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上卷)》45.00
《西方哲学史(下卷)》38.00
商品参数
书 名:西方哲学史上下册
作 者:罗素
I S B N :TZH12033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3年1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2年4月第28次印刷
字 数:
页 数:全2册
开 本:大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100克
原 价:83.00元
西方哲学史上
目录
美国版序言
英国版序言
绪论
卷一 古代哲学
*篇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章 希腊文明的兴起
第二章 米利都学派
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
第四章 赫拉克利特
第五章 巴门尼德
第六章 恩培多克勒
第七章 雅典与文化的关系
第八章 阿那克萨哥拉
第九章 原子论者
第十章 普罗泰戈拉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十一章 苏格拉底
第十二章 斯巴达的影响
第十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第十四章 柏拉图的乌托邦
第十五章 理念论
第十六章 柏拉图的不朽论
第十七章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第十八章 柏拉图哲学中的知识与知觉
第十九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第二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第二十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第二十四章 希腊早期的数学与天文学
第三篇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二十五章 希腊化*
第二十六章 犬儒学派与怀疑派
第二十七章 伊壁鸠鲁派
第二十八章 斯多葛主义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
第三十章 普罗提诺
卷二 天主教哲学
导言
*篇 教父
*章 犹太人的宗教发展
第二章 基督教*初的四个世纪
第三章 教会的三位博士
第四章 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
第五章 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
第六章 圣边奈狄克特与大格雷高里
第二篇 经院哲学家
第七章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第八章 约翰·司各脱
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纪的教会改革
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学
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纪
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纪
第十三章 圣托马斯·阿奎那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内容简介
要了解一点哲学,*简易的入门方法莫过于先读一部好的哲学史,概念、脉络、优劣历历在目。而罗素《西方哲学史》可以说*佳选择之一。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因此这本书没有标准哲学史的晦涩,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今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现在刊行五十种,今后打算逐年陆续汇印,经过若干年后当能显出系统性来。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1日,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西方哲学史下
目录
卷三 近代哲学
*篇 从文艺复兴到
*章 总说
第二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三章 马基雅弗利
第四章 埃拉斯摩和莫尔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六章 科学的兴盛
第七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八章 霍布士的利维坦
第九章 笛卡尔
第十章 斯宾诺莎
第十一章 莱布尼兹
第十二章 哲学上的自由主义
第十三章 洛克的认识论
第十四章 洛克的政治哲学
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响
第十六章 贝克莱
第十七章 休谟
第二篇 从卢梭到现代
第十八章 浪漫主义运动
第十九章 卢梭
第二十章 康德
第二十一章 十九世纪思潮
第二十二章 黑格尔
第二十三章 拜伦
第二十四章 叔本华
第二十五章 尼采
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义者
第二十七章 卡尔·马克思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第二十九章 威廉·詹姆士
第三十章 约翰·杜威
第三十一章 逻辑分析哲学
人物索引
神话、文学作品人物索引
术语索引
关于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观念论之后的转向,往往是很多哲学史的“难点”和“收尾草草了事”的地方。然而,这套书在这个部分的处理极其细致和负责任。它没有止步于现象学或存在主义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性挑战,以及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哲学上的重大转向是如何回应这些挑战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哲学是如何从关注“世界是什么”逐渐转向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我们如何使用语言”。这种对近现代思想多元化和碎片化趋势的准确把握,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视野的广度和对当代学术动态的熟悉程度。读完最后一部分,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历史,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思想体检,对当下思考的局限性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而又不失格调,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让人联想到经典著作的气质。尤其是这个“上下卷”的设置,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连贯和完整。我一直觉得,对于哲学史这种宏大的叙事,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版无法替代的。每一次翻页,指尖触碰到纸张的触感,都能让人更专注于文字本身,而不是被屏幕的光线干扰。这套书的开本拿在手里也恰到好处,既方便在书桌上摊开阅读,也方便携带,偶尔在咖啡馆里也能随时翻阅。装订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松散。可以说,单从“物”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精装本。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对知识载体的尊重,这对于一个深度阅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与其他哲学史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处理中世纪和近代的交接部分,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很多人在讲到经院哲学时,总是习惯性地带有批判的色彩,将其描述为思想的停滞期。但这里的阐述,却能让人看到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是如何巧妙地整合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基督教神学,构建起一个逻辑严密、体系宏大的知识城堡。这种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信仰与理性”这对永恒的矛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中世纪绝非一个黑暗的时代,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熔炉。当笔锋转向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那种思想解放的力度和速度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你仿佛能感受到伽利略抬头望天、笛卡尔进行“我思”时的那种历史转折的重量。
评分我最近在梳理西方思想脉络时,发现很多通俗读物在处理早期希腊哲学时,往往倾向于过度简化,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复杂张力处理成简单的“师承”关系。而这套书则非常精妙地还原了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个时代独特的城邦生活和公民讨论的氛围,让读者能体会到,那些伟大的概念是如何在实际的辩论中孕育而生的。读到关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的论述时,那种对“本原”的追问,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人感受到人类理性探索的原始冲动。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不会让读者在面对繁复的流派时感到迷失,总能用清晰的线索将不同的思想家串联起来,像是在走一条精心规划过的思想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概念出现时,所采用的解释策略。他似乎很清楚,面对一个全新的术语,比如“本质”、“现象”或者“绝对精神”,读者需要的不是晦涩的定义堆砌,而是一个生动的语境。所以,作者会先引用原典中的一小段话,然后用非常现代、平实的语言进行穿针引线式的解读,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图像。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康德或黑格尔的读者,也不会望而却步。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在你快要迷失在术语丛林时,及时递上一张清晰的地图,指引你找到下一站的风景。这表明作者在学术深度和大众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