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傢安著的《物權法論(第2版)》倡導“問題意識”,緻力於培養讀者的民法學思維能力。在行文上,傳統教科書往往錶現為理論與知識點的平鋪直敘,使用此種教科書的學生往往也習慣於囫圇吞棗式的抽象識記。作者以為,從具體的生活事實齣發提齣問題並尋求法律規範層麵的迴答,這種方法能夠引導讀者理解抽象規則的實踐意義,從而也真正理解規則本身。為此,本教科書在許多章節中增加瞭“問題”或“導入性問題”的設計,希望讀者帶著問題閱讀,並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答案。這一設計的主要目的並非在於教授解題之道,而是引發讀者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旨在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
劉傢安,1971年11月生於福建順昌,在中國政法大學先後取得法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留校任教,現任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民法研究所所長。曾赴意大利羅馬第二大學任訪問學者,研修羅馬法、意大利民法,通曉英語、意大利語。主要研究方嚮為民法、羅馬法。齣版專著《買賣的法律結構》、譯著《買賣契約——學說匯纂(**8捲)》,在《法學研究》、《中外法學》等學術刊物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參與過民法、商法、羅馬法等方麵多部教材的寫作。多次榮獲“中國政法大學**教師”、“*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教師”等稱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物權法的意義與性質
第二節 物權法的體係及其法律淵源
第三節 我國物權法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物權的客體——物
第一節 物的概念與法律特徵
第二節 物的構成及分類
第三章 物權通論
第一節 物權的概念與特性
第二節 物權的類型
第三節 物權的效力
第四節 物權的變動
第五節 物權行為
第四章 所有權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所有權的權能與限製
第三節 所有權的取得
第四節 相鄰關係
第五節 共有
第六節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五章 用益物權
第一節 用益物權概述
第二節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三節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四節 宅基地使用權
第五節 地役權
第六章 擔保物權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抵押權
第三節 質權
第四節 留置權
第七章 占有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占有的取得、變*與消滅
第三節 占有的效力
這是一本讓我腦洞大開的書!雖然我之前對物權法並沒有太深入的瞭解,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內容深度,卻深深地吸引瞭我。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法律條文,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或者說,是在揭示隱藏在法律條文背後的社會邏輯。 書中對於“所有權”的探討,是我最著迷的部分。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字麵上的定義,而是深入挖掘瞭所有權的曆史演變、哲學基礎,以及在不同社會製度下的具體體現。我開始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我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樣的界限?是什麼賦予瞭我們支配它的權利?這種追根溯源式的探討,讓我對“所有權”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 接著,關於“占有”和“使用”的區分,作者也分析得鞭闢入裏。在我看來,這兩種狀態似乎是很相似的,但通過本書的論述,我纔明白它們在法律上的重要區彆,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法律後果。書中列舉的那些生動的案例,更是讓我如臨其境,深刻體會到法律的嚴謹和復雜。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是否也涉及到物權法的相關問題。 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還探討瞭許多現代社會中新興的物權問題,比如虛擬財産、知識産權等等。這些內容讓我感覺,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他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物權範疇,而是積極關注法律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這讓我看到,法律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在不斷地演進和適應。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身邊的世界。它不僅僅是一本法律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權利、關於社會秩序的啓濛書。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啓發。
評分讀到這本《物權法論(第2版)》,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對産權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嘗輒止,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清晰度的著作。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 初翻開,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嚴謹的邏輯結構和清晰的論證思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條規定背後的法理淵源和價值取嚮。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場精彩的法律辯論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化繁為簡。尤其是在對不動産權利的界定和流轉這一部分,作者的論述細緻入微,將各種可能齣現的糾紛情景都考慮在內,並給齣瞭具有建設性的分析。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而言,能夠如此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條文,實屬不易。 更令我稱贊的是,作者在書中並非固步自封,而是積極迴應瞭當下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例如,關於數字資産的物權屬性,以及網絡空間中的權利保護等前沿性議題,書中都有涉及,並且給齣瞭頗具前瞻性的思考。這讓我感受到,這本書並非一本陳舊的教科書,而是一本與時俱進、充滿活力的學術著作。它不僅能幫助我鞏固現有的物權法知識,更能啓發我思考未來的法律發展方嚮。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時而如行雲流水,文筆生動,引人入勝;時而又嚴謹理性,邏輯縝密,字字珠璣。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方式,使得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疑難案例時所展現齣的獨特視角,他能夠從多方麵進行考量,並最終得齣令人信服的結論。這種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對於提升我自身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總而言之,《物權法論(第2版)》是一本極其齣色的著作,它不僅為我打開瞭物權法領域的一扇窗,更點亮瞭我對法律的求知欲。無論是對法律專業人士,還是對法律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絕對值得一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究其中的更多內容,並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一些“硬核”的學科比較好奇,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但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領域。《物權法論(第2版)》恰好就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給我一種“抽絲剝繭”的感覺,將一個看似宏大而復雜的體係,拆解成一個個清晰、可理解的部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區分所有權”和“共有”這兩個概念時,展現齣的細膩之處。我之前一直以為,房子是我的,那就是我的,頂多也就是跟鄰居共用一下樓道。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一個建築物中,即使你擁有獨立的單元,你對整個建築物的其他部分,比如屋頂、牆體、地基,也可能存在著一種“區分所有”的權利,這與單純的“共有”是有本質區彆的。這種對産權細分的解析,讓我對不動産的構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另外,書中關於“時效取得”和“善意取得”的討論,也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 possession is nine-tenths of the law,但實際上,法律對“取得”的條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讓我明白瞭,即使你占有瞭一個物品,或者善意地購買瞭一個物品,也並不意味著你的權利就一定是牢不可破的。這種對權利的“閤法性”和“穩定性”的探討,讓我在處理一些交易和保管物品時,多瞭幾分審慎。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敘述風格非常“學術”,但又不會讓人感到疏遠。作者在引用法條、學說時,都非常嚴謹,但他同時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這些晦澀的概念,並且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閤起來。讓我感覺,作者是在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理解物權法的精髓,而不是簡單地拋齣結論。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能幫助我瞭解法律條文,更能讓我理解法律背後的邏輯和精神。它讓我明白,那些看似冰冷的法律條文,其實是為瞭維護我們社會正常運轉所必須的秩序和公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座精密的“權利迷宮”,而作者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地探索其中的奧秘。我一直對法律的“邏輯”和“體係”非常感興趣,而《物權法論(第2版)》正是這樣一本能夠滿足我求知欲的書。 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係時,展現齣的洞察力。我一直以為,隻要我跟彆人有閤同,我就可以要求對方履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物權是一種“直接支配”的權利,而債權則是一種“請求”的權利。這兩者在法律上的效力、保護方式,以及對抗第三人的能力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作者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辨析,讓我對權利的性質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接著,在關於“所有權絕對”這一基本原則的討論中,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深入探討瞭這項原則在現代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限製”。比如,國傢為瞭公共利益可以徵收我的土地,鄰居在我房子旁邊建高樓可能影響我的采光,這些都是對“所有權絕對”原則的突破。作者通過分析這些限製背後的法理,讓我看到瞭法律的靈活性和對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 此外,書中關於“共有”的幾種形式,如“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區分,以及各自的法律後果,也分析得非常到位。我之前總是混淆這兩個概念,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明白它們在財産的分割、處分以及收益分配上的巨大差異。作者通過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區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而深入,它不僅僅是在羅列法律條文,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物權法知識體係。它讓我看到瞭法律的嚴密性和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價值。我從中獲得的知識,將對我理解和處理未來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
評分讀完這本《物權法論(第2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身邊到處都充滿瞭“物權”的影子。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擁有”這件事的理解,以及這種“擁有”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法律關係。 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對“物權變動”的深入剖析。我們都知道,房子可以買賣,車子可以轉讓,但“變動”這兩個字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這本書為我揭示瞭,物權的變動不僅僅是簡單的交付,它還涉及到登記、公示,以及一係列的法律程序。作者通過對不同類型物權變動的詳細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交易看起來很順暢,而有些卻會引發無休止的糾紛。 尤其是在探討“地役權”和“相鄰權”時,我感覺作者的論述非常有啓發性。我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即使我擁有自己的土地,我的權利也會受到限製,比如不能對鄰居的土地造成損害,甚至需要在特定情況下為鄰居提供方便。這種對權利邊界的精細描繪,讓我看到瞭法律在平衡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方麵的智慧。 另外,書中對於“擔保物權”,比如抵押權和質權,也做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一直覺得,這些概念離我比較遙遠,但作者用生動的例子,將它們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貸款、購房等場景聯係起來,讓我明白,這些法律條文並非隻是理論,而是切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概念時,並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盡量用淺白的語言,讓我這個非法律專業人士也能理解。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非常充實和愉快的。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和精妙的物權世界。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導師,耐心地引導我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睏惑的法律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