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骨盆完全指南 竹內京子 岡橋優子 楓葉社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 骨盆完全指南 竹內京子 岡橋優子 楓葉社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骨盆
  • 解剖学
  • 生理学
  • 女性健康
  • 孕产
  • 产后恢复
  • 理疗
  • 康复
  • 医学科普
  • 港台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拓特出版社
ISBN:9789866033674
商品编码:2885844090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骨盆完全指南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09/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603367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88頁 / 18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網站讀者四顆星好評!
全書以3D CG彩圖呈現一看就懂的「動態解剖學」+ 真人示範的「骨盆調整運動操」詳細教學!
由解剖學教授X專業運動指導教練 聯合執筆!

骨盆位於身體的核心位置,因此即使在解剖學上的角度來看,骨盆只有四塊骨骼,卻左右了80條的肌肉,骨盆的平衡、姿勢,對於全身都有非常關鍵性的影響。

本書特別邀請到日本解剖學專科教授竹內京子、以及專業的運動指導教練岡橋優子共同執筆,前半部以大量的3DCG彩圖,搭配細膩而深入的講解,讓讀者了解與骨盆相關的各種知識、骨盆對身體的重要性,並更確實掌握日常生活中每個動作對骨盆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提醒自己如何避免錯誤的姿勢,常保優美姿態,維護身體的靈活度與健康。

後半部則是請岡橋教練設計了許多簡單易學又不費時的「骨盆運動」組合,內容包括了「放鬆舒緩」、「拉筋伸展」與「強化訓練」,顧及運動時各個需要注意的層面。*後,本書更按照不同的目的,如:塑身、肩頸痠痛、產後問題……,分別設計了*適合的運動組合,只要遵照當中的指示,持續每天進行5分鐘,輕鬆改善各種惱人的身體問題。

在風靡骨盆枕運動的同時,透過《骨盆完全指南》真正瞭解骨盆的構造、正確保養骨盆,傾聽身體的聲音,一起讓身體變苗條、變健康、變美麗!

本書特色

★ 瞭解骨盆,是善待自己身體的第*步!
尤其對於女性而言,在面臨空前的「骨盆熱潮」之際,正確認識與骨盆連結的肌肉群與鍛鍊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識!

★ 三階段:「放鬆」、「伸展」、「強化」
骨盆調整運動的首要目標,就是讓骨盆肌肉恢復柔軟度、提升收縮力,消除因骨盆歪斜與鬆弛而引發的各種不適症狀,回復正常身形。

★ 針對不同目的,設計20種全方位骨盆運動組合!
不管是美姿、塑身、緊實肌肉、改善疼痛問題,每天只要5分鐘,一點一滴地、慢慢感受自己身體的改變,與惱人症狀說Bye-Bye!

作者簡介

竹內京子 Takeuchi Kyoko

帝京平成大學人類照護(Human Care)學部柔道整復學科教授(兼任),帝京平成大學大學院健康科學研究科教授。

東京教育大學體育學部健康教育學科畢業後,繼續升學同大學大學院(研究所)體育學研究科,取得碩士頭銜(健康教育學專攻應用解剖學專修),隨後跟隨留學外國的丈夫一同赴美。度過1年的留美生活後,回到日本,擔任防衛醫科大學校解剖學(現為再生發育生物學)講座助理、指定講師,*後到達現任職位。博士(醫學)、體育學碩士、體學學士。

岡橋優子 Takahasi Yuko

以生活健身為目標提倡各類女性保健,涉及範圍包括產前產後、更年期、乳癌手術照護等等;此外特別投注心力推動支持女性醫療的「快樂骨盆底肌肉體操:排泄失禁防範體操(□□□□□□體操)」。有限公司ASUKA董事。NPO法人smile-body代表。早稻田大學運動學科兼任講師。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Health Fitness專家。日本Fitness協會總監。

目錄

2 前言

第1章 構成骨盆的骨骼
10 骨盆的位置
12 骨盆的形狀
14 髖骨
16 (骨氐)骨、尾骨
18 骨盆的連結部位
20 脊椎的連結部位
21 腿部的連結部位
22 骨盆的性別差異
24 骨盆的演化
26 骨盆與重力
28 專欄:年齡增長,腳也會跟著變長?

第2章 構成骨盆的肌肉
30 骨盆內的肌肉:髂腰肌
32 骨盆外的肌肉:臀肌
34 骨盆外的肌肉:迴旋肌群
36 大腿肌肉:前側
38 大腿肌肉:後側
40 大腿肌肉:內側
44 背部肌肉:背部淺層肌肉(背淺肌)
45 背部肌肉:背部深層肌肉(背深肌)
47 腹部肌肉:上腹.下腹肌群
48 腹部肌肉:側腹肌
50 骨盆底的肌肉
52 骨盆底的肌肉:骨盆隔膜
54 骨盆底的肌肉:泌尿生殖膈
56 骨盆底的肌肉:括約肌.勃起肌
58 專欄:透過儀器觀察骨盆底肌肉的動作

第3章 骨盆的動作
60 骨盆如何進行動作?
64 骨盆的基本動作
70 骨盆底的動作
72 骨盆內關節的動作
74 骨盆底與呼吸
76 骨盆與步行動作
78 骨盆與運動表現

第4章 了解骨盆的必備基礎知識,常見的疑問與誤解
82 何謂骨盆「歪斜」?
84 骨盆歪斜會造成什麼問題?
86 骨盆歪斜與身體症狀的關係
87 何謂骨盆「鬆弛」?
88 骨盆底的衰弱與尿失禁
90 (骨氐)髂骨關節會移位嗎?
92 骨盆會打開、閉合嗎?
93 骨盆也會像肩頸、腰部一樣,產生「凝滯僵硬」的問題嗎?
94 骨盆與姿勢
96 日常生活習慣導致的骨盆歪斜
97 檢測你的骨盆是否有「歪斜」與「鬆弛」
98 只要矯正骨盆的歪斜,代謝就會上升,而且還能控制過剩的食慾?

第5章 改善骨盆歪斜、鬆弛--骨盆調整運動
100 何謂骨盆調整運動?
102 改善骨盆歪斜的運動

改善骨盆歪斜 放鬆--107
108 髖關節放鬆
110 背部與體側放鬆
112 骨盆放鬆
114 專欄:即使沒有骨盆歪斜問題,還是要多做「骨盆調整運動」對身體比較好?

改善骨盆歪斜 強化--115
116 腰背部肌肉強化
118 腹肌強化
126 體側肌肉強化
127 髂腰肌強化
128 外旋肌強化
129 內收肌強化
130 外展肌強化

改善骨盆歪斜 拉筋伸展--131
132 腰部拉筋伸展
137 髂腰肌拉筋伸展
138 體側拉筋伸展
139 外展肌拉筋伸展
140 體側與外轉肌的複合拉筋伸展
141 外旋肌拉筋伸展
142 膕旁肌拉筋伸展
144 其他髖關節周圍肌肉拉筋伸展
146 強化&伸展綜合運動

改善骨盆鬆弛 骨盆底運動--147
148 骨盆底運動
150 感覺骨盆底的收縮
153 利用健身球感覺骨盆底的動作
154 透過呼吸感覺骨盆底的動作

第6章 骨盆調整運動(依目的分類)
156 美化姿勢
157 駝背
158 肩頸僵硬痠痛
159 四十肩.五十肩
160 腰背部疼痛
161 腰(骨氐)部位疼痛
162 髖關節疼痛
163 膝蓋疼痛
164 O型腿
165 X型腿(內八字)
166 水腫
167 四肢、身體冰冷
168 生理不順
169 生理痛
170 塑身∕大腿
171 塑身∕小腹
172 生產後的體型雕塑∕腹部
173 產後的體型雕塑∕腰部周圍
174 尿失禁∕生產後
175 尿失禁∕老化
176 日常生活中保持骨盆端正的10條守則

附錄
178 身體的動作(圖解)
180 骨盆相關肌肉一覽
186 骨盆調整運動一覽
189 參考文獻


人体解剖学与运动科学的深度探索:基于经典力学的视角 书名:《运动生物力学基础与人体结构优化策略》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其与结构解剖学的紧密联系,旨在为运动科学、康复医学、物理治疗及专业体能训练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和深度爱好者提供一套严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分析工具。我们摒弃浮泛的运动技巧指导,转而深入探讨驱动人体运动的深层物理规律,重点剖析骨骼、肌肉、关节系统在承受负荷、产生力和传递能量时的力学行为。 全书结构清晰,循序渐进,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物理学概念引入到复杂多关节运动分析的完整流程。 第一部分:生物力学基础概念与测量方法 本部分首先建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详细阐述了应用于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静力学(平衡、力矩、应力、应变)和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功率)。特别强调了如何将这些宏观力学原理转化为对人体内部作用力的理解。 随后,本书深入介绍了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测量技术。详细讲解了运动捕捉系统(光学与惯性传感器)、力板(Force Plate)的原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流程。对于骨骼系统载荷的评估,我们详细探讨了有限元分析(FEA)在生物力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学(如X射线、MRI)数据提取关键几何参数,为后续的力学建模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内容中包含对不同测量误差来源的批判性分析,确保读者能客观评价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第二部分:骨骼系统的结构强度与适应性 骨骼不仅是支撑结构,更是动态适应环境载荷的活性组织。本章以材料力学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骨骼组织(皮质骨与松质骨)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我们详细探讨了骨骼在承受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切力时的失效模式,特别是疲劳断裂和蠕变现象在长期运动应力下的表现。 重点分析了 Wolff 定律的现代诠释,即骨骼的形态和密度如何根据机械负荷的模式进行实时重塑。书中通过对长骨(如股骨、胫骨)的横截面形态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几何形状来最大化刚度并最小化材料使用,这对于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骨质疏松的干预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关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其功能受限于其解剖结构和承载能力。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之一,详尽解析了不同类型关节(球窝、铰链、平面关节)的运动自由度(DOF)。我们引入了欧拉角和四元数等数学工具,精确描述复杂三维空间中的关节运动轨迹。 在动力学层面,本书采用牛顿-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方法,对开放运动链(如踢腿)和闭合运动链(如深蹲)进行了详细的逆动力学分析。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关节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反推出作用于关节处的内力矩(Joint Moment)。这些力矩值是评估肌肉负荷和关节压力(Contact Pressure)的关键指标。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关节软骨的润滑机制和在不同负荷下的流体力学行为。 第四部分:肌肉系统的收缩机制与力学模型 肌肉作为人体的“主动执行器”,其力学输出是生物力学分析的焦点。本书首先回顾了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的生化基础,随后重点转向宏观力学建模。 我们详细介绍了 Hill 三元素模型(活性元件、外源性串联粘滞元件、外源性并联弹性元件)的数学表述及其在模拟不同收缩模式(向心、离心、等长)下的应用。书中探讨了力-速度关系和力-长度关系在实际运动中的动态变化,强调了肌腱的弹性储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即“肌腱牵张反射”在提高运动效率中的贡献。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多关节协同运动中,肌肉间力矩传递(Moment Sharing)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肌电信号(EMG)来佐证力学模型的预测。 第五部分:步态与姿态控制的生物力学解析 步态分析是评估神经肌肉功能和诊断运动障碍的重要手段。本部分将前述的基础理论应用于最常见的人体运动模式——行走和跑步。我们采用“理想弹簧质量模型”(Spring-Mass Model)来描述跑步过程中的能量循环和效率,并结合足底压力分布图,分析行走周期中足部各区域的力学载荷转移路径。 姿态控制部分则侧重于平衡的维持。通过对人的质心(Center of Mass, CoM)和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的动态关系分析,我们探讨了人体如何利用踝关节、髋关节和躯干的微小调整来抵抗重力和外界扰动。书中详细阐述了“零力矩点”(Zero Moment Point, ZMP)在机器人学和仿生学中对人类稳定性的启示。 第六部分: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风险评估与干预 在理解正常生理运动的基础上,本部分探讨了生物力学因素如何导致或加剧运动损伤。我们针对常见的韧带损伤(如ACL撕裂)、肌腱病变(如跟腱炎)以及椎间盘劳损,从应力集中、疲劳积累和过度负荷的角度进行机制剖析。 书中引入了损伤阈值模型,解释了在急性负荷下,组织所承受的应力何时超过其屈服极限。同时,本书也提供了一系列基于力学原理的干预策略,包括:通过改变运动模式(如降低着陆冲击力角)、调整支撑面刚度(如选择合适的鞋垫)以及通过特定抗阻训练来增强组织对特定载荷的抵抗力。最后的章节着重讨论了生物力学指导下的康复方案设计,强调个性化载荷处方的重要性。 读者对象 运动生理学家、物理治疗师、运动康复专家、人体工程学设计师、运动队体能教练、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及对人体运动机制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专业人士。本书要求读者具备基础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名字里带着“完全指南”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完全”这个词水分很大。但是这本《骨盆完全指南》在细节的深度和广度上,确实给了我一个惊喜。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生活习惯人群的考量。比如,它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讨论了久坐的办公室人群如何利用小工具进行微调,而不是要求他们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我特别喜欢它引入的“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平衡概念,很多其他书籍要么只强调柔韧性,要么只强调力量,但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两者缺一不可,并且教你如何科学地判断自己目前更偏向于哪一侧需要加强。我按照书中的自我评估工具测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某些关节活动度确实偏低,这解释了我为什么做某些拉伸动作时总感觉别扭。书中对呼吸与骨盆底肌群的关联讲解得非常到位,那种深层、缓慢的引导,让原本枯燥的呼吸训练变得有趣且有效。我已经坚持练习书里介绍的几个基础稳定动作两周了,虽然改变需要时间,但起码我现在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腹部深层肌肉的发力,这对于我之前一直困扰的下腹突出问题,绝对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对于追求精准训练和科学原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受慢性疼痛困扰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重建了我对“疼痛”的认知。过去我总认为疼痛是身体某个部位的故障,需要针对性地“修理”。但这本书引导我跳出了局部的思维定势,让我认识到骨盆作为一个力学枢纽,它的失衡会如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我的颈椎和膝盖。书中关于“代偿模式”的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为什么我即使努力锻炼了腿部,腿部依然容易酸痛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骨盆的代偿性稳定动作在作祟。作者非常温柔地引导读者去倾听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而不是一味地去“对抗”疼痛。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伸展和激活练习时所强调的“慢”和“觉察”。很多练习要求你花很长时间去感受一个动作的起始点和结束点,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追求快速完成次数的训练习惯。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理念,让我找到了真正放松身体的途径,而不是在运动中继续给自己增加压力。对于那些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效果不佳的慢性疼痛患者,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整体、更富同理心的视角,值得一读再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常年腰酸背痛的人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以前总觉得骨盆的问题离我很远,直到最近体态越来越差,坐立难安,才开始认真研究。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做得非常用心,完全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示了骨盆在身体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一开始我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但翻开后发现,作者对日常生活中哪些姿势会无形中伤害骨盆讲解得淋漓尽致,比如翘二郎腿的危害、坐姿的细微差别,这些都是我以前完全没注意到的生活细节。它没有直接给我一堆“你必须做什么”的死命令,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私人教练在耳边细语,引导我从根本上去理解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关于产后恢复的部分,虽然我不是产后人群,但其中关于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对改善我的长期肩颈紧张也有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明白如何通过日常的自我觉察来维护这个身体的基石。读完之后,我开始更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那种对身体有了掌控感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健身书都无法给予的。强力推荐给所有关注体态健康的朋友们,它远超一本“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你的骨盆和谐相处”的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绝对对得起它“指南”的称号,但它的叙述方式却出奇地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完全没有一般医学书籍那种沉闷感。我发现它在讨论一些比较复杂的生物力学概念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非常励志的故事或者作者的亲身感悟,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于“运动误区”的剖析。比如,很多健身爱好者盲目追求深蹲的深度,却忽略了骨盆在下蹲过程中是否处于中立位,这种对细节的苛刻要求,对于追求高质量训练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如瑜伽、跑步、普拉提)中骨盆姿态的细致分析,让我可以立即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运动中去,进行即时的自我校正。总结来说,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陪伴你长期实践、随时翻阅的案头手册。它不仅改善了我的身体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己的健康管理保持了一种持续探索的热情。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品质和装帧设计很挑剔的人,拿到这本港台原版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繁体字的阅读体验非常好,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硬生生的翻译腔调。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度依赖复杂的解剖图谱,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图和情景插画。比如,它用一个简单的剪影来展示“骨盆前倾”和“骨盆后倾”在视觉上的差异,这种直观的冲击力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更让我觉得实用的是关于日常用品的利用。书中提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办公椅坐垫,甚至包括睡觉时腿部应该如何放置才能减轻脊柱压力,这些都是我以前在其他专业书籍中很少能找到的“生活化”指导。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反而更像是一位体态顾问,随时在你身边提供帮助。我已经把书中介绍的几个舒缓小动作标记出来了,每次午休或感到疲劳时,就拿出来对照着做一遍,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易用性”是其最大的亮点,它成功地架起了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