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趣味力学 | 作者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709478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 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受欢迎、*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
| 作者简介 | |
|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 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是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1916年,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被翻译成数十余种语言。对俄国乃至全世界青少年的科学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妙趣横生,而又立论缜密,是公认的受欢迎、*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十分难懂、令人头痛的物理问题,到了他的笔下,都好像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
| 目录 | |
| Chapter 1 力学的基本原理 → 1 两枚鸡蛋碰撞,哪个会碎掉 → 2 木马旅行记 → 5 常识与力学 → 6 甲板上的对峙 → 8 风洞实验 → 10 给疾驰的车厢加水 → 11 如何准确理解惯性定律 → 1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17 两匹马的拉力读数 → 19 哪艘游艇先靠岸 → 20 人和机车行进之谜 → 22 “怪铅笔”实验 → 24 “克服惯性”是怎么回事 → 26 火车的启动和匀速前进 → 27 Chapter 2 运动与力学 → 29 力学的基本公式 → 30 能产生多大的后坐力 → 33 日常经验和科学知识 → 36 从月球发射的大炮 → 37 海底射击可以实现吗 → 40 我们可以推动地球吗 → 42 发明家陷入的误区 → 46 飞行中的火箭,重心在哪里 → 49 Chapter 3 重力现象 → 51 悬锤和摆的神奇作用 → 52 在水里的摆如何摆动 → 55 在斜面上下滑的容器 → 56 为什么“水平线”不水平 → 58 有磁力的山 → 63 “流向高处”的河水 → 65 铁棒会停在什么位置 → 67 Chapter 4 下落与抛掷 → 69 “七里靴”与“跳球” → 70 “肉弹表演” → 76 飞跃危桥 → 82 三条轨道 → 84 投掷石头的问题 → 87 两块石头的问题 → 88 球能飞多高 → 89 Chapter 5 圆周运动 → 91 什么是向心力 → 92 如何推算“宇宙速度” → 95 超简便的增重法 → 97 存在安全隐患的旋转飞机 → 100 铁轨在转弯时为什么会倾斜 → 102 神奇的赛道 → 105 飞行员眼中的地平面 → 106 河流为什么是弯曲的 → 109 Chapter 6 碰撞现象 → 113 研究碰撞现象的重要意义 → 114 碰撞力学 → 115 关于皮球弹跳高度的几个问题 → 119 两个木槌球的碰撞 → 125 “力从速度来” → 127 “胸口碎大石”的奥秘 → 129 Chapter 7 关于强度的几个问题 → 133 可以用铜丝测量海洋的深度吗 → 134 长的金属悬垂线 → 136 强韧的金属丝 → 138 头发丝比金属丝更强韧 → 140 自行车架为什么要用空心管制作 → 141 寓言“7根树枝”所蕴含的力学原理 → 145 Chapter 8 功、功率与能 → 147 功的单位没告诉我们的东西 → 148 如何正好做1公斤米的功 → 149 如何计算功 → 150 拖拉机的牵引力什么时候大 → 152 “活的发动机”和机械发动机 → 153 100只兔子也变不成1只大象 → 156 人类的“机器劳力” → 157 不实在的称货方法 → 162 难倒亚里士多德的题目 → 163 如何包装易碎物品 → 166 能量从哪里来 → 168 自动机械真的能“自动”吗 → 170 钻木取火 → 173 弹簧的能消失了吗 → 177 Chapter 9 摩擦力与介质阻力 → 181 雪橇能滑多远 → 182 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能行驶多远 → 184 马车的车轮为什么不一样大 → 185 机车和轮船的能量用在哪儿了 → 187 艾里定律与水流中的石块 → 188 雨滴的下落速度 → 191 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吗 → 195 顺流而下的木筏 → 198 舵的操作原理 → 201 什么情况下雨水会将你淋得更湿 → 202 Chapter 10 自然界中的力学 → 205 “格列佛”与“大人国” → 206 河马为什么笨重 → 208 陆生动物的身体结构 → 210 巨兽灭绝的必然命运 → 211 人和跳蚤哪个跳跃能力强 → 213 大鸟与小鸟,哪个更能飞 → 215 什么动物从高处落下时,不会受伤 → 217 树木为什么无法长到天上去 → 218 伽利略对于“巨型”的分析 → 220 |
| 编辑推荐 | |
| 畅销20多个国家,全世界超过2000万册 做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少年! 世界科普大师、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的代表作品,对全世界青少年科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普读物。入选世界十大科普读物。 其实啊,物理哪有那么难!新奇、有趣、充满想象力的科学玩耍手册!与教科书上枯燥难懂的物理题目说“再见”,轻松学好物理学,激发无限科学想象力。 送给孩子*好的礼物!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勇敢探索的心灵,让每一个少年都成为“小牛顿”。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生活背后“为什么”的知识充满好奇,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看似复杂的力学原理,融入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我记得书中关于“振动和波”的讨论,作者没有直接去讲解数学模型,而是通过分析声音的传播、乐器的发声原理,甚至到猫咪是如何通过胡须感知周围的空气流动,来让我们感受到振动和波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这种从具体现象出发,逐步深入到原理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且,作者在描述过程中,会不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点评,使得原本可能有些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轻松有趣起来。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力学,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公式,更是一种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并且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释它们。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日常现象的科学原理感到着迷,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 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过山车能让我们体验失重,或者为什么游泳时会感到阻力。 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这位来自俄国的科学普及大师,用他独特的视角,将力学这门看似艰深学科,转化成了可以品味、可以赏析的“趣味”。 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浮力”的讲解,作者没有直接给出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而是通过描述船只如何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以及为什么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理。 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并非只存在于实验室和教科书里,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 我常常会带着书中的知识,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现象,然后恍然大悟。 这种“顿悟”的时刻,是学习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开启我探索科学大门的钥匙,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就是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力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力学就是一堆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但《趣味力学》却用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在我面前。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化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魔术”。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中关于“杠杆原理”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直接列出公式,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如何用一根木棍轻松地撬起一块大石头,或者我们在使用剪刀、开瓶器时,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来省力。这种将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精彩的物理演示。而且,书中的语言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讲述有趣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也可以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启蒙,在于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铺垫,而是以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现象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力学原理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述“摩擦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分析鞋底的纹路、汽车轮胎的设计,以及我们走路时为什么要用脚蹬地等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摩擦力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作用机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我甚至开始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释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为什么有些门把手是圆形的,而有些是杠杆式的?为什么我们骑自行车时,车把越长越容易转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趣味力学》的帮助下,都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就在身边,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力学”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力学是属于物理学领域里最枯燥、最难的部分,但《趣味力学》这本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力学的魅力。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压力”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压力等于力除以面积”,而是通过分析为什么船舶能够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潜水员需要穿戴特殊的服装,以及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在高海拔地区会感到不适,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压力在不同环境下所带来的影响。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轻松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对科学,尤其是物理类的知识,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那些公式和定理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但当我翻开《趣味力学》时,这种想法瞬间被颠覆了。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而博学的向导,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惯性”的解释,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物体保持运动状态”,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例子,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身体会向前倾,或者甩动水桶时水不会洒出来,来让你深刻体会到惯性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比在枯燥的教科书上死记硬背要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作者的语言功力也十分了得,没有丝毫的卖弄和说教,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和你拉家常。 即使是对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那种解开一个又一个科学谜团的成就感。 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思考。 书中的插图虽然不是华丽的,但却恰到好处地辅助理解,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力学原理的核心。 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趣味”和“力学”完美结合的书,让我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而《趣味力学》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一开始就用高深的理论来吓退读者,而是从那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会有海浪,或者为什么物体会向下坠落。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就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地走进力学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抛体运动”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分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足球的飞行轨迹等例子,来让我们直观地理解,重力和初速度是如何共同作用,决定了物体的运动轨迹。这种“由果溯因”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趣闻轶事和历史典故,也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感。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位身怀绝技的魔术师,将原本在很多人眼中神秘莫测的力学,变成了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魔法”。作者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能量守恒”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能量不会消失”,而是通过描述各种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比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甚至到我们身体摄入食物后获得的能量,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能量是如何在不断地转化和流动的。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小传记,也让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奇妙旅程。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力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总和“枯燥”、“难懂”挂钩。但《趣味力学》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原本像天书一样的力学原理,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功”和“能”的概念时,所用的那些生动的例子。他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搬运重物、滑轮组提升物体等具体场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这种方式,比直接背诵公式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在层层递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力学的基本脉络。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到一种满足感,仿佛自己真的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解决了一个小小的科学难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力学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与复杂的数学公式搏斗,也可以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评分读完《趣味力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物理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幽默的笔触,将那些复杂的力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动量守恒”的解释,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动量”的定义,而是通过描述不同物体碰撞后速度的变化,比如台球的撞击,或者火箭的喷射,来让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是保持不变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内涵。而且,书中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一些细节,而是在必要的时候,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补充说明,让我不会因为某个小地方的困惑而打断整个阅读的流畅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探索,一起发现。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对“趣味”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