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
定价:56.00元
作者:宋佩玉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76108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项目”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本书适合金融企业图书馆、综合性图书馆收藏。
内容提要
本书以近代(1847~1949年)外商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的实力消长为切入点,抓住重要银行、典型事件,采用全景梳理手法,探寻作为跨国企业的外商银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开拓海外市场,以及对近代上海乃至中国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
本文大体上运用史学研究方法,侧重于金融史与外交史、政治史研究相结合,以期在推动上海金融史研究的同时,亦能拓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视野。
目录
前言
一、相关研究现状
(一)一般货币金融史的研究
(二)有关外商银行的专题研究
(三)有关外商银行的史料汇编
(四)有关外商银行的论文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资料状况
章开埠初期外商银行在沪的发轫(1847~1860年代)
节外商银行进入中国的背景
一、东印度公司与代理行号的汇款体系
二、海外银行对东方汇兑体系的突破
第二节开埠初期上海外商银行的初型
一、多家银行的进入
二、金融风潮中的外商银行
第三节外商银行进入初期业务的拓展
一、汇兑业务
二、存放款业务
三、发钞业务
四、买卖银元、金条
第四节外商银行与华资金融机构的初步接触
小结
第二章“本地的银行”——汇丰银行设立及初期在沪活动(1864~1870年)
节汇丰银行设立的背景与挫折
第二节汇丰银行设立及上海分行的地位
第三节汇丰银行成立初期在沪活动
一、国际汇兑业务
二、存款业务
三、放款业务
四、发钞业务
小结
第三章外商银行对上海金融市场的渗透(19世纪70~80年代)
节贸易与金融环境的改变
一、交通方式和贸易方式的变化
二、国际银价下跌的影响
第二节19世纪70~80年代外商银行的发展状况
一、英资银行的更迭
二、法资银行的兴衰
三、德资银行的介入
第三节外商银行金融业务的拓展
一、国际汇兑业务
二、存款业务
三、放款业务
四、发钞业务
第四节与华资金融机构关系的增进
小结
第四章竞争·协作:多国银行的并立(1890~1914年)
节外滩银行的新格局
一、英资银行的变化
二、德资银行的嬗替
……
第五章三强鼎立:在沪外商银行的继续扩张(1914~1927年)
第六章外商银行在沪发展的停滞(1927~1937年)
第七章抗战时期的上海外商银行(1937~1945年)
第八章抗战后上海外商银行的衰落(1945~1949年)
结语
附录:近代上海外商银行设立概况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宋佩玉,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思想研究会理事,上海市钱币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2001~2004),经济学博士后(2006~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12~2013)。目前已独立出版著作2部,编著2部,参编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兼及中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题目《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在近代的飞速发展,而金融业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对于这段时期上海金融业发展脉络的认知空白。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外国银行是如何进入中国,又是如何在中国扎根、发展,乃至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的。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会深入剖析这些外商银行的经营策略、它们与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互动,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扮演的角色。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坐落于外滩的宏伟建筑,如今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关于资本、权力与文化交融的生动故事。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的金融脉搏,感受到人民币在中国土地上流转时的独特韵味?它又会如何展现外商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双刃剑”角色,是带来先进的金融理念和资本,还是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赖?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这本书的年代跨度也很有意义,从1847年到1949年,这几乎涵盖了上海开埠到新中国成立的整个近代史,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精华所在,而外商银行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它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海城市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读到《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旧上海的繁华景象,以及那些林立于外滩的异国建筑。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寻找的关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非常期待它能揭示当时外商银行是如何在中国市场 operating 的,它们的经营模式、业务范围,以及它们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将提供一个历史性的视角,从1847年到1949年,这漫长而又充满变革的百年,上海的金融版图是如何被这些外来者塑造的。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那些如今耳熟能详或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外国银行,它们的总部在哪里,在中国设立了多少分支机构,又从事了哪些具体的业务,比如贸易融资、信贷、汇兑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外商银行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催化剂,还是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被动局面?这种多维度的审视,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那个时代上海的金融生态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了解那些外国人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玩转金融游戏的,以及他们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
评分《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那段时期上海的独特地位和角色充满好奇,而外商银行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出现,预示着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设想,书中会像解剖一样,详细分析1847年至1949年间,外国银行是如何在中国特别是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发展壮大、运营经营的。从它们最初的设立,到业务的拓展,再到它们如何适应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政治变迁,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外商银行在当时的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仅仅作为资本的搬运工,还是积极参与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它们与中国当时的政府、民族资本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是否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书中是否会揭示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策略,它们又是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史实的陈述,更能提供深刻的分析和洞见,让我理解外商银行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及它们最终如何在中国历史的大潮中走向不同的结局。这部作品,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探索近代中国经济心脏地带的奇妙旅程。
评分《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这个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对近代上海金融史的探究热情。我想象中的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对一家家银行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深入剖析它们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从1847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跨度恰恰是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国际大都市,并经历剧烈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外商银行的活动无疑是推动和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外商银行是如何在中国设立机构、拓展业务的,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又是怎样的?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外商银行与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合作共赢,还是此消彼长?它们在中国募集和投放的资本,又对中国的产业发展、贸易往来以及城市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我想象着书中会涉及大量翔实的史料和数据,勾勒出一幅近代上海金融生态的宏大图景。例如,外滩那些气势恢宏的银行大楼,背后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金融故事和历史决策?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外商银行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们是先进金融理念的引入者,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枢纽,也可能是加剧中国经济被动性的因素。这份研究,定能为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提供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视角。
评分这部《近代上海外商银行研究(1847-1949)》的书名,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代上海金融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外滩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背后隐藏的故事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外国银行。这本书的年代跨度非常吸引人,从1847年到1949年,几乎涵盖了上海从开埠到新中国成立的整个近代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外滩的那些年,外国银行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它们的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哪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外商银行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它们是如何与中国的经济政策、市场需求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互动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了解到,这些外资银行是如何影响中国的货币发行、外贸结算、投资贷款,甚至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本,还有西方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但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些外来力量?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关于近代上海金融业的立体认知,了解那些外国金融机构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展开竞争与合作,以及它们最终的命运走向。它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经济的开放与被动、发展与挑战,无疑会提供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