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高取志津香、日本NPO法人JAM网编著的《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共3册)》介绍: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读起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而不是在接收指令。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责任感培养”的那一部分。我过去常常把“责任”和“后果”直接挂钩,比如“你不收拾玩具,我就把它扔掉”,这其实是在用惩罚来驱动行为。但这本书指出,真正的自我管理,源于对自身行为价值的认知。它探讨了如何设计一种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这件事对我重要,所以我需要负责”。这种设计是艺术性的,它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去观察、去等待,而不是用强硬的外部压力去推动。我尝试着在几个小事情上放手,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孩子眼中闪烁的“这是我搞定的”光芒,是任何表扬都无法替代的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书架上的“清流”,我必须给它点个大大的赞。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那位经验丰富、眼神里写满理解的妈妈,拉着你坐在厨房的旧木桌旁,慢悠悠地跟你聊家常。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想替孩子把事情做到完美,结果反而让他们失去了自己动手的欲望。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述,让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过度干预的后果——孩子从“我想试试”变成了“妈妈,你帮我弄吧”。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放手”,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当孩子把玩具搭得歪七扭八,或者作业写得一塌糊涂时,那种想伸手的心情是如何一步步扼杀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那种细腻的心理刻画,简直是把我心底那点焦虑和不安全感扒了个底朝天,让我开始正视,我的“爱”可能正在成为他们成长的“枷锁”。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许多育儿书读起来都很沉重,似乎每一个字都在提醒你“你做得不够好”。然而,这本读完后,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反而轻了许多,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放弃了责任,而是因为我找到了更有效率、更不累人的合作方式。它教会我区分“帮忙”和“代劳”的界限。很多时候,我们插手是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做不好,效率太低,不如我们自己来。这本书则提醒我们,短期的低效率,是为了换取长期的独立能力。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析了“放手”的艺术——那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退后一步,保持一个可以随时提供支持但绝不越俎代庖的距离。这种“忍住”的哲学,让我对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宽容了,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从“监督与被监督”变成了“支持与探索”。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翻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挑剔的心态,想看看它到底能提供什么新奇的“独门秘籍”。结果,它给我的不是秘籍,而是一面镜子。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代入感,它没有用那些晦涩的教育学名词来唬人,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分享他“踩过的坑”。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情绪爆发”的应对策略印象深刻。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控制情绪,却忘了我们自己才是情绪失控的第一人。书中描述了那种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崩溃,而父母本能地想用“道理”去压制他们的情景,那种无力感我太熟悉了。它没有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而是引导我们去关注情绪背后的需求,让我明白了,只有当父母先学会“忍住”自己的焦虑和不耐烦,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自我安抚。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极其缓慢却又极其坚实的力量训练。
评分我向来对市面上那些鼓吹“狼性教育”或者“精英培养”的书籍嗤之以鼻,觉得它们总把育儿这件事复杂化了,好像不报十个兴趣班、不每天陪练两小时,孩子就注定要泯然众人矣。但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强调的“自我管理”,不是高效率的时间规划表,也不是复杂的目标分解模型,而是深入骨髓的“内在秩序的建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混乱也是一种学习”的阐释。在我家那个小混乱的房间里,我总是习惯性地去整理,认为整洁的环境才能带来高效的学习。然而,这本书让我反思,也许那种由孩子自己摸索出来的“混乱秩序”,才是他们探索世界、建立规则意识的最初路径。它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我的孩子不需要成为一台精密的学习机器,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容忍他犯错、允许他慢下来的空间。这种轻松感,比任何强硬的纪律约束都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