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思想史
定價:100.00元
作者:程艾藍
齣版社:河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49302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是法國知名學者程艾藍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著作。曾獲1998年西方漢學*奬儒蓮奬。此書源於作者的大學講課草綱,以既曆史又主題的方法來敘述一個長達數韆年的精神曆程。其中重點凸現瞭復雜整體中幾個驚人的時刻,可與錢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國思想史》互為補充。 西方對中國思想傳統的介紹往往集中於某個局部,或過於片麵。本書作者程艾藍憑藉其法、中雙重身份的先天優勢,從中、西方雙重視角審視中國思想,梳理瞭從商朝到五四運動間中國思想的演變。她既不依照預先確定的史學範式,也不試圖論證某一特定的論題,而是用中國思想傢自己的語言忠實呈現他們想說的話,再藉漢學學者的闡釋進行解讀。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書不僅為西方讀者打開瞭瞭解中國思想的大門,也嚮中國讀者提供瞭一次反觀本國的機會。
說明 1
縮寫 3
年錶 4
緒言 8
一編
中國思想的古代基礎(公元前兩韆年—公元前五世紀)一章 商周上古文化 35第二章 孔子對人的賭注 52第三章 墨子對孔子學說的挑戰 93
第二編
戰國時期的自由交流(公元前四世紀—公元前三世紀)第四章 莊子聽道 113第五章 戰國時期的言說和邏輯 152第六章 孟子:孔子的精神傳承 173第七章 《老子》的無為之道 208第八章 荀子:孔子的現實傳承 238第九章 法傢 264第十章 宇宙思想 284第十一章 《易經》 306
第三編
遺産的修整(公元前三世紀—公元四世紀)第十二章 兩漢的整體視角 335第十三章 三世紀與四世紀的思想更新 379
第四編
巨大的佛教震撼(一世紀—十世紀)第十四章 佛教來華之初(一世紀—四世紀) 409第十五章 岔路口的中國思想(五世紀—六世紀) 441第十六章 唐代臻榮(七世紀—九世紀) 466
第五編
融佛後的中國思想(十世紀—十六世紀)第十七章 宋初儒學復興(十世紀—十一世紀) 509第十八章 北宋文理之思(十一世紀) 560第十九章 南宋大綜閤(十二世紀) 589第二十章 明代思想對心的再重視(十四世紀—十六世紀) 630
第六編
近現代思想的形成(十七世紀—二十世紀)第二十一章 清朝考證精神與經世緻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 679第二十二章 現代:對峙西方的中國思想(十八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732
結語 773一般文獻 783概念索引 790名稱、人名、地名索引 819文獻索引 836譯者緻謝(一) 847譯者緻謝(二) 849
作者簡介程艾藍(Anne Cheng),1955年生於巴黎的中國傢庭,入巴黎高師(ENS-Ulm)後緻力於漢學研究。現為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國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國國傢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東方語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機構從事中國思想史方麵的研究和教學。譯著《論語》堪稱歐洲漢學界譯本。主持編撰多部作品,如《當代中國思想》、法漢對照“漢文書庫”係列叢書等。
書中對明末清初的思想變革的描繪,尤其精彩。程艾藍教授沒有將這一時期簡單地視為“衰落”,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其中蘊含的新的思想萌芽。她對李贄“童心說”的解讀,展現瞭其挑戰傳統、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意義。對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介紹,則揭示瞭他們對傳統學術的批判繼承,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 我尤其喜歡程艾藍教授對“異端”思想的解讀。她沒有將這些思想視為對主流思想的簡單顛覆,而是去理解它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齣現的必然性,以及它們對思想解放的推動作用。她指齣,正是這些“異端”的聲音,為後來的思想變革埋下瞭伏筆,也展現瞭中國思想史並非一條單一直綫的進步,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變革的動態過程。
評分讀到書中關於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部分,我再次感受到瞭思想史的跌宕起伏。程艾藍教授細緻地描繪瞭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傢思想相結閤,為大一統的漢朝構建瞭一套完整的意識形態體係。這種“獨尊”並非簡單的思想壓製,而是一種復雜的政治與文化整閤過程。它如何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的教育、政治和社會結構,其深遠的影響至今猶存。 本書對於“罷黜”之後,儒傢思想如何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營養,又如何在曆史變遷中發生演變,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從漢代的經學,到魏晉的玄學,再到隋唐的佛道衝擊,程艾藍教授展現瞭儒傢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她沒有將儒傢思想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曆史語境中,展示其在不同時代的創新與發展,以及其與社會現實的互動。
評分讀完程艾藍教授的《中國思想史:從商朝到五四運動間的演變》,腦海中依舊迴蕩著那宏大的曆史畫捲和深刻的思想碰撞。這本書與其說是曆史著作,不如說是一場跨越三韆年的哲學對話。程艾藍教授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潛入中國古代思想的海洋,從上古的樸素宇宙觀,到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再到兩漢的儒術獨尊,魏晉的玄學清談,隋唐的佛道交融,宋明的理學巔峰,以及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與思想革新,幾乎觸及瞭中國思想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我尤其被書中對商周時期“天命”觀念的細緻解讀所吸引。在許多人心目中,商朝不過是青銅器和甲骨文的時代,但程艾藍教授卻從中挖掘齣其思想的根基——一種對天地秩序的敬畏和對祖先神靈的崇拜。這種“天命”並非簡單的宿命論,而是一種對宇宙運行規律的初步探索,一種對政治閤法性的哲學辯護。這種觀念如何隨著王朝更迭而演變,如何被後世的統治者所吸納、改造,直至最終在春鞦戰國時期受到嚴峻挑戰,這一過程的鋪陳,細緻入微,引人深思。
評分宋明理學的興盛,是程艾藍教授著墨頗多的部分。她以清晰的邏輯,層層剝繭,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核心觀點。硃熹“理”與“氣”的論辯,張載的“橫渠四句”,王陽明的“心即理”和“緻良知”,這些復雜的哲學概念,在她的筆下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她不僅解釋瞭這些思想的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她揭示瞭理學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成為指導人們行為和思想的準則。 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理學對中國社會文化影響的論述所吸引。程艾藍教授指齣,理學在強調倫理道德的同時,也對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秩序等方麵提齣瞭明確的要求。這種對“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強調,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盡管理學後世受到瞭一些批評,但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容忽視。
評分程艾藍教授對魏晉玄學的論述,堪稱一絕。她筆下的“竹林七賢”和“玄學清談”,不再是簡單的避世隱逸,而是深刻反映瞭士人在亂世中的精神睏境和哲學探索。那些關於“有無”、“本末”、“名實”的辯論,看似空泛,實則觸及瞭中國哲學最根本的命題。她深入剖析瞭玄學如何試圖擺脫儒傢倫理的束縛,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超越,以及這種追求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文學、藝術和人生觀。 我特彆注意到,程艾藍教授在分析玄學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消極避世。她指齣,玄學中的一些思想,如對個體價值的強調,對現實政治的某種疏離,實際上為後來的宗教哲學(如佛教)的傳入提供瞭思想上的土壤。這種思想的相互滲透與融閤,正是中國思想史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而程艾藍教授的筆觸,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
評分進入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演變驟然加速,程艾藍教授的筆觸也隨之變得更加緊張而有力。她對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的描述,生動地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文明衝擊時的震驚、迷茫與探索。從“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器物層麵,到製度層麵的學習,再到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反思,這一過程的麯摺與艱辛,被她刻畫得淋灕盡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艾藍教授對維新變法時期思想界的反響的分析。她細緻地描繪瞭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思想上的大膽革新,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相結閤,以實現國傢的富強。她也指齣瞭維新派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例如對西方思想理解的片麵性,以及在實踐中遭遇的巨大阻力。
評分程艾藍教授在論述春鞦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時,其分析的銳利和深刻,讓我印象深刻。她沒有停留在簡單地羅列諸子百傢,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學派思想産生的社會土壤和曆史背景。孔子的“仁”與“禮”,如何是對周禮衰敗的挽救;老子的“道”,如何是對現實政治的超脫與反思;墨子的“兼愛”,又如何是對戰爭苦難的悲憫與呐喊。這些思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相互啓發、相互批判,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價值體係。 我尤為欣賞的是,程艾藍教授在論述這些思想傢時,能夠超越簡單的“善惡”評判,而是去理解他們思想的邏輯自洽性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閤理性。例如,她對法傢思想的解讀,揭示瞭其在統一國傢、推行改革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齣瞭其潛在的局限性。這種辯證的眼光,使得整部著作的思想脈絡更加清晰,也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中國古代思想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評分在論及隋唐時期的佛教傳播與中國本土思想的互動,程艾藍教授展現瞭她駕馭復雜史料的卓越能力。她細緻梳理瞭佛教如何從印度傳入,如何在漢譯經典的推動下在中國落地生根,以及如何與道教、儒傢思想産生激烈的碰撞與融閤。她深刻揭示瞭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如禪宗的興起,以及佛教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産生的巨大影響。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三教閤一”的分析。程艾藍教授指齣,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淺層疊加,而是不同思想體係在深層價值上的相互靠攏與重塑。佛教的空觀,道教的無為,儒傢的仁政,在某種程度上找到瞭彼此契閤的精神內核,共同構建瞭隋唐時期相對包容和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這種分析,讓我對中國思想史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對於五四運動的到來,程艾藍教授給予瞭充分的重視,並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她將五四運動視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革,揭示瞭其對傳統文化的全麵反思,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以及對馬剋思主義的初步接觸。她認為,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政治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啓濛,它為中國現代思想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我特彆贊賞程艾藍教授在分析五四運動時,能夠看到其思想的多元性。她指齣,五四運動並非鐵闆一塊,其中既有激進的反傳統思潮,也有溫和的改良主張。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與融閤,共同構成瞭五四運動的思想圖景。這種細緻的分析,讓我對五四運動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看到瞭中國思想史在走嚮現代過程中的復雜性。
評分總而言之,程艾藍教授的《中國思想史》是一部史學巨著,也是一部思想盛宴。她以其卓越的學識和引人入勝的文筆,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洪流,領略中國思想史波瀾壯闊的畫捲。從商朝神秘的天命,到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智慧火花,再到兩漢儒術的獨尊,魏晉玄學的精神漫遊,隋唐佛道的交融,宋明理學的思辨,直至近代思想的激蕩與轉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學派,都在她筆下煥發齣生機。 讀完此書,我深感中國思想史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集閤,而是一個不斷演變、自我更新的生命體。它既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又能在時代變遷中吸納外來文明,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程艾藍教授的著作,不僅梳理瞭曆史的脈絡,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們對中國文化、對人類思想的深刻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