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
定价:98.00元
作者: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96330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推进科技金融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繁荣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理论体系,2013年4~12月,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科技金融(内刊)》编辑部,面向全国开展了首届科技金融征文活动。
此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机构、高等院校、金融与投资机构单位和个人的100余篇高质量文稿,主题涵盖了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实践探索与创新、国际科技金融理论新进展、科技金融案例研究等方面。
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本届征文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40余篇,奖若干篇。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编辑了获奖论文并出版了这本《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旨在增进研究观点互动,提高科技金融领域学术水平,推动我国科技和金融的深入结合。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朋友借助这个平台和机会,相互交流思想,汇集智慧,共商我国科技金融事业发展大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目录
综合
运用综合金融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对杭州“路衢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科技金融统计研究
科技金融的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融资约束、上市融资与研发投资——来自创业板企业的证据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及融资需求的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黏合方略
后金融危机情境下我国版权产业与金融业有机融合问题研究
关于科技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工作建议
市场竞争和资助对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比较分析
创业风险投资
创业投资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互动机制分析
试论新形势下国有创投机构的社会责任与投资策略
银行信贷
财政支持科技支行的杭州经验及启示——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调研报告
关于商业银行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业务的思考和建议
科技金融体系中的资源整合——以商业银行为视角的分析
基于需求驱动的科技贷款业务南京模式研究
科技银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支持的科技缓解科技型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
——以杭州市天使为例
开发性银行支持生物技术融资创新研究(节选)
科技推动商业银行转型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集中化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平台建设构想
基于利率定价理论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发挥专业优势,助推创新发展——关于科技银行发展的思考
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资本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债券市场结构演变趋势及我们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与我国场外市场的建设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新三板”建设
——以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科技保险
强化科技保险创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北京地区科技保险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科技金融平台
合芜蚌科技金融合作服务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搭建园区桥梁,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融合
——兼谈小额无抵押信用贷款的探索实践
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战争看未来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共享共建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互联网金融
众筹融资的法律分析与制度回应——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前瞻
在线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若干问题思考
基于服务主体的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比较及监管思考
互联和移动趋势下银行个贷系统建设研究
金融科技
大数据及在金融行业应用初探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大数据环境下银行数据分布与存储架构设想
可配置的境外核心业务系统探索与构建
ISO管理体系融合在银行IT变更管理中的实践
Hadoop在大数据分析应用中的实践
地方实践
拓展珠海市“四位一体”服务功能促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
新型农村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
科技金融、技术创新对南昌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分析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
科技型企业发展
争做科技金融的实践者和者
——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科技金融实务探索
济宁市科技金融实践探索与创新
其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场化融资路径研究
构建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国别风险指数期权体系
制度创新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
——贵阳市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制度安排
附录
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启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的兴趣,源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持续关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两者如何深度融合,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本书在2013年这个时间点出版,恰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科技金融问题的重视和初步探索。我注意到,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其作者背景十分多元,既有高校的知名学者,也有金融机构的资深人士,还有活跃在科技企业一线的创新者,这种跨界融合的视角,使得文集的观点更加全面和富有实践意义。读罢,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殷切期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例如如何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如何创新金融产品以适应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如何加强监管以防范潜在风险。这本书就像一个诊断报告,细致地剖析了当时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
评分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的书,书号是9787509633083,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虽然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并非直接为了深入研究科技金融这个领域,更多的是出于对当年国内学术界和业界思想碰撞的好奇,想看看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大家是如何看待科技与金融的交融。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这无疑为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封面上“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的字样,预示着这是一场集结了众多智慧的盛宴,涵盖了不同视角的观点和分析。我并没有急于翻阅具体文章,而是花了一些时间去感受这本书的整体氛围。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2013年中国科技金融领域的一些关键思考和探索。我开始想象,那些在各自领域耕耘的作者们,是如何将他们的洞察、经验和前瞻性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汇聚成这一册集子。这种集结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下的成果,更可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样本。这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科技与金融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一种集体记忆。
评分我发现这本《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2013年中国科技金融领域的思想动态和前沿探索。我被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所吸引,它们触及了当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例如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支持新兴科技产业的崛起,以及科技进步对传统金融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构思和写作时的那种澎湃激情和严谨态度。他们不仅在探讨理论,更是在分享实操经验,分析市场趋势,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预判。这种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群体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使得文集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我能想象,在2013年,当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无疑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引擎。这本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启迪,它让我对科技金融的复杂性、联动性和巨大潜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像一个复杂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一种声音,共同奏响了那个时代科技金融发展的乐章。
评分翻开《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我立刻被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和前瞻性思考所打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会议论文的汇编,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集中展示了2013年中国在科技金融这一新兴交叉领域内的探索与思考。我注意到,许多文章都聚焦于如何将金融的力量注入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从研发阶段的早期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市场推广,再到产业化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金融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同时,也有不少篇章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如何重塑金融业态,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风险控制、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读这些文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交流平台,听取着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他们的分析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战略性论述,也有微观的案例式解读,共同勾勒出了2013年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大致轮廓,以及其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这本书《首届全国科技金融征文文集(2013)》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那个年代,中国社会对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迫切需求和积极探索。翻阅书页,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气息,一种希望通过金融创新来驱动科技进步,进而实现经济腾飞的愿景。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侧重于宏观的政策导向,探讨如何营造更有利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有的则聚焦于具体的金融工具和模式,比如科技信贷、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等,分析其在支持科技企业成长中的作用;还有些作者则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审视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应对之策。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构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科技金融生态图景。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文章的实践性,它们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本书为我理解2013年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期,无数智慧的火花是如何在此交汇碰撞,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注入新的动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