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必讀本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傢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齣版半個世紀以來經過數次重要修訂,呈現給讀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準確的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圖景。至今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麵貌*重要、*全麵的基礎參考書。
集體創作本書稿編寫修訂的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經曆過1959年、1980年、2004年等數次重要編寫修訂,傾注瞭幾代編寫者的心血,曆經韆錘百煉,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這十四個主題,共同構成瞭一幅絢麗多彩、錯落有緻的古代文化知識的篇章,完整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的麵貌,為直接閱讀古書掃清瞭障礙。廣泛徵引典籍,文獻基礎紮實,雖名“常識”,卻不乏文史深度。此外,語言曉白流暢,趣味雋永。半個世紀以來,數次改謬補漏,愈加完善。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先生主持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通論性經典專著。全書分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個主題論述,半個世紀以來,曆經多次重要編寫修訂,至今仍是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麵貌重要、全麵的基礎參考書。
王力(1900—1986),中國語言學傢,廣西博白人。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後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清華大學、廣西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教授。
王力一生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漢語語音、語法、詞匯的曆史和現狀研究精深,並兼擅詩文、翻譯。著有《中國現代漢語》、《漢語詩律學》、《漢語音韻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龍蟲並雕齋瑣語》等學術著作。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曆法
第三章 樂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職官
第六章 科舉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禮俗
第九章 宗法
第十章 宮室
第十一章 車馬
第十二章 飲食
第十三章 衣飾
第十四章 什物
宋代龍圖、天章諸閣各置學士、直學士和待製,其職掌是備皇帝顧問、參與論議或校訂圖書。後來這類閣學士成瞭朝臣外補(外調)時的“加恩兼職”,並不擔任上述職務。宋代又有殿學士,這是授予舊相、輔臣的“職名”,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學士,端明殿學士。這類殿學士和閣學士都是錶示優寵的虛銜。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漢時博士掌通古今、備顧問。漢文帝時,《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立博士,漢武帝設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學習經術。漢代博士是太常的屬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稱,以聰明威重者一人為博士祭酒③。魏晉以後曆代所設的太常博士隻是禮官的性質,和作為教官的國子博士、太學博士等職掌不同。晉代以博士為國子學和太學的教官④,並設助教作為博士的副職,後代沿置,.直到明清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還有博士和助教。北魏以後地方教官一度也稱為博士、助教。附帶說一說教授。宋代府州開始設教授,負責教誨所屬生員。明清府學設教授,州學設學正,縣學設教諭,各以訓導作為副職。至於地方最高的教育行政長官,宋代各路一度設過提舉學事司,這是清代各省提督學政的前身。
最後談談武官。
春鞦時已有將軍稱號。戰國有大將軍,後來又有左右前後將軍,秦漢沿置。漢代還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地位都很高。此外還有臨時設置的將軍,例如對匈奴作戰則置祁連將軍,對大宛作戰則置貳師將軍等。漢代略次於將軍的是校尉,各依職掌命名。例如掌騎士的稱為屯騎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稱為戊己校尉等。魏晉以後,將軍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虛銜,如雲麾將軍、振威校尉等,這裏不細說。
地方官製
春鞦時的地方行政單位有邑縣。邑縣的長官,魯衛稱宰,晉稱大夫,楚稱令尹。戰國時有郡有縣。郡的長官為守,掌軍事為主;縣的長官為令,掌民政為主。後來以郡領縣,形成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單位。
秦漢萬戶以上的縣,長官稱令;不及萬戶的縣,長官稱長。縣丞助理縣政,縣尉掌管治安。隋唐縣的長官統稱令。宋代派中央官員齣掌縣政則稱為“知某某縣事”,簡稱知縣。明清沿用知縣之稱,元代則稱為縣尹。曆代縣有諸曹掾史,各有不同職掌。
……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他們的文學作品。但麵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學,常常感到無從下手。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解決瞭我的一個大難題。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文學作品選集,而是一本講解“常識”的讀物,著重於介紹中國古代文學的體係、發展脈絡以及重要的文化背景。書中對每個時期、每個流派的文學特點都進行瞭概括性的介紹,並挑選瞭一些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進行講解。這種“點麵結閤”的方式,既保證瞭知識的廣度,又兼顧瞭深度的解讀。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文學現象的解讀,比如“風骨”、“意境”、“興”等概念,這些都是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關鍵。它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古人會寫齣那樣的詩句,為何他們會用那樣的方式來錶達情感。這本書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魅力。它的語言平實易懂,但內涵豐富,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不斷學習的經典國學讀物。
評分收到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厚重”,無論是紙張的質感還是內容的密度,都透露齣一種紮實的學問氣息。作為一本“簡明讀本”,它在內容的選擇上無疑是經過瞭精心篩選,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現中國古代文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它就像是一本濃縮的古代文學百科全書,將那些看似遙遠、晦澀的文學現象,用簡潔明瞭的語言解釋清楚。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文學體裁的梳理,比如對賦、詩、詞、麯、小說的起源、發展和特點的介紹,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演變。這讓我對文學的分類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容易在閱讀古代作品時,把握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書中對於文學評論和文學理論的介紹,也讓我對古代文人在創作和評價文學時所持的觀點有瞭初步的瞭解。它不是那種翻幾頁就丟棄的書,而是需要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工具書。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理解和感悟,它就像一座寶藏,每次挖掘都能有所收獲。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文化都懷有一種朦朧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智慧和詩意的時代,但又不知從何處著手去瞭解。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盞指路的明燈,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門。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學,更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從古代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到社會製度、生活習俗,再到藝術形式、科學技術,都與文學息息相關。書中對這些方麵的闡述,雖然不深,但足以勾勒齣一個相對完整的古代文化圖景。我最欣賞的是它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意境與當時的社會風貌、士人情懷相結閤的解讀方式。例如,在品讀唐詩時,書中會穿插介紹盛唐氣象、安史之亂對詩壇的影響,以及當時士人的仕途坎坷與人生際遇,這些都讓我更能理解詩歌中澎湃的激情、深沉的憂愁。這本書的編寫,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文化概念層層剝開,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評分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購入這本《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當時我正愁著如何係統地梳理自己零碎的文學知識。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更側重於“常識”的普及,而非深度的學術探討,這恰恰是我需要的。書中將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學史,以一種精煉但不失溫度的方式呈現齣來。從各個朝代的文學特點,到代錶作傢及其最重要的作品,再到一些文學體裁的演變,都做瞭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文學現象的解釋,比如“文以載道”的思想如何影響瞭曆代文人,以及不同時期文學審美取嚮的變化。它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注重引導讀者去理解文學作品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時代精神。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提及的一些典故、諺語而會心一笑,因為這些早已滲透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卻少有人深究其源。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平實而典雅,讀起來毫無壓力,卻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它就像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者,耐心細緻地為你講述那些屬於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中國古代文學産生更深的敬意和熱愛。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素雅大氣,古色古香的字體和水墨風格的插圖,瞬間就將人帶入瞭一個遙遠的時代。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紙墨香撲麵而來,讓人心曠神怡。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自己零散的知識不成體係,閱讀時常常會遇到一些古籍中難以理解的典故和人物。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它的內容涵蓋瞭從先秦到清代的中國文學史,從詩經楚辭的樸拙到唐詩宋詞的輝煌,再到明清小說的高潮,敘述脈絡清晰,條理分明。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各個時期文學流派、代錶作傢及其作品的介紹都非常詳實,並且輔以大量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解讀,讓我不僅僅是瞭解文學本身,更能深入體會那個時代文人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古人對話,穿越時空,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尤其是一些關於詩人生平的軼事,生動有趣,讓原本在書中看到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起來,仿佛觸手可及。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深奧的文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即使是沒有太多文學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