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
定价:148.00元
售价:118.4元,便宜29.6元,折扣80
作者:王锦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1511274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继续坚持1版、2版收词“新、全、准、精”的方针,全面增加了汽车设计、试验、运用、修理、制造、配件和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新词汇,删除了已淘汰或很少使用的词条。本词典可供汽车设计、研发、运用、维修、制造等技术人员和汽车工程专业师生翻译汽车资料时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时常需要在复杂的图纸和技术文档中穿梭,而《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就如同我的“瑞士军刀”,在我遇到每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时,都能提供最精准的帮助。我尤其关注词典在机械、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收录情况。例如,在材料方面,对于“合金钢”(Alloy Steel)、“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等词汇,词典不仅提供了准确的翻译,还经常会附带一些相关的应用说明,这对于我理解不同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性能要求和选择非常有帮助。在机械设计方面,诸如“公差”(Tolerance)、“配合”(Fit)、“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等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概念,词典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度量单位,这直接影响到我进行零部件的设计和生产。我注意到,一些关于精密加工和表面处理的术语,例如“珩磨”(Honing)和“抛光”(Polishing),词典也做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曾经在阅读某份国外供应商的技术规格书时,遇到了一个不太常见的术语,通过查阅这本词典,我很快就理解了其含义,并且能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本词典的及时更新也非常重要,很多年来,汽车制造的工艺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层出不穷。这本第三版词典能够收录一些近期的技术发展,例如关于“3D打印”(3D Printing)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也让我感到欣慰。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在、非常接地气的工具书,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来说,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我对汽车的历史变迁和技术演进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追溯那些曾经辉煌却又被时代淘汰的技术。《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为我提供了这样一扇回顾历史的窗口。我喜欢翻阅那些现在已经不常见的技术术语,例如“化油器”(Carburetor)、“分电器”(Distributor)、“前置后驱”(Front Engine, Rear Drive)等。词典中对这些术语的解释,不仅仅是给出了简单的翻译,有时还会附带一些关于其工作原理或者历史背景的简要说明,这让我能够想象出早期汽车的机械结构,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我还对一些已经逐渐被淘汰但曾经影响深远的变速器技术感兴趣,例如“三速自动变速箱”(Three-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和“手动变速箱”(Manual Transmission)。词典中对这些术语的描述,让我能够理解它们在汽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且对比如今先进的自动变速器,更能体会到科技进步的惊人之处。我甚至还尝试去查阅一些与早期汽车制造工艺相关的词汇,例如“冲压”(Stamping)和“铆接”(Riveting),词典的解释让我能够对那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词典的存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汽车工程的发展,并且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创新。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汽车技术史缩影”,让我能够感受到这个行业不断进步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名汽车工程领域的初学者,手捧这本《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我的心情就如同即将驶向未知赛道的赛车手,充满了期待与一丝丝的紧张。初次翻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知识的沉甸甸的分量。目录的编排清晰明了,仿佛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我探索汽车工程浩瀚的海洋。从最基础的“底盘”(Chassis)到复杂的“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再到前沿的“自动驾驶”(Autonomous Driving)等术语,几乎涵盖了汽车工业的每一个角落。我尤其欣赏的是,许多术语后面附带了简短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例如,当我看到“制动助力器”(Brake Booster)这个词时,它不仅仅给出了中文翻译,还简要说明了其作用原理,让我能迅速理解其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重要性。词典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不费眼力,而且将英汉对照的词条清晰地分隔开,避免了混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结合实际的汽车维修手册或者设计图纸来对照查阅,惊奇地发现,许多我曾感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这本词典中都得到了精准的解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解答我心中的每一个疑问,让我逐渐建立起对汽车工程学科的整体认知框架。我甚至开始尝试将词典中的一些术语应用到我对汽车新闻的理解中,发现阅读效率大大提升,对一些技术性的报道不再感到茫然。这本词典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汽车工程的精妙之处,激起了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评分从小我就对汽车的设计和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观察汽车的线条、比例和细节。《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在这方面也为我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视角。我喜欢查阅与汽车设计相关的词汇,例如“腰线”(Beltline)、“车顶弧线”(Roofline)、“前脸”(Front Fascia)等。词典中对这些词汇的解释,虽然侧重于技术层面,但也常常能引发我对设计美学的思考。例如,当我查阅“流线型”(Streamline)这个词时,它让我联想到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流畅的线条来降低风阻,同时又赋予汽车动感的外观。我还对一些描述车身造型的术语感兴趣,例如“溜背造型”(Fastback)和“掀背式”(Hatchback)。词典中对这些术语的解释,虽然偏向于功能性的划分,但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车身类型的特点和它们所传达出的不同风格。我还会关注一些关于内饰设计的词汇,例如“仪表盘”(Instrument Panel)、“中控台”(Center Console)以及各种材质的名称,如“真皮”(Genuine Leather)和“仿皮”(Faux Leather)。词典中对这些词汇的准确翻译和简单说明,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内饰配置所带来的质感和豪华感。这本词典的出现,让我能够用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汽车的设计,并且能够用更精准的语言来描述我对汽车美学的理解。它就像一本“汽车设计入门手册”,让我得以窥见设计背后严谨的工程逻辑。
评分我是一名对汽车的安全性有着特别关注的用户,每次在了解一款新车时,我都会特别留意它的安全配置和技术。《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在这方面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喜欢查阅与安全相关的词汇,例如“碰撞吸能区”(Crash Energy Absorption Zone)、“安全带预紧器”(Seatbelt Pretensioner)、“气囊”(Airbag)等。词典中对这些词汇的解释,不仅准确,而且 often 还会提及它们在实际碰撞中起到的作用,这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安全配置的价值。我还会关注一些主动安全技术,例如“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 LDWS)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词典中对这些复杂缩写的解释,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例如,对于AEB,它不仅仅是翻译了名称,还会简要说明其通过传感器监测前方障碍物,并在必要时自动制动的功能。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汽车是如何通过科技来保障驾驶安全的。我还对一些与汽车操控性相关的安全技术感兴趣,例如“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ESC)和“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 TCS)。词典对这些术语的解释,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帮助驾驶员控制车辆,避免失控。这本词典的存在,让我能够在了解汽车产品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车决策。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安全科普读物”。
评分作为一名在汽车研发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工程师,我拿到《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时,更多的是一种“老友重逢”的熟悉感,但同时,也带着对时代进步的审视。我深知,汽车工程领域日新月异,一本权威的词典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步伐。翻开它,我首先关注的是那些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概念的收录情况。诸如“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相关的术语,以及更细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Motor Controller)等,都得到了恰当的解释和翻译。我特别注意到,对于一些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比如“总线”(Bus),在汽车工程的语境下,词典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并且区分了在不同系统(如CAN总线、LIN总线)中的应用。这一点对于实际工作中避免误解至关重要。王锦俞先生的编纂功力在本书中得以体现,他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令人钦佩。我翻阅了一些我并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智能座舱的声学设计方面,一些之前感到陌生的词汇,如“声场”(Soundfield)和“音频信号处理”(Audio Signal Processing)等,在这本词典中都能找到准确的定义,并且英汉对照的翻译也相当到位。这本词典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细节的把控,例如一些词条后面会附带简短的例句或者应用场景说明,这对于理解术语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非常有帮助。例如,关于“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的解释,不仅给出了中文翻译,还简要说明了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非常有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来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帮助我梳理知识体系,也让我接触到一些可能忽略的细节。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汽车工程专业学生,我在校期间接触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仍然觉得有些概念需要更系统的梳理和更精准的定义。《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对我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中英文文献,而这本词典是我最得力的助手。许多在课堂上听过的,但印象不深的术语,例如“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在这本词典中都能找到清晰的定义和应用说明,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文献内容,并且能够准确地在我的论文中使用这些术语。我尤其欣赏词典中那些能够联系实际工程应用的词条,例如,当我查阅“疲劳强度”(Fatigue Strength)时,词典不仅给出了定义,还简要说明了其在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重要性,这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此外,词典对于一些新兴技术术语的收录,例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汽车辅助驾驶中的应用,也让我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我经常会把词典中的一些重要词汇整理成自己的学习笔记,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它们,这不仅加深了我对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我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一本权威、全面的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工业领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掌握其核心的语言。《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本“敲门砖”。我并不是汽车专业的,但对这个行业的运作逻辑和技术细节充满好奇。因此,我喜欢从基础的词汇开始,一点点地构建自己的理解。比如,当我看到“发动机”(Engine)这个词,我自然会去查阅它下面的各种分类,如“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电动机”(Electric Motor)等,词典不仅给出了翻译,还常常配以简短的解释,让我能区分它们的工作原理。我又对“制动系统”(Braking System)产生了兴趣,查阅了“刹车片”(Brake Pad)、“刹车盘”(Brake Disc)、“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等词条,词典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大致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ABS在提高行车安全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词典中那些能够引发我进一步思考的词条。例如,当我查阅“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s)时,它不仅仅是给出了定义,还提到了“风阻系数”(Drag Coefficient)和“升力”(Lift),这让我开始思考汽车的外形设计是如何影响其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体验,让我对汽车这个复杂的机械体系有了更全面的感知。词典的编排结构也很有助于我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我可以按照某个主题(如“底盘”、“动力总成”)来集中查阅,从而对某个部分形成初步的认知。它就像一本精心策划的学习路线图,引导着我对汽车工程的认知不断深化。
评分作为一名汽车媒体从业者,准确、专业的表述是我的工作基石。《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我工作的效率和文本的严谨性。在撰写关于新车型或者技术解读的稿件时,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或者定义上的困惑。这本词典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标准。我尤其欣赏它在翻译上的准确性,例如,将“转向比”(Steering Ratio)这个概念解释得非常到位,并且区分了不同的计算方式。又比如,对于“扭矩”(Torque)和“马力”(Horsepower)这两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词典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向公众普及汽车知识非常有帮助。我发现,词典中很多词条的解释都非常贴合实际工程应用,例如,在介绍“车身结构”(Body Structure)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承载式车身”(Monocoque)和“非承载式车身”(Body-on-frame),还简要说明了它们在安全性能和制造成本上的差异。这使得我的报道更加深入和有说服力。我还注意到,词典在收录一些新兴技术术语时,也做得相当及时,例如“V2X通信”(Vehicle-to-Everything Communication),它清晰地解释了V2V、V2I、V2P等子概念,这对于我撰写关于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的稿件至关重要。词典的排版清晰,英汉对照一目了然,而且词条的收录范围非常广,从机械到电子,从设计到制造,几乎无所不包。这大大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也避免了因翻译错误而导致的专业性损失。对我而言,这本词典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我工作中的“保驾护航”者,确保我输出的内容准确无误。
评分我对汽车的历史和技术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汽车的演变。《英汉汽车工程词典 第3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汽车工程世界的大门。我喜欢从头开始,逐字逐句地去理解那些我曾经只是听说过,但并不甚了解的词汇。比如,当我查阅“悬架”(Suspension)时,它不仅仅列出了“独立悬架”(Independent Suspension)和“非独立悬架”(Non-independent Suspension),还简要介绍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和优劣。这种细致的解释,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汽车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上的差异。我又翻到了“传动系统”(Drivetrain)的部分,看到了“差速器”(Differential)的解释,它不仅翻译了词语,还简要说明了其在转向时左右轮速度差异的补偿作用。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仿佛让我看到了汽车内部精密运转的齿轮和链条。我对一些历史性的技术术语也特别关注,比如“化油器”(Carburetor)和“分电器”(Distributor),词典中清晰的解释让我能够想象出早期汽车的机械结构,对比如今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更能体会到科技的进步。词典的编排方式也非常人性化,我发现它采用了“词条-释义-例句(或应用)”的结构,这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直观,而不是枯燥的单词列表。每次查阅一个新词,我都会尝试去想象它在汽车中的实际应用,这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汽车工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词典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我可以在任何一个我感兴趣的点上深入下去,并且得到清晰易懂的解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