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多家20世纪盈利能力*强且*能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学习他们的方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框架的巴菲特追随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为详尽的分析。
作为资深投资人,本书作者从巴菲特1958年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运作。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成功要素,无论拟投资公司规模大小、所处国内还是国外。
作者还按照年代顺序对案例背后更为广阔的国际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重要的特质可以说是其专业知识的广度。
作者简介 目 录 目 录译者序致谢前言第一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 001第1章 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 // 004第2章 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 // 018第3章 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 // 029第4章 1964:美国运通 // 034第5章 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 051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 // 067第6章 1967:国民保险公司 // 069第7章 1972:喜诗糖果公司 // 073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 // 078第9章 1976:政府雇员保险公司 // 091第10章 1977:《布法罗晚报》 // 099第11章 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 103第12章 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 // 109第13章 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 // 125第14章 1988:可口可乐公司 // 135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4年) // 151第15章 1989:美洲航空集团 // 154第16章 1990:富国银行 // 168第17章 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 // 179第18章 1999:中美能源公司 // 197第19章 2007~2009:北伯灵顿公司 // 211第20章 2011:IBM // 231第四部分 经验总结 // 247第21章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 // 248第22章 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 // 254附录A 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业绩表现(1957~1968年) // 263附录B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表现(1965~2014年) // 264参考文献 // 266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股市新手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投资股市很感兴趣,但又常常被各种复杂的概念和市场波动弄得晕头转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我最喜欢的是它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不像一些枯燥的理论书籍,《正版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投资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巴菲特是如何一步步做出决策的。书中对“能力圈”的阐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与其盲目追求热门股票,不如专注于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领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关于某个消费品公司的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巴菲特是如何评估这家公司的品牌价值、客户忠诚度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并最终计算出其内在价值。这种严谨细致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价值投资的真正魅力。而且,书中还特别强调了“长期持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策略下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它让我明白,投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和远见的。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让我觉得股市投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其中的奥秘,并从中获得长期的回报。
评分自从上次读完这本关于巴菲特投资案例的书,我感觉自己的投资思维模式被彻底刷新了。之前总觉得巴菲特那些成功的投资案例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解读,但这本书给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巴菲特买入或卖出了什么,而是非常细致地还原了整个决策过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个科技公司投资的复盘,当时市场普遍看衰,但巴菲特却逆势买入,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本书就深入剖析了巴菲特在那一刻看到的别人忽略的潜在价值,包括对公司技术颠覆性的看法,以及对管理层战略眼光的精准判断。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巴菲特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未来增长潜力”,以及如何计算这些潜在增长为公司带来的长期价值。它让我意识到,价值投资并非只盯着眼前的账面数字,而是要穿越周期,看到一家企业长远的生命力。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比如在市场情绪极度乐观时保持理性,在市场恐慌时寻找机会。这种“逆向思维”的实践,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的展示。我感觉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投资技巧,更是一种独立思考、不受市场情绪干扰的心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投资的殿堂,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智慧,往往隐藏在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之中。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价值投资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非常着迷,总觉得他那种“像个侦探一样去研究公司”的方式充满了智慧。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里面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它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巴菲特看似深奥的估值逻辑拆解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护城河”概念的深入剖析,书中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护城河如此重要,还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护城河,以及如何识别它们。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看公司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能迅速抓住一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而且,这本书的复盘做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过去的交易,而是深入分析了巴菲特当时做出决策的背景、依据,以及最终结果的成因。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一个消费品公司的案例分析,书中详细描述了巴菲特如何根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以及公司自身的财务报表,一步步推导出其内在价值。这种严谨的分析过程,让我对“价值被低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投资并非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和理性的判断之上。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看懂”巴菲特,更是教我如何“思考”投资,如何像一个真正成熟的投资者那样去分析问题。
评分收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股市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为我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书中对巴菲特估值逻辑的解析,并非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详实的投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价值陷阱”和“成长陷阱”的辨析,这帮助我避免了一些以往可能犯下的错误。书中对某一个电商平台的投资案例复盘,让我看到了巴菲特是如何在高科技领域找到被低估的价值,以及他是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这种深入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数据,更是包含了对行业趋势、管理层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全面考量。书中还提到了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市场情绪的干扰,以及如何在市场普遍悲观时抓住机遇。这种“逆向操作”的智慧,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投资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清晰了自己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应该如何去行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宝贵的投资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巴菲特投资案例的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以前我对股票市场总有一种“赌博”的错觉,觉得一夜暴富不是不可能,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巴菲特那些看似高深的估值方法,变成了我能理解、能学习的实操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安全边际”的讲解,它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去寻找和把握。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传统行业的公司,在市场普遍认为其前景黯淡的时候,巴菲特却看到了其中隐藏的重估价值。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巴菲特如何从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竞争格局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这种“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且,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复盘都非常详尽,不仅有买入的理由,还有卖出的时机,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应对策略。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亲身参与了巴菲特的投资决策过程,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我如何赚钱,更是教我如何做一个理性、有原则的投资者,如何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