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成語名句對聯鑒賞辭典
定價:32.8元
作者:何洪江著
齣版社:華語教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3808149
字數:80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選用成語2000餘條,名句1000餘條,兩相對接,組成1000餘條“聯文”。
“聯文”按語意、含義分類編排,讓讀者各取所需、各用其能。
成語釋義簡明易懂,名句精挑細選,鑒賞深入淺齣,慧心。
版麵整齊美觀,裝幀典雅精美,內容兼具欣賞性和實用性。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著作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帶著一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扉頁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瞬間將人帶入一種莊重典雅的氛圍之中。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雖然隻是一本工具書性質的辭書,但它絲毫沒有流露齣那種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內頁的排版布局尤為考究,字體大小適中,疏密得當,長篇的引文和注釋部分都采用瞭小四號的宋體,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處理那些復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典故時,沒有采用密密麻麻的小字標注腳注,而是巧妙地利用瞭側欄的留白和不同顔色的字體來區分正文、釋義和齣處,這種視覺上的層次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查找的效率。書脊處的裝訂工藝也極其紮實,即便是頻繁翻閱查找,也不用擔心書頁會鬆散脫落,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環節上是下瞭大手筆的,體現瞭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匠心。光是捧著它,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知識的厚重感,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跨越瞭不同學科的知識壁壘,真正做到瞭“百科”式的收錄。我主要關注曆史文獻的梳理,常常需要對一些古籍中齣現的晦澀錶達進行溯源。以往的工具書往往是按字音或字序排列,查找起來效率低下,或者說,即便查到瞭,其關聯性也不夠強。而這部作品似乎是構建瞭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當我查詢一個與“謀略”相關的成語時,書中不僅給齣瞭其在《史記》中的齣處,還會順帶列齣幾條與之意境相近,但齣處截然不同的楹聯佳句,甚至還會提及在後世詩詞中是如何化用這個意象的。這種“知識的聯想和擴散”功能,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研究視野。它不是孤立地呈現知識點,而是將它們嵌入到一個宏大的文化坐標係中,讓你在學習一個點的時候,潛移默化地掌握瞭周邊的一片知識群落,對於構建係統性的文化認知體係,幫助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的“平易近人”。很多關於古典文學的工具書,讀起來總覺得門檻很高,生怕自己理解有偏差,或者被過於專業的術語勸退。然而,這本書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使用瞭非常清晰、流暢的現代漢語進行解釋,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架子。比如,對於一些涉及哲學思辨的典故,它會用類似“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句的精髓在於……”的口吻進行過渡,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拉近瞭古今讀者的距離。它沒有把讀者當成純粹的學者,而是當成一個求知欲旺盛的朋友。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小知識卡片,比如介紹某位大儒是如何首次使用某個典故的軼事,這些“花邊新聞”雖然不影響主乾內容的理解,卻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趣味性,讓我在學習的旅途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保持瞭持續翻閱的動力。
評分我最近正在為一個古風題材的劇本構思颱詞,需要大量精準、富有韻味且不落俗套的錶達,市麵上那些零散的資料和網絡上的碎片信息實在難以支撐創作的深度。朋友推薦瞭這本書,我本來還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畢竟辭書類的書籍往往側重於考據的嚴謹性而犧牲瞭語言的生動性。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語境”的捕捉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羅列瞭詞條的字麵意思,更深入挖掘瞭每句名言背後的曆史場景、人物心境乃至當時的社會風氣。比如,書中對某句強調“隱逸”的典故進行解析時,不僅引用瞭原文獻,還對比瞭不同朝代對“歸隱”的不同解讀,這種對比分析,為我提供瞭多維度的創作靈感,讓我明白瞭同一個概念在不同時代語境下的情感張力。這種深度挖掘,遠超齣瞭普通“查字典”的需求,更像是一位博學的私人傢教,耐心地為你梳理著文化脈絡,而非簡單地提供答案,對於需要進行深度文本創作的人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的利器。
評分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是下瞭多年苦功的,他們對素材的選擇和取捨,體現瞭極高的專業判斷力。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選取哪些“名句”纔算得上是真正具有代錶性和生命力的?哪些楹聯纔稱得上是工整且意境深遠的?這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砌,而是質量的篩選。我注意到,很多流傳甚廣、但內涵略顯膚淺的句子被捨棄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雖然略顯冷門,但意境更加深遠、更具啓示性的錶述。這種“精雕細琢”的選材標準,保證瞭整部書的格調高雅而不失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釋不僅停留在“這是什麼意思”,還包含瞭對該句“價值地位”的評價,比如它是否被曆代文人推崇,或者在哪個曆史階段成為主流思潮的載體。這種評價體係,幫助讀者迅速建立起對不同文化符號的“重要性排序”,使得在實際運用這些知識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舉重若輕,避免瞭堆砌辭藻而內容空洞的風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