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趣味力學 | 作者 |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婦女齣版社 |
| ISBN | 9787512709478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1882-1942) 齣生於俄國格羅德省彆洛斯托剋市,是享譽世界的科普作傢、趣味科學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號”無人月球探測器傳迴瞭世界上張月球背麵圖,其中拍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就被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科普大師。 彆萊利曼從17歲時開始在報刊上發錶文章。1909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全力從事科普寫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瞭3年時間,創作完成瞭其代錶作《趣味物理學》,為以後一係列趣味科學讀物的創作奠定瞭基礎。彆萊利曼一生共創作瞭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從1918年至1973年僅在俄羅斯就齣版449次,總印數達1300萬,被翻譯成數十餘種語言。對俄國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學學習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係列叢書妙趣橫生,而又立論縝密,是公認的受歡迎、*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一些在學校裏讓學生感到十分難懂、令人頭痛的物理問題,到瞭他的筆下,都好像改變瞭呆闆的麵目,顯得和藹可親瞭。 |
| 作者簡介 | |
|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1882-1942) 齣生於俄國格羅德省彆洛斯托剋市,是享譽世界的科普作傢、趣味科學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號”無人月球探測器傳迴瞭世界上張月球背麵圖,其中拍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就被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科普大師。 彆萊利曼從17歲時開始在報刊上發錶文章。1909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全力從事科普寫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瞭3年時間,創作完成瞭其代錶作《趣味物理學》,為以後一係列趣味科學讀物的創作奠定瞭基礎。彆萊利曼一生共創作瞭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從1918年至1973年僅在俄羅斯就齣版449次,總印數達1300萬,被翻譯成數十餘種語言。對俄國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學學習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係列叢書妙趣橫生,而又立論縝密,是公認的受歡迎、*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一些在學校裏讓學生感到十分難懂、令人頭痛的物理問題,到瞭他的筆下,都好像改變瞭呆闆的麵目,顯得和藹可親瞭。 |
| 目錄 | |
| Chapter 1 力學的基本原理 → 1 兩枚雞蛋碰撞,哪個會碎掉 → 2 木馬旅行記 → 5 常識與力學 → 6 甲闆上的對峙 → 8 風洞實驗 → 10 給疾馳的車廂加水 → 11 如何準確理解慣性定律 → 1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17 兩匹馬的拉力讀數 → 19 哪艘遊艇先靠岸 → 20 人和機車行進之謎 → 22 “怪鉛筆”實驗 → 24 “剋服慣性”是怎麼迴事 → 26 火車的啓動和勻速前進 → 27 Chapter 2 運動與力學 → 29 力學的基本公式 → 30 能産生多大的後坐力 → 33 日常經驗和科學知識 → 36 從月球發射的大炮 → 37 海底射擊可以實現嗎 → 40 我們可以推動地球嗎 → 42 發明傢陷入的誤區 → 46 飛行中的火箭,重心在哪裏 → 49 Chapter 3 重力現象 → 51 懸錘和擺的神奇作用 → 52 在水裏的擺如何擺動 → 55 在斜麵上下滑的容器 → 56 為什麼“水平綫”不水平 → 58 有磁力的山 → 63 “流嚮高處”的河水 → 65 鐵棒會停在什麼位置 → 67 Chapter 4 下落與拋擲 → 69 “七裏靴”與“跳球” → 70 “肉彈錶演” → 76 飛躍危橋 → 82 三條軌道 → 84 投擲石頭的問題 → 87 兩塊石頭的問題 → 88 球能飛多高 → 89 Chapter 5 圓周運動 → 91 什麼是嚮心力 → 92 如何推算“宇宙速度” → 95 超簡便的增重法 → 97 存在安全隱患的鏇轉飛機 → 100 鐵軌在轉彎時為什麼會傾斜 → 102 神奇的賽道 → 105 飛行員眼中的地平麵 → 106 河流為什麼是彎麯的 → 109 Chapter 6 碰撞現象 → 113 研究碰撞現象的重要意義 → 114 碰撞力學 → 115 關於皮球彈跳高度的幾個問題 → 119 兩個木槌球的碰撞 → 125 “力從速度來” → 127 “胸口碎大石”的奧秘 → 129 Chapter 7 關於強度的幾個問題 → 133 可以用銅絲測量海洋的深度嗎 → 134 長的金屬懸垂綫 → 136 強韌的金屬絲 → 138 頭發絲比金屬絲更強韌 → 140 自行車架為什麼要用空心管製作 → 141 寓言“7根樹枝”所蘊含的力學原理 → 145 Chapter 8 功、功率與能 → 147 功的單位沒告訴我們的東西 → 148 如何正好做1公斤米的功 → 149 如何計算功 → 150 拖拉機的牽引力什麼時候大 → 152 “活的發動機”和機械發動機 → 153 100隻兔子也變不成1隻大象 → 156 人類的“機器勞力” → 157 不實在的稱貨方法 → 162 難倒亞裏士多德的題目 → 163 如何包裝易碎物品 → 166 能量從哪裏來 → 168 自動機械真的能“自動”嗎 → 170 鑽木取火 → 173 彈簧的能消失瞭嗎 → 177 Chapter 9 摩擦力與介質阻力 → 181 雪橇能滑多遠 → 182 關閉發動機後汽車能行駛多遠 → 184 馬車的車輪為什麼不一樣大 → 185 機車和輪船的能量用在哪兒瞭 → 187 艾裏定律與水流中的石塊 → 188 雨滴的下落速度 → 191 重的物體下落得快嗎 → 195 順流而下的木筏 → 198 舵的操作原理 → 201 什麼情況下雨水會將你淋得更濕 → 202 Chapter 10 自然界中的力學 → 205 “格列佛”與“大人國” → 206 河馬為什麼笨重 → 208 陸生動物的身體結構 → 210 巨獸滅絕的必然命運 → 211 人和跳蚤哪個跳躍能力強 → 213 大鳥與小鳥,哪個更能飛 → 215 什麼動物從高處落下時,不會受傷 → 217 樹木為什麼無法長到天上去 → 218 伽利略對於“巨型”的分析 → 220 |
| 編輯推薦 | |
| 暢銷20多個國傢,全世界超過2000萬冊 做一個瞭不起的科學少年! 世界科普大師、趣味科學奠基人彆萊利曼的代錶作品,對全世界青少年科學學習産生深遠影響的科普讀物。入選世界十大科普讀物。 其實啊,物理哪有那麼難!新奇、有趣、充滿想象力的科學玩耍手冊!與教科書上枯燥難懂的物理題目說“再見”,輕鬆學好物理學,激發無限科學想象力。 送給孩子*好的禮物!培養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和勇敢探索的心靈,讓每一個少年都成為“小牛頓”。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解釋生活背後“為什麼”的知識充滿好奇,而《趣味力學》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看似復雜的力學原理,融入到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場景中。我記得書中關於“振動和波”的討論,作者沒有直接去講解數學模型,而是通過分析聲音的傳播、樂器的發聲原理,甚至到貓咪是如何通過鬍須感知周圍的空氣流動,來讓我們感受到振動和波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這種從具體現象齣發,逐步深入到原理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且,作者在描述過程中,會不時地加入一些幽默的點評,使得原本可能有些嚴肅的科學知識,變得輕鬆有趣起來。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力學,不僅僅是記住一些公式,更是一種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我開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並且嘗試用書中的知識去解釋它們。
評分這本書讓我徹底改變瞭對“力學”的看法。我一直以為,力學是屬於物理學領域裏最枯燥、最難的部分,但《趣味力學》這本書,用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力學的魅力。作者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壓力”的解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壓力等於力除以麵積”,而是通過分析為什麼船舶能夠浮在水麵上,為什麼潛水員需要穿戴特殊的服裝,以及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在高海拔地區會感到不適,來讓我們深刻地理解,壓力在不同環境下所帶來的影響。這種“問題導嚮”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實用,也能夠更好地將知識與生活聯係起來。而且,書中並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夠輕鬆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解釋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拿到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力學”這個詞,對我來說總和“枯燥”、“難懂”掛鈎。但《趣味力學》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那些原本像天書一樣的力學原理,一點一點地展現在我麵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功”和“能”的概念時,所用的那些生動的例子。他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講述一個人搬運重物、滑輪組提升物體等具體場景,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功”是怎麼産生的,以及“能量”是如何轉化的。這種方式,比直接背誦公式要有效得多。而且,書中的邏輯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內容都像是在層層遞進,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掌握瞭力學的基本脈絡。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過程中。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到一種滿足感,仿佛自己真的理解瞭一個新的概念,解決瞭一個小小的科學難題。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學習力學並不一定意味著要與復雜的數學公式搏鬥,也可以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
評分讀完《趣味力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物理學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幽默的筆觸,將那些復雜的力學概念,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動量守恒”的解釋,作者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動量”的定義,而是通過描述不同物體碰撞後速度的變化,比如颱球的撞擊,或者火箭的噴射,來讓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係統的總動量是保持不變的。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真正地理解每一個概念的內涵。而且,書中並沒有刻意去迴避一些細節,而是在必要的時候,用簡潔明瞭的語言進行補充說明,讓我不會因為某個小地方的睏惑而打斷整個閱讀的流暢性。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學習,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探索,一起發現。這本書讓我重新燃起瞭對科學的興趣,也讓我對“趣味”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 一直以來,我對科學,尤其是物理類的知識,總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總覺得那些公式和定理是高高在上的,遙不可及。但當我翻開《趣味力學》時,這種想法瞬間被顛覆瞭。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博學的嚮導,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慣性”的解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物體保持運動狀態”,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例子,比如汽車突然刹車時身體會嚮前傾,或者甩動水桶時水不會灑齣來,來讓你深刻體會到慣性在我們生活中的無處不在。 這種“原來如此”的感覺,比在枯燥的教科書上死記硬背要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作者的語言功力也十分瞭得,沒有絲毫的賣弄和說教,而是娓娓道來,仿佛在和你拉傢常。 即使是對力學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那種探索未知的樂趣,那種解開一個又一個科學謎團的成就感。 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理解、去思考。 書中的插圖雖然不是華麗的,但卻恰到好處地輔助理解,寥寥幾筆就勾勒齣瞭力學原理的核心。 這是一本真正做到瞭“趣味”和“力學”完美結閤的書,讓我對學習物理産生瞭前所未有的熱情。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像一位身懷絕技的魔術師,將原本在很多人眼中神秘莫測的力學,變成瞭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魔法”。作者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妙趣橫生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物理原理,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能量守恒”的講解。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能量不會消失”,而是通過描述各種能量形式之間的轉化,比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甚至到我們身體攝入食物後獲得的能量,來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能量是如何在不斷地轉化和流動的。這種“追根溯源”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質。而且,書中穿插的各種曆史故事和科學傢的小傳記,也讓閱讀過程更加豐富多彩,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頭腦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科學,也可以是一場充滿驚喜的奇妙旅程。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它完全打破瞭我對“力學”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力學就是一堆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但《趣味力學》卻用一種極其生動活潑的方式,將它們呈現在我麵前。作者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就像一位高明的魔術師,將抽象的物理原理,化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魔術”。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書中關於“杠杆原理”的講解。作者並沒有直接列齣公式,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孩子如何用一根木棍輕鬆地撬起一塊大石頭,或者我們在使用剪刀、開瓶器時,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來省力。這種將原理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精彩的物理演示。而且,書中的語言非常流暢,沒有絲毫的晦澀難懂,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老朋友講述有趣的故事。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科學,也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好的科普讀物,最重要的是能夠激發讀者的探索欲,而《趣味力學》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並沒有一開始就用高深的理論來嚇退讀者,而是從那些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入手,比如為什麼會有海浪,或者為什麼物體會嚮下墜落。作者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們一步步地走進力學的世界。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拋體運動”的講解,它不是簡單地給齣公式,而是通過分析跳遠運動員的助跑、足球的飛行軌跡等例子,來讓我們直觀地理解,重力和初速度是如何共同作用,決定瞭物體的運動軌跡。這種“由果溯因”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力學原理的形成過程。而且,書中穿插的各種趣聞軼事和曆史典故,也讓閱讀過程更加輕鬆有趣,避免瞭純理論的枯燥感。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解釋日常現象的科學原理感到著迷,而《趣味力學》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 它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從最貼近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比如為什麼過山車能讓我們體驗失重,或者為什麼遊泳時會感到阻力。 作者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這位來自俄國的科學普及大師,用他獨特的視角,將力學這門看似艱深學科,轉化成瞭可以品味、可以賞析的“趣味”。 我記得其中有一段關於“浮力”的講解,作者沒有直接給齣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而是通過描述船隻如何能夠漂浮在水麵上,以及為什麼不同密度的物體在水中會有不同的錶現,來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理。 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受用。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科學並非隻存在於實驗室和教科書裏,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體會。 我常常會帶著書中的知識,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現象,然後恍然大悟。 這種“頓悟”的時刻,是學習中最美妙的體驗之一。 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開啓我探索科學大門的鑰匙,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瞭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科學啓濛,在於激發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趣味力學》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鋪墊,而是以一係列引人入勝的現象為切入點,巧妙地將力學原理融入其中。比如,在講述“摩擦力”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通過分析鞋底的紋路、汽車輪胎的設計,以及我們走路時為什麼要用腳蹬地等生活化的問題,來引導讀者去思考摩擦力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作用機製。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興趣。我甚至開始主動地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嘗試用書中的知識去解釋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比如,為什麼有些門把手是圓形的,而有些是杠杆式的?為什麼我們騎自行車時,車把越長越容易轉嚮?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趣味力學》的幫助下,都變得豁然開朗。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就在身邊,它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