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1章 財務人員的法律風險來自哪裏
1.1 引子:兩個案例
1.1.1 齣納代簽字案
1.1.2 曉慶公司偷稅案
1.2 財務人員法律風險的根源
1.2.1 以身試法自會帶來風險
1.2.2 “迫於壓力”——多數風險的緣起
1.2.3 無意也會釀風險
1.2.4 現實中的風險根源更為復雜
第2章 套在財務人員頭上的“緊箍咒”有哪些
2.1 財務人員的“緊箍咒”:法律責任
2.1.1 違反《會計法》應擔何責
2.1.2 違反《會計法》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應擔何責
2.2 金額達到多少纔算構成犯罪
2.3 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誰的孩子誰抱走
2.3.1 問題的由來
2.3.2 如何認定會計信息欺詐
2.3.3 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的準確錶述和區分
2.4 不隻是定責:法律對財務人員的保護
第3章 源自實戰的十六大策略:財務人員之“正當防衛術”
3.1 單位“小金庫” 處理有學問
3.2 財務代簽名 萬萬要慎重
3.3 用途關鍵 罪非分水嶺
3.4 公私要分明 否則會汙身
3.5 證據要備份 獨份成大錯
3.6 矛盾要當心 常是重地雷
3.7 同是謀福利 科目能定性
3.8 大股東分利 潤走程序又何妨
3.9 有人安排把 光沾沾沾自喜是禍端
3.10 拿住證據證 清白當心人證不可靠
3.11 支票背書要當心 知與不知性不同
3.12 沒有發票實無奈 以防萬一有四招
3.13 費用賄金須分明 行賄受賄是犯罪
3.14 發票背麵要簽字 假票泛濫要當心
3.15 單位個人名不同 勿使好事變壞事
3.16 職責分工要明確 消極卻比積極好
第4章 財務人員應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識:授人以漁
4.1 打官司就是打證據
4.2 結閤曉慶公司偷稅案看何時構成犯罪
4.3 牢固樹立證據鏈的概念
4.4 哪些人會“肚子疼”
4.5 公檢法辦理刑事案件如何分工
4.6 大傢同犯一種罪誰判決輕
4.7 法律鼓勵什麼
4.8 強製措施:有耳聞但未必知
4.9 不可不知的幾個重要期限
4.10 牢固樹立法律底綫終不會吃虧
4.11 破除一個誤區:審計證據與司法證據
第5章 典型案件迴放與剖析
5.1 陰陽發票套齣資金:為何公安撤銷案件
5.2 費用花不完“紅人”們報銷忙:為何財務部經理全身而退
5.3 嚮行政監管部門提供虛假收入資料:為何沒被移送司法機關
5.4 大傢喝涼水為何幾個人肚子疼:謀福利還是私分國有資産
5.5 中國證券死刑案:為何財務經理受此牽連
5.6 從匡達偷稅案看:哪些人要為刑事責任“買單”
5.7 銷毀會計資料:真正的作繭自縛
5.8 帶上會計去行賄:重要的是說得清
5.9 虛報注冊資本:為何會計也被判刑
第6章 公安、檢察機關偵查的一般程序性規定
6.1 財務人員為什麼要瞭解這些法律規定
6.1.1 學習程序法的體會和技巧
6.1.2 穿插講解 消化吸收
6.1.3 如何在必要時尋求律師的幫助
6.1.4 案例模擬
6.2 結語:開開心心工作 堂堂正正做人
第7章 法律責任認定:後一道屏障
7.1 行政責任的認定
7.1.1 什麼是行政處罰
7.1.2 行政處罰應當保障當事人的哪些權利
7.1.3 哪些違法行政行為應當從輕、減輕或不予處罰
7.1.4 行政處罰隻有兩種程序
7.1.5 行政處罰的證據有哪些要求
7.1.6 行政處罰的三種救濟途徑
7.1.7 行政機關在行政處罰中會有哪些常見錯誤或失誤
7.2 刑事責任的認定
7.2.1 刑事審判並沒有那麼神秘
7.2.2 刑事二審程序及上訴不加刑
7.2.3 死刑判決分兩種
7.2.4 法定刑以下及假釋還要經核準
7.2.5 被冤枉瞭怎麼辦
7.2.6 刑事訴訟證據:理解兩個至關重要的理念
第8章 單位如何建立保護財務人員的“安全網”
8.1 單位負責人: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
8.2 財務人員:推動單位建立和完善保護我們自身的製度
8.2.1 建立財務人員垂直管理的體製:讓他有也能踢“皮球”
8.2.2 財務人員強製輪崗、強製休假和迴避製度:自身的反腐機製
8.2.3 資金集中管理:大案難發
8.2.4 自設財務任職高門檻:想換人卻不好找
8.2.5 健全長本事的製度:培訓和交流
8.2.6 推動建立高效的內審機構:另一種保護
附錄
1.《會計法》第四十二條至四十五條
2.《稅收徵收管理法》中的有關規定
3.《審計法》中的有關規定
4.《商業銀行法》中的有關規定
5.《證券法》中的有關規定
6.《保險法》中的有關規定
主要參考文獻和網址
後記
內容:
《法律風險可以防範:一名會計人的執業感懷》針對財務人員工作中的法律風險。結閤作者多年的財務、審計、法律和紀檢工作經曆,以深入淺齣的方式,運用大量案例剖析瞭如何防範因職業特點所帶來的風險;同時,《法律風險可以防範:一名會計人的執業感懷》對於其他具有職業風險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張國峰,男,1973年齣生,高級會計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注冊會計師、律師,從事企業財務和金融監管工作十餘年,後任一傢大型公司紀檢審計部總經理助理,多次協助公安機關查辦經濟案件;現任北京某企業財務總監。近年來在《人民日報》、《中國證券報》、《財務與會計》、《涉外稅務》等報刊發錶論文60餘篇,通過全程查辦案件總結瞭諸多財務人員如何防範法律風險的實戰經驗。
說實話,我有時候覺得會計這份工作,既是“數字的管傢”,又是“法律的守門人”。我們不僅要確保賬目清晰,還要小心翼翼地規避各種法律風險。但我常常覺得,學校裏學到的法律知識,與實際工作中的韆變萬化,總有些脫節。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彌閤這種知識上的鴻溝,讓我更直觀地理解,哪些會計行為會引發法律問題,以及這些問題一旦發生,可能會導緻怎樣的後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這些實操者能夠“對號入座”,從中吸取教訓。比如,在閤同審核、發票管理、對外擔保等方麵,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法律風險點?又如何纔能通過完善內部控製,將這些風險降到最低?這本書,如果能成為我手中一份“風險清單”和“防範手冊”,那將是我工作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評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在日益復雜的法律環境下,讓自己的會計職業生涯走得更遠、更穩。尤其是在當前強調閤規和風控的大背景下,對我們會計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夠真正觸及到會計實務中法律風險“痛點”的書籍。我希望它能像一個“體檢報告”,幫助我發現自己執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隱患”。這本書,如果能詳細講解在稅務申報、財務審計、股權變更、甚至企業並購等各個環節,會計人員可能麵臨的法律風險,並且給齣切實可行的防範建議,那就太及時瞭。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普及,更是那些來自一綫會計師的、充滿智慧和經驗的“實戰心得”。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建立起一套更完善的法律風險意識和應對機製,從而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挑戰,成為一名真正有價值的、值得信賴的會計專業人士。
評分我一直覺得,會計工作遠不止於數字遊戲,背後牽扯著的是企業的命運、投資者的信任,乃至於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而這一切的基石,都離不開法律的規範。作為一名普通會計,我有時候會感到力不從心,麵對紛繁復雜的法律條文,總覺得隔瞭一層紗,看不真切。我特彆希望能讀到一本能夠“接地氣”的書,它能用我們會計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解讀那些隱藏在財務報錶和交易背後的法律風險。比如,在收入確認方麵,哪些操作可能涉嫌虛構或提前確認?在成本核算上,又有哪些潛在的稅務風險?在內控設計上,如何纔能有效防範舞弊行為,減少法律糾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我認識法律風險的新視角,讓我不僅僅是執行者,更能成為風險的“預警者”和“防控者”。能夠學到一些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讓我在工作中能夠更加遊刃有餘,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麻煩,保護自己,也保護企業。
評分在會計生涯中,我時常會遇到一些讓我在道德和法律之間搖擺的瞬間。明明知道某些做法可能存在風險,但迫於公司壓力或者一時僥幸心理,就選擇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後迴想起來,那種內心的煎熬和對未知的恐懼,至今難忘。我非常期待能有一本書,能夠從一位資深會計的視角,坦誠地分享這些職業生涯中的“灰色地帶”和“驚心動魄”。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在那些模糊不清的界限處,我們應該如何堅守原則,如何判斷是非,以及如何纔能在復雜的商業環境中,保持職業的操守和法律的底綫。我需要知道,當麵對誘惑和壓力時,有哪些成熟的應對策略,如何纔能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有效地拒絕不閤規的要求。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心靈的“指南針”,幫助我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更加堅定地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與數字打交道、對賬目細節斤斤計較的會計從業者,我深知我們這個行業的“水深”。平日裏,處理報錶、分析財稅已經讓我夠頭疼的,一旦涉及到法律法規的邊緣,那種不安感更是如影隨形。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從我們會計人視角齣發,講解法律風險的書,不是那種枯燥的法律條文堆砌,而是能結閤實際工作中的場景,讓我明白“為什麼會踩雷”、“怎麼纔能避雷”。我渴望瞭解在日常審計、稅務籌劃、企業閤規過程中,哪些行為容易觸碰法律的紅綫,以及一旦齣現問題,我們作為會計人員將麵臨怎樣的後果。這本書,如果能幫我理清這些模糊地帶,讓我在麵對潛在的法律風險時,能多一份底氣,少一份焦慮,那就是我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風險的迷霧中為我指點迷津,讓我能夠更加自信、穩健地走在會計的職業道路上,不至於因為一時的疏忽而毀掉多年的心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