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哈扎尔辞典(阳本):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 |
| 作者: |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
| 定价: | 45.00 |
| ISBN: | 9787532759064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3-1-1 |
| 印刷日期: | 2013-1-1 |
| ★它诞生在战乱不息、饱经苦难的塞尔维亚,它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它完全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和传说融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它出自一位文学帝王之手——米洛拉德·帕维奇,他具备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 ★帕维奇是巴尔干地区**影响力的思想家,一直是诺奖热门人选。评论家称帕维奇是21世纪**位作家,而《哈扎尔辞典》则是21世纪**部小说 ★此书1984年荣获南斯拉夫**小说奖;2012年南山、戴骢、石枕川三位译者凭借此书荣获“塞尔维亚代表文学海外翻译竞赛大奖”。出版至今30年,已被译成25种文字 ★此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写作技巧的集大成者,是一部真正的“神书”,堪与《百年孤独》、《我的名字叫红》、《跳房子》、《小径分岔的花园》媲美。就各方面而言,它不会辜负哪怕*苛刻*挑剔的读者的期待。又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在其编年史上写下了罕见其匹的美丽一页。 ★评论家认为,与《百年孤独》相比,此书的内容与结构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它具有更放纵恣肆的想象力,以现在的眼光看,它更具开创性。比之《盗梦空间》,后者只是好莱坞商业片,剧情简单无聊,仅有视觉刺激,无法与小说《哈扎尔辞典》瑰奇的想象力相提并论。 ★小说里十万个词语以及每一片断,都是通向书中其他部分的窗口,每段阅读的结束都是下一段的开始。有人做过统计,依照排列组合的原理,此书可以变化出250万种读法。由于这种奇妙之处,帕维奇也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作家。帕维奇说:“我认为,今天后现代主义正联合了采用现代化电脑工艺和以人际互动和非直线性叙事的所有作家,我属于这类作家,但我的书也可以用传统方法来阅读。” ★此书的结构*吸引人处就在于辞典体的运用,且是复杂的迷宫式辞典体。首先,这部小说就是一部辞典,小说内容隐含在一个个词条,作者宣称有能无数种读法,读者可以选任何一个词条开始读,并随意跳转到其他词条。当阅读哈扎尔人这个词条时,其中可能提到了阿捷赫公主,而阿捷赫本身也是一个词条,在红、绿、黄书中均有介绍,读者就能跳转着去读阿捷赫的条目。 ★埃科言及将来的书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哈扎尔辞典》就是这样一部书籍,非常适合在网络上浏览,一次次跳转就是一个个链接,不妨说作者很有预见性,此书出版时链接尚没有发明。 ★信息量巨大,而且并不在真实的领域,一切都在想象中发生。但作者的叙述制造了一个迷宫,走几步就遇到分叉路口,给出的信息不断变化,总是导致新的悬念。这些信息或者彼此歧异,或是前后重复,各种线索含糊地交织,藕断丝连。读者其实无法得出哈扎尔民族为什么从历史上突然消失的确切结论,但借这个问题,或者说作者假设了这个问题,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梦境的叙述。 ★*有趣之处是它在貌似严肃的话题里尽情展开了游戏性的想象,犹如一匹脱缰野马,主要表现为对梦境的描写。正是由于其严格的逻辑性、结构的创新性、知识的新奇性,让《哈》成为一部难以的实验文学。 ★ 此书有阴阳两种版本。何谓阴本,何谓阳本,两者区别何在?作者未予宣示。二十五种译本中有分阴阳两种版本的,有把两种版本合于一本内。究竟区别何在,作译者、出版者、评论者无不讳莫如深,他们有个默契,将识破阴阳玄机的乐趣让与读者。 ★读《哈扎尔辞典》始终会有种异样感,即人类对知识的焦虑。人类走到现在还能还原早期历史吗?有多少历史已迷失在重重迷雾中?无论是哈扎尔人的历史,还是辞典**版的命运,都再不可能知道真相。对历史和知识的焦虑一直是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母题 ★此书使帕维奇跻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卡尔维诺、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使的行列,令他成为后现代文学的鼻祖,国际文学界称帕维奇逝世后世间再无大师 ★帕维奇还是塞尔维亚*重要的翻译家,精通多种语言,是普希金作品塞尔维亚语译者。他经历了二战和铁托的南斯拉夫,他用调侃的语气说巨大的历史变迁给他**的益处便是让他学会多种语言。“我两次遭遇轰炸,**次12岁,第二次15岁。12岁那年我**次恋爱了,促使我开始学德语,又从一个喜欢叼烟斗的绅士那里学英语。我把法语给忘了。(后来我把法语又忘了一次)后来,我在一个狗窝里躲避美国人的轰炸,接着俄国人逼我通过费特和丘特切夫的诗歌学俄语。今天,我期望学习动物的语言。” |
| “二十一世纪DiYi部小说”。哈扎尔是一个存在于拜占庭时代的王国,《哈扎尔辞典》一直记录这个曾经存在后又没落的王国的历史。这部《哈扎尔辞典》分为红书(基督教)、绿书(伊斯兰教)和犹太教(黄书)三部分,综合了这三宗教各自记录下来的史实,并是以辞典的形式记录的。它不用时序处理,反而是字母的次序来记录,但毕竟它不是一本辞典,每个人名和事件等都记载了关于那个名字的故事及历史。从辞典反映的“资料”来看,三部书记录了三段时期的事件,成了一个3x3的matrix(3可能是三位一体的象征)。此书中的人物不停地转世,或者是来回时空的旅程,在一段三个人的关系里,两个人互相“托梦”,透过梦境,这些人穿梭时空。俄罗斯评论家萨维列沃依认为《哈扎尔辞典》使作者得以“跻身于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埃科这样的当代文学大师的行列”。 |
| 作者: 塞尔维亚作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与艺术家协会成员。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代表作《哈扎尔辞典》开创了辞典小说的先河。1967年发表了诗歌《羊皮纸》。1971年发表的长诗《月长石》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坛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圣马克的马》(1976)、《青铜器》(1979)、《俄罗斯猎犬》(1979)、《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翻过来的手套》(1989);诗歌散文集《Zui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获南斯拉夫小说奖)、《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南斯拉夫作品奖)、《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利安德尔的小说》(1991)。近作有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1993)、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Zui后之恋》(1995)、短篇小说《鱼鳞帽——艳史》(1996)。 |
| ; |
| 中译本译者序 卷首导语 一、《哈扎尔辞典》编纂始末 二、《哈扎尔辞典》版本溯源 三、《哈扎尔辞典》使用说明 四、达乌勃马奴斯母版序言残片(译自拉丁文) 达氏母版于1691年面世后被毁 红书 ——基督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绿书 ——伊斯兰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黄书 ——古犹太教关于哈扎尔问题的史料 补编 杰奥克季斯特·尼科尔斯基神甫 ——初版《哈扎尔辞典》的编纂者 补编二 阿布·卡比尔·穆阿维亚凶杀案证词 笔录(节录) 结束语 作者简介 |
| 《大羊皮录事》中的时间是以哈扎尔式的大年代,即战争年代来计算划分的,后被希腊年代重新划分。《大羊皮录事》的起始部分已遗佚,因为那名使者因过问斩,他身体的一部分被斩断分身,那上面的文身记载的正是哈扎尔年表DiYi、第二部分。所以,哈扎尔的故事只得从保存下来的那部分身体上的记载开始,也就是从哈扎尔年表的第三部分开始。公元七世纪(按今天的历法),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远征波斯时,曾得到哈扎尔人的襄助。哈扎尔人在他们国主齐埃拜尔带领下,参加了对第弗里斯的围攻,后于公元627年撤兵,留下希腊军队独自与敌对垒。他们说一次协同征战具有某种高于一切的重要性,但出征和班师并不出于同一法令,同一契约的内容在履行前和履行后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地震过后,就连植物生长的方式也会和地震前有所不同。哈扎尔年表的第四部分叙述了战胜保加利亚联军的故事,那时正值一部分匈奴部落被攻占的时期,另一部分以阿斯帕卢克为首的匈奴人则撤兵向西,一直退到多瑙河边,这些匈奴部落粮草断尽,思维僵硬,不知所终。第五和第六部分(文在使者的前胸)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二世时期哈扎尔王国战事录。查士丁二世遭废黜后,被囚禁在克里米亚半岛的赫尔松,他在那儿狱成功,赤身裸体朝哈扎尔人的地域出逃,一路上,为了不被冻死,他钻进厚厚的石块下面睡觉。抵达哈扎尔可汗?宫廷时,他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且娶了可汗的妹妹为妻。后者改奉希腊教,并取名泰奥多拉(是皇后即查士丁一世之妻的名字),不过,她根据哈扎尔人的一贯想法,还是认为上帝是在圣母马利亚的梦中出现的,上帝用一个梦想之词使其受孕。所以说,查士丁二世DiYi次获救是在哈扎尔人那里。第二次他是在那里送命的。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若能在哈扎尔人那里找到庇护所的话,那他也休想从那儿逃走。拜占庭另一位皇帝提比略曾派出一使团去哈扎尔宫廷,要求哈扎尔人让查士丁二世跟他们回国,查士丁二世趁此机会再次出逃,并率众攻打君士坦丁堡。查士丁二世再次登基后,忘记了哈扎尔人曾给他的款待,于公元711年派兵讨伐曾囚禁过他的赫尔松,而这一地区当时亦属哈扎尔的领地。这次对哈扎尔王国的进攻使查士丁二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拜占庭军队中有一支叛军得到哈扎尔人的支持(他们已经控制了克里米亚),交战中,查士丁二世及其儿子提比略被杀,提比略是哈扎尔公主所生,也是拜占庭希拉克略皇朝Zui后一个继承者。简言之,哈扎尔人先是收留了被追捕者,但他们也毁灭了追捕者,这两者是由同一个人来扮演的。根据《大羊皮录事》记载,哈扎尔年表的第七部分即Zui后部分是文在那个哈扎尔使者的腹部上的,其内容是说曾有一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存在于世,他们的居住地与真正的哈扎尔人所在地相距遥远,人们常常将两者混淆。那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企图在相同的名称上获取好处,这便是为什么那个真正的哈扎尔使者的大腿上文着警语,其内容提醒人们注意可能另有文身的使者会出现在哈里发和拜占庭宫廷,但文在他们身上的并非哈扎尔的史实,而是另一个与哈扎尔同名的部落的故事。那些“另外的”哈扎尔人甚至会说哈扎尔语,但他们能使用这一语言的时间只有三四年的光景,跟留一头长发所需的时间差不多。到时候,他们会突然忘记这一语言,话讲到一半便哑口无言了。使者言称,并由其身上的文身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可汗的代表、真正的哈扎尔人的代表。他还提醒别人注意,有一时期,希腊人曾和冒充真正哈扎尔人的另一部落哈扎尔人结盟,这些均记载于哈扎尔年表第七部分中。第七部分还有的内容是:公元733年,反对圣像崇拜的利奥二世促成其子与哈扎尔可汗之女伊林娜的婚姻。这一联姻产生了后来的拜占庭皇帝哈扎尔·利奥四世(775—780在位)。 在此期间,哈扎尔宫廷曾请求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派一使团去他们那儿介绍有关基督教的情况。数年之后,在拜占庭狄奥菲鲁斯皇帝即位期间(829—842),哈扎尔宫廷再次提出过这一请求,当时,克里米亚、希腊帝国及哈扎尔国正遭俄国诺曼人和匈牙利人的围困。应可汗的请求,希腊的工匠修筑了萨凯尔要塞,使者的左耳上,一座高高耸起的堡垒文身清晰可见。他的一只拇指上描绘的是862年哈扎尔人进攻基辅的情景,他的拇指因在此次战役中受伤而经常感染,上面的图案已模糊不清,所以便成了一个永恒之谜,再者,这名使者到君士坦丁堡那会儿,基辅尚未被攻克,得等上二十年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有关《大羊皮录事》的释语到此结束,这不过是些“摘录”而已,所传递的只是一些关于希腊—哈扎尔两者之间关系的信息,那名哈扎尔使者身上一定还有表达其他信息的文身,这封会“行走的信件”想必还要去其他国家继续其使命,有关内容细节我们不得而知。有这样一种说法:这名哈扎尔使者死在哈里发的宫廷里,他的灵魂被颠倒过来,像一只里子翻转向外的手套。他的皮被剥下后,经过鞣料处理和拼缝,好似一大张地图,铺在萨马拉哈里发宫廷里的贵宾座上。另有一些史料这样说:那名使者曾备受摧残。还在君士坦丁堡时,他就不得不让人砍去一只手:希腊宫廷里的一个大人物用黄金买下了文在使者左手上的哈扎尔年表的第二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那名使者曾返回过哈扎尔都城,大概有两三次吧,以便让人对文在他身上的史料内容作些修改;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返回哈扎尔都城的使者由另一名使者替换了下来,后者身上已文好了经修改和补充的史料内容。使者有如一部活着的哈扎尔人百科全书存在于世,为了获得丰厚的钱财,使者彻夜伫立着,全身一动不动。他凝视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宛如烟霞的银白色树顶,彻夜不眠。与此同时,希腊的文书录事等人在一旁从他背部和腿上抄录有关哈扎尔人的史料。据说,他身带一柄玻璃佩剑,这是哈扎尔人的习俗。使者言辞确切地说,哈扎尔文的字母是由各种菜肴名称组成的,而数字则用哈扎尔人众所周知的七种不同的盐来表示的。他还留下这样一句话:“哈扎尔人在他们自己的都城备受尊重,来到君士坦丁堡亦优待有加。”其实,他还说了许多与文在他皮肤上内容正好相反的话。他,或他的一个接替者是这样叙述发生在可汗宫廷内的那场哈扎尔大论辩的:可汗梦见一名天神,后者对他说:“创世主看重的是你的意愿,而不是你的举止。”他立即召见哈扎尔教信徒中一名Zui出色的捕梦者,请他详释此梦。那个捕梦者笑着对他道:“上帝并不认识你;也看不见你的意愿、你的思想及你的行为。那个天神之所以入你的梦,是因为他不知道何处可以过夜,外面想必在下雨吧。他入梦的时间甚短,那是因为他受不了臭味。下回,得清洗一下你的梦……”听到这儿,可汗勃然大怒,随即决定请外国人来为他释梦。“是啊,人的梦会散发出恶臭。”哈扎尔使者以这句话来作评注。他已濒临死亡,因为文在他身上的哈扎尔史料让他觉得奇痒难忍,Zui后,他如释重负地、幸福地咽了气,因为他Zui终使哈扎尔史料得以流传开去,从而也获得了他自身的净化。 |
·····················
·························
p/pp/pp/pp/p..........我最近读完的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叫做《哈扎尔辞典》。一开始,我对“辞典”这种形式感到有些好奇,但同时也担心它会枯燥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帕维奇的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对辞典的固有印象。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碎片拼接而成的宏伟画卷,每一块碎片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书中那些关于哈扎尔人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历史场景中。我尤其欣赏帕维奇对细节的把握,他对不同宗教仪式、神话传说、甚至细微的社会习俗的描述都十分生动,让我对那个已逝去的文明有了更鲜活的认识。虽然书中充斥着各种历史和神话的元素,但它并没有给我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相反,帕维奇以他独特的叙事技巧,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挣扎、碰撞,以及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视角,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性的叙事,而是看到了历史背后隐藏的多重可能性。
评分《哈扎尔辞典》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帕维奇构建了一个由词条组成的庞大叙事体系,这种形式本身就极具创新性。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百科全书里寻找失落的篇章,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书中融合了大量世界三大宗教的历史史料和传说,这些内容在帕维奇的笔下得到了全新的演绎,不再是教义的堆砌,而是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我常常被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所打动,那些在信仰、权力、爱恨纠葛中挣扎的灵魂,都显得格外真实和深刻。帕维奇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那些宏大的历史场景和复杂的人性。这本书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它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你去探索、去追寻。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而文化和信仰的交融,往往能孕育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评分这本《哈扎尔辞典》着实是让我惊喜连连,初初翻开时,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辞典”二字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帕维奇那奇诡的想象力和精妙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辞典条目来组织内容,而是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词条串联成一个宏大而迷离的故事。这种“反辞典”的编排方式本身就极具颠覆性,每一次跳转,每一次在不同篇章之间的“词条”式穿梭,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探险。书中的每一个词条,无论是关于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还是对抽象概念的解读,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条目后,停下来反复咀嚼,试图从中找出与其他条目之间的微妙联系。帕维奇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编织者,用无数细小的线头,勾勒出一幅巨大而精美的挂毯。那些关于哈扎尔人这个神秘民族的传说,以及围绕着他们信仰、冲突和最终消亡的种种叙事,都让我对历史的流变和文化的交融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哈扎尔人,更是关于人类文明中那些失落的、被遗忘的,以及那些在不同文化碰撞中诞生的奇迹。它迫使我去质疑我所熟悉的历史叙事,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背后的另一种可能性。
评分读罢《哈扎尔辞典》,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奇幻小说,它所营造的氛围更加深邃、更加引人入胜。帕维奇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想象力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不同文化和宗教元素的运用,那些来自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传说和典故,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孤立的教义,而是成为了构建整个故事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元素相互碰撞、融合,又在哈扎尔人这个虚构的民族身上得到了独特的诠释,赋予了文本丰富的层次和深度。我常常惊叹于帕维奇的博学,他能够如此自然地在不同语境下引用这些古老的传说,并将它们编织进一个全新的故事之中。书中的人物,无论是虔诚的信徒、野心勃勃的君主,还是神秘的学者,他们的命运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辩论。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进程浓缩在个人命运中的写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鲜活的、充满情感的个体经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个新的谜团,而每一个谜团的答案,又会引出更多的疑问。
评分《哈扎尔辞典》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但这种沉浸并非来自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源于一种深邃的、几乎可以说是哲学性的探索。帕维奇构建了一个由词条组成的迷宫,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其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径。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真理”和“认知”的模糊化处理。书中提出的关于哈扎尔人信仰的转变,以及围绕其展开的各种解释,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记录者,都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叙事。帕维奇并没有试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他通过精妙的语言和隐喻,将那些关于信仰、权力、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巧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词条,它们字数不多,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常常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它是一种智力的挑战,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