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 设计与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 黑川雅之设计系列 建筑艺术美学

3本 设计与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 黑川雅之设计系列 建筑艺术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黑川雅之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美学
  • 日本美学
  • 建筑设计
  • 黑川雅之
  • 建筑艺术
  • 审美意识
  • 日本建筑
  • 自然之心
  • 设计与死
  • 依存与自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南弘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921
商品编码:2875157464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设计与死    32.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8年3月1日)

平装: 13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条形码: 9787508682921

商品尺寸: 18.8 x 13 x 1.2 cm

商品重量: 358 g

“如果说有死的设计,那么就是留有余韵的设计。”《设计与死》是黑川雅之的设计思考随笔集,全书以“死亡”作为领悟设计的入口,探求设计之终极。黑川先生在《设计与死》中结合自己的多年设计经历,讲述了工业设计、造型设计和设计美学,以及对生命、生活的体察见解,意在以聆听美的语言法,给有志于创意与设计的人们以感动和启发。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35.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8年5月1日)

平装: 17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条形码: 9787508683270

商品尺寸: 18.3 x 13.2 x 1.3 cm

商品重量: 181 g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    35.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8年5月1日)

平装: 15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条形码: 9787508683256

商品尺寸: 18.4 x 13.2 x 1.2 cm

商品重量: 259 g

《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是日本设计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文化随笔集。他以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点,对比西方建筑,剖析了东西方建筑美学之差异,多角度地阐释建筑中所蕴含的生命与自然之关系——不以依存为恶,不憧憬自立,并进入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跟随黑川雅之,我们能从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深入感受日本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哲思。



编辑推荐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 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角度呈现东方美学之魂。不仅阐释了日本设计、日本建筑、日本文化之血脉,更是我们东方人原始情感被推衍、转化为智识的珍贵美学总结,呈现出与西方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东方思想。

★ 在日本,小到服饰、器具、家居,大到宗教、建筑、绘画、能乐等,乃至社会组织及关系中,无不透露着独特的审美意识。 

★三宅一生将和服进行改造,仅用一块布,就体现出“素”的神髓——还原真我;惯用隔扇和移门的日本民居神似汉字“间”,同时呈现出“秘”之美感;为人钟爱百年的镶金箔屏风与漆器,其美学源流与《阴翳礼赞》相通……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从古至今,位于世界东端的岛国日本,不仅受到了中国大陆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并且在大海的怀抱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始终都是被中国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笼罩着。

作者简介

黑川雅之,思想家、艺术家、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罕见的跨领域名家,被誉为“东京达?芬奇”“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他出生于建筑世家,其家族在日本建筑界具有崇高地位。1967年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毕业,70岁时取得“艺术博士”称号。创办物学研究会,是“K”家居品牌创始人。现任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日本文化设计论坛理事及总干事、日本设计委员会理事等要职。曾获27次德国iF设计金奖(iF Design Award)、31次日本优良设计大奖 (Good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设计奖(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奖等。许多系列作品被丹佛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目录

序 言

V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VI 既并列又互补的八个关键概念

1 一期一会

2 细节中体现整体

7 原始的身体感觉

9 内与外的同质性

10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15 描绘城市从室内开始

16 情感与羞耻心的关系

20 日本的民主主义

22 万神

26 绝对与相对

29 平面的组织

34 大脑与互联网

37 风神与雷神

II

42 气与气场

48 柱子是气场建筑

52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56 由气场营造的日本建筑

60 气场与间

64 阴阳

67 并列的细节

71 力学的空间

72 间的妖艳

76 隐秘是花

82 秘与间,或留白

84 逆光让阴翳彰显华丽

86 “秘”中期待

90 还原真我

93 素材与造型

97 一张折纸

103 原型

III

110 对大自然的绝对信赖

112 融通无碍

116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

120 转化

128 与西方完全相反的审美意识

130 过人的技术

133 序破急·守破离

137 破灭与秩序

总 论

144 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什么

144 感觉的反衬

145 感觉的支配

147 民主的主张

148 自我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149 无政府状态

150 女性的秩序感

151 为了美而活着

153 结 语

156 译后记

…………………………………………………………………………………………………………………………………………………………………………………

编辑推荐

★对日本设计深入、全面、富有个性的设计思考文集:日本设计的精髓不止于平面,小到文具、桌椅,大到庭院、民居,物体与空间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黑川雅之的设计思想深刻影响了隈研吾、原研哉、深泽直人等著名设计师,是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被世人赞誉为“东方达?芬奇”。黑川雅之的设计作品蕴含了东西方审美,杂糅高贵、欲望和死亡,以及深邃的禅味,令人再三回味。

★溯源日本设计的本质,日本设计背后有什么底蕴在支撑?与中国文化有什么暗藏渊源?《设计与死》由表及里,将这些问题娓娓道来。

名人推荐

这部关于产品制作的哲学著作,是奉献给所有那些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有志于进行创造的设计师们。读着这本书,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黒川雅之的生死感悟。一定要抓紧时间!在有生之年,读懂这本书,悟透这本书!想到死亡,更加珍惜生命。黑川先生这种纯洁的创作意愿,带给我们勇气,鼓舞我们前行。

——小山薫堂 ,《入殓师》编剧、熊本熊形象创造者

目录

目 录

设计,唯有从独特的“自我”出发,方能与他人产生真切的共鸣

内行要按自己的想法做设计

学习与创作,如同“呼吸”一般

全无秋意的秋日里,对日本审美意识的一点思考

归根结底,建筑也好,设计也罢,都是“爱的问题”?

寻美人生,如同羁旅

不懂DESIGN 的设计师,也做不了design

我摄影时,并没有拍摄“物体”

要活在“深不可测的恐惧”与“沸腾向上的生命力”的夹缝中

真想见见去世的朋友

“生命”这种现象,必定是宇宙的某个“特异点”

命运与偶然,因“祈祷”合为一体

渐渐地,我看清了死亡的本质

广泛涉猎各种领域,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组建小规模团队展开创作

简洁明了,创办以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命名的公司

为了摆脱OEM 模式,需要崭新的产品制造组织结构

设计师也要“做东西”

对匠人的感受力心怀憧憬,却求而不得

设计师要成为产品的监制

思考“死”,便会更加珍惜“生”

我做了一只镶金箔的盘子

做东西,其实是“还原气息”

“杂”之中包含的混沌性

断然拒绝登上顶点之后,便不断衰退下滑的人生

个人意识的觉醒,才是环保的起点

物,是作品,是商品,是工具,也是环境

何谓制作

逆向思考,才能领悟重要的道理

对人通融,为己守矩

耐心等候中国的成长发展

死去,便是消失

丢掉“计划”这个属于20世纪的协调性概念

为自己的观点署名,光明磊落地发表

人之生死,如同呼吸

金钱,越追越逃

真有灵魂存在吗

聆听美的言语

欲求固然重要,成为欲求的对象同样重要

站在政府的角度,培养一种注重投资效果的风气

椅子,是一种建筑

我对“极乐净土”这个词深感震撼

活着,也是为了美

专业人士背后的业余精神

人类或许会因为文明的高度发达,迎来自身的毁灭

不足是缺陷,过之犹不及

身体之美

非连续的连续性

手与脚,皆受躯体的支配

持续发展,源自死亡这一伟大机制

设计物体造型时,我早已对其触感了然于心

又一位友人离世了

“死”这个字在封面上旋转翻滚

我只是想要去创造

人,因为想要创作而创作

补 记

…………………………………………………………………………………………………………………………………………………………………………………

编辑推荐

"★ 日本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建筑设计文化集,理解日本建筑及民族审美文化的通识读本。 

★ 揭开日本建筑中蕴藏的东方文化韵律,剖析日本民族对生命与自然之关系的哲思。

★ 以日本历史文化的视角欣赏日式民居、茶室、庭园的构造与布局,领略其中深蕴的“侘寂”“幽玄”“物哀”等日本独特审美文化。

★ 日本建筑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人类造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如同鸟兽筑巢一般的野性本能。——黑川雅之

目录

第一章 建筑与自然

东亚是否存在审美意识 

摆脱西方思想 

建筑的起源 

心灵的建筑 

日本建筑的“流”与“淀”

先依存后飞跃 

第二章 逆转思维

细微之处包含整体 

委身于偶然 

原状为最 

诱发偶然 

沉溺于依存后的展翅飞翔 

第三章 亚洲的时代

东亚文化圈 

东亚的审美意识 

全球化时代 

中国和日本相互依存 

第四章 生命的引擎

缺失感培养自发性 

不安和依存点燃生命的引擎 

好奇心、愿望及行动力 

依存是实现自我的跳板


建筑的另一种可能:穿越时空的结构与意义 本书并非聚焦于黑川雅之先生对日本建筑美学和设计哲学的深入探讨,而是以更宏大、更具普适性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进程中,建筑如何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社会结构、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变迁。我们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未来的构想,探讨建筑实践中那些未被充分言说的隐秘力量。 第一部分:结构的原初与演化——从蛮荒到理性之塔 本部分将完全避开当代日本建筑的特定语境,转而深入探讨建筑形式的起源性逻辑。我们将追溯人类最早的庇护所——洞穴、茅草屋、石砌结构——的建造动机。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需要,更是对“界限”的第一次哲学确立:内部与外部、安全与危险、自然与人造的对立与统一。 技术与材料的极限测试: 我们将详尽分析不同文明在特定材料限制下所达成的工程奇迹。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群落所体现的超大型物质组织能力,其核心在于对人力、资源和时间尺度的无情掌控,而非仅仅是审美。我们将分析罗马混凝土的配方秘密及其对帝国扩张的结构支撑作用,以及哥特式大教堂中飞扶壁系统的力学革命如何解放了墙体,使其成为承载光线和叙事的媒介。这些案例将着重于纯粹的结构效率和工程伦理,而非其地域性的美学符号。 秩序的建立与象征的权力: 建筑如何从生存工具升华为社会阶层和信仰体系的具象化?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人字形塔庙(Ziggurat),它如何通过垂直性的提升,体现了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紧密耦合。再进一步,分析古希腊神庙的模数化与黄金分割的应用,这不是一种“自然崇拜”的感性表达,而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数学化编码尝试,是人类企图用理性工具去框定无限的努力。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裂痕——功能主义的乌托邦与反思 本章节将聚焦于工业革命后,建筑如何应对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和新的社会需求,并批判性地审视20世纪初以来的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及其带来的后果。 效率至上的悖论: 我们将剖析勒·柯布西耶“机器是住宅”的宣言,将其置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重点在于分析功能主义在实践中如何牺牲了地方性、个体记忆和材料的触感,以追求一种全球通用的、可复制的效率。我们将深入探讨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背后的纯粹主义倾向,以及它如何最终导致了建筑表皮与内在肌理的疏离。 城市作为失控的系统: 本部分将通过对20世纪中后期“城市重建”项目的案例研究(例如后来的巴西利亚或某些美国大型公共住宅项目),来揭示整体规划(Master Planning)的失败。我们关注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是当理性化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介入到复杂、流动的城市生活之中时,所产生的社会隔阂与空间异化。这部分将关注建筑如何“失败”地适应了人类的居住需求,而非如何成功地体现了某种设计哲学。 第三部分:材质的本体论——材料的内在语言与触感记忆 本节完全摒弃风格和形式分析,转而探讨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历史承载和感知经验,即建筑的“物质本体论”。 石头、木材与混凝土的“记忆”: 我们将研究不同材料在时间流逝中所展现的衰变美学。例如,未加修饰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如何记录每一次浇筑的痕迹、模板的纹理,乃至气候的侵蚀。我们将探索木材(如旧谷仓的梁柱)如何通过时间的氧化和昆虫的侵蚀,积累出一种不可复制的触觉历史。这是一种对“新”的膜拜的反叛,是对材料在自然界中存在状态的尊重。 光影的物质性: 我们将分析光线作为一种“非物质材料”是如何被物质结构所塑形和捕捉的。这不是关于如何用窗户“美化”室内,而是关于如何通过墙体的厚度、开口的角度以及材料的反射率,来控制光线的能量和密度。我们将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例如中世纪修道院的幽暗)中,光线被刻意“压抑”的宗教目的,以及现代建筑中如何利用漫射光来消除阴影,追求一种均匀、平坦的视觉体验。 第四部分:超越边界——建筑与环境的动态交互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超越“建筑融入环境”的陈词滥调,深入探讨建筑如何主动地参与和重塑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与感知场域。 动态界面与气候响应: 我们将考察那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构策略,例如利用风的动力学原理进行自然通风的古代塔风房,或者使用双层表皮来调节热桥效应的现代建筑。这里的核心概念是“呼吸的建筑”,即将建筑视为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恒温的盒子。 感知场域的重构: 最后,我们将探讨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序列(Sequence of Spaces)来导引观看者的身体经验和心理预期。通过对连续空间、突然的视野开阔或局促的过渡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建筑如何像音乐或叙事一样,控制着时间在空间中的流动感。这是一种关于“如何行走其中”的结构哲学,完全独立于任何特定的文化风格,而是关于人类身体与三维空间互动的普遍规律。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关于建筑本质的、去地域化的分析工具,探讨结构、材料、时间和人类经验这四大支柱,它们如何共同编织出人类文明的物质史诗,而避开了对特定设计师个人风格的详细阐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那种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美,就已经足够让人欣喜。我尤其喜欢《设计与死》这本书,黑川雅之先生在这本书里探讨的不仅仅是设计本身,更是将设计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之中。读完之后,我深深地被他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所折服。他并没有直接给出设计法则,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去理解设计是如何服务于人类生存的根本需求,甚至是应对我们最终的归宿。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使得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形体组合或功能优化,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过程的尊重。我常常在思考,我们身边那些伟大的设计,是否都蕴含着对生死的深刻理解?黑川先生的观点,无疑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品味设计,让我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能够更加关注那些超越形式的、触及灵魂的东西。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当下,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忽略了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以及对“终结”的思考?这是一种沉重的思考,但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它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依存与自立”这个主题,在《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体现。黑川雅之先生通过对日本传统建筑的剖析,揭示了日本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微妙而又和谐的关系。我一直觉得,日本的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体。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相互依存之上。一方面,建筑依附于自然,顺应地形、气候,吸收自然的元素;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精巧的设计,实现自身的独立和完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驾驭”自然,将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缘侧(Engawa)”的设计,它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居住者能够在享受私密空间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外部自然的气息,这种“既在又不在”的状态,正是日本人对“依存与自立”的精妙诠释。这本书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何日本的建筑能够如此富有生命力,并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书。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启发是,真正的设计,是触及人内心深处需求的,它不仅仅是满足表面的功能,更是在于它如何与人的情感、文化、甚至是生存的哲学建立联系。黑川雅之先生的“设计系列”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术语去包装,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极具穿透力的语言,引导我们去思考设计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读《设计与死》,我开始理解设计在面对生命无常时的责任;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我得以窥见一种深邃而内敛的东方美学;而《依存与自立》则让我看到建筑与自然之间那种动态的平衡。这三本书,就像是三面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设计的多重面向,也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教会我,优秀的建筑和设计,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好看,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能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视野,让我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日本独特美学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日本的文化和设计情有独钟,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精致和深邃。这本书以“八个审美意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这些意识是如何渗透到日本的艺术、建筑、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被“寂寥(Wabi-sabi)”和“幽玄(Yugen)”这两个概念所吸引。前者教会我欣赏不完美、不恒久中的美,后者则让我体会到含蓄、深邃、难以言说的意境。黑川先生用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阐释,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审美意识的脉络。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所见的很多事物,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哲学思考。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那种“侘寂”的美,去体味那种“幽玄”的意境。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审美体验,也让我对文化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黑川雅之先生的“设计系列”,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场所精神”。无论是《设计与死》中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还是《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对独特文化基因的挖掘,抑或是《依存与自立》中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设计应该根植于特定的“场所”,并与该场所的精神内核产生共鸣。他并非教导如何去“创造”新的形式,而是强调如何去“发现”和“表达”隐藏在场所中的本质。这种“场所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到微观的材质选择,都透露出设计者对环境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理解。读完这套书,我不再仅仅将设计看作是技术和美学的结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环境、与文化、与人类存在方式深度对话的过程。我开始尝试在我的日常观察中,去捕捉那些“场所精神”的痕迹,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是一种非常“慢”的设计哲学,但也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设计哲学,它让我们重新思考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