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力学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中国妇女出版社 9787512709478

趣味力学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中国妇女出版社 97875127094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力学
  • 趣味物理
  • 科普
  • 物理学
  • 教育
  • 学习
  • 青少年
  • 科学
  • 别莱利曼
  • 中国妇女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福州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9478
商品编码:291846185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趣味力学 作者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 9787512709478 出版日期 2015-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 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受欢迎、*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作者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 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受欢迎、*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目录
Chapter 1 力学的基本原理 → 1
两枚鸡蛋碰撞,哪个会碎掉 → 2
木马旅行记 → 5
常识与力学 → 6
甲板上的对峙 → 8
风洞实验 → 10
给疾驰的车厢加水 → 11
如何准确理解惯性定律 → 1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17
两匹马的拉力读数 → 19
哪艘游艇先靠岸 → 20
人和机车行进之谜 → 22
“怪铅笔”实验 → 24
“克服惯性”是怎么回事 → 26
火车的启动和匀速前进 → 27
Chapter 2 运动与力学 → 29
力学的基本公式 → 30
能产生多大的后坐力 → 33
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 36
从月球发射的大炮 → 37
海底射击可以实现吗 → 40
我们可以推动地球吗 → 42
发明家陷入的误区 → 46
飞行中的火箭,重心在哪里 → 49
Chapter 3 重力现象 → 51
悬锤和摆的神奇作用 → 52
在水里的摆如何摆动 → 55
在斜面上下滑的容器 → 56
为什么“水平线”不水平 → 58
有磁力的山 → 63
“流向高处”的河水 → 65
铁棒会停在什么位置 → 67
Chapter 4 下落与抛掷 → 69
“七里靴”与“跳球” → 70
“肉弹表演” → 76
飞跃危桥 → 82
三条轨道 → 84
投掷石头的问题 → 87
两块石头的问题 → 88
球能飞多高 → 89
Chapter 5 圆周运动 → 91
什么是向心力 → 92
如何推算“宇宙速度” → 95
超简便的增重法 → 97
存在安全隐患的旋转飞机 → 100
铁轨在转弯时为什么会倾斜 → 102
神奇的赛道 → 105
飞行员眼中的地平面 → 106
河流为什么是弯曲的 → 109
Chapter 6 碰撞现象 → 113
研究碰撞现象的重要意义 → 114
碰撞力学 → 115
关于皮球弹跳高度的几个问题 → 119
两个木槌球的碰撞 → 125
“力从速度来” → 127
“胸口碎大石”的奥秘 → 129
Chapter 7 关于强度的几个问题 → 133
可以用铜丝测量海洋的深度吗 → 134
长的金属悬垂线 → 136
强韧的金属丝 → 138
头发丝比金属丝更强韧 → 140
自行车架为什么要用空心管制作 → 141
寓言“7根树枝”所蕴含的力学原理 → 145
Chapter 8 功、功率与能 → 147
功的单位没告诉我们的东西 → 148
如何正好做1公斤米的功 → 149
如何计算功 → 150
拖拉机的牵引力什么时候大 → 152
“活的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 153
100只兔子也变不成1只大象 → 156
人类的“机器劳力” → 157
不实在的称货方法 → 162
难倒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 163
如何包装易碎物品 → 166
能量从哪里来 → 168
自动机械真的能“自动”吗 → 170
钻木取火 → 173
弹簧的能消失了吗 → 177
Chapter 9 摩擦力与介质阻力 → 181
雪橇能滑多远 → 182
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能行驶多远 → 184
马车的车轮为什么不一样大 → 185
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哪儿了 → 187
艾里定律与水流中的石块 → 188
雨滴的下落速度 → 191
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吗 → 195
顺流而下的木筏 → 198
舵的操作原理 → 201
什么情况下雨水会将你淋得更湿 → 202
Chapter 10 自然界中的力学 → 205
“格列佛”与“大人国” → 206
河马为什么笨重 → 208
陆生动物的身体结构 → 210
巨兽灭绝的必然命运 → 211
人和跳蚤哪个跳跃能力强 → 213
大鸟与小鸟,哪个更能飞 → 215
什么动物从高处落下时,不会受伤 → 217
树木为什么无法长到天上去 → 218
伽利略对于“巨型”的分析 → 220

   编辑推荐
畅销20多个国家,全世界超过2000万册
做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少年!
世界科普大师、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的代表作品,对全世界青少年科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普读物。入选世界十大科普读物。
其实啊,物理哪有那么难!新奇、有趣、充满想象力的科学玩耍手册!与教科书上枯燥难懂的物理题目说“再见”,轻松学好物理学,激发无限科学想象力。
送给孩子*好的礼物!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勇敢探索的心灵,让每一个少年都成为“小牛顿”。

   文摘

   序言

《趣味力学》:探索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奥秘 本书是一部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经典力学基本原理的科普读物。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实例、巧妙的实验设计以及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带领读者走进宏大的物理世界,感受力学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科普写作能力,成功地将原本复杂的物理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第一章:运动的轨迹——理解速度与加速度 本章将从最基本的概念——运动开始,探索物体如何移动,以及我们如何描述这种移动。我们将一同思考: 速度的奥秘: 什么是速度?如何衡量快慢?为什么有时我们觉得快,有时又觉得慢?我们将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汽车的行驶、飞鸟的掠过,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你会发现,速度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它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我们会学习如何计算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的概念,为后续理解更复杂的运动打下基础。 加速度的魔力: 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说它有了加速度。加速度是什么?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释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并通过生动的例子,例如从高处自由落体的物体,或者刹车时的汽车,来展示加速度的作用。你将理解,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都是加速度的表现。我们会探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它们如何决定物体的运动轨迹。 曲线运动的优雅: 并非所有运动都是直线。抛物体的飞行,行星的绕日运行,这些都是迷人的曲线运动。本章将初步触及曲线运动的本质,理解物体在受到多种力共同作用下的运动轨迹。我们会用图示和简单的推理,展示为何物体会沿着一条抛物线落下,以及为何月球会绕着地球旋转。这些看似复杂的现象,都隐藏着基本的力学规律。 第二章:力的碰撞——牛顿定律的伟大发现 万物皆有因,运动的变化离不开力的作用。本章将聚焦于经典力学最核心的基石——牛顿运动定律,并以平实的方式揭示其深刻含义: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为何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本章将深入剖析惯性的概念。你将理解,静止的物体并不“喜欢”运动,运动的物体也“不喜欢”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我们将通过生活中那些“惯性”的例子,如公交车突然启动时乘客向后仰,或者紧急刹车时向前倾,来体会惯性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这一定律看似简单,却为我们理解后续的力学现象奠定了基础。 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本章将重点阐述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你会看到,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它的加速度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它的加速度就越小。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计算,让你深刻理解 F=ma 这个力学世界中最伟大的公式之一。例如,推动不同质量的购物车,或者用不同大小的力去踢一个球,都能直观地展示这一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本章将解释,当你对物体施加一个力时,物体也会同时对你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一定律在火箭发射、游泳、甚至我们走路时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如你在墙上推一下,墙也“推”了你一下,来理解这个普遍存在的规律。 第三章:能量的流转——功、能与功率的秘密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能量的世界,理解功、能和功率这些抽象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功的定义: 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功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将区分日常生活中的“费力”和物理学中的“做功”。只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时,才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我们将通过搬运箱子、推开门等例子,来理解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力是否做功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 能量的多重面貌: 能量是事物做功的能力。本章将介绍动能和势能这两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动能是指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速度越快,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势能则是物体因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我们将通过水滴下落、弹簧被压缩等例子,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它们如同河流一般,在物理世界中不断地流动和改变。 功率的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在本章中,我们将理解,即使做了相同的功,不同的功率也意味着效率的不同。例如,一个人用一分钟搬完箱子,另一个人用十分钟才搬完,虽然做的功相同,但前者的功率更大。我们将通过爬楼梯、汽车发动机的功率等例子,来理解功率的意义,以及它在工程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机械的智慧——杠杆、滑轮与机械效率 本章将聚焦于简单的机械,展示它们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帮助我们以更小的力完成更大的功,从而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杠杆的省力奥秘: 杠杆是人类最早掌握并广泛应用的机械之一。本章将深入讲解杠杆的原理,包括支点、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你将理解,通过调整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我们可以实现省力、费力但省距离,或者费力又费距离的操作。从撬棍、剪刀到天平,杠杆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例,让你亲身感受到杠杆的巧妙之处。 滑轮的省力与改变方向: 滑轮是另一个常见的简单机械。本章将详细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定滑轮可以方便地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则可以实现省力。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组合使用滑轮,来有效地提升重物,如在建筑工地和起重设备中。你将理解,滑轮并非神奇的工具,而是遵循着力学原理,为我们提供便利。 机械效率的考量: 任何机械都不是百分之百高效的。本章将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它反映了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我们将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机械效率,例如摩擦力,并理解为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总是在权衡省力、省时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流体的世界——压力与浮力的探索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液体和气体的世界,探索它们所展现出的奇妙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力学原理: 压力的存在与传递: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本章将解释压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我们将通过潜水时感受到的水压,或者气球充气后变大的现象,来理解压力的作用。你将了解到帕斯卡原理,并理解为何深海中的压力如此巨大,以及大气层的压力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浮力的秘密: 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而有些则会沉下去?本章将揭示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将通过船只的航行、气球的升空等例子,来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并探讨如何利用浮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流体运动的初步认识: 流体不仅仅是静止的。本章将对流体的运动进行初步的介绍,例如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以及伯努利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将通过水管中的水流,或者飞机机翼的升力产生,来体会流体运动的规律。 《趣味力学》——不止是知识,更是思维的启迪 《趣味力学》并非仅仅是一本介绍物理知识的书籍。它更是一扇通往科学思维的大门。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学会: 观察与提问: 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逻辑推理: 理解物理定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动手实践: 鼓励读者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抽象思维: 逐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你穿越力学的迷宫,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它鼓励你去思考,去探索,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则。无论你是对科学充满热情的学生,还是希望拓宽知识面的成年读者,《趣味力学》都将为你带来一场智力与乐趣的盛宴。它证明了,科学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生活背后“为什么”的知识充满好奇,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看似复杂的力学原理,融入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我记得书中关于“振动和波”的讨论,作者没有直接去讲解数学模型,而是通过分析声音的传播、乐器的发声原理,甚至到猫咪是如何通过胡须感知周围的空气流动,来让我们感受到振动和波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这种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原理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且,作者在描述过程中,会不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点评,使得原本可能有些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有趣起来。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力学,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公式,更是一种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并且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释它们。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日常现象的科学原理感到着迷,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 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过山车能让我们体验失重,或者为什么游泳时会感到阻力。 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这位来自俄国的科学普及大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力学这门看似艰深学科,转化成了可以品味、可以赏析的“趣味”。 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浮力”的讲解,作者没有直接给出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船只如何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以及为什么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理。 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和教科书里,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 我常常会带着书中的知识,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然后恍然大悟。 这种“顿悟”的时刻,是学习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开启我探索科学大门的钥匙,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力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力学就是一堆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但《趣味力学》却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在我面前。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化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魔术”。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中关于“杠杆原理”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直接列出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如何用一根木棍轻松地撬起一块大石头,或者我们在使用剪刀、开瓶器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来省力。这种将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精彩的物理演示。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讲述有趣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也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启蒙,在于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铺垫,而是以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现象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力学原理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述“摩擦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分析鞋底的纹路、汽车轮胎的设计,以及我们走路时为什么要用脚蹬地等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摩擦力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作用机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释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为什么有些门把手是圆形的,而有些是杠杆式的?为什么我们骑自行车时,车把越长越容易转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趣味力学》的帮助下,都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就在身边,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力学”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力学是属于物理学领域里最枯燥、最难的部分,但《趣味力学》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力学的魅力。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压力”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压力等于力除以面积”,而是通过分析为什么船舶能够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员需要穿戴特殊的服装,以及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在高海拔地区会感到不适,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压力在不同环境下所带来的影响。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轻松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对科学,尤其是物理类的知识,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那些公式和定理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但当我翻开《趣味力学》时,这种想法瞬间被颠覆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惯性”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物体保持运动状态”,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或者甩动水桶时水不会洒出来,来让你深刻体会到惯性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比在枯燥的教科书上死记硬背要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十分了得,没有丝毫的卖弄和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和你拉家常。 即使是对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那种解开一个又一个科学谜团的成就感。 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思考。 书中的插图虽然不是华丽的,但却恰到好处地辅助理解,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力学原理的核心。 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趣味”和“力学”完美结合的书,让我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高深的理论来吓退读者,而是从那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会有海浪,或者为什么物体会向下坠落。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力学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抛体运动”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分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足球的飞行轨迹等例子,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重力和初速度是如何共同作用,决定了物体的运动轨迹。这种“由果溯因”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趣闻轶事和历史典故,也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感。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魔术师,将原本在很多人眼中神秘莫测的力学,变成了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魔法”。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能量守恒”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能量不会消失”,而是通过描述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比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甚至到我们身体摄入食物后获得的能量,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能量是如何在不断地转化和流动的。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小传记,也让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奇妙旅程。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力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总和“枯燥”、“难懂”挂钩。但《趣味力学》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像天书一样的力学原理,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功”和“能”的概念时,所用的那些生动的例子。他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搬运重物、滑轮组提升物体等具体场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这种方式,比直接背诵公式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在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力学的基本脉络。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到一种满足感,仿佛自己真的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解决了一个小小的科学难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力学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与复杂的数学公式搏斗,也可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评分

读完《趣味力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物理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幽默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力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动量守恒”的解释,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动量”的定义,而是通过描述不同物体碰撞后速度的变化,比如台球的撞击,或者火箭的喷射,来让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是保持不变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内涵。而且,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一些细节,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让我不会因为某个小地方的困惑而打断整个阅读的流畅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探索,一起发现。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对“趣味”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