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思维世界
定价:45.00元
作者:沟口雄三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08047427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从观念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特性。前半部分(1-6),在与日本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阐明中国的哲学概念如天、理、自然等等诸种观念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后半部分(7-10)揭示中国理气论以及天理观的形成过程,进而,对于天人合一的中国特性,以及中国哲学中中国原理的独特性进行考察,共收十篇文章。
目录
代译序 “自然”与“作为”的契合
中国的天(上)
中国的瑚(下)
中国的道
中国的理
中国的自然
中国的心
中国天理观的形成
中国理气论的形成
天人合一中的中国独特性
中国近世的思想世界
出版说明
作者介绍
沟口雄三,(1932~2010)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 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於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
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冲击》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与内在深沉的关怀之间的完美平衡。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极高且极远的位置俯瞰人类文明的演进,对其中的得失、辉煌与困境,都做出了冷静的白描。它不是一本迎合大众口味的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批判性思维,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论证链条中迷失方向。然而,一旦跟上了作者的思路,便会发现其论述是何等的坚实有力,观点是如何层层递进地被支撑起来的。书中对不同文化思潮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妙,它没有做简单的优劣判断,而是着重于探究不同路径下人类心性的不同表现形态。读完后,我感到一种知识的充盈感,但这种充盈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更清晰、更有力量去理解周遭复杂现实的基础。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捧此书时,我对它的复杂程度有些担忧,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洪流裹挟着前行的快感便难以抗拒。它绝非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需要耐心地将其置于光线下,才能欣赏到其内部折射出的多重光芒。作者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展现出惊人的逻辑自洽性,如同建造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还是对个体心理轨迹的描摹——都咬合得天衣无缝。特别是对“边缘叙事”的梳理,提供了看待既有历史观的全新视角,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清晰的轮廓和重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高潮迭起,低谷之处又引人沉思,整体读下来,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富有成效的智力攀登,最终站在山顶,视野开阔,心境豁然。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而深邃,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哲思的迷宫。作者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开篇几章便抛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命题,关于存在、关于时间、关于个体与群体的张力,这些论述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地结合了历史的脉络和鲜活的案例,让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尤其在讨论“内在秩序的重构”这一章节时,作者旁征博引,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慧熔于一炉,展现出一种跨越地域的共鸣感。书中对传统叙事模式的解构和重建,充满了实验性的张力,读来酣畅淋漓,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这种文学性的表达和思想深度的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散文的韵味,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走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过的底层逻辑。
评分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仿佛我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一般。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致力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构造的复杂性。作者在论述中大量运用类比和隐喻,这些修辞手法非但没有削弱其思想的锐度,反而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穿透力,使得那些深奥的哲学思辨变得可以被直觉所捕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探讨,它颠覆了我对线性进展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效率和进度的执着。这种对基本范畴的质疑,是真正伟大的思想作品所共有的特质。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心力,但所获得的回报,远超投入的成本,它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仅仅是告知你一些信息。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但绝对是值得的。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极为考究,似乎是从浩瀚的文化遗产中精确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并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手法进行剖析。它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章节之间的过渡流畅自然,但内容深度却层层递进,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入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探讨领域。特别是关于“群体意识的形成机制”那一块,作者对社会心理学的引用与对传统集体活动的观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解释力,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克制的激情,既有学术的内敛,又不失对真理探索的渴望,读起来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极富洞察力的导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