我纔發現誰是我真正的朋友。”李斯和尼剋鬆也有著同樣的感慨。他離開鹹陽已是越來越遠,而他那些還留在鹹陽的所謂朋友,並無一人前來為他送行。以色事人,色衰則愛弛;以權交人,權敗則交亡。被打倒的失勢官吏,對仍然在位的昔日同僚來說,J好比是傳染病患者,Z好趕快和他劃清界限,W恐避之不及。李斯雖然傷感,卻並不惋惜。他知道,隻要他再度掌握瞭權力,這些朋友一定會厚著臉皮去而復來。
李斯丟瞭地位,失瞭朋友,卻依然擁有足夠的資本。他掌握著秦國的大量機密,整個秦國的情報係統還完好無損地保存在他的頭腦裏。秦國有哪些特工潛伏在六國,六國又有哪些官僚已經被秦國收買,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撇開他的名望和纔華不論,單憑他掌握的這些秘密,再J業根本不成問題。隨便跳槽到哪個國傢,還不得讓該國國君大喜過望,郊迎於道?
然而,摩西能平安地逃齣埃及,李斯是否也能平安地穿越秦國呢?李斯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嬴政和宗室還沒有醒悟過來,等他們醒悟過來,想必一定會殺瞭李斯滅口的。又或者,嬴政和宗室已經醒悟,殺手已經派齣?說不定,殺手正從鹹陽緊追而至,或者早J埋伏在同行的人群之中,又或者,殺手正在路的前方等著他自投羅網。
李斯慢慢地走著,思緒萬韆。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從後麵追上李斯,和李斯並肩而走。李斯自顧而行,對那年輕男子並不留意。此年輕男子名為吳公,與李斯同鄉,剛從上蔡老傢前來投奔李斯不久。李斯顧念同鄉之誼,任他為捨人,待之如子,時常親自教誨。吳公跟著李斯走瞭一裏多地,見李斯仍不理會他,忍不住開口說道:“先生,我們J這麼迴上蔡瞭嗎?”李斯恍如未聞,不置可否。吳公又質問道:“先生可曾因為逐客令寫瞭一點什麼沒有?”李斯搖瞭搖頭。吳公攔住李斯,正告道:“先生還是寫點什麼罷。秦王一嚮J很愛看先生的文章。”李斯不答,繞開吳公繼續前行。
此吳公者,後世也有名焉。漢朝孝文皇帝初立,因為吳公曾經得到李斯親傳的緣故,乃徵其為廷尉。廷尉正是李斯曾經任職長達二十四年的官職,李斯幾乎J成瞭廷尉的代名詞。而吳公有一弟子——天纔少年賈誼,更是享有大名。賈誼在他那篇名垂青史的《過秦論》中,將秦政之失悉數歸於始皇與二世,隻字不及李斯之過。究其動機,是否因為他和李斯有著這層特殊的師承關係,故而為尊者諱?JR已是不得而知。
不一刻,吳公再度追上李斯,執著地道:“請先生諫秦王。”
李斯停下腳步,道:“小子亂煩我意,速去。”
吳公不管,提高聲調,重復說道:“請先生諫秦王。”
李斯道:“小子知我所思乎?我思茅焦也。茅焦曾言,一朝為官,此身便好似貨於帝王之傢,非復為我所有,摧眉摺腰,患得患失,難得開心顔色,何苦來哉!茅焦之言,JR思及,尤堪警醒。此迴上蔡,依山傍水,築屋而居,餘生悠悠,逍遙於田捨自然,不亦樂乎!”
吳公道:“請先生迴頭一看。”
李斯迴頭,饒是他定力過人,也不禁大吃一驚。不知何時,路上同行的外客們已是跪成一片,如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般,綿延數裏。
吳公再嚮李斯說道:“先生雖能D善其身,而先生眼前的這些人卻已是傾傢蕩産,雖有故國,不能歸也。他們的全部希望,J隻在先生身上瞭。先生的決定,左右的不僅是你一個人的命運,還有你眼前這些貧苦人的命運。他們是生存還是毀滅,是幸福還是悲慘,都取決於先生。先生雄辯滔滔,纔氣高遠,又素得大王信賴,如先生進諫,必可撥亂反正,盡歸逐客也。彼等無辜遭禍,不能自救,先生宅心仁厚,安忍棄之不顧!”
李斯一眼望去,跪倒的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鼻涕長流的幼兒,有頭發蓬亂的婦人,有麵容悲憤的壯士。他們抬頭望著李斯,黯淡的眼神裏滿是乞求,滿是期待。此時此地,這些被放逐的外客自發地組成瞭一個臨時集體,要求李斯成為他們的LX,成為他們的摩西。李斯的眼眶也不禁濕潤瞭,急忙叫大傢起身,又嘆道:“李斯之痛,與諸君同。李斯所以不諫者,非敢惜筆墨也,隻是諫書易寫,信使難托。我等處江湖之遠,呼告無門。其廟堂之上,宗室D道,諫書不得呈於大王,反為我等益禍也。”
眾人絕望起來。是啊,J算李斯寫瞭諫書,也根本送不齣去。J算僥幸送齣去,也到不瞭嬴政手裏。而諫書一旦落到宗室手裏,激發起宗室的憤怒,他們這些逐客的境遇隻會更加悲慘。
軍吏見外客們一起跪倒,擔心有變,於是又打又罵,嗬斥起身,催促急行。正D眾人莫知計之所齣時,忽聽得身後馬蹄聲甚急,如風雷直奔而來。眾人麵麵相覷,疑惑不安,未知是凶是吉。
6.先生之德
隻見數十騎士飛速而至,皆英偉少年,中間一人氣勢奪人,尤為俊美。李斯認齣來者正是濛恬,眼中現齣一抹亮色。軍吏們見到濛恬,知道他濛傢世代為將,功勛纍纍,終有YT,大秦的百萬鐵師將會掌控在這個少年手裏,哪裏還敢阻擋,一路放行。
濛恬見李斯,行往日之禮。李斯笑道:“我知道,整個鹹陽J隻有你會來給我送行。”
濛恬正色道:“某之所來,非為先生送行,欲求先生諫大王也。大王之逐客令,某不敢苟同。某之祖父,齊人也,卻有大功於秦,豈外客皆欲為害於秦乎!大王不審誤信,以鄭國一人之故,盡逐外客,過也。濛恬人微言輕,又復年少,恐大王不能聽。大王嚮來以先生為師,學生有過,為師者能不誨改之!”
李斯道:“大王,君也;李斯,臣也。事已至此,夫復何言!君既有命,臣謹守而已。”
濛恬道:“不然。夫為人臣者,君有過則諫,知而不諫,非忠也。三諫而不聽,去之未遲。先生捨秦而去,欲奔六國乎?夫六國積弱日久,不可復興,吞並天下者,必為秦也。先生如神龍,六國如淺水,六國不能容先生,先生於六國也不得自如也。望先生思之。”
李斯嘆道:“非李斯不欲諫,隻是一日不朝,其間容刀。今李斯不見大王已有數日,讒言如浮雲,蔽日不使照。縱有心為諫,不能達於大王也。”
濛恬道:“倘先生有意,某願為先生獻書於大王。”濛恬身世顯赫,又和嬴政是發小,的確再沒有比他更閤適的信使瞭。也隻有他能衝開宗室的封鎖,直接將李斯的觀點傳達給嬴政。
濛恬的到來,讓外客們重又燃起瞭希望。李斯凝神片刻,又擼瞭擼袖子,大叫一聲道:“研墨。”
眾外客大喜,哭拜於地,齊聲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7.諫逐客書
鼕日的天空高遠悲愴,空曠荒涼的野外,風的經過無所阻擋。零星的雪花隨風舞動,預示著一場大雪即將降臨。
由於濛恬的在場,軍吏們也隻能從瞭眾意,遠遠站立旁觀著,不敢乾涉。
墨已磨好,筆已奉上,竹簡緩緩鋪開。有雪花飄落於竹簡,化為水珠,仿如淚滴。無數人都已屏住瞭呼吸,無數道目光在同一人身上聚集。
麵對著身外的期望和壓力,李斯如一座山嶽,沉穩危坐,不怒而威。
有如雪花墜地,筆輕柔地落下,寫齣D一個字“臣”,此後便恍如利艦破冰,一發而不可收。
嚴羽《滄浪詩話》評李白之天纔雲:“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李斯作文,大抵類此。他胸中鬱積已久的幽怨和憤懣,噴射而齣,瀉於筆端,奔流始終。
此時的李斯,風鼓衣袖,須發張揚,翩翩如仙,仿佛嵇康撫琴奏絕音,旁若無人,物我兩忘。與君歌一麯,請君為我傾耳聽。須臾之間,八百三SJ字掃盡。
外客們雖不知李斯究竟寫瞭些什麼,但也無不為其姿態感染,於是生大快樂、大歡喜之心。他們將永遠記得JT的場景:有一個曠野中的人,用他手中的筆改寫瞭他們的命運,也改寫瞭中國的命運。
濛恬一直在旁侍立,隨著李斯作文的進行,其麵色也是時悲時喜,不能自已。
書既成,李斯擲筆於地,長嘆道:“世間無必成之諫,更無必聽之君。吾聊盡人事而已,成與不成,庶幾無大恨也。”
濛恬恭謹地接過竹簡,道:“W願先生早日重返鹹陽,某D為先生擺酒接風,共歡同醉。”押解官硬著頭皮上前,小聲地提醒濛恬:“奉大王之命,一路不得停歇。今已破例耽擱瞭些許時辰,是時候該重新啓程瞭。”
濛恬知道押解官職責在身,便也不來為難他。濛恬指著自己帶來的數十騎士,對李斯道:“先生這一路,或有風雨,不可預知。此十餘子,皆精選健兒,願先生不棄,許其護衛左右。”李斯點點頭,心道:濛恬這孩子雖然年輕,卻已是考慮周全。萬一路上有殺手埋伏,有此數十人在,也足可保證我的安全。
濛恬又吩咐騎士道:“凡有膽敢近先生三尺者,格殺毋論!”言畢上馬,單騎絕塵,歸鹹陽而去。
李斯的諫書順利地到瞭嬴政手上。嬴政覽捲,但見其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韆裏,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製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麵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嚮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縴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锡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齣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綉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J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D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麯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J其深;WZ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WD也。今乃棄黔1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嚮,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賫盜糧者也。夫物不産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産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這便是韆古流傳的名篇《諫逐客書》,曆代文選皆恭敬收錄,不敢遺漏。JR讀此文,雖已有諸多隔膜,猶能為其所感所動。嬴政乃D局者,體會Z為深切,讀罷斯文,擊節贊嘆,唏噓再三,嘆曰:“嗟乎,倘無此書,寡人之過,將葬送秦國也。”
8.文自有命
且說嬴政讀罷《諫逐客書》,幡然醒悟,D即命濛恬火速追迴李斯。濛恬年輕力壯,一路狂奔,追至驪邑,終於趕上李斯。眾人見濛恬去而復返,無不喜動顔色,以為救星降臨,然而很快他們的心便又重歸冰涼。但聽濛恬道:“奉大王之令,召客卿大人迴鹹陽。”
李斯指著眾外客問道:“他們呢?”濛恬答道:“暫且待命原地。”
眾人見隻召李斯一人,皆泣道:“願先生勿棄我等。”
李斯D濛嬴政寵召,並無欣喜。他知道,嬴政雖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卻並沒有下定決心糾正這個錯誤。像逐客令如此重大的決策,醞釀長久,天下震動,突然間要斷然推翻,的確需要再多一些的理由,再大一些的勇氣。嬴政召迴他,顯然不是打算將他官復原職,而是要D麵聽他的意見。眾外客哪裏懂得這些,他們滿以為嬴政是要單單赦免李斯。他們J像一群迷途的羔羊,看見頭羊離去,免不瞭驚慌害怕,惶恐不安。
李斯安慰眾人道:“諸君還請安心。大王召李斯,非為棄諸君不顧而D留李斯也,實欲麵聽李斯陳言,然後定其行止。李斯與諸君同為外客,休戚相關,此迴鹹陽,必力爭於大王之前。李斯能留,則諸君必能留。倘大王不能留諸君,也斷無D留李斯之理。”
眾人將信將疑,卻也無可奈何,隻得目送李斯和濛恬一同遠去。
盡管《諫逐客書》沒有立即達到廢除逐客令的效果,但畢竟為李斯爭取到瞭和嬴政麵談的機會,僅從這個角度來說,《諫逐客書》便已經取得瞭成功,沒有白寫。
於是有問:《諫逐客書》為什麼能夠成功?
或曰《諫逐客書》如何優美,如何雄辯,如何層層遞進,如何有理有據,如何無愧於韆古奇文,是以打動嬴政。竊以為,未必盡然。
自古文章聖手代不乏人,以下三位均堪稱筆奪造化、文驚鬼神。然而D他們以文章或自薦或勸諫時,卻勞而無功。陳思王曹植先後上《求自試錶》和《陳審舉錶》,行文淒厲鬱苦,讀來泫然齣涕,結果泥牛入海,終生不得見用。李白呈《與韓荊州朝宗書》,吞吐雲電,氣勢超絕,結果對牛彈琴,不聞下文。韓愈上《論佛骨錶》,激昂慷慨,文理斐然,結果唐憲宗龍顔大怒,險些將他加以J刑。
此三人之不能得意者,非為文章作得不好。陳思王曹植不能見用,蓋因文帝遺言在前,明帝忌憚在後也。李白不得誌,隻能怪韓朝宗乃庸碌之輩,空負薦士盛名,實則葉公好龍。韓愈遭貶,則在於唐憲宗對佛所持之態度:寜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D然,諸葛亮不在我們的談論之列,他和以上三人沒有可比性。即便諸葛亮是個半文盲,把給劉禪看的《齣師錶》寫成這樣:“老子吃飽飯撐的,J是要齣兵攻打魏國,你待怎麼的?”想來劉禪也是隻好點頭同意的。
可見,文章雖好,還要對方喜歡。譬如女人,倘她先已動心,則一言挑之,足以交情通體,中夜相從;倘她心無此念,縱文賦錦綉,動輒萬言,卻也隻能是使君有意,羅敷無情。
君不見,無業遊民司馬相如,傢徒四壁,僅憑弄琴傳音,便惹得卓文君午夜亡奔,投懷送抱,羨煞個人!君不見,陸遊休妻唐琬,多年後於瀋園重逢,結果唐琬離開他之後,美貌更勝從前,生活越發如意,身邊又有新的夫君——趙士程相伴。趙士程乃皇傢後裔,自然非仕途落魄的陸遊所能比擬。紅酥手,黃縢酒,眉梢眼角訴風流,可嘆對麵非陸遊,悔青個腸!該,該,該。瀋園相見一年之後,唐琬香消玉碎。承認吧陸遊,這個噩耗讓你feel
much better(感覺好多瞭)。
9.名篇背後
濛恬雖為將門之後,卻自幼嗜讀經書,喜好文學,李斯一篇《諫逐客書》,看得他蕩氣迴腸。在迴鹹陽的路上,濛恬由衷贊道:“先生之筆,有如天半遊龍,非人間所有。此諫書必可流傳久遠,為後世垂範。”
聽完濛恬的誇奬,李斯麵色依然嚴峻。對李斯來說,把《諫逐客書》寫好並不難,他一不小心J把《諫逐客書》寫成瞭韆古名作。難的是,要讓《諫逐客書》達成它的使命——改變嬴政的決定,挽救他的命運,也挽救那些外客的命運。做不到這一點,《諫逐客書》J隻能是一堆華麗的文字垃圾。李斯纔不在乎後世會有多少人來讀他的《諫逐客書》,有多少學者為他的《諫逐客書》正義注疏,有多少學子對他的《諫逐客書》逐字解讀。他眼中的讀者隻有一個——嬴政!
所謂工夫在詩外。彆看李斯寫《諫逐客書》之時,援筆立J,一氣嗬成,但他在文本之外下的工夫,濛恬卻並不知道。也許在李斯預感到宗室將對外客不利之時,他J已經開始構思這篇文章瞭。D他像布盧姆一樣在鹹陽街頭躊躇徘徊時,腦海裏盤鏇的還是這篇文章;在放逐的路上,他也沒有停止過對這篇文章的醞釀。用如此長的時間來構思,李斯顯然不是在斟酌詞句,而是彆有考慮。
1先,他要摸準嬴政的想法,站在嬴政的角度考慮問題,分析他的處境,判斷他的立場,然後對癥下藥,務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諫逐客書》不齣則已,一齣便要正中嬴政的下懷,而不是下陰。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李斯要確立自己的寫作姿態,給自己定位。在他麵前有兩個失敗的先例,足以令他汲取教訓。說起來,這兩個失敗先例的主人公,還都和李斯有些淵源:一是同為楚人的屈原,一是他的師兄韓非。
屈原見逐,作《離騷》;韓非不用,寫《孤憤》。雖說屈原是怨而哀,韓非是怨而憤,但終究都是在怨。李斯也是有資格怨的:他無辜遭到驅逐,的確是受瞭委屈,而且委屈還不小。屈原是貴族,可以怨而哀;韓非是公子,可以怨而憤;李斯身份雖不比這兩人,但至少也可以怨而悲嘛。而如果照這個定位寫下去,我們不難想見,《諫逐客書》J將是另外一副麵目:我李斯是怎樣的勞苦功高,和大王共度過多少君臣和睦的甜蜜時光,如今受到宗室的陷害,命運是如何不公,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放逐的路上多少辛酸,同行的外客多麼淒慘,再加入幾個老人和小孩的動作特寫,諸如此類,這般等等。
沒有人說這樣寫不行,但從屈原和韓非的遭遇可以看齣,哀怨的姿態並不能解決問題。通常來說,怨婦甚至比潑婦更加可怕。潑婦是不會講理,怨婦是不肯講理。沒有人願意做齣怨氣的筒,更彆說是高高在上的君王瞭。再者,嬴政並非普通的君王,他能乾齣囊撲兩弟、囚禁母後這樣的事來,顯見絕非可以動之以情之人。對付嬴政,必須曉之以理。於是我們看到,在《諫逐客書》裏,李斯跳齣瞭個人情緒的小格局,也跳齣瞭圍觀他寫字的外客們集體營造的悲傷氣場,始終保持著冷靜和剋製,站在旁觀公允的角度書寫諫議,隻字不提個人的冤屈、外客的淒涼。在他的文章裏,隻有血,沒有淚。
很快J要麵見嬴政,李斯有必要先提前瞭解一下嬴政對《諫逐客書》的反應,於是問濛恬道:“大王讀諫書時,你可曾陪侍在大王之側?”
濛恬點點頭,道:“先生之書,大王擊節贊嘆,不能釋捲。其中有幾句,大王更是念齣聲來,吟嘆再三,深有會意之色。”
聽到嬴政的反應,李斯興緻好瞭許多,又問濛恬道:“吾書你能背誦否?”
濛恬有著照相機般的記憶力,D下將《諫逐客書》一字不差地背瞭下來。李斯麵露嘉許,道:“大王念齣聲來的那幾句,你可還記得?”
濛恬道:“記得的。是……”
李斯打斷濛恬,道:“可是以下三句?WZ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WD也;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李斯每說一句,濛恬臉上的驚異之色便加重一分。李斯三句說完,濛恬驚嘆道:“先生真神人也。大王吟嘆良久的,正是這三句。濛恬費解,先生何以能未蔔先知?莫非這三句話中藏有什麼玄機不成?”
李斯大笑,道:“你不懂,大王卻是懂的。”李斯知道,嬴政看齣瞭他文章中的潛颱詞,所以纔召他麵見。李斯加鞭策馬,迴鹹陽的路還很漫長,而在路的終點,他將站在嬴政麵前,把文章中的潛颱詞一一揭曉。
想到這裏,李斯止住瞭笑容,重新陷入思索。現在還沒到笑的時候,對他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10.君臣重逢
李斯迴到鹹陽,顧不上旅途的疲勞,直奔鹹陽宮而去。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已經破産。他和十年前剛到鹹陽時一樣,手中W一的籌碼J是一根三寸不爛之舌。李斯站在熟悉的宮門前,抬頭仰望,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終於重新迴到瞭賭桌,雖然籌碼少得可憐,他也必須賭下去,如果不賭,便永無翻本的可能。
郎中令王綰遠遠見到李斯,忙迎上去,道:“客卿大人一路辛苦,大王已等候多時。”王綰乃是嬴政身邊親信之人,嗅覺Z為靈敏,對嬴政的心思也吃得Z準。王綰依然稱呼他為客卿大人,應該不僅是齣於私交,而是傳達瞭一種信息——嬴政的立場已經齣現鬆動的跡象。
李斯心下稍安,隨王綰入宮,嬴政降階相迎。李斯見到嬴政,心中一陣激動,跪拜道:“待罪之臣李斯,不意能再見大王,感與慚並。”嬴政趕緊扶起,親執李斯之手,引其J座。
嬴政道:“先生身處放逐,猶不忘寡人,惠書賜教,實寡人之幸。先生D知,逐客之令,牽連甚廣,非寡人之D斷也。”
李斯道:“臣也知此。盡逐外客,誰能得利?宗室和六國也。六國不能為此,則必宗室之意也。”李斯輕飄飄一句話,便將矛盾化大為小,化繁為簡,將逐客令體現的國傢意誌轉變為宗室的公報私仇。
嬴政沒有正麵迴答,隻是展開李斯的《諫逐客書》,道:“先生之書,寡人讀之再三。其末有雲,WZ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又雲,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WD也;再雲,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先生似乎有未盡之意,隱約彆有所指,不知是否?此殿中W你我而已,願聞先生之見,望先生暢所欲言。”
嬴政的語氣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在慫恿。李斯心想,事已至此,也隻能撕破臉皮,正麵攻擊宗室瞭,畢竟是他們先把他逼上絕路,他必須反擊。況且,李斯對宗室是曾有過大恩德在先的。
想D年,宗室站在成蟜一邊,聯手對抗嬴政。嬴政一怒之下,本欲對宗室痛下殺手,多虧瞭李斯的進諫,宗室不光得以保全,而且在成蟜敗亡之後,更受到嬴政的重用。而如今宗室居然要驅逐他,把他趕齣秦國。這種以仇報恩、以怨報德的行徑,讓李斯齒冷和記恨。李斯對宗室的厭棄心結也從此産生,並為日後一個左右曆史格局、改變曆史進程的J重大事件埋下瞭伏筆。
李斯於是道:“古訓有雲,疏不間親,賤不議貴。今濛大王恩準,臣敢不昧死直言,W大王采聽。大王D不難想象,臣所將言者,非臣一己之見,實乃無數無辜遭逐外客之共欲言者。他們曾經為秦國效忠,並願繼續為秦國效忠。”
嬴政道:“說下去。”
李斯道:“宗室所以驅逐外客,其爭有三。其爭之一,貴賤之爭。宗室,貴族也;外客,多庶民也。輕賤布衣,貴族之慣習。宗室與外客同殿為臣,為外客所屈,內心未嘗不引為恥,必願逐之而後快也。然而,宗室之所願,不能為大王之所欲。夫貴者,大王之臣也;庶民,亦大王之臣也。大王誌在天下,D以德懷天下,如陽光雨露,遍施萬物,無所偏頗。WZ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即謂此也。
“其爭之二,公私之爭。宗室,以社稷為私物;外客,願社稷為公器。宗室以社稷為私物,故而必欲D享,惡與人共。然而,宗室之所願,不能為大王之所欲。大王誌在天下,D與天下大同。D私一傢,非天子之道也。五帝、三王,皆以天下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WD,即謂此也。
“其爭之三,賓主之爭。宗室,以主人自居,視外客為賓,以為召之可來,揮之即去。然而,宗室之所願,不能為大王之所欲。臣竊為秦危之,再為大王危之。何故也?今逐外客,外客歸六國,一旦用事,必與秦為敵,六國皆怨而伐秦,秦危也。外客既去,宗室見重,用事莫非宗室,則大王仰賴宗室,非復宗室仰賴大王也。勢柄倒移,尾大不掉,大王危也。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即謂此也。”
嬴政是何等聰明之人,一點J通。秦國的政局變化,再沒有比他更清楚的瞭。成蟜謀反之後,宗室開始走上前颱,掌握權力。D斯時也,嬴政也確實需要藉助宗室的力量,對抗嫪毐和呂不韋。如今,嫪毐伏誅,呂不韋遣歸河南,宗室再無對手,在朝中一枝D大。宗室的強大自然也讓嬴政深為憂慮。逐客令原非他的本意,而是迫於宗室的壓力。
既然要攻擊宗室,索性便惡人做到底。李斯又道:“宗室與外客,為臣之道迥異。臣請為大王言之。”
嬴政道:“先生請講。”
李斯道:“宗室得與大王同根同祖,非大王所賜,天賜之也。即便換個秦王,他們還是宗室。故而宗室隻忠嬴氏,不忠大王也。大王賞之,宗室以為分在應得,不能感恩。宗室血統,與生而來,奪之不去,大王罰之,不足為懼。大王利在有能而任官,宗室卻可無能而得事;大王利在有勞而爵祿,宗室卻可無功而富貴。宗室與大王,利害相去不啻韆萬裏。而外客來秦,為大王而來,W大王是從。大王於外客,賞之則喜,罰之則懼,令行禁止,莫敢不從;大王於宗室,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宗室與外客,為臣之道迥異,事主之道迥異。大王不可不察。”
李斯一番激烈尖刻的言論,讓嬴政閉目沉思。嬴政忘不瞭宗室在他麵前的桀驁無狀。他們更多地將他看作是嬴氏傢族的一員,年輕而稚嫩的一員,應該教誨,而不是聽從,應該訓勉,而不是尊敬。在宗室麵前,他體會不到王的尊嚴和體麵。
李斯不安地望著嬴政,不知是禍是福。良久,嬴政睜開眼睛,道:“逐客之令,雖為宗室提議,而定奪在寡人。宗室之臣,素有大功,寡人不忍責之。寡人將除逐客令,盡歸外客,使其鹹復故位,一如從前。先生也請官復原職。”
11.節外生枝
李斯知道,嬴政不是不忍削減宗室權力,而是風險太大,有所忌憚,時機也未成熟。宗室勢力根深蒂固,不容小覷。廢除逐客令對宗室已經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如果急著采取進一步行動,難保他們不強力反彈。
嬴政允許李斯官復原職,標誌著在這次賭博中,李斯已經成功翻本。李斯卻並不叩拜謝恩,而是說道:“吾王聖明。除逐客令,誠外客之幸也,亦社稷之福也。臣鬥膽,請辭客卿。”
嬴政大感意外,道:“為何?”
李斯道:“宗室知道因臣之諫,大王乃除逐客令,必然不快,乃至暗暗懷憤。臣請辭客卿,一則示以所諫無關私心,隻為秦國也,或有安撫宗室之效;二則事因臣而止,臣即去,也給宗室一個平衡。苟有利於大王,臣雖離無恨也。”說著說著,李斯仿佛也被自己感動瞭。事瞭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何等境界,何等飄逸。在這一刻,即便嬴政並不挽留,任他離去,李斯也自覺可以神聖地無悔。
李斯感動瞭自己,卻未能感動嬴政。嬴政隻是平靜地問道:“先生辭去客卿,何人可繼先生之後?”
李斯答道:“客卿之位,何須再設,廢之可以。一個客字,終有隔膜區分之意,示天下以賓主有分、內外有彆也。今外客雖歸,心中難免存疑不信,受怕擔驚。大王宜安其心,固其誌。自JR起,再無外客之說,皆一視秦人也。”
嬴政嘆道:“先生識見高遠,顧慮周全。寡人謹受教,敢不從命。”
嬴政召入尚書令,吩咐擬詔。嬴政口述道:“李斯來秦,九年有餘;輔佐朕躬,盡智竭力;籌劃奇策,信是良臣;剛烈敢言,可謂忠君。高義報國,力辭客卿。寡人感念,準其所請。股肱摺卻,痛惜於心。”
嬴政金口一開,批準瞭李斯的辭職申請。君無戲言,李斯再想迴到客卿之位已經不可能瞭。李斯匍匐在地,也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麼,有沒有為自己的一時衝動而後悔莫及。
好一陣沉默,然後纔又聽嬴政繼續說道:“然今六國虎視,天下未定,此特用賢之急時也。李斯智能匡君之失,纔足定國安邦,寡人久欲授以大任,今其時也。詔曰:以李斯為廷尉。”
廷尉,掌刑闢,是秦國的Z高司法長官。秦國曆來以法治國,因此廷尉之職格外顯赫,權勢僅次於三公,位列九卿之1。李斯失之客卿,收之廷尉,這麼算起來,不光是成功翻本,而且還大大賺瞭一筆。
嬴政的一轉念,讓李斯經曆瞭從地獄到天堂的旅程。李斯也知道,JT嬴政給他的已經太多,再嚮嬴政提任何要求都會顯得過分,甚至會招緻嬴政的反感。然而,李斯沒有見好J收。他還有一樁心事未瞭——他要恪守自己的承諾,拯救鄭國,他不能撇下鄭國的死活不管。李斯於是道:“逐客之令,皆因鄭國一人引發,不知其人現在何處?”
嬴政道:“鄭國費我錢財,耗我民力,為韓作間,依律D誅。已定於十日之後,行梟1之刑。先生何以有此一問?”
李斯道:“鄭國之事,臣也頗知曉幾分。臣昧死請,鄭國雖為間,然關中水渠,耗資亦巨,民力亦用,實不可半途而廢。然欲畢其功,捨鄭國不能為。望大王法外施恩,特加赦免,許其戴罪立功。”
嬴政道:“先生深通律法,精於治獄,D知人君惜赦,所以重法也。況鄭國一案,乃宗室一手經辦,審之以法,刑之以法,並無可挑剔之處。寡人先除逐客令,已是令宗室難堪,倘再赦鄭國,則宗室顔麵不能得存,此非寡人所欲也。”
李斯還要說話,嬴政卻已是一揮手,道:“先生一路跋涉,想也纍瞭,且迴府中歇息,有事他日再議。”
李斯於是謝恩告退。在鄭國一事上遭到的暫時挫摺並沒有影響到李斯的好心情。JT實在是夢幻的YT,神奇的YT。短短的幾個時辰之內,他從仕途破産到官復客卿,再從官復客卿到晉升廷尉,大悲然後大喜,委屈然後得意。嚮來冷靜的李斯,麵對仕途上這一質的飛躍,也抑製不住內心的狂喜,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

目錄

D一章 逐客令
D二章 鄭國營救路綫圖
D三章 神龍齣世
D四章 久違的韓非
D五章 Z高武官
D六章 初度齣使
D七章 三城記
D八章 小巫見大巫
D九章 迴馬槍
D十章 再見呂不韋
D十一章 韓非入秦
D十二章 韓非之死
D十三章 統一之戰
D十四章 帝國的初夜
D十五章 嬴政三十四年
D十六章 焚書坑儒辯
D十七章 嬴政的恐懼
D十八章 死亡之旅
DSJ章 沙丘之變
D二十章 大清洗
D二十一章 天下大亂
D二十二章 步步進逼
D二十三章 李斯的倒塌
D二十四章 黃犬之嘆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暫時沒有目錄,請見諒!

帝國黃昏的挽歌:秦帝國崩潰的群像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以宏大的視角,深入剖析瞭秦帝國從建立之初的輝煌盛世,到二世而亡的迅速崩塌過程中,所湧現齣的形形色色的政治精英、軍事將領、地方豪強乃至普通民眾的命運沉浮與抉擇。我們旨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帝國黃昏圖景,探究那個短暫卻影響深遠的王朝,究竟是如何在權力、製度與人性交織的漩渦中,最終走嚮覆滅的。 第一部分:製度的桎梏與初露的裂痕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的中央集權製度無疑是空前的創舉,但其嚴苛與急功近利也為日後的危機埋下瞭伏筆。本書的開篇,將細緻審視秦朝建立初期,中央對地方郡縣的控製手段,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我們選取瞭數個地方郡守和縣令的真實案例,展示他們在推行嚴酷法律、大興土木、戍邊屯墾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阻力與采取的策略。 重點描繪瞭“循吏”與“酷吏”之間的分野。一些深諳民情、試圖溫和推行政策的官員,如何被上層對效率和絕對服從的要求所壓製;而那些熱衷於告密、以嚴刑峻法維持統治的執行者,又是如何加劇瞭基層社會的緊張。通過對這些“沉默的螺絲釘”的刻畫,揭示齣中央意誌與地方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 此外,本書將深入分析秦始皇對思想控製的力度,特彆是對儒傢學派的壓製,以及這種壓製在知識分子階層中引發的反彈。我們通過對當時隱士、方士(非指尋求長生者,而是指受排擠的學者)的言論與行動的梳理,展現齣文化精英群體在專製高壓下的復雜心態:是選擇沉默以求自保,還是暗中醞釀反抗的火種? 第二部分:兩代帝王的交替與權力真空的醞釀 秦始皇的驟然離世,是帝國命運的第一個關鍵轉摺點。本書將重點剖析這次權力交接的內部博弈。我們不會簡單地歸咎於某一個陰謀,而是試圖還原當時朝堂上不同派係——以中車府令和趙高等代錶的“主少派”與試圖維持現有統治格局的“老臣派”之間的角力。 重點聚焦於秦二世鬍亥的繼位過程,以及他性格中的弱點如何被權力異化。通過分析他登基後的首批詔書和人事變動,展現一個缺乏經驗且生性殘暴的君主,是如何迅速喪失瞭朝野上下的信任。特彆是對內廷宦官集團的崛起進行瞭細緻的描寫,探討這些原本處於權力邊緣的人物,如何在權力真空期迅速膨脹,並成為壓榨底層、阻礙諫言的“新貴”。 本書還將詳細探討秦朝對外用兵的策略在二世時期的鬆動。當中央的資源被過度消耗於奢靡和內部清洗時,邊疆將領——如濛恬舊部——的處境變得艱難。我們通過分析幾封可能存在的、涉及邊防軍務的往來公文的“意圖解讀”,推測外部威脅(如匈奴)的潛在影響是如何被統治核心選擇性無視的。 第三部分:火星燎原:民變與舊貴族的復蘇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事件,是曆史的必然,也是帝國係統性失靈的集中體現。本書將跳齣“大澤鄉起義”的單一敘事,著重分析起義爆發的“地理學”和“社會學”意義。為何是戍卒而非普通黔首率先爆發?他們手中掌握的武器和組織經驗,來源於何處? 我們詳細分析瞭起義初期,各地響應的速度與力度。這不僅僅是飢餓和暴政的結果,更是秦朝對六國舊貴族勢力的“仁至義盡”政策的最終反噬。重點呈現瞭六國舊貴族,如楚國貴族後裔的動嚮。他們如何迅速地利用民間積怨,重塑自己的旗幟,將一場“戍卒嘩變”迅速轉化為“復國運動”。書中將探討他們與陳勝吳廣集團之間的微妙關係——是閤作,還是相互利用? 我們對項梁、項羽、劉邦等不同背景的起義領袖進行瞭群像塑造。項羽的“勇武與殘暴”,劉邦的“市井與權謀”,以及他們各自的軍事策略和政治手腕,如何在混戰中逐漸顯現優勢。書中將側重分析他們在不同地區招募兵源、籌集糧草的實踐操作,揭示齣秦朝在基層管理體係瓦解後,中央權威是如何迅速土崩瓦解的。 第四部分:權力傾軋與戰國遺風的迴歸 楚漢相爭的前夜,是各地豪強割據的混亂時期。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聚焦於秦朝殘餘力量,以及新崛起的諸侯王之間的互相攻伐。我們分析瞭章邯等秦朝降將的內心掙紮——他們對秦的效忠與對新秩序的適應之間的矛盾。章邯的軍事纔能在反秦戰爭中,是如何被不斷地政治不信任所消磨殆盡的。 同時,本書對“懷王”這一角色的政治象徵意義進行瞭探討。義帝熊心的名義統領,如何被項羽用作政治工具,以及這種“名義上的統一”是如何被實際的軍事強權所架空。 最後,本書以秦都鹹陽的陷落為標誌,探討瞭秦帝國留下來的遺産——龐大的官僚體係、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這些“硬核”製度的殘餘,是如何被楚漢雙方不自覺地繼承和利用的,並最終為後來漢朝的統一奠定瞭製度基礎。 本書力求通過對無數個體的命運描繪,還原一個復雜、多麵、充滿悲劇色彩的秦帝國終結史。這不是一部關於“英雄”的史詩,而是一部關於“製度崩塌”與“人性抉擇”的深刻剖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總覺得,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在於他們身上所摺射齣的復雜性。李斯,這位秦國的丞相,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卻又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幫助秦始皇建立瞭那個龐大而統一的帝國,但同時,秦朝的嚴苛統治也留下瞭諸多詬病。所以,當我看到《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這本書時,我立刻就被吸引瞭。我想,“下”捲很可能將重點放在秦朝由盛轉衰的那段時期,以及李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在帝國光鮮外錶之下,那些隱藏的危機和暗流。李斯,這位身居高位的丞相,如何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周鏇,如何應對帝王的猜忌,如何處理龐大帝國運轉中的種種難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的話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那些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理解李斯這個人物身上所背負的沉重曆史責任,以及他在權力漩渦中的個人抉擇。

評分

這本書名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悲劇色彩,讓人不禁心生好奇。我一直對秦朝那個短暫卻極具影響力的王朝充滿興趣,而李斯,無疑是那個時代裏繞不開的關鍵人物。想象一下,一個齣身低微的普通人,如何憑藉著超凡的智慧和野心,一步步爬上權力巔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而“下”捲,很可能聚焦於秦朝由盛轉衰的那個轉摺點,以及李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猜測,書中會對秦朝後期齣現的種種危機,比如嚴酷的法律、沉重的賦稅、好大喜功的統治,以及隨之而來的民怨沸騰,有深刻的剖析。而李斯,作為帝國的中流砥柱,他如何在這樣的睏境中力挽狂瀾,或者又是如何被時代的洪流所吞噬,這其中的權謀鬥爭、個人掙紮,一定極其引人入勝。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以及李斯這個人物身上所承載的復雜情感和曆史責任。讀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讀人性,讀那些在特定曆史條件下,人們所做齣的選擇和承擔的後果。

評分

我對秦朝的瞭解,大多停留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和修建長城的宏偉敘事上,但對於其滅亡的原因,以及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那些具體執行和推動曆史進程的人物,瞭解並不深入。這本書的題目《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特彆是“流血的仕途”這幾個字,暗示著一條充滿艱辛、犧牲甚至殘酷的政治道路。我想,下捲會更加深入地探討秦帝國走嚮衰落的內幕,以及作為帝國中樞的李斯,是如何在這種時代浪潮中沉浮。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李斯如何運用他的政治智慧,在復雜的權力鬥爭中求生存,同時又如何麵對帝國內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威脅。我希望能從書中讀齣那個時代政治的復雜性,以及李斯作為一個關鍵人物,他所做齣的每一個選擇背後所承載的重量。這本書,或許能讓我更立體地認識秦朝,認識李斯,以及理解曆史進程的殘酷與無奈。

評分

“流血的仕途”這個詞,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野心與命運的史詩。李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他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可以說是一位傑齣的政治傢。但“流血”二字,又暗示著這條仕途之路充滿瞭犧牲、鬥爭,甚至可能是血腥的代價。尤其當故事進入“下”捲,秦帝國是否走嚮瞭預設的輝煌,還是遭遇瞭無法預料的危機,李斯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都讓人充滿遐想。我猜測,書中會詳細描繪秦朝統一後,帝國如何治理,以及在鞏固統一的過程中,又會麵臨哪些新的挑戰。李斯作為丞相,必然要麵對錯綜復雜的朝堂局勢,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應對來自內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威脅,這其中的政治智慧和生存之道,絕對值得細細品味。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讀齣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以及李斯在其中是如何步步為營,又如何麵臨最終的命運。

評分

讀《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曆史洪流中的個人掙紮與時代洪流的裹挾。雖然我沒法細說書裏具體講瞭什麼,但我想,對於李斯這樣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人物,他的故事必然充滿瞭權謀、智慧,以及無數令人扼腕的抉擇。尤其是在“下”捲,我想作者一定深入剖析瞭秦帝國走嚮滅亡的那段關鍵時期,而李斯,作為丞相,必然是其中最核心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在那兵荒馬亂、風雲變幻的年代,李斯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政治鬥爭中周鏇,如何在帝王權術的夾縫中求生存,甚至試圖左右曆史的走嚮。這種置身於巨大變革中的個人命運,往往是最能打動人心的。書中對於那些微妙的政治博弈,對於朝堂之上暗流湧動的對話,對於權力格局的每一次傾斜,相信都會有細緻入微的描繪。讀這樣的書,就像是穿越時空,親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下,一個頂尖政治傢的孤獨與無奈,以及他內心深處對於國傢命運的考量。我期待著,從書中能夠讀齣那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李斯這個人物身上復雜的人性光輝與陰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