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知日 歌舞伎完全入门 | 作者 | 茶乌龙 |
| 定价 | 69.8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82013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360000 | 页码 | 234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50弹《知日歌舞伎完全入门》特集! *歌舞伎的400年/舞台?道具?隈取?音乐?衣裳/屋号?家系图 *歌舞伎当代役者名鉴与歌舞伎经典名作选! *演员坂田藤十郎、松本白鹦、片冈仁左卫门、坂东玉三郎、市川海老藏、中村狮童、市川染五郎 *专访摄影师筱山纪信、松竹社长迫本淳一、早稻田大学教授儿玉龙一 从0 到100,无论你对歌舞伎了解多少,都能体会到它的不同魅力!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推出《知日》特集第50弹《知日歌舞伎完全入门》特集! *歌舞伎的400年/舞台?道具?隈取?音乐?衣裳/屋号?家系图 *歌舞伎当代役者名鉴与歌舞伎经典名作选! *演员坂田藤十郎、松本白鹦、片冈仁左卫门、坂东玉三郎、市川海老藏、中村狮童、市川染五郎 *专访摄影师筱山纪信、松竹社长迫本淳一、早稻田大学教授儿玉龙一 从0 到100,无论你对歌舞伎了解多少,都能体会到它的不同魅力! |
| 作者简介 | |
| 矢口由纪子 演剧撰稿人。工作内容主要是歌舞伎、宝塚歌剧等的取材与采访。在《妇女画报》中连载了《本月的2000 名演员》和《歌舞伎新闻》;在《25ans》中连载了《宝塚,心跳的方程式》等文章。与歌舞伎相关的采访录有《小山三独白》(演剧出版社)、《市川海老藏·双眼无法看到的宝物》(讲谈社)等。 任知 诗人,日本文化学者。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为《假日100 天》人文版编辑,昆明《生活新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时代报》专栏作家,有多篇诗歌、影评、乐评、书评等散见于各大报纸杂志;曾主编独立诗刊《个》,著有诗集《孤屿心》,日本文化集《完全治愈系》《东瀛文人风谭》等。 姜建强矢口由纪子 演剧撰稿人。工作内容主要是歌舞伎、宝塚歌剧等的取材与采访。在《妇女画报》中连载了《本月的2000 名演员》和《歌舞伎新闻》;在《25ans》中连载了《宝塚,心跳的方程式》等文章。与歌舞伎相关的采访录有《小山三独白》(演剧出版社)、《市川海老藏·双眼无法看到的宝物》(讲谈社)等。 任知 诗人,日本文化学者。毕业于南开大学,曾为《假日100 天》人文版编辑,昆明《生活新报》、广州《信息时报》、上海《时代报》专栏作家,有多篇诗歌、影评、乐评、书评等散见于各大报纸杂志;曾主编独立诗刊《个》,著有诗集《孤屿心》,日本文化集《完全治愈系》《东瀛文人风谭》等。 姜建强 出生于上海。出国前在大学任教多年。20 世纪90 年代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学。后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座研究员,致力日本哲学和文化的研究。现为东京《中华新闻》主编,《大家》专栏作者。著有《山樱花与岛国魂——日本人情绪省思》《另类日本史》《另类日本文化史》《另类日本天皇史》《大皇宫》《岛国日本》《夕阳山外山》等。译有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的《独立器官》。 李一 《80 后》专栏作家,独立艺术策展人,前电通社成员,现定居东京,和朋友共同创立了创意设计公司Cabi。对昭和时代文化及日本当代艺术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戴宁 大连人,定居日本,心在世界。教育学在读博士,松下奖学金获得者,人类学研究团体“仙人会”干事。从大学时始游学日、澳、美,在东西方之间深度感受各类跨国文化,拥有文化观察员、同声传译、教师、留学顾问、自由撰稿人等跨界职场体验。 风蚀蘑菇 亚文化爱好者,热衷于有趣而无用之事。专注现代视觉艺术、文本阐述、美酒美食及旅游。运营有自媒体“蘑菇茶话会”。 regulars 撰稿人 田原 1965 年生,诗人、翻译家、日本文学博士。城西国际大学教授,出版有诗集、文学专著和译著20 多部。 彼得猫(彭永坚) 从佛山、东京、广州到上海,一直生活在外,洞察力属于AB 型。《周末画报》全国创意总监,南方电影论坛、广州书墟发起人,于2009年创办了“彼得猫古本店”。 受访人 筱山纪信 日本著名摄影师,以超现实主义的人体摄影作品、色性与圣性并存的少女写真和为歌舞伎艺术家五代目坂东玉三郎、十八代目中村勘三郎拍摄的作品等闻名。擅长表现拍摄对象的个人气质,野而不浪,美而不淫,经典影集包括《少女馆》《晴天》《圣塔菲?宫泽理惠》《诞生》《筱山纪信和28 个女人》《女方?玉三郎》等。与杉本博司、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细江英公等一起被公认为当代日本具代表性的摄影家。 长塚诚志 生于1942 年,日本著名摄影师。曾拍过许多广告作品,其中以能够代表日本的汽车摄影作品走红于摄影界,并多次获奖。从2002年开始,一直是歌舞伎演员市川猿之助的专属摄影师,并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不间断地拍摄着百变多样的猿之助。 中村扇雀 三代目中村扇雀,“人间国宝”四代目坂田藤十郎的次子,出生于上方歌舞伎世家。经典演绎包括三大名姬——《本朝二十四孝》中的八重垣姫、《金阁寺》中的雪姬、《镰仓三代记》中的时姬,以及男性角色《心中天网岛》中的纸屋治兵卫、《曾根崎心中》中的德兵卫和《封印切》中的忠兵卫等。 中村狮童 二代目中村狮童,祖父是昭和时代的著名女方演员中村时藏,出生于歌舞伎世家——万家。除了在歌舞伎作品《天日坊》《阿古屋》《毛拔》《四谷怪谈》《高野圣》中的精彩演绎之外,在影视界人气也很高。电影代表作有《乒乓》《借着雨点说爱你》,并参演了《赤壁(下)》与《霍元甲》;出演的日剧有《HR》《新选组!》《八重之樱》《MONSTERS》等。 中里毅 生于京都,自学生时代起便对歌舞伎、文乐、日本音乐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平成九年(1997)进入松竹株式会社,从事歌舞伎制作的相关业务。目前,作为演剧制作部歌舞伎制作室的室长,负责歌舞伎公演的全部制作工作。 儿玉龙一 早稻田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副馆长。1967 年出生于兵库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后在早大、东京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日本女子大学等就职。著名歌舞伎研究家、评论家。编有《能乐?文乐? 歌舞伎》,与人合编有《歌舞伎手册》《电影中的古典艺术》等。《朝日新闻》的歌舞伎评论担当。2013 年起任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副馆长。 古井户秀夫 1951 年生于东京,1974 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演剧科,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化资源学教授。专攻演剧学、舞踊学、歌舞伎及日本舞研究。著有《歌舞伎登场人物事典(普及版)》(2010 白水社)、《歌舞伎入门》(2002 岩波书店)、《新版舞踊手帖》(2000 新书馆)等。 迫本淳一 日本松竹株式会社现任社长。1978 年在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松竹电影剧场工作。1997 年获得律师执照的他远赴哈佛任职客座研究员,并在归国后受前社长永山武臣的邀请再次进入松竹,次年成为副社长,2004 年就任社长。 松本宗大 松竹株式会社演剧营业部演剧事业室长、演剧宣传室长。进入松竹株式会社后,先后参与了电视部制片人、电影宣传员、宣传制片人等工作,后又任职于歌舞伎座以及新桥演舞场等剧场。在剧场中担任团体总务室、宣传部等舞台内外的引渡人。在这之后,作为新桥演舞场的副经理、演剧制片人,也参与了演剧的创作工作。主要负责的作品有连续剧《鬼平犯科帐》《云雾仁左卫门》,落语电影《电影立川谈志》,歌舞伎电影《三人吉三》《阿弖流为》《航海王》等。 靳飞 学者,作家,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东京大学特任教授、驻华代表。已出版著作《风月无边》《北京记忆》《煮酒烧红叶》《茶禅一味》《中国学者看日本》《沉烟心事牡丹知》《梅氏醉酒宝笈》《张中行故事》等。 鹈养透 日本人文纪实摄影师,常常在东京进行拍摄。以一种相对克制和冷静的视角,关注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隐形机制。1985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1998 年获得第七届写真新世纪奖,2005 年在东京举办了个展“从终点站开始:广州火车站1997”,2014 年影集《看不见的机器》在英国出版发行。 特别鸣谢 ●松竹株式会社● 日本俳优协会● 日本国立剧场● 太田纪念美术馆● 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 日本EVENT 企划株式会社● 美国国会图书馆◎迫本淳一◎筱山纪信◎长塚诚志◎中村扇雀◎中村狮童◎儿玉龙一◎古井户秀夫◎松本宗大◎中里毅◎靳飞◎原口纯子◎细野晋司◎小林正明◎山中慎太郎◎唐可◎王亮鹏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歌舞伎是什么? 这想必是很多朋友初次接触这个词汇时冒出的疑问。 与大家今天所熟知的“歌舞伎町”不同,歌舞伎是一种戏剧形式,是日本三大国剧之一。它有点儿类似于京剧,与京剧一样都是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都有着华丽的视觉呈现、复杂的程式与讲究。 诞生于江户时代的歌舞伎,迄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出云阿国被象征性地视为歌舞伎的创始人。身穿惹人注目的奇装异服,在街头跳着奇奇怪怪的舞蹈,女扮男装的她迅速掀起了歌舞伎舞蹈的风潮。许是因为关于男女爱恋、世俗风情,歌舞伎这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很快便得到了民众拥捧。后历经演员出卖色相被幕府数次打压、政权更迭、演剧改良运动、战争,歌舞伎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不可思议的女方,传承家艺的袭名,炫目的舞台视觉。 从0 到100,无论你对歌舞伎了解多少,都能体会到它的不同魅力。扑面而来的直接的美,夸张的写实的肢体表现,精湛的各具特色的表演方式,跌宕起伏的剧情,不同组合不同口味的歌舞伎作品——古典与新潮,浪漫与血腥,色与性,凄惨与荒诞,童真与怪神;错综复杂的世家关系与细致的纹样、礼节、演出规则……越了解歌舞伎,越觉得其博大精深,趣味多多。它是只是感受便感觉亲近的艺术。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拿到这本《知日 歌舞伎完全入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侧重于某个方面的歌舞伎介绍,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歌舞伎的方方面面,从历史沿革、表演形式,到服装道具、音乐音效,再到剧目分类、经典解读,几乎无所不包。这种全面的梳理,对于像我这样想要系统性了解歌舞伎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本书的叙事风格也颇为有趣。它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将歌舞伎的魅力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角色类型和表演技巧的介绍,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看似抽象的艺术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解释“见得”时,书中就将其比作武士拔刀出鞘的瞬间,充满了力量感和戏剧性。这样的讲解方式,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深刻地理解歌舞伎表演的精髓。 另外,书中对歌舞伎服装和化妆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那些精美绝伦的和服,以及演员脸上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妆容,都被细致地解读。我了解到,这些看似华丽的装饰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象征意义,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身份、性格以及剧情的发展。书中丰富的插图,也让这些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和生动,仿佛真的能够触摸到那些精美的丝绸,感受到那些浓墨重彩的妆容。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歌舞伎的剧目。从经典的“义经千本樱”到“助六由縁江戸桜”,书中对每个剧目的背景故事、主要人物以及表演亮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歌舞伎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置身于剧场之中,能够想象出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感受着剧情的跌宕起伏。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对歌舞伎的兴趣。它用一种亲切而又不失专业的方式,将这项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歌舞伎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以及它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想快速了解一下日本的歌舞伎。结果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指南,更像是一扇通往日本传统艺术殿堂的窗口。从书的前言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种对歌舞伎的热情和深入研究所吸引。 书中对于歌舞伎历史的梳理,脉络清晰,细节丰富。我了解到,歌舞伎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早期简单的表演形式,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戏剧形式的过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我对歌舞伎在日本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尤其让我着迷的是,本书对歌舞伎表演形式的剖析。它细致地讲解了歌舞伎演员的表演技巧,比如“型”、“见得”、“科白”等等。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让我这个外行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见得”的描述所吸引,那种在关键时刻瞬间凝固的戏剧性动作,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此外,书中对歌舞伎的服装、化妆以及音乐的介绍,也极具特色。那些华丽的服饰,夸张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脸谱,以及伴随剧情起伏的传统音乐,共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舞台美学。书中通过大量的插图和生动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舞台之中,能够感受到服饰的质感,看到演员脸上的表情变化,听到乐器的演奏。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一项看似复杂的传统艺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对歌舞伎的兴趣和热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歌舞伎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期待能够亲身体验歌舞伎的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知日 歌舞伎完全入门》时,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目录,我却被其中涵盖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歌舞伎的表演形式,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从它的起源、发展,到构成歌舞伎艺术的方方面面,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阐述,让我这个完全不了解歌舞伎的人,也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认知。 书的前半部分,着重勾勒了歌舞伎在日本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演变。我了解到,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从早期简陋的表演,到后来成为江户时代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歌舞伎的每一次变革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民众需求紧密相连。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剧目和表演风格的介绍,让我对歌舞伎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能够经久不衰,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歌舞伎表演的各个组成部分。我特别被“型”(kata)这个概念所吸引。书中用大量的插图和生动的描述,解释了在歌舞伎中,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情感表达。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反而赋予了歌舞伎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和深邃的意境。读到这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歌舞伎演员需要多年的刻苦训练,原来是为了将每一个“型”演绎得淋漓尽致,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 此外,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歌舞伎的服装、化妆和音乐。那些繁复华丽的服饰,充满象征意义的妆容,以及配合剧情节奏的独特音乐,共同营造了一种极致的舞台美学。我尤其对“隈取”(kumadori)的脸谱印象深刻,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颜色和线条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让我对歌舞伎演员表演时脸上的“表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歌舞伎的窗户。它用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形式变得通俗易懂,让我不仅了解了歌舞伎的“是什么”,更体会到了它“为什么”以及“怎么”能如此迷人。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亲身体验一场真正的歌舞伎表演,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评分读完这本《知日 歌舞伎完全入门》,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非常耐心的老师,将一个我原本觉得遥远且复杂的艺术形式,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书中并非一开始就抛出大量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歌舞伎是什么”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歌舞伎历史变迁的梳理,从最初的起源,到经历的几次重大改革,都讲得非常清楚,让我对歌舞伎的形成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于歌舞伎表演“型”的讲解,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一直觉得歌舞伎的表演可能比较夸张,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都是经过高度提炼和程式化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书中用了很多图例来展示不同角色的“型”,比如“见得”时的定格动作,以及演员在表演中的各种身段和表情。这些图例配合文字的解释,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歌舞伎表演的独特魅力,也理解了为何演员需要经过如此严格的训练。 另外,本书对歌舞伎服装和化妆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五彩斑斓的服饰,以及演员脸上被称为“隈取”的独特妆容,都被一一详细解读。我了解到,不同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红色象征热情和勇敢,而蓝色则可能代表神秘和邪恶。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歌舞伎舞台上的视觉冲击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歌舞伎的剧目。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剧目名称,而是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剧目,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它们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表演特点。通过对这些经典剧目的解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歌舞伎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达,也对歌舞伎所展现的日本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歌舞伎的大门。它用一种非常人性化、充满吸引力的方式,将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感受到了歌舞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读完之后,我更加期待能够有机会亲身去剧场,感受歌舞伎现场演出的震撼。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歌舞伎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挺专业的,但没想到内容却意外地平易近人。打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剧场后台,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演出。一开始,我只是被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那些色彩斑斓的和服、造型夸张的妆容,还有演员们蓄势待发的眼神,都深深地抓住了我的目光。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的欣赏,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我走近了歌舞伎这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书的前半部分,着重介绍了歌舞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从最初的女性表演者,到后来严禁女性登台,再到男性扮演所有角色,这一路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故事性。我了解到,歌舞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成熟,它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创新,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表演形式。书中对不同时代代表性的剧目和演员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对歌舞伎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一代代艺人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歌舞伎表演的几个核心要素,比如“见得”(pose)、“科白”(对白)、“鸣物”(道具音效)等等。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在书中被条理清晰地一一剖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特别是关于“见得”的部分,书中用了很多插图和图解,详细说明了不同角色的“见得”动作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歌舞伎演员在关键时刻会定格成那个独特的造型,原来那其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量。 再往后,作者开始探讨歌舞伎的剧目类型和表演风格。从描绘历史人物的“时代物”,到反映市井生活的“世話物”,再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幽玄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经典剧目的介绍,通过对故事梗概、人物性格和表演特色的讲解,让我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剧目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到这些内容时,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些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演员们的身影,想象着他们是如何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 最后,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歌舞伎的服装、化妆和音乐。那些华丽的服饰、夸张的脸谱,以及伴随剧情起伏的音乐,都是构成歌舞伎独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剧场之中,能感受到服饰的材质、妆容的层次,听到伴奏的旋律。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歌舞伎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品味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