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汉语词典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参考书
  • 新华书店
  • 第二版
  • 缩印本
  • 词汇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504
商品编码:28991912521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

定价:45.00元

作者: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001225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依据大型文献语料库,对收词、释义、例证等做了全面修订。收词从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收录了“风生水起”“冰山一角”等大量新近产生的成语。

《新华成语词典》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中型成语词典。收词严谨规范,涵盖古今常用成语;释义准确详备,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用法;书证精当丰富,充分体现成语的时代性和使用特点。词典自2002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超过500万册。荣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是成语类辞书的品牌产品。

内容提要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这次修订,以大型语料库为文献依据,吸收多年研究成果,对词典的收词、释义、例证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改进。在保持版优点、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强词典的科学性、实用性。

◎ 审核、调整词目,收词从版的8000余条增加到10000余条,增收大量古今常用成语及新近产生的成语。

◎ 全面检查、改进释义。

◎ 核查书证;补充及更换部分更典型、更恰当的书证。

◎ 调整语源阐释方式,增加“语本”体例以表明成语定型之前的语源。

◎ 以常用常见和兼顾语源为原则,对部分主副条进行调整。

◎ 词典采用双色套印,条目释义部分用蓝色楷体表示,较版更为清晰、美观。

目录


作者介绍


本次修订人员皆为《新华成语词典》版编者。修订主持人:何宛屏;修订者:何宛屏、王玉、金欣欣。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另一本不包含《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内容的图书所撰写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中华文脉溯源:古典诗词与文化意象深度解析》图书简介 踏入浩瀚的汉语言文学殿堂,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层肌理。 本书并非一部工具书,它不专注于收录和释义既定的成语,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那些镶嵌在中华文化骨血之中的核心意象、经典典故及其在历代诗词歌赋中的演变与审美价值。我们试图从“意”与“象”的角度,重构读者对传统文学的感知体系,让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如同昨日重现。 第一部分:意象的生成与流变——从神话到诗歌的轨迹 本卷聚焦于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基石的数个核心意象群,追溯其在先秦典籍、两汉辞赋中萌芽、定型,最终在唐宋格律诗中达到高峰的完整路径。 一、 龙凤祥瑞的世俗化与精神内核的重塑: 我们首先探讨“龙”与“凤”如何从远古图腾,逐渐转变为帝王权力与吉祥福泽的象征。书中详细比对了《山海经》中的原始记载与屈原《离骚》中的浪漫投射,并重点分析了唐代边塞诗中“龙”的意象如何被赋予家国情怀的刚健之气,以及宋词中“凤”的凄婉与闺阁思绪的关联。这并非简单的解释,而是对文化符号生命力的考察。 二、 山水哲学的物质载体:松、竹、梅的独立宣言: “岁寒三友”无疑是中国文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本书用超过十万字的篇幅,解析了“松”的千年不朽如何对应士人的高洁操守;“竹”的空心与有节如何象征虚怀若谷与气节凛然;而“梅”的傲雪报春则被置于社会动荡与个人坚守的张力下进行阐释。我们引入了魏晋名士的风骨作为背景,细致描摹了这些植物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投射变化,例如,曹植笔下的松与杜甫笔下的松,其象征意义的微妙差异。 三、 边塞与乡愁的地理符号学:月、关、雁的永恒对白: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中极富张力的领域。本部分选取“月”“关隘”“征雁”作为核心符号,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种集雄浑、悲凉、思念于一体的独特氛围。书中通过对王昌龄、岑参、高适等人的名篇进行“微观解构”,展示了“月”作为时间流逝的见证者,如何反衬边防将士的孤寂,以及“雁”作为信息载体,如何成为乡愁得以传递的桥梁。 第二部分:情感结构与表达范式——诗词中的“言外之意” 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于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表达。本卷深入探究中国文人如何在严谨的格律限制下,实现情感的深度表达与张力的蓄积。 一、 典故的“陌生化”重构:化用与反用: 我们避免了对经典典故(如“邯郸学步”、“卧薪尝胆”)的简单复述,转而关注这些典故在不同诗人手中的“化用”。例如,李白如何用夸张的手法重塑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其服务于诗人自身傲岸不羁的个性表达;而苏轼如何将历史的兴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达到“以景衬事”的更高境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展示了诗人如何主动打破既有典故的既定框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二、 律诗中的“对仗”与“意境跳跃”:空间感与时间感的构建: 律诗的精妙在于其严密的结构。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对仗(特别是名词对与动词对)在创造视觉冲击力和音乐美感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诗句之间如何通过意象的快速切换,实现时空上的跳跃与情感的层层递进。例如,一联的宏大叙事如何突然收束于下一联的微小细节描写,由此产生的张力如何深化主题。 三、 词牌的“体裁限定”与“个性解放”: 宋词的兴盛为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本书分析了不同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固有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引导词人进入特定的情感模式。然而,真正的艺术突破往往发生在词人对这些既定框架的超越上。我们对比了柳永的俚俗化倾向与周邦彦的集大成,揭示了词的“婉约”外衣下所蕴含的复杂人生体验。 第三部分:文本之外的回响——文化的互动与衍生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目光投向诗词意象对后世艺术及现代文化的影响,展现中华文化“活的传承”的生命力。 一、 书法、绘画与诗意的三元对话: 我们考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分析历代名家(如米芾、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对诗句节奏的视觉化处理,以及山水画中留白艺术如何对应诗歌中的“虚处”表达,展示了审美体验的跨媒介互通性。 二、 现代语境下的古典回声:从白话文到当代影视: 最后,本书探讨了古典意象在近现代文学和流行文化中的转译。我们分析了鲁迅笔下如何解构传统中的某些意象(如“呐喊”与“绝望”的重构),以及当代影视作品如何借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来快速烘托特定的情感基调。这证明了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依然是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效钥匙。 结语: 《中华文脉溯源》不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深入文本肌理、探寻文化根源的学术漫游。它期望带领读者放下对“标准答案”的依赖,真正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体会那些穿越时空的审美共鸣。它适合所有对古典文学怀有深厚热情、渴望超越表面理解、直抵中国文化核心意象的求知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平常看书、读报纸,总会遇到一些看着眼熟但又不确定意思的成语,以前只能靠上网查,费时费力不说,有时候查到的解释还挺复杂。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的救星。它的排版很紧凑,毕竟是缩印本,但字体清晰度一点都没打折扣,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是工具书,看得清楚比什么都强。我尤其喜欢它对成语的解释方式,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辞书腔,而是结合了实际运用的例子。比如说,有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微妙的差别,这本书都会很细致地标注出来,让人理解得更透彻。我发现,光是翻阅它,就好像进行了一次成语的“微旅行”。以前觉得成语就是几个固定的词语组合,现在才明白,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者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不光是查字典,简直是在进行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我打算把它常备在手边,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都能让我的表达更精准、更有深度。这本书的便携性也做得很好,可以随时塞进包里,遇到需要的时候立刻就能翻阅,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学习习惯。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本《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充实的感受。它没有那些花哨的图文干扰,回归了工具书最本质的功能——提供可靠的知识支撑。那种“握在手中,心中有底”的感觉,是面对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在信息碎片化严重的今天,能够拥有一本纸质的、可以随时翻阅的权威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沉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地依赖搜索引擎的即时反馈,转而更愿意沉浸在词典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这本词典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舒适,油墨印刷干净利落,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它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时,用最清晰、最准确的语言为你指引方向。对于那些珍视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兼顾了便携性的前提下,保留了高质量的阅读触感,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成就。

评分

作为一个在文字工作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工具书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它必须准确、权威,并且要有足够的广度来覆盖我可能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缩印本)》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涉及历史典故或哲学思想的成语,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严谨,引用的出处清晰可循,保证了其权威性。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新旧用法区分上做得非常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成语的引申义或约定俗成的用法也悄悄发生了变化,这本书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做了标注,避免了我们在交流中产生误解。这体现了它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而不是抱着老一套的旧观念不放。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打磨文稿的人来说,这种“前沿性”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我敢说,有了它,我的文字质量至少提升了一个档次,因为它帮我避免了那些看似微小实则致命的“文字瑕疵”。

评分

我给我的高中生侄子买了这本,他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成语是语文考试中必考且容易失分的一个大项。我原本担心缩印本的字体对他阅读会不会造成负担,结果他反馈说完全没有问题,反而很喜欢这种轻便的款式。他告诉我,以前的厚本词典他总觉得“太重”,不爱随身携带,但这本书他可以轻松地放在书包里,课间休息或者等车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看看。他特别提到了书中的“辨析”部分,很多容易混淆的成语,比如结构相似但意义相去甚远的,书里都有清晰的对比,这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他现在学会了带着问题去查阅,而不是盲目地翻书,这是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成语学习变得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一个青少年的反馈来看,这本书的易用性和学习引导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在功能性和教育意义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缩印本”有点保留,生怕为了追求小巧而牺牲了实用性,但用了之后完全打消了疑虑。很多工具书一翻开就让人感到压迫感,信息量太大,眼花缭乱,但这本书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到了极佳的取舍和布局。它不仅仅是收录了成语,更注重的是学习的效率。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比较高的人,对词条的检索速度非常看重。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查找起来一目了然,不用在几页之间来回翻找,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对于那些不太常见的、偏僻的成语,它的解释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术语去解释晦涩的成语,而是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阐释其核心含义。这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而且,它的装帧质量看起来很耐用,即使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书页松动或磨损的情况,可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沉稳可靠的语言导师,默默地指导着我的语言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