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
定價:56.00元
作者:宋佩玉
齣版社:上海遠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76108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齣版專項基金資助。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曙光項目”評審專傢的充分肯定。本書適閤金融企業圖書館、綜閤性圖書館收藏。
內容提要
本書以近代(1847~1949年)外商銀行在上海金融市場的實力消長為切入點,抓住重要銀行、典型事件,采用全景梳理手法,探尋作為跨國企業的外商銀行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經濟環境中開拓海外市場,以及對近代上海乃至中國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
本文大體上運用史學研究方法,側重於金融史與外交史、政治史研究相結閤,以期在推動上海金融史研究的同時,亦能拓寬近代經濟史研究的視野。
目錄
前言
一、相關研究現狀
(一)一般貨幣金融史的研究
(二)有關外商銀行的專題研究
(三)有關外商銀行的史料匯編
(四)有關外商銀行的論文
二、研究範圍的界定
三、研究資料狀況
章開埠初期外商銀行在滬的發軔(1847~1860年代)
節外商銀行進入中國的背景
一、東印度公司與代理行號的匯款體係
二、海外銀行對東方匯兌體係的突破
第二節開埠初期上海外商銀行的初型
一、多傢銀行的進入
二、金融風潮中的外商銀行
第三節外商銀行進入初期業務的拓展
一、匯兌業務
二、存放款業務
三、發鈔業務
四、買賣銀元、金條
第四節外商銀行與華資金融機構的初步接觸
小結
第二章“本地的銀行”——匯豐銀行設立及初期在滬活動(1864~1870年)
節匯豐銀行設立的背景與挫摺
第二節匯豐銀行設立及上海分行的地位
第三節匯豐銀行成立初期在滬活動
一、國際匯兌業務
二、存款業務
三、放款業務
四、發鈔業務
小結
第三章外商銀行對上海金融市場的滲透(19世紀70~80年代)
節貿易與金融環境的改變
一、交通方式和貿易方式的變化
二、國際銀價下跌的影響
第二節19世紀70~80年代外商銀行的發展狀況
一、英資銀行的更迭
二、法資銀行的興衰
三、德資銀行的介入
第三節外商銀行金融業務的拓展
一、國際匯兌業務
二、存款業務
三、放款業務
四、發鈔業務
第四節與華資金融機構關係的增進
小結
第四章競爭·協作:多國銀行的並立(1890~1914年)
節外灘銀行的新格局
一、英資銀行的變化
二、德資銀行的嬗替
……
第五章三強鼎立:在滬外商銀行的繼續擴張(1914~1927年)
第六章外商銀行在滬發展的停滯(1927~1937年)
第七章抗戰時期的上海外商銀行(1937~1945年)
第八章抗戰後上海外商銀行的衰落(1945~1949年)
結語
附錄:近代上海外商銀行設立概況錶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宋佩玉,上海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市*思想研究會理事,上海市錢幣學會理事。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2001~2004),經濟學博士後(2006~2008),上海市“曙光學者”,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目前已獨立齣版著作2部,編著2部,參編3部,發錶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兼及中史。
文摘
序言
《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這個書名,立刻點燃瞭我對近代上海金融史的探究熱情。我想象中的這本書,絕不僅僅是對一傢傢銀行的簡單羅列,而是要深入剖析它們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從1847年到1949年,這段曆史跨度恰恰是上海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為國際大都市,並經曆劇烈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外商銀行的活動無疑是推動和影響這一進程的重要力量。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外商銀行是如何在中國設立機構、拓展業務的,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策略又是怎樣的?更吸引我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外商銀行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之間的復雜關係,是閤作共贏,還是此消彼長?它們在中國募集和投放的資本,又對中國的産業發展、貿易往來以及城市建設産生瞭怎樣的具體影響?我想象著書中會涉及大量翔實的史料和數據,勾勒齣一幅近代上海金融生態的宏大圖景。例如,外灘那些氣勢恢宏的銀行大樓,背後究竟承載著怎樣的金融故事和曆史決策?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全麵地理解外商銀行在中國近代經濟轉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們是先進金融理念的引入者,是國際資本的流動樞紐,也可能是加劇中國經濟被動性的因素。這份研究,定能為理解中國近代經濟史提供一個重要且獨特的研究視角。
評分《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對中國近代金融史的濃厚興趣。我一直對那段時期上海的獨特地位和角色充滿好奇,而外商銀行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的齣現,預示著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設想,書中會像解剖一樣,詳細分析1847年至1949年間,外國銀行是如何在中國特彆是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發展壯大、運營經營的。從它們最初的設立,到業務的拓展,再到它們如何適應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政治變遷,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外商銀行在當時的中國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們是僅僅作為資本的搬運工,還是積極參與瞭中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它們與中國當時的政府、民族資本傢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是否存在著復雜而微妙的關係?書中是否會揭示它們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競爭策略,它們又是如何平衡自身利益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史實的陳述,更能提供深刻的分析和洞見,讓我理解外商銀行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中的積極與消極影響,以及它們最終如何在中國曆史的大潮中走嚮不同的結局。這部作品,對我來說,將是一次深入探索近代中國經濟心髒地帶的奇妙旅程。
評分這部《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的書名,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近代上海金融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外灘那些氣勢恢宏的建築背後隱藏的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外國銀行。這本書的年代跨度非常吸引人,從1847年到1949年,幾乎涵蓋瞭上海從開埠到新中國成立的整個近代史。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在外灘的那些年,外國銀行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它們的經營模式、金融産品和服務有哪些特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外商銀行在中國經濟體係中扮演的具體角色,它們是如何與中國的經濟政策、市場需求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互動的。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瞭解到,這些外資銀行是如何影響中國的貨幣發行、外貿結算、投資貸款,甚至是民族工業的發展?它們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還有西方先進的金融理念和管理經驗,但這是否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這些外來力量?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構建起一個關於近代上海金融業的立體認知,瞭解那些外國金融機構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展開競爭與閤作,以及它們最終的命運走嚮。它對於理解中國近代經濟的開放與被動、發展與挑戰,無疑會提供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視角。
評分讀到《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舊上海的繁華景象,以及那些林立於外灘的異國建築。我一直對那段曆史充滿好奇,尤其是外國資本在中國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齣現,正是我一直尋找的關於近代中國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非常期待它能揭示當時外商銀行是如何在中國市場 operating 的,它們的經營模式、業務範圍,以及它們在中國經濟體係中的地位。這本書的書名暗示瞭它將提供一個曆史性的視角,從1847年到1949年,這漫長而又充滿變革的百年,上海的金融版圖是如何被這些外來者塑造的。我設想,書中會詳細介紹那些如今耳熟能詳或已經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外國銀行,它們的總部在哪裏,在中國設立瞭多少分支機構,又從事瞭哪些具體的業務,比如貿易融資、信貸、匯兌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外商銀行在中國近代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它們是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催化劑,還是加劇瞭中國經濟的被動局麵?這種多維度的審視,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經濟的復雜性至關重要。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那個時代上海的金融生態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瞭解那些外國人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玩轉金融遊戲的,以及他們的活動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近代上海外商銀行研究(1847-1949)》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它在近代的飛速發展,而金融業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齣版,填補瞭我對於這段時期上海金融業發展脈絡的認知空白。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外國銀行是如何進入中國,又是如何在中國紮根、發展,乃至深刻影響中國經濟格局的。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會深入剖析這些外商銀行的經營策略、它們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的互動,以及它們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扮演的角色。想象一下,那些曾經坐落於外灘的宏偉建築,如今背後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印記,更是關於資本、權力與文化交融的生動故事。這本書能否讓我窺見那個時代的金融脈搏,感受到人民幣在中國土地上流轉時的獨特韻味?它又會如何展現外商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雙刃劍”角色,是帶來先進的金融理念和資本,還是加劇瞭中國的經濟依賴?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書中找到答案的。這本書的年代跨度也很有意義,從1847年到1949年,這幾乎涵蓋瞭上海開埠到新中國成立的整個近代史,這段時期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精華所在,而外商銀行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它對於研究中國近代金融史、上海城市史,乃至中國近代經濟轉型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