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化研究 潘寿君 等 9787565701016

日语语言文化研究 潘寿君 等 9787565701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寿君 等 著
图书标签:
  • 日语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化
  • 语言文字
  • 学术著作
  • 潘寿君
  • 外语语言文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01016
商品编码:291711736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语语言文化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潘寿君 等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5701016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本辑共收入论文31篇,均为本校日语学院的教师、研究生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部分教师撰写,是他们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由语言篇、社会文化篇、词汇篇、教学篇和中日对比研究篇五大部分组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作者: 王伟 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4321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汉字起源、演变脉络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揭示汉字这一独特表意文字体系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核心地位与独特价值。 第一部分:汉字的曙光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追溯了汉字的源头,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符、陶文入手,详尽分析了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地出土的符号,探讨了它们与成熟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逻辑。重点阐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对上古汉语和商代社会、宗教、政治形态的映照。作者通过对大量甲骨卜辞的字形结构、词汇使用、语法特征的细致考证,重建了商周时期汉字的原始面貌,并指出其“象形”与“指事”的造字基础。书中特别辟章节讨论了“契文”在早期文字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确立了汉字“笔画化”的初步趋势。 第二部分:金文的形体规范与礼制关联 进入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金文)成为主要的文字载体。本部分集中研究了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特别是其在字形上的规范化过程。作者对比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金文的风格差异,如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铭文,分析了其书写风格(如“肥笔”、“瘦金”)如何反映了周代礼乐制度的变迁。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金文作为国家重器上所载文字,如何服务于宗法制度的确认和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构建,即“礼”如何规范“文”。 第三部分:秦汉大一统与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是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小篆的结构特征、规范化过程,以及丞相李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随后,本书着重分析了隶书的产生和成熟。作者认为,隶变不仅是书体上的革新(符号化、笔画化),更是汉字认知逻辑上的重大转变,它使得汉字从主要依赖图像性向符号性、笔画性的方向过渡,极大地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同时,本书结合简牍、帛书的出土,考察了隶书在汉代公文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并探讨了草书的早期萌芽。 第四部分:楷书的确立与字体的多元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进入了楷书的成熟阶段。本部分详细梳理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如何确立了楷书的典范结构,并分析了不同地域(如魏碑、南帖)在笔法和结构上形成的地域性特征。作者认为,楷书的定型标志着汉字结构的基本稳定,为后世数千年的书写实践奠定了基础。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行书的成熟,分析了行书如何巧妙地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成为日常书写和艺术表达的桥梁。 第五部分:字体的流变与中古文字的输入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野投向中古及近世,探讨了楷书在唐宋以来的微调与变异,以及印刷术对汉字形态的固化作用。重点分析了宋代雕版印刷(如宋体字)对现代印刷体的影响,指出雕版技术如何使得字体的横平竖直和结构匀称达到极致,从而塑造了我们今天最常见的印刷字体样貌。同时,本书穿插讨论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如契丹文、西夏文)对汉字造字原理的借鉴与影响,展现了汉字系统在接纳外来元素时的强大包容性。 第六部分:汉字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意义 在结论部分,作者提炼了汉字作为“文化基因”的独特性。本书不仅关注字形的演变,更深入挖掘了汉字部首、偏旁所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社会观念和宇宙观(如“仁”、“义”、“礼”、“智”、“信”等字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最后,本书展望了数字化时代汉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了传承和研究汉字历史对于维护民族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 全书配有大量精美的字形对比图、碑帖拓片高清图以及考古发现的实物照片,文字论述严谨,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是研究汉字学、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字艺术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扎实的学术气质,与内容的高度契合让我倍感欣慰。作为一名长期的日语学习者,我时常感到在学习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最大的功劳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条理性的知识框架,将语言演变、宗教影响、儒家伦理、乃至审美观念这几大块内容,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特别是其中对汉字引入后,日本本土词汇(Yamato Kotoba)在面对外来冲击时所采取的“借用”与“创造”策略的对比分析,极为精妙。它让我明白,文化适应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智慧的筛选与再创造过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日语学习是一项无止境的记忆任务,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持续了千年的、关于身份认同与表达方式的宏大对话。它让人对这门语言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为一篇关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论文焦头烂额。原本以为它会提供一套标准的、可以被套用的沟通模型,结果却收到了远超预期的、更具思辨性的启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开阔的视野,它没有将“日语文化”局限在狭义的岛国范畴内,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明圈中进行考察。尤其对历史上中日之间在佛教术语、官僚体制词汇借用与本土化的过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的“本土化”与“外来影响”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赞美或贬低任何一方的影响力,而是精妙地揭示了文化在吸收过程中如何进行“重构”,从而生成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新表达体系。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种语言的“纯粹性”都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博弈的概念。这对于理解现代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略感有些吃力,因为它对文献的引用和理论框架的搭建显得相当严谨和“硬核”。然而,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那种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便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不像那些流行读物那样追求表面的“爆点”,而是致力于挖掘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书中关于敬语体系的社会学解释,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将敬语仅仅视为“礼貌用语”的片面认知。作者通过剖析不同历史阶段中,敬语的使用频率、对象范围的变化,成功勾勒出了日本社会权力结构与人际关系模式的变迁轨迹。这种将语言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捆绑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它提醒我们,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每一个句式,都携带着历史的重量和阶层的烙印,绝非是中立的工具。对于有志于深入学术研究的朋友,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攀登但回报丰厚的知识高峰。

评分

这本汇集了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历史文献研究精粹的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东亚文化交汇点充满好奇的“老饕”量身定做的饕餮盛宴。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层层剥开日语这门语言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蜕变。特别是其中对于平安时代贵族书写习惯的研究部分,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言灵”观念如何影响了假名文字的选择与组合,这让我对古典文学中的微妙情感暗示有了全新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汉字在和语环境下的音读与训读差异所蕴含的社会阶层信息进行了深入挖掘,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现代学习者可以不再仅仅停留在“记住语法点”的层面,而是真正开始“感知”语言背后的民族心理结构。那种将语言现象置于宏大历史叙事之中的处理手法,使得即便是晦涩的音韵变化,也变得鲜活而具有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聆听”语言的呼吸。

评分

我是一个对声音和语感极其敏感的文字工作者,一直都在追寻那些能触动灵魂深处的语言特质。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听觉美学”的探索欲。它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日语的音位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特别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喉塞音和鼻化元音是如何在现代的文学创作中留下“幽灵般的痕迹”的。作者并非只停留在音位学的抽象描述,而是结合了日本传统诗歌(如和歌、俳句)的韵律特点,阐释了这些声音结构如何被文人有意无意地用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感——那种日本人常说的“物哀”或“幽玄”之境。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几乎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体会到古代发音与现代书写之间若即若离的张力。这种将纯粹的语言学分析与艺术感知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非常罕见且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语言表现力的理解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