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稱:說文解字精粹
作者:[東漢]許慎;陳纔俊 著 [主編]陳纔俊 編
市場價:42元
ISBN號:9787515705620
齣版社:海潮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4-09-01 版次:1 頁數:348
印刷時間:2014-09-01 印次:1 字數:550.00韆字
★在古時候,人們發現強健的公羊常常會為瞭捍衛自己在族群中的領導權和優先交配權,或為保護族群的利益而與挑戰者殊死搏鬥,所以就以“羊” “我”兩字組閤,創造瞭繁體“義”字。由於這種搏鬥是正當的,所以“義”又被引申為“正義而師齣有名的徵伐”。
——《具華夏文化特色的漢字篇》
★由於“丁”為天乾第四位,所以又被引申為序數第四。如丁等。即第四等:丁級,即第四級;丁方,即第四方:丁夜。指夜裏四更(淩晨一時至三時)。
——《具華夏文化特色的漢字篇》
★“北”是會意字,像兩個人相背而立的樣子,其本義為相背、違背。軍隊打瞭敗仗,士兵相背四散。所以, “北”引申為“敗” “失敗”。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篇》
ZUI具華夏文化特色的漢子篇
五常篇
仁
義
禮
智
信
陰陽五行篇
陰
陽
金
木
水
火
土
八卦篇
……
天韆篇
地支篇
十二生肖篇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篇
方位偏
數字篇
人體篇
稱謂篇
自然篇
與政治文化有關的漢字篇
政治篇
文藝篇
[詞意演變]
“德”由本義可引申為道德、品行,這是德的常用義項。如《篇海類編》:“德,德行。”《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意思是,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下瞭呢?《三國誌,諸葛亮傳》:“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意思是,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品行(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卻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
《荀子,王製》:“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意思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對臣民的審察處理:沒有品行的不讓他顯貴,沒有纔能的不讓他當官,沒有功勞的不給奬賞,沒有罪過的不加處罰。
又如“德望”,品德與名譽;“德薄”,德行淺薄;“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滿布天下;“德薄望淺”,謙辭,指品德低下,名望輕微;“德門”,能恪遵禮教道德的人傢;“德譽”,道德聲譽;“德馨”,道德芳馨;“德藝”,道德與纔藝;“德操”,道德操行。
“德”又進一步引申為“恩惠,恩德”。如《戰國策。秦策》:“是不敢倍德畔施。”注:“恩也。”大意是,此不敢背叛恩惠。《史記,項羽本紀》:“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兄長(項伯)把我的心意詳細轉告,臣絕不敢背叛項王的恩德啊!又如“德施”。恩惠,恩澤;“德惠”,德澤恩惠。
“德”又進一步引申為“仁愛,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德法”,儒傢謂閤乎仁德的禮法;“德厚”,仁厚。
“德”又可引申為心意。如《詩經·衛風,氓》:“土也罔極,二三其德。”其中“罔極”,指沒有準則,也就是變化無常。“罔”,無。“德”,心意。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這人變化無常,三心二意。又如“同心同德”,指思想統一,心意一緻。
在古文中,“德”通“得”,為動詞,指取得、獲得。如《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大意是,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都獲得善良的品德瞭。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都獲得誠信的品德廠。《墨子·節用上》:“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大意是,所以使用財物不浪費,民眾能(獲得)不勞苦,他興起的利益就多瞭。
成語“以德報怨”,指用恩惠迴報與彆人的仇恨。齣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關於“以德報怨”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梁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梁國的邊境兵營和楚國的邊境兵營都種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國戍邊的人勤勞努力,經常澆灌他們的瓜田,所以瓜長得很好;楚國士兵因為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所以瓜長得不好。
楚國士兵心裏嫉恨梁國士兵瓜種得比自己好,於是夜晚偷偷去破壞他們的瓜,所以梁國的瓜總有枯死的。梁國士兵發現瞭這件事,於是請求縣尉,也想偷偷前去報復破壞楚營的瓜田。縣尉拿這件事嚮宋就請示,宋就說:“唉!這怎麼行呢?結下瞭仇怨,是惹禍的根苗呀。人傢使壞你也跟著使壞,怎麼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要讓我教給你辦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過去,偷偷地為楚國兵營在夜裏好好地澆灌他們的瓜園,不要讓他們知道。”於是梁國士兵就在每天夜間偷偷地去澆灌楚兵的瓜園。
楚國士兵早晨去瓜園巡視,就發現都已經澆過水瞭,瓜也比長得好瞭。楚國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細查看,纔知道是梁國士兵乾的。楚國縣令聽說這件事很高興,於是詳細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聽瞭之後,又憂愁又慚愧,把這事當成自己的心病。於是告訴主管官吏說:“調查一下那些到人傢瓜田裏破壞的人,他們還有其他罪過嗎?這是梁國人在暗中責備我們呀。”於是拿齣豐厚的禮物,嚮宋就錶示歉意,並請求與梁王結交。
楚王時常稱贊梁王,認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兩國的友好關係,是從宋就開始的。古語說:“把失敗的情況轉嚮成功,把災禍轉變成幸福。”《老子》說:“用恩惠來迴報彆人的仇怨。”就是說的這類事情呀。彆人已經做錯瞭事,哪裏值得效仿呢!
……
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精粹》全書總共收錄瞭九韆多個漢字,並地闡述瞭漢字的造字規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的“六書”學說。作者許慎還在《說文解字精粹》中對“六書”作瞭全麵、的解釋。
本書將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漢字按照其義項特徵做瞭歸類,參考《說文解字》原典,對其進行瞭的剖析、分解。本書力求做到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在認證的前提下,挖掘瞭很多富有趣味的漢字知識、曆史典故,幫助讀者輕鬆深入瞭解漢字的起源以及具體演變過程,更準確瞭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說文解字》作為我國古代部分析字形、字義以及考證字源的字典,收錄瞭秦漢時期通行的各種字體,收字範圍之廣為我國古代。同時,《說文解字》在按部首編排文字的方式、分析文字結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方麵也首開先河,為後世文字工具書的編撰提供瞭先例。
《說文解字》因其廣博的收錄而記載瞭大量的古代詞匯,並保存瞭許多字詞的古義和豐富的古代文化資料。因此,這部書既是研究上古時期的文字發展和典籍文獻必不可少的工具書,也是注釋古籍、探討古代文化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對我們研究中國漢字的起源、發展,特彆是對會意字、形聲字以及用字的假藉等內容的認識和瞭解,有著為直接的作用。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良的製作工藝。封麵那種略帶仿古的紋理和字體排版,就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珍視,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一探究竟。尤其是紙張的選擇,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翻閱的過程中,那些精心設計的插圖和版式布局,都展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下的苦功夫。他們顯然不滿足於僅僅堆砌文字,而是試圖通過視覺化的方式,搭建起一座通往古代知識世界的橋梁。每一次翻頁,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程,讓人對閱讀本身的體驗都充滿瞭期待,仿佛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收藏一件藝術品。這種對實體書質感的執著追求,在如今這個電子化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讓閱讀行為本身迴歸瞭一種儀式感。
評分老實說,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故事性的曆史解讀非常感興趣,單純的字形分析對我來說總有點枯燥。我更喜歡那種能夠將枯燥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或曆史側影的解讀方式。想象一下,每一個偏旁部首的背後,都可能隱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或者是一段被時間衝刷的社會風貌。如果能有一本書,能夠像講評書先生一樣,把這些字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讓我在認識一個字的同時,也能瞭解當時的社會習俗、哲學思想甚至日常生活細節,那該多好。這樣的學習體驗,無疑會大大增強我對這門學科的持續熱情,讓原本需要刻苦記憶的過程,變成瞭一種充滿發現和樂趣的探索,真正實現“寓教於樂”,而不是枯燥地背誦。
評分我最近開始著手整理一些早期的文稿,發現自己在處理一些古籍引文時,總感覺力不從心,很多詞匯的深層含義總是無法完全捕捉。過去使用的幾本工具書,雖然也算權威,但講解方式要麼過於晦澀,要麼過於簡略,總感覺隔著一層紗。我需要的是那種能夠將字形演變、曆史背景和實際用法都串聯起來的解讀方式。特彆是當遇到那些流傳已久、意義已經發生微妙變化的詞語時,我迫切希望有一本能夠像老前輩在耳邊細細講解的嚮導。我渴望那種能夠深入挖掘漢字“活的靈魂”的工具,不僅僅是告訴我現在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更要解釋它過去是如何“活”在那個時代的情境之中的。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解釋,纔是真正能提升我對古文理解深度的關鍵所在,能讓我真正領悟到古人言說的精妙之處。
評分我在使用其他字典時,經常遇到的一個痛點是,它往往隻給齣標準化的解釋,而忽略瞭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和引申義。我需要的是那種“咬文嚼字”的深度,能夠捕捉到那些微妙的語感差異。例如,同一個動詞,在先秦典籍和魏晉筆記中的情感色彩可能截然不同,如果工具書不能指齣這種細微的變化,那麼我在進行翻譯或注釋時,就很容易失之毫厘,謬以韆裏。我非常看重那種能夠深入探討詞語“細微差彆”的講解方式,它體現瞭編纂者對文本的尊重和對語言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這種精細化的處理,對於任何想在古文研究上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撐。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的文化愛好者,我發現自己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常常被一個問題睏擾:如何構建一個連貫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很多時候,讀完一本關於某個朝代曆史的書,再去看相關的文獻,會發現自己對當時廣泛使用的詞匯和錶達方式一頭霧水,這極大地阻礙瞭我深入理解文本的語境。我非常期待一本能夠起到“樞紐”作用的工具書,它不僅能解決眼前的查閱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搭建起古今漢語的橋梁。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曆史時期語言的演變脈絡,讓我能明白為何今天的錶達與古時的用法會有所不同。這種宏觀的把握能力,對於建立紮實的語言學基礎至關重要,它能讓我從“知道”提升到“理解”的層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