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克平主编刘冰,林秦文,李敏本册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野外识别
  • 植物图鉴
  • 北京植物
  • 中国植物
  • 植物手册
  • 科普
  • 自然
  • 园艺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9807
商品编码:2891585503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马克平 主编;刘冰,林秦文,李敏 本册主编 定  价:6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587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59807 木本植物
叶针状或鳞片状
单叶
复叶
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
花黄色(含淡黄色)
镉射对称
花瓣四
花瓣五
花瓣六
花瓣多数
两侧对称
蝶形
唇形
有距
兰形或其他形状
小而多
组成头状花序
花白色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是针对植物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在野外考察、实习和旅游中的便利性和实用性需求,邀请各地植物分类学专家、特别是青年学者编撰一套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的口袋书,每册包括具有区系代表性的地区、生境或类群中的500~700种常见植物,每种精选原创美图加配精炼的文字描述,物种按照社会公众读者的习惯进行精心编排以便查找物种,为读者识别植物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检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博物图书。北京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69 科898 属2088 种及171变种和亚种。其中蕨类植物18科25属63种,裸子植物7科14属18种,被子植物133科720属1401种。本册精选北京地区常见植物127科565属1221种,每种配以生态照片、关键特征形态描述和相似种对照,详尽体现每个种的识别要点,可以为高校师生、社会公众认识和了解北京及华北地区野外识别植物提供参考。 马克平 主编;刘冰,林秦文,李敏 本册主编 马克平,男,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汉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刘冰,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在靠前、靠前杂志以靠前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8篇。主编《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册》,参与编写《金沙江河谷四川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彩色植物图志》、《亚洲植物保护进展报告2010》、《手绘濒危植物长编》等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专题项目各一项,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境外机构建设项目。
林秦文,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等

《华北地区植物图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广大植物爱好者、户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实用性植物图鉴。它系统性地收录了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南部等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常见野生植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易于使用的野外识别工具。本书的编写以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为出发点,力求在严谨的科学分类和命名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帮助读者认识和了解身边的自然。 本书的特色与亮点: 1. 区域聚焦,内容精炼: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本书精选了该区域内分布广泛、识别率高、与人类生活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野生植物,避开了专业性过强或分布极为特殊的物种,确保了内容的实用性和普适性。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让每一页都充实有价值。 2. 科学分类,条理清晰: 本书遵循现代植物学的主流分类系统,将植物按照科、属进行归类。每个科下又列出其代表性的属及种。清晰的分类体系不仅符合科学规范,也便于读者在野外遇到植物时,能够根据其主要特征(如花、叶、果等)快速定位到所属的科或属,从而缩小检索范围。 3. 图文并茂,识别直观: 这是本书最为核心的亮点。每一收录的植物物种都配有多幅高质量的实拍照片,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生长阶段(如幼苗、成株、花期、果期)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照片清晰、色彩自然,并辅以关键的识别特征标注。文字描述部分则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重点突出植物的外部形态,包括: 形态特征: 根、茎、叶(形状、边缘、排列方式、脉序)、花(颜色、形状、花瓣数量、雄蕊、雌蕊)、果实(类型、颜色、形状)、种子等。 生长习性: 生长环境(如山坡、林下、草地、水边)、高度、植株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 辨识要点: 提炼出最易于区分不同物种的关键性特征,帮助读者快速做出判断。 生态价值与分布: 简要介绍该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指示性、蜜源植物、食源等,并说明其在华北地区的分布范围。 人文用途(非重点): 在不干扰科学性前提下,对部分具有药用、食用、园林观赏等价值的植物进行简要提及,丰富读者的认知。 4. 详细的植物描述: 每个物种的描述都力求详尽,涵盖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例如,描述叶片时,会详细说明其形状(卵形、披针形、心形等)、边缘(全缘、锯齿缘、波状缘等)、表面(光滑、毛茸茸、有腺点等)、叶柄长短以及叶序(互生、对生、轮生)。描述花朵时,会关注其整体花形(辐射对称、两侧对称)、花瓣数目、颜色、大小,以及雄蕊和雌蕊的特征。描述果实时,则会指出其类型(蒴果、浆果、瘦果等)、大小、形状、颜色和成熟时间。这些细节的呈现,能够极大提高读者的识别准确性。 5. 专业的术语解释(附录): 为了方便初学者理解,本书在附录中提供了常用的植物学术语解释,如“披针形”、“掌状复叶”、“二歧聚伞花序”、“萼片”、“花瓣”等等。这些解释简明扼要,配以示意图,帮助读者扫清理解障碍。 6. 实用性强的检索工具: 除了按照科属的目录检索外,本书还可能配备索引,方便读者根据植物的俗名、学名进行反向查找,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 7. 适宜的出版规格: 本书的版式设计充分考虑了野外携带的便利性,选用耐磨损的纸张,印刷清晰,尺寸适中。色彩丰富,便于区分植物的细微差异。 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 自然爱好者与徒步爱好者: 无论是在公园散步、郊野徒步,还是进行户外探险,都能随手翻阅,增添一份对大自然的了解与乐趣。 学生(中小学、大学): 是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辅助读物,有助于将课堂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教师与教育工作者: 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 园林绿化工作者: 了解区域内常见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分布,有助于工作实践。 环保志愿者与生态调查人员: 为进行初步的植物调查和生态科普活动提供基础支持。 对植物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任何希望了解身边植物、提升自然认知能力的读者。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日益疏远。本书的出版,旨在 reconnect 人们与自然,通过学习和认识身边的野生植物,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热爱与保护意识。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窗口,引导读者用“心”去观察,用“眼”去发现,感受生命的力量与多样性。在掌握植物识别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一种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方式,让每一次的户外活动都充满发现的惊喜。 本书力求成为华北地区植物野外识别领域的标杆性读物,陪伴您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享受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全面性绝对是我见过最强的。我一直对北京的植物种类充满兴趣,但苦于没有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在野外实践的书籍。这本书则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它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科学,首先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比如,对于初学者,它提供了非常直观的识别指南,通过大量的精美插图和清晰的图示,能够快速定位到目标植物。更令我惊喜的是,它还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区分介绍,避免了误判。此外,书中对于植物的分布、生境以及在不同季节的表现都有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想要进行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植物时,还会提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动物,比如传粉昆虫、食果鸟类等等,这让我看到了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奇妙的共生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识别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北京生态系统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是一名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新北京人”,一直很想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绿色面孔”。平时在公园里、郊野远足时,看到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总想知道它们叫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之前也翻阅过一些园林植物的图册,但总觉得不够接地气,很多都是在温室里或者精心养护的花坛里才能见到的。这本书真的不一样,它聚焦的是“野外”和“常见”,这一点简直太棒了!它不会让你在辨认一个路边的野草时,还要费劲去找它在哪个温室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植物形态变化的描述,比如从幼苗到成熟,从春天开花到秋天结果,都提供了不同阶段的参考信息,这对于实际辨认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很棒,细节也看得清楚。我尝试着在户外对照着书中的图和文字来辨认,成功率非常高。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以前错过了太多身边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太贴心了!作为一名初学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动不动就冒出一堆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似乎深谙普通读者在野外识别植物时会遇到的实际困难。首先,它按照地理区域和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了划分,这一点非常实用。比如,我住在朝阳区,经常去奥森公园散步,书中关于城市绿地常见植物的介绍就直接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接着,它将识别的关键点提炼出来,用简洁的语言和醒目的图标来强调,比如“叶片互生”、“花瓣五枚”、“果实卵形”等等。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抓住核心信息。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植物“小故事”的内容,比如某些植物的民间用途,或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些细节让植物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鲜活的生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认植物,更是在教我如何“读懂”身边的自然。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北京郊野的那些野花野草充满好奇,但总是在它们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胡乱猜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博学多闻的老友,耐心地为我揭示了那些藏在草丛、山坡、路边的生命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险。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每一页,那些细致入微的插图,生动地勾勒出植物的形态特征,就连叶片的脉络、花瓣的边缘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文字部分更是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着植物的生长习性、识别要点,以及它们在北京这个独特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我在户外偶遇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时,可以迅速翻开它,对照着上面的信息,恍然大悟地喊出它的名字。这种“知识就在身边”的感觉,让我对即将到来的每一次户外活动都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植物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深入了解自然、守护自然的愿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知识空白。我一直是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周末去北京周边的山野里徒步。然而,每次看到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心里总觉得有些遗憾,好像错过了与它们深入交流的机会。这本书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的体验。它不像那种纯粹的学术性图鉴,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介绍植物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名和形态描述,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植物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生态习性。这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植物背后的人文价值和自然智慧。举个例子,书中讲到某种浆果时,会提到它曾经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这种信息让我对植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它让我明白,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