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單讀12 創造力之死
執行主編:吳琦
書號: ISBN 978-7-5168-1000-2
責任編輯:莫嘉靖 羅丹妮
齣版時間:2016年5月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定價:36.00元
裝幀:軟精裝
開本:32
實物尺寸:116mm*186mm
印張:9.25
字數:162韆
頁數:284
目錄
假如創造力是一座公園
【話題】
歐洲馬賽剋……拉德卡?德內瑪科娃003
搜神……鄒波033
講述一個故事有五百萬種方式 ……柴春芽057
【訪談】
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陳一伊 083
櫻桃園即使毀瞭也是美的……雲也退 111
【影像】
攝影是突然到來的,和詩歌如齣一轍……王寅 135
【報道】
北戴河堿業工人簡史……衛毅153
【小說】
理想情人……莫沫177
【詩歌】
死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魯毅209
【書評】
鳥之輕,羽之輕……包慧怡223
也曾辜負也情深……文珍241
全球書情……吳瑤271
世界無時不在創造,但對於身處現代社會中的個體而言,創造力是否已經死亡? 本期《單讀》從文學寫作、曆史敘事、生活方式,從個人到社會等方麵,在不同程度上迴應瞭這個話題,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創作,抵禦著同質化的侵蝕。如《歐洲馬賽剋》探討瞭個體在不同層麵上(時代、性彆、國傢、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瞭人本身的“創造”和“再創造”;互聯網的“叛逆者”傑倫?拉尼爾掀開這個行業的光鮮外衣,揭示個人利益是如何成為技術變革的犧牲品(《海妖服務器與我們的未來》);在譯者包慧怡眼中,當代著名作傢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猶如“鳥之輕,羽之輕”,而這些看似躍然紙上的輕,卻是作者百般揣摩後的精確和堅定。這期依然有攝影、詩歌、小說,與讀者分享一種異質的視角、語言和經驗。
拿到這本《單讀12:創造力之死》,第一感覺就是沉甸甸的,不僅僅是書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探討話題的分量。我一直對“創造力”這個概念充滿敬畏,它似乎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是推動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然而,近年來,我時常有一種模糊的擔憂,覺得我們好像正變得越來越“復製”和“模仿”。我們享受著前人留下的成果,卻在如何孕育全新的、獨立於過去的思想和事物方麵顯得力不從心。這本書會如何闡釋“創造力之死”?它會把矛頭指嚮教育的僵化,還是社會的功利化,亦或是信息技術的泛濫?我非常好奇,作者們是否會追溯到更深層的原因,比如人類思維模式的演變,或者文化基因的變異。我也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一種診斷,更能給齣一些關於“我們還能創造怎樣的生活”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或許不是宏大的社會變革,而是更貼近個體,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創造的火花,如何在看似同質化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錶達。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品味,透露齣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氣質,讓人忍不住想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評分這本《單讀12:創造力之死》的封麵設計,讓我想起瞭一些經典的藝術作品,那種不落俗套的美感,總能讓人在第一時間就被吸引。我一直覺得,“創造力”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生命力和可能性,它是我們區彆於機器、展現個性的獨特之處。可如今,這個概念似乎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信息,消費著各種各樣由他人創造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來不及消化,就已經被新的信息取代。這種快節奏的消費模式,是否正在無形中扼殺我們自己産生新想法的能力?又或者,我們對“創造”的定義是否已經變得狹隘,隻局限於某種特定的、被認可的模式?我很好奇,書中會通過哪些具體的案例或者理論,來解釋這種“創造力之死”的現象。它會分析教育體製的弊端嗎?還是會探討資本主義對原創性的擠壓?亦或是個體在社會壓力下的自我設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呈現問題,更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具體的行動指南,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創造的關係,找到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獨立思考和獨特創造的勇氣和方法。
評分《單讀12:創造力之死》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我內心湧起一股復雜的情緒。一方麵,是對“創造力之死”這個話題的擔憂和好奇,另一方麵,也是對《單讀》係列一貫的高水準的期待。我常常在想,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信息空前發達,各種知識和創意唾手可得,但反觀自身,是否越來越少地主動去“創造”一些真正新鮮、獨特的東西?我們似乎更擅長於“消費”彆人的創意,或者對已有的東西進行微小的改良,而那種從零開始、帶來顛覆性改變的創造力,是否正在悄然流失?這本書會如何解讀“創造力之死”?它會歸咎於社會的壓力,還是個體的惰性,又或是科技的副作用?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分析這個現象,並且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問題的揭示,更能引領我們思考“到底什麼是新的?我們還能創造怎樣的生活?”。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啓發性的觀點,關於如何在看似已經被定義和填滿的世界裏,重新發現新的可能,創造齣屬於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傳遞齣一種精緻和思考感,讓我對閱讀充滿期待。
評分剛拿到這本《單讀12:創造力之死》的書,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封麵設計很吸引我,那種簡潔又帶著些許復古的風格,總是能輕易地抓住我的目光。我知道“單讀”這個係列一直以來都很有深度,選取的選題也很有意思,總能引發我對當下社會和生活的思考。這次關於“創造力之死”的主題,更是直擊我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容易被海量的內容淹沒,而真正的原創和深刻的思考卻變得越來越稀缺。我常常感到,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不過是舊的模式在不斷地重復和變異,新鮮感和驚喜感越來越少。這本書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剖析這種現象呢?是社會結構的原因,還是個體心態的變化?抑或是技術發展帶來的衝擊?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們是如何解讀這個“死”的,以及我們又該如何去“復活”那份失落的創造力。這本書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裏感覺很舒服,排版也很清晰,閱讀體驗應該會很不錯。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其中,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思考空間,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找到重新點燃創造火花的鑰匙。
評分我一直很喜歡《單讀》這個係列,它們總能觸碰到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疑問,並且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呈現。這次的《單讀12:創造力之死》,光是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我瞭。我總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經過包裝、修改、甚至是對舊思想的重復。真正的、顛覆性的、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東西,似乎越來越難找到瞭。這種感受,讓我有點焦慮。我不知道是因為我們自己變得麻木瞭,還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環境都在限製著創造力的生長。這本書會探討,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創造力,究竟是齣瞭什麼問題?它真的“死”瞭嗎?還是隻是進入瞭一個休眠期?又或者,是我們對“創造”的理解需要更新?作者們會如何解讀“新的”是什麼?是某種技術上的突破,還是某種思維方式的革新?我特彆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打開我思考的另一扇門。我希望它能引發我對於“我們還能創造怎樣的生活”的深入思考,不隻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關於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和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